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知青要討什么說法?
在《丁惠民 結束上山下鄉運動第一人欲為知青討個說法》一文中說:“1978年 丁惠民的第一封致鄧小平的公開聯名信正式公布,并進京上訪~~~~~~~~”“回城幾十年他們仍然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是城市中的貧民、、、、、、”。“ 審時度勢丁惠民再度亮劍,構建和諧欲為一千六百萬知青討個說法! ”這里沒說出要討什么說法?無非兩擇其一:
一,毛澤東的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制度,當時對中國社會的變革,至少起兩大促進作用:第一,使知識青年把知識帶到了廣大農村,這對促使農村迅速走上現代化,無疑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從而會對農業現代化起到無法估量的促進作用。當否定這一制度后,實踐的回答卻是,在中國的農村很快出現了“三農問題”,同時也使農民很快淪為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這雖不能全歸在因否定這一制度所造成,卻也成了為造成這后果所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少起著幫兇作用。第二,因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包括中央領導人子女在內,他們中的不少人,本盼著革命成功后能得到封子蔭妻的結果,別看他們嘴上說的那樣動聽,實際他們流血犧牲就是為得到這個特權,而毛澤東的上山下鄉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就徹底革了這個命,成為毛澤東為防止干部不成為特權階層連條中的重大組成一環。當時看的不明確,被否定之后,高干子女一回城,有的很快當了部長,有的當了省長,被國外很快諷為中國出了“xxx”。高干們的這行為,同時就為下面干部做出了榜樣,使不同等級的干部,根據自己職位的高低,相應的使自己的子女也得到一步登天的待遇,只有那些無權無勢者的子女們,“回城幾十年他們仍然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是城市中的貧民,在艱難的生活中他們互相挽著扶著坎坎坷坷一路走來,支撐他們的就是當年的知青情誼和團隊精神。”事到這時,才使大家看清,原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制度,如同防止共產黨干部不形成特權階層所筑起的銅墻鐵壁中的大門,否定了這個制度,就給他們的特權打開了方便之門,使他們和親朋好友的子女都升了天堂,可天堂放不下工農,所以使工農很快就由主人公地位淪為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這個過程中,正是丁惠民向鄧小平的公開信,使他們找到了打開這特權之門的借口。但經過實踐,使丁惠民看到了,也感到了,在毛澤東時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對在共產黨領導下為創建一個新社會以及為改變中國農村的落后面貌所起的非凡作用,而否定了這個制度,對這巨大作用就被特權階層給徹底埋葬了,為此要討回這個說法。
二,丁惠民自認為自己對x有功,卻沒得到相應的待遇,為此要討個說法,至于廣大工農被淪為弱勢群體,那卻是與己無關的事。實際這是在削尖腦帶使自己也成為特權階層在“討說法”。
以上兩種,不知丁惠民討的是那一種?如果討的是第一種,大家都應該投贊成票,因為這是在為追求真理而奮斗,是為了為人類創建一個新社會在總結經驗。如果討的是第二種,就不應該投贊成票,因為知識青年回城,走的就是撂下曾和自己日夜相處的農民父老鄉親不管,只顧自己回城過比農民更好的日子,走的是一條自私自利的路,是沒有解放天下勞苦大眾的革命志氣的表現。走的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不但使農民淪為弱勢群體,而且也使自己掉進這弱勢群體之中。事到這時,不是總結經驗,怎樣努力撥正航向,考慮怎樣就能救工農再成為社會的主人,而是想投政策之機,使自己得到特殊的利益。退一步說,即使使當年的知情得到某些利益,當然得到比不得到好,可造成廣大工農像回到舊中國一樣在受壓迫和剝削的現實怎么辦?新的知識青年畢業就是失業的問題又怎么辦?不想這一切,實在是品格不高的表現。這種人說的是為大家,實際為大家是假,為自己是真,中國的資本主義勢力所以能得到成功,也正是有這些人能被其利用的結果,所以不應投贊成票。
2008,8,2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