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1.4億民工,糧食產量反而提高
柳鯤鵬
2007-5-18
簡介:傳說承包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所以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可是現在出現了這么多的民工,糧食產量卻沒有大變化,說明糧食產量跟積極性沒有太大關系。
在不少人的觀念里,還相信以前的那個承包故事:農民在集體的時候,沒什么積極性,所以糧食產量不高,大家吃不飽;后來一承包,農民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極度高漲,中國糧食產量因此大幅提高。這個故事有多少可信?
現在中國農民總共9.4億,其中民工有1.4億。統計勞動力的時候,一般不考慮老人、小孩、學生等。我們假設現在的農民和1980年的農民積極性一樣高,但是由于實際從事農業的農民數量的減少,導致投入的勞動量也大大減少。可是糧食產量呢?1980年3.2億噸,2006年4.9億噸。也就是說,在農業勞動量投入大大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卻大大提高。因此可以確定,積極性跟糧食產量沒有太大關系的。
那么糧食產量跟什么有關?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是田的數量。田數量少了糧食產量是不可能上去的,從總體上看中國種糧的農田數量是減少的,農副產品的農田數量也大幅上升。需要注意的是棉花的問題:以前沒有化纖工業,所以只能穿“最環保最高級”的棉布。
第二是梯田的數量。梯田能夠留住水肥。中國的梯田,卻是農業學大寨的產物。
第三是水利。主要指灌溉,當然也包括排澇。只有水田產量才能提高。
第四是良種。雜交水稻的產量就是高。但是良種的培養,卻需要很長的時間,首先找到有效的方法,其次還要生產大量的良種。這恰好是文革時代的成果。
第五是肥料,主要指化肥。其提高產量的效果是可以當年看到的。不過化肥用多了也是有副作用的。所以不能過多使用。
第六是科學方法。跟良種一樣,需要多年才能有成果。
最后剩下積極性。只要做到前面的,就保證了及格的工作量,積極性的影響是很少的。而實際上,農民一年之中只有幾個月較為重要和忙碌,其他時候是比較閑的。在這種情況下高談闊論什么積極性導致糧食大幅度提高,實在是一個別有用心的謊言。也正是看到農業的這個特點,毛主席時代在農閑季節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荒地、梯田、水利、肥田等等各種農業基本建設。這都為后來的糧食增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糧食增產只是一個必然。而這種工作的見效,卻不是立竿見影的。
那個小崗村的故事,有人調查后發現,某年糧食產量4萬斤是因為那年大旱,第二年正常了產量就是12萬斤,跟承包一點關系也沒有。而在集體的時候糧食產量是每年19萬斤,于是就有人懷疑造假。本人這里不想詳細討論,只是指出:糧食產量首先是受客觀條件制約的,積極性的提高并沒有什么作用。不過對于農副產品,積極性的作用就要大一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