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義遒引發的“人才”熱議
宋公明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教授說:“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許并不需要太多錢學森這樣特別杰出的人才。出杰出人才是我們對下一個時代的要求。改革開放后,我們的經濟發展在世界都是一個奇跡,但我們靠的是勞動密集型經濟,主要是農民,包括農民工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把經濟推上去的。”
由此再次引發了關于人才問題的熱議。
在下認為,要搞清人才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什么叫人才,否則不可能說到一起去。
是不是只有錢學森這樣的專家才算人才?難道農民工就不是人才?農民工中的人才就不杰出?恐怕不能這樣說吧?所謂人才,就是具有才能的人。說白了,就是能人,高手,有本事的人。這樣的人才,中國恐怕比比皆是。向以“物華天定,人杰地靈”傲視天下的泱泱大國,從來都是人才濟濟,英雄輩出,為何忽然會有國中無人之嘆?
問題在于用人者需要什么人才。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吳王好劍客,國人多創疤。用人者需要某個方面的人才,必然就會有這方面的人才出現。當然,金錢的誘惑和時尚的引導,也會產生各色人才。
常言道時世造英雄。例如國外有拍三級片四片的明星,中國未必就沒有這樣的人才,只不過因為中國不讓拍,所以沒有用武之地而已。任何時代都會有很多人懷才不遇的人才。當今中國同樣是藏龍臥虎。例如有農民自己造飛機,自己造汽車,自己造機器人,而且竟然能造成功,這些人難道不是人才?現在國家如果要造航母,相信必然會出現造航母的人才。當年如果國家不搞兩彈一星,那么錢學森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不搞大飛機,一批飛機專家只好空作白頭之嘆。國家發展航天,才有宇航員的無限風光。同樣,由于要搞市場經濟,于是各種精英級的經濟學家和本山級的大乎悠也就層出不窮;網絡的出現,網上寫手和網托應運而生,這些人難道不算人才?
所以,杰出人才不是沒有,而是要看用人者有什么需要。看看電視臺向吉尼斯挑戰的節目,什么能把熱水袋吹破的,能用手砸碎核桃的,真是無奇不有。可惜,能耐都用到這些上面了。為什么不把社會上急需解決的國計民生問題拿出來問計于民呢?這個時代不需要錢學森這樣的人才嗎?不是人民不需要,而是某些精英不需要而已。他們自己無能,也不讓別人干事。他們是占著茅坑不拉屎,臉皮還特別厚,這也是一種難得人才吧?如果這樣的人才哪天不吃香了,那么真正的人才才能有用武之地吧?
附:
啊,人才!
宋公明
有媒體報導,說中國有百萬人才在海外不歸,因此引發了不少關于人才的議論。
有人說,21世紀是人才竟爭的世紀,得人才者得天下。其實何止是21世紀?自古以來,人才的爭奪和竟爭就一直存在。“筑黃金臺”,“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曹操張榜求賢”,等等,歷史上這類求賢若渴的故事可謂層出不窮。這是說用人一方。而對于學有專長而又胸懷大志的人才來說,想要找到用武之地,似乎也不容易。故而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嘆。“士為知己者死”,如果有幸能碰到識荊之人,能夠一展抱負,常常會感激涕零,為報知遇之恩,雖肝腦涂地,在所不辭,如諸葛亮對劉備,魏征對唐太宗。
由此看來,用人者要找人才,人才也在找用武之地。一方面,用人者常嘆手下無可用之人,而另一方面,人才又常常懷才不遇。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現實中,“明主”確實很少,人才得以重用并且得以善終的也不多見。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埋沒被摧殘的人才不知有幾多也。
中國人口眾多,從來不乏人才。在人才問題上,用人的一方是主導方面。會用人者,雖雞嗚狗盜,皆可用也。不會用人,雖諸葛孔明再世,也不能得到重用。而要會用人,最重要的條件,是要給人才以發揮能力的舞臺。當年白求恩到中國,當然不是為了謀生而來的,更不是為了享受而來。所以他要求人家把他當著機關槍使用,要求到離前線最近的地方去為傷員做手術,并因此而犧牲,但是他死而無憾。當年錢學森等科學家歷盡險阻毅然歸國,也不是為了謀生,更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為祖國的建設事業,而且也確實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國家窮,當然不可能給他們以高額報酬和優厚的待遇,但是有一點是保證的,就是他們不用為生計而發愁。家屬子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有基本的保證。雖然標準不能與國外相比,但是至少自己是不用操心的。當然,這也就足夠了。如果是為了謀生,為了報酬,為了享受,又何必回來呢?當年曹操對關羽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不是仍然不能留住關羽嗎?
