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改革開放三十年,是個大課題。三十年的成敗得失,重在讓現實告訴未來,給發展加以啟示。就回眸的過程而言,本身是對解放思想解放表達的客觀檢驗,進而應當作為科學發展面向實際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或者里程碑。
十三億的民眾,基本都是三十年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必然對改革開放三十年,有各不相同的深切體會和無限感慨。由此看來,如何客觀、真實、全面評價改革開放三十年,并不是一種簡單程式就能完成的特殊使命,而是需要所有評價者,具有地區、行業、階層、學識等方面,最為普遍的代表性。否則,結論可能就有片面性、局限性、甚至誤導性。
個人以為,回眸三十年,要由幾個階段組成。一般說來,第一階段的評價主體,首先要由十三億人的隨機抽樣加以確定。讓那些隨機抽取的評價者,在公眾媒體講述自己的生活變遷、工作經歷、身邊事例和個人體會;第二階段的評價主體,應當由處在不同層面不同地位的知識分子,以多種方式闡述自己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不同認知。第三階段再由多個專業體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并在一定時間內,向社會公諸分析報告。
這里主要談談第一階段的隨機抽樣。名義上,隨機抽樣是十三億人,但必然要有年齡限制:十八歲以下當然缺乏評價能力,學生群體主要作為旁觀者,應當以大課堂的形式,組織接受社會教育(屬于素質教育和社會實踐范疇);十八歲至三十歲由于經歷不夠,應當限制抽樣比例,減少的人數則相應增加到六十歲以上的群體中。
在一般抽樣的基礎上,應當公布初選名單,經社會評議后,對相關人員適度調整,主要是職業敏感、信譽較差的,不宜成為客觀評價主體。這個道理很簡單,一個缺少誠信度的熟人,無論他在市場如何叫賣,總也讓人難以接受,很可能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看還是避嫌好。
如此一來,我們就有一種新型民主,就完全能夠全面獲得三十年的經驗教訓,進而增加理論積累,并為艱難轉型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