江姐的病歷
11斤4兩,川大華西醫院最重的病歷
“姓名:江竹筠,籍貫:重慶,入院時間:1946年4月18日。門診號為66188,住院號為36986。現住:望江樓川大女生院,年齡:24。陪同前往:李秀英,關系:朋友。”
江竹筠,正是革命烈士“江姐”———這份塵封64年的病歷,靜靜地躺在川大華西醫院病案科里。川大華西醫院建院以來,類似的病歷已經保存了150萬份。
最早的醫囑是由英文書寫,最重的病歷重達11斤4兩……整整堆滿兩層樓的病歷,見證了這座走在全國醫療科技前沿的百年醫院的太多變遷。
江姐動手術 其夫用紅頭便箋紙委托
作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川大華西醫院,自然有大量名人到此就診。其中包括著名教育家吳玉章、著名科學家蔣筑英等,以及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
一份病歷檔案的主人名為:彭江志煒。“這就是革命烈士江姐的病歷。”病案科工作人員肖金秀說,江姐的曾用名叫江志煒,隨夫姓彭,于是就叫彭江志煒。
肖金秀小心翼翼地把江姐的病歷從檔案袋抽了出來,病歷首頁已經泛黃,薄薄的紙張經過歲月侵蝕出現了幾個洞。病歷的抬頭是:華西齊魯大學聯合醫院。該病歷顯示,姓名:江竹筠(原名江竹君,后改名江竹筠),籍貫:重慶,入院時間為1946年4月18日。門診號為66188,住院號為36986。現住:望江樓川大女生院,年齡:24。由住在“華大女生院”的“朋友”李秀英陪同前往。
病歷共22頁,包括:住院病人記錄、入院證、手術志愿書、病程記錄等內容。在手術志愿書上的“具愿人”一欄下面,是江姐的親筆簽名,藍色的墨水有些褪色。附在病歷的最后一張紙,是由江姐的愛人彭詠梧親筆手寫的委托書,這張紅頭便箋紙的抬頭是“中央信托局”,落款時間為1946年4月1日。彭的字跡極其雋秀,簽名旁還蓋了他的章。
據悉,江姐和川大華西醫院頗有淵源。據金開泰所著的《百手耀千秋》記載,江竹筠的舅舅李義銘就是華西協和大學醫科的首屆畢業生。在他的幫助下,江竹筠順利進入重慶當時的一所孤兒院小學讀書,也是在李義銘的建議下,江才決定并最終得以考入重慶市南岸中學,并得到了舅舅的資助,還免了學費。后來江竹筠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在重慶做地下工作,舅舅就讓她到自己辦的敬善中學做會計,以掩護身份。江竹筠被捕入獄后,李義銘還重金營救,終因“案情重大”失敗,反被警備司令部抓去坐牢。
最早的病歷 醫囑是英文寫的
川大華西醫院有一個神秘的科室,除特殊情況外,只許23人進出。該科室就是“病案科”。昨日下午,通過特許,成都商報成為首家進入該科室的媒體。
“這里全部是病歷。”病案科工作人員肖金秀介紹說。“病歷分為3代。”肖金秀轉動搖桿,架子分離打開,架上全是黃色的檔案袋,她拿出最邊上的袋子,上面寫著“劉王氏”。抽出病歷,日期為1924年4月3日,抬頭是“華西協和醫院”。病歷的首頁是體溫表,單位為華氏度,后面還有幾頁醫囑單和尿液檢查單。醫囑單上通篇都是英文,加上年代久遠褪色,上面的單詞很難辨認。“這就是最早的一份病歷。”肖金秀介紹,華西醫院最初是一家教會醫院,成立之初醫生都是洋人,直到1920年才有自己學校的畢業生,所以第一代的病歷醫囑都是用英文書寫。
隨后,成都商報記者又看到一份來自1951年5月1日的病歷。姓宋的男子身患膽囊結石,病歷抬頭是“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病歷上,主刀醫生用鋼筆在醫囑單上畫了3個手術示意圖,極其逼真。“這就是第二代病歷,醫囑是用中文寫的。”肖金秀稱,新中國成立后,大批洋醫生撤出,本地醫生也成長了起來。
“這就是第三代病歷,電子病歷。”肖金秀說,同時,依然會保存紙質病歷,因為上面有很多簽字。2008年11月27日,第三代病歷的第一位患者是一個姓張的5歲小朋友,來自樂至,因斜視做視力矯正手術。
共150萬份病歷 最重的11斤4兩
一個專門的密集架保存了汶川大地震的1816例地震傷員的病歷。編號為1196462的就醫者,正是感動全國的“可樂男孩”薛梟。另外一名地震傷員,在華西醫院接受522天救治后不幸身亡。其病歷達上千頁,重11斤4兩,厚20多厘米。“這也是華西醫院最重的一份病歷。”川大華西醫院病案科科長莫春梅稱,大致估算,目前病案科所保存的病歷約有150萬份。“只要最近幾十年在華西醫院住過院的,不出意外都能找出病歷來。”
病歷見證川大華西醫院的發展
每天到病案科復印病歷者絡繹不絕,主要是為了報保險、出生證明、糾紛賠償以及官司,而保險公司也會來此調患者病歷核實病情、公檢法辦案人員也常來調相關人員的病歷。另外,病歷對醫生來說,則是寶貴的科研材料。患同種病的人越多,醫生就越能從中找出規律,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
“病歷也是醫院發展的一個檔案。”莫春梅稱,如果現在要調出生證明,二十三四歲前的人就可以在華西醫院調,之后的就必須去華西第二醫院找,因為婦產科和兒科在1987年遷出建立華西附二院(現為川大華西第二醫院),這能見證醫院的分合;通過病歷可以看到,支氣管炎以前屬于內科,后來屬于呼吸科,這就反映出醫院的學科越分越細;CT、核磁共振等檢測報告漸漸出現在病歷上,說明醫院的設備越來越先進;同是膽囊結石手術,以前的治療方式必須是開刀,后來則通過腹腔鏡碎石治療,醫術也在不停提升;1993年的出院人數為18000多人,而去年的數據為141900多人,病歷也見證了醫院的規模在不斷壯大。
四川日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