戰國時代齊國有個孟嘗君,他有門客三千,其中有一人名叫馮諼,他發牢騷說“食無魚,出無車”。其實呢,他也不是真的鬧待遇,而是為了引起孟嘗君重視并看他是不是真的重視。真的受到重視了,他也就真的為孟嘗君經營“狡免三窟”出了大力。后來柳亞子也學馮諼發牢騷,毛澤東勸他“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常宜放眼量”。誰都知道,得到毛澤東的和詩要比得到二百大洋要寶貴多了。所以人才要能發揮作用,未必要給他很高的待遇,但是要有基本條件,就是要讓人家擺脫謀生的束縛。戰爭年代就不說了,當年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大多數也都是“食無魚,出無車”,生活待遇與國外有天壤之別,可是原子彈不是照樣造出來了嗎?問題就在于當年這些科學家物質待遇雖然不高,但是生活上卻沒有后顧之憂,至少沒有謀生的壓力。那時的知識分子,即使是下放勞動,即使是右派,工資也是照發的。
當然,有千方百計歸國的科學家,也有費盡心機往國外跑的各色人等。政見不同就不說了,有的人是為了掙大錢,或者為了過另一種生活,這也無可厚非。人各有志,不可勉強。如果他們在外面真的掙到大錢,真的過得很好,不是很好嗎?不過從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和最近在俄羅斯發生的事件看,在國外謀生也未必容易,不少人也要經歷洗盤子之類的磨難。
在國外的華人,不管是不是人才,不管是富是窮,只要不和祖國為敵,那也就不必多管。即使有人要和祖國為敵,那也不怕。他們無非是有主子后臺罷了。不怕他們的主子后臺,又何必怕他們呢?在國外的人才不回來又有什么關系?只要自己強大,何愁國中無人?中國有不少乒乓球運動員到國外打球,為外國效力,我們不是照樣把他們打敗嗎?相反,自己不行,就是請來神仙又有何用?我們的足球隊一次又一次從國外請來教練,可是至今水平仍然提不上去,化的錢不是全都打了水漂嗎?這里的區別,就是國內人到國外打球是為了謀生,國外的教練到中國來執教是為了掙錢。
當然,不是說為了謀生或是為了掙錢就不能出人才。但是事實早已一再證明,雇傭軍打不過為真理而戰的革命軍隊。當年黃埔軍校大門口的對聯寫著“升官發財請住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所以北伐軍能所向披靡。但是后來有人背叛了革命,為升官發財而打仗,于是就老吃敗仗,直到身敗名裂。
打仗是如此,經濟建設也是如此。用錢買來的生產力,最終還是比不過先進的生產力。從勞動的積極性和勞動生產率看,先進的生產關系要比為了謀生掙錢的生產關系要高得多。例如小崗村和南街村就根本無法相比。“士為知己者死”,確實可以發揮人才的潛能,但是“人生難得一知己”,賢臣明主相配畢竟是個別現像,影響不了大局。那么“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用謀生的壓力掙錢的誘惑來驅動和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呢?當然也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人才也就變成了錢的奴隸,人性也就被扭曲和壓抑。當人才成了商品,在人才市場上討價還價,成交后和用人單位簽定合同,那么雙方都要為合同所約束,人的潛能和積極性也就不能不被合同所困。因此雇傭勞動不可能出現王鐵人式的勞模。現在勞模讓小沈陽去當,不爭也罷。
到人才市場和勞務市場去看看吧,那黑壓壓的人群如熱鍋上的螞蟻,令人不寒而粟。女大學生求職的血淚故事,職工被老板欺壓的故事,不斷地在重復發生,人權何在?人性何在?是人才又有何用?
當然,北大生可以去買肉,女大學生也可以當秘書,他們的屈辱經歷也可以成為人生道路上的磨練。“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季羨林大師如果沒有進過“牛棚”,又如何能寫出“牛棚記事”這部偉大作品?(如果沒有申請諾貝爾文學獎那就太可惜了!)不過如果北大生以后寫出“賣肉記事”呢?只怕敏感詞太多,無處刊載倒也罷了,萬一刺痛了某些大腕,那后果可就難說了。至于女大學生求職的故事,已經有很多了,雖然可以成為有閑先富們飯后茶余的談資,但終究產生不了《紅樓夢》。雖然李銀河、木子美、衛慧之類用下半身寫作的人才不少,但也未必能產生丁玲冰心也。可知風雨之后的彩虹下面,有多少被無情摧殘的鮮花嗎?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古人云:人皆可為堯舜。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天涯何處無芳草?會用人,人才到處都是。 “六億神州盡舜堯”“遍地英雄下夕煙”。是說全國人民都是舜堯,遍地都是英雄好漢。因為那時人人都有工作,雖說收入不高,但是人們沒有謀生的壓力,不為生計發愁,所以人才輩出,奇跡不斷。如果王進喜為下崗發愁,他也不會成為鐵人。如果袁隆平為買不起房而煩心,又怎么可能有心思搞研究?如果錢學森為子女找不到工作急火攻心,他能讓火箭上天嗎?而不會用人,目中自然無人。其實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說得不好聽,三條腿有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有的是。有的人吹起牛皮來倒也會說“本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既然如此,為何接著又說要大力引進人才?放在眼面前的人才看不見,還要從國外引進?豈不聞“橘生淮南”乎?如果人人處在謀生的壓力之下惶惶不可終日,人人都在為掙更多的錢而勾心斗角,人人都因為以防萬一而不敢化錢,人才又有何用?太多的人為了謀生而從事非法職業,甚至鋌而走險,對社會又有什么好處?搞出“熊貓燒香”病毒的青年人,也可以說是電腦人才,不就是因為謀生無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嗎?網絡論壇上不少寫手,如雙璧雙鄙之類,大約也是因為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才到網上顯示才華的吧?人家29歲就當了市長的,自然不會到網上來發什么帖子的。
清末龔自珍有詩云“九州生氣持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實老天爺任何時候都是一樣的,人才有沒有,不在于天,而在于人爾。人皆可為舜堯,也皆可為盜賊。人為地把國民置于謀生的壓力之下,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生存條件沒有保障,是逼得人們要鋌而走險。到了盜賊蜂起,遍地冒煙之時,別說是人才,就是神仙也沒辦法了。如果全國人民都解除了謀生的壓力,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即使收入不是太高,絕大多數人也會有重生之感。那時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國家何愁不富不強?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真的解除了謀生的壓力,那么那些吃比美食家,貪比和坤,淫賽西門,騙比賣拐,盜比燕子李三,等等各路牛鬼蛇神和天罡地煞,又到哪里去顯示才能呢?
啊,人才!這個話題太沉重了,就此打住吧。
2009-7-2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