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知青下鄉真的是因為城鎮就業機會不足嗎?
可以在網上看到很多攻擊當年知青下鄉的帖子。說知青下鄉是因為工商業經濟發展慢,就業崗位不足,不得已而為之。既攻擊了知青下鄉接受工農再教育的做法,又攻擊了計劃經濟,一箭雙雕。而且,由于林彪的571計劃里也這么說,很多人就信以為真了。
情況究竟是怎樣呢?其實是可以從經濟數字中算出來的。
自1956年統購統銷和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后,如果證明這個時期城鎮知識青年無法實現充分就業,可以把這個時期城鎮未能升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加上未能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總數加起來(簡單算法是將初中畢業生數減去大學招生數)叫做“待就業知青”,與這個時期國有和集體單位新增職工數做比較。如果前者多而后者少,說明這個時期存在非農產業發展慢,難以安排這些知青。如果前者小后者大,則說明不是就業原因而是其他原因。
我們可以把這一時期分為1952年至1962年,1968年至1976年兩個階段。因為前一個階段中,農村集體經濟才開始辦,農村初中教育還不怎么普及。而文革開始前后,農村初中教育已經普及,而且1968年的知青下鄉才是重點。由于計算的是城鎮知青,這樣比較容易分析。
按照統計年鑒提供的數字,52年到1962年,我國初中畢業生從19萬增加到154萬。中數大約90萬。大學生從3萬到18萬,中數在10萬。每年“待就業知青”大約80萬左右。由于這個時期農村剛實行計劃經濟,農村教育還在普及小學階段,因此可以把這80萬人的80%算為待就業知青,10年總計640萬。
從1952年到1962年,城鎮從業人數從2486萬增加到4537萬,凈增2051萬。這還是受到60年到62年大量企業下馬,大量非農就業人員被迫返鄉的影響。新增就業崗位是城鎮知青的3.9倍。因此城鎮青年也不存在就業崗位不足問題。實際上,這個時期有遠大于城鎮知青總數的上千萬農村知青和小學學歷青年被招工。1比3.9的比例是很高的了,在急需招收知識青年務工的時候提出知青下鄉,顯然不是就業壓力問題,只能是別的因素。
接著說文革期間知青下鄉。文革是從1966年到1976年,從1968年到1976年的8年中,總計有10屆初高中生下鄉(68年初高中各3屆),留城比例很低。文革下鄉也分為兩段,一段是68年老三屆下鄉,一段時1972年到1976年的知青下鄉。
我們先計算1968年老三屆下鄉時的情況。1965年我國初高中在校生總計934萬,其中初中生803萬。大約與1968年在校人數差不多。由于文革開始前農村公社一級都已經有一到兩所初中(我下鄉時本公社就有一所初中,一所高中),因此城鎮中學生應該不足一半。也就是大約500萬左右,其中約400萬是初中生,100萬是高中生。這個數也與1973年7月國務院知青辦《知識青年下鄉經費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文件中說的,1967—1972年,全國共動員了747萬城鎮知青上山下鄉,財政支出經費約在17—18億元左右的數字接近(1971年到1972又有2屆學生下鄉,這兩屆學生數量很大,因為主要是1968年入校的小學生)。當時城鎮初中生部分升了高中,比例大約為初中生的這個數字大約為40萬。因此,實際下鄉或者留城工作的學生大約460萬左右。
1965年到1970年,我國城鎮非農產業就業人數每年平均增加235萬。其中1968年增加258萬。這個數字小于470萬待就業知青,似乎確實存在非農就業崗位問題。但如果國家真要安排這些學生,并不是沒辦法。
首先,可以恢復高考,讓66屆高中生升大學,總計大約18萬學生。這樣剩下452萬。同時只讓當時的初中三年級和高中二、三年級離校。留下初一升初三,初三部分升高一,高一年級全部升高三。這樣,初三學生有40萬左右,升高一40萬,高一升高二30萬,總計110萬。這樣只剩下342萬學生離校。
其次,1968年只有少量征兵,大征兵是1969年冬季。如果征兵放在1968年底到1969年初,總計征兵50萬,就只剩下292萬。
第三,既然能拿出12億左右資金安排知青下鄉,也就可以把這些錢用來開辦企業來安置知青。1970年每個國企職工合固定資產2800元,其中輕工業為1200元,服務業800元。12億資金如果主要上輕工和服務業項目,可增加不小于100萬就業崗位。這樣,加上原來提供的258萬崗位,總計有352萬崗位,安排剩余292萬離校城鎮學生,還有富余。
再說第二階段。
1970年后,城鎮每年畢業高中生(當時改為四年制,初中畢業均升高中)大約240萬。
1970年到1976年,城鎮國有、集體企業職工增加數為2342萬,年均增加390萬。每年畢業240萬高中生,扣除上大學的20萬為220萬。每年可安排崗位的390萬,還多出170萬崗位要從農村知青和農村退伍兵中招工。
因此,無論把文革前城鎮知青下鄉到文革期間知青下鄉都看做就業崗位不足,是不合情理的,是難以自圓其說的。
究竟當時為什么非要讓知青下鄉,然后再先后招回城市安排就業,而且報紙上說的都很清楚,很多網友都講了。當然數學說的是為了防止核戰爭有些戲謔的意思,右派信不信是一回事。但放著就業崗位不讓城鎮知青就業,非要在農村待幾年才安排,顯然只能支持左派網友的判斷,不支持右派網友判斷。
當然,有人會說,你這種算法就只考慮城市青年,不考慮農村青年了。這貧道沒辦法,因為議論的題目是城鎮知青問題,不是別的題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