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改革開放三十年,人人都有發言權
30周年,紀念的分寸,要看評價;評價的高低,要看民意。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早自年初開始,有些地方就陸續展開了諸如舉辦攝影、征文、講座、論壇、研討等等各式各樣的紀念慶祝活動。有的和風細雨,零打碎敲;有的緊鑼密鼓,步步深入。更加廣泛的地區、單位、領域,正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更多的則是因拿不準紀念的分寸而正翹首以待中央的有關精神和意圖。
然而,繼奧運會、神七成功發射后,從時至今日中央并沒對“30年紀念”有明確意見這一情況看,中央對此是慎重的。
怎么紀念,即紀念分寸的把握,取決于30年改革開放的成就,成就的大小,在于評價如何。評價不等于事實,但可以接近實事;評價是人為的,人為的就有主觀性。要使評價接近實事,就得客觀公正。客觀公正,就不能僅僅是少數人評價,少數階層評價,少數群體評價,或領導層評價,更不是少數既得利益者評價,而必須是大多數人的評價,至少是90%以上的人的評價。虛心聽取廣大人民群眾的評價,是最為重要的,毫無疑義的。因為“三個代表”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嘛。那么誰是廣大人民群眾呢?自然就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這三類群體估計至少占中國人口的80%以上(當然他們的未成年子女也算在其中了)。因此如果認認真真地把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對這30年的評價征求來,歸納好,就代表了全國的大多數。這個評價就是客觀公正的,至少是最接近客觀公正的。當然其他類型的意見和評價也不能忽視。只有將處于社會方方面面不同地位、不同職業的人們的意見和評價,都收集起來,才更全面,更真實,更精細。
實際上,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群體中也存在各種各樣的情況,而不盡相同。比如工人,有收入高的,低的;有國企的,民營的;有效益好的,效益差的;有職業穩定的,有下崗失業的。農民,有純粹種地的,有搞養殖的,有做買賣的,有外出打工的……。知識分子階層就更加復雜了,既有專家、教授、明星和買辦精英,也有低層教員、醫生等普通勞動者。
毛主席說過,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對同一事物,不同的階層,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境況,可能有著不同的評價。但這不要緊,我們只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真實的評價、什么是大多數人的評價就夠了。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工人、農民和普通知識分子,雖然占人口比例很高,但因為他們處于社會底層,難免人輕言微,其意愿表達起來并不會那么直接,順暢,若通過從下至上的一級一級轉呈到上層,一是不大容易,二是保真度不可靠;通過內參、網絡等形式,反映上去的,也是零零散散,形不成統一的、完整的意見或觀點;直接表達的機會更少,因為重要場合和活動諸如攝影、征文、講座、研討等,他們往往是參加不上的,在主流媒體上發表尤其是反面觀點看法的難度也相當大。但是占人口極少數的如精英階層,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則很容易表達出來,反映上去,且影響面廣,感染力強,分量重。 有時一篇文章,一次報告,一個訪談,說不定就會影響到國家的某一決策呢!
總之,對改革開放的三十年的評價,人人都有發言權。問題在于:怎樣使人人發言,和怎樣重視大多數人的發言。該問題解決了,至于如何收集、統計、匯總大多數意見和評價,則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那么,有了正確的評價結果,再確定紀念規模和紀念形式并適時開展之,就一定能夠讓舉國人民滿意,舒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