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內需不足”還是“社會失衡”
——向經濟學家求教
“內需不足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問題。”經濟學家們如是說,很長時間以來也一直如此。這個論斷成了解讀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的一把鑰匙,于是,如何拉動內需就成了發展經濟的關鍵。筆者幾乎沒有一點經濟學知識,除了能手腳并用地數清自己手里那點人民幣外,對復雜的經濟學理論一聽就頭暈。但是,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筆者對“內需不足”的這個經濟學命題還真有點疑惑,愿意在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內需不足”是不是偽命題
筆者認為這是個偽命題,理由如下:
“偽”之一:“內需”者,國內老百姓“需要”之謂也。說今天中國的老百姓沒有消費需求,或者是消費需求不旺盛,純粹是欺人之談。今天中國老百姓需要的東西多了,住房、醫療、教育以至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哪一宗哪一項都需要得到基本的保障,都需要得到切實的提高,問題是有錢嗎?錢從何來?天下有多少病患承受不了醫療之費,有多少學子支付不起米薪之資,又有多少家庭徒對四壁而無家電之用。就在前天,焦點訪談還報道湖南的一個地方老百姓連個病都看不起。在筆者的故鄉,無數農村百姓一旦疾患臨身,只能全聽天命,孩子讀書讀到初中一二年級就不再讀下去的比比皆是。他們為什么這樣?難道他們不需要華屋廣廈,不需要良醫猛藥,不需要讀書成長?都不是的,他們也有很多很多的渴望與需求,但是,囊中羞澀使這些需求全都只能如地下的巖漿。
“偽”之二:上面講的只是中國人中的一部分,我們把他們稱之為“老百姓”。還有另一部分,這部分人腰纏萬貫、揮金如土,“內需”非常強勁,根本就不存在“不足”的問題。據報道,中國富豪的人數(標準是可投資資產超過100萬美元)達到了36萬多人,總財富達到了1.7億美元,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富翁聚集地,這個數據有力地證明,中國的符號正在空前地發展壯大之中。但是,中國的富豪豈只是一個“富”字了得,他們還要炫富,還要斗富。現在,這些新貴族對名車豪宅、珠光寶氣早就膩歪了,家外有家也乏味了,他們已經發展到用400萬元買藏獒,用大沓百元人民幣點煙的程度了,據說,上海的新貴族一家子一年的花費要達到750萬元之巨,其奢其侈,連王愷和石崇也得自慚形穢。這樣的消費水平,怎么可以說是“內需不足”呢?
二、是真的過剩還是相對過剩
東西賣不出去,產能過剩,這是所謂“內需不足”的直觀表現。我們要問,中國的生產能力真有那么強大、東西多得都已經沒人買了嗎?肯定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還是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那么,為什么產品會賣不出去呢?看來,是財富結構出現了問題:有錢人拼命消費也買不了那么多,沒有錢的人想消費卻沒有支付能力。中國社會財富流向問題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經開始明顯傾斜,這些年變本加厲,至今社會財富布局已嚴重失衡。僅以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例,號稱有十四五萬億。但據測算,如果儲蓄存款在100萬以上的全國有200萬人,50萬——100萬的全國有500萬人,10萬——50萬的全國有800萬人,合起來全國1500萬人就占有了5——6萬億,去掉存款中公款私存的部分,黑錢還有一部分,真正攤到13億普通老百姓頭上的,人均幾千元而已。這還是全國城鄉的平均數而言,再去掉城市和東部比較富裕的那部分,真正攤到中西部農村老百姓那里人均會有幾個錢呢?他們怎么可能敢打那些現代消費品的主意呢?能七拼八湊地維持個基本需求就已經很不錯了,前提還得是家里沒有病人,沒有上大學讀書的。這樣一來,產品就要相對過剩了。相對過剩是什么性質的問題,在經濟學領域具有什么樣意義和影響,那咱可真的不敢置喙了。
三、強調“內需不足”會掩蓋什么
相對過剩,說明社會財富分配與布局的失衡。于是,中國經濟發展就不得不借助外力,就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外貿出口了。大量的社會勞動輸送出去,換回來的是花花綠綠的美元,據說有2萬億之多。2萬億美元是什么概念?大概13億中國人每個人應攤得1500多美元,以農村一家五人計,應該有7500美元。可實際上呢?絕大多數中國人連美元是什么摸樣都沒見過。這說明什么?說明2萬億美元所代表著勞動流失在外,被別人消費了。中國的富豪聚積了巨額的金錢,事實上也是聚積了人民的勞動,揮金如土的富豪所揮霍的,就是中國人民的血汗勞動。也許有人會說,富豪有錢,是他們掙來的。這是屁話!如果真正進行“按勞分配”的話,那些富豪勞動一百輩子也創造不出如此龐大的成就。他們憑借市場經濟這個平臺,通過資本(包括權利資本和社會資本)這個手段,用最新的利潤生產方式,剝削占有了勞動人民的成果。剝削和占有,是造成生產相對過剩的根本原因。所謂的“內需不足”,不僅僅掩蓋了對社會勞動占有的不均,更掩蓋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剝削的本質,掩蓋了在剝削下造成的社會結構失衡。
社會現實必然要產生相應的反響:中國人有“仇富”的心理,有人這樣講。似乎中國老百姓和錢有仇似的;還有一些“憤青”和“左派”,他們在中國又掀起了“毛澤東熱”,他們熱愛“極左”。這些人明明知道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卻顧左右而言他。要知道,社會現象本應從生產領域尋找終極原因,這才是認真的態度。照筆者看來,還是不要講什么“內需不足”比較好。不客氣地說,一次次的所謂拉動內需,只是加劇了財富分配的失衡,不但沒有緩解社會矛盾,反而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筆者以為,解決所謂“內需不足”,如果不從解放社會勞動,改革勞動占有方式入手,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結構失衡的現狀。記得前幾年河北有個孫大午,倡導農村勞動合作,也記得有國外學者建議中國發展新形勢下的勞動與經濟合作,類似與當年的合作社。這倒不失為一個治本的辦法。需要警惕的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有頑強的自我修復機制,一旦結構失衡到一定程度,這種自我修復機制就將自動發揮作用。要知道,這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