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將完蛋于80后的手中
何必
寒假里,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外語學院日語系的大二學生胡克送給父母一本《“80后”有話說》,他在扉頁上還寫下了幾句話:“親愛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我們之間缺少真實溝通的橋梁。今天,希望借這本書讓你們明白,我們并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肩負未來中國振興的一代青年。”胡克的父母看了兒子推薦的書,明白了兒子的用意,并且向胡克推薦了一本《平凡的世界》。今年寒假,上海外貿學院開展了“交換感動、‘書’寫人生”的實踐活動,學生精選一本自己最喜愛的書籍作為一份特殊的新春禮物獻給父母,與之相對應,也請父母推薦一本他們年輕時最喜愛或者深受感動的書籍。上海外貿學院團委書記王磊告訴記者,由于普遍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代溝”已升級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因此,在寒假期間,學校就設計了“交換感動、‘書’寫人生”的活動,希望通過這一活動增強孩子與父母長輩間的情感交流,增進彼此了解,促進互動體驗,搭建思想與心靈的溝通橋梁。記者發現,大學生送給父母的書品種比較繁多,而父母推薦給大學生的書則相對集中,多是一些勵志類的圖書和中外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毛澤東文選》是被推薦最多的兩本書。上海外貿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樓巍表示,大學生與父母長輩的交流溝通在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項活動整合了家長、社會等外部教育資源服務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既使大學生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也讓他們獲得了更多的成長動力。(2007年2月26日《中國青年報》)
還說網上那個有關破小孩的段子。
2000年.媽媽查出來得了糖尿病,每頓飯只能吃一點點。破小孩說:“你趕快打針吃藥,病馬上就會好的,你就可以象過去一樣吃飯了。”媽媽說:“我得的是一種慢性病,要過很久很久才能治好。”破小孩對“很久很久”的概念就是:“我知道,等到了2000年,你的病就一定會好的。”他一直覺得2000年是一個了不起的時間概念,所有的事情等到了那個時候自然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就象我們在小學里讀書的時候聽老師描繪��我們是“跨世紀的接班人”、“實現四個現代化!”、“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令我們覺得現在每一天的日子都象是炸彈上的導線在嗤哧地燃燒��燃盡那十幾年的歲月,所有偉大的、光明的人類解放事業一定會在2000年到來的那一天驚天動地地炸響,一個新天地誕生了……那可是我們的“創世紀”啊,那可是我們想象中的“千禧年”啊,破小孩如何會明白這般又親近又遙遠的2000年?身為他的表姐,這也算有“代溝”了吧?
上海外貿學院開展了這么個“交換感動、‘書’寫人生”的活動,又成為媒體追逐的事件,這大概也算是制造新聞的路數,平白無故地弄出些個噱頭來,做點子表面文章,擺出花里胡哨的架子供社會瞻仰品評傳播。
對于當前中國教育當中道德內容的缺失,我說過太多了。當用法律作為學校里成員的行為準則、而根本無關乎道德時,我們自然也就可以設想從那里面出來的都是些什么貨色了。
特別是在上海這么個崇洋媚外勝地,出現這種創舉似乎也不足為奇。上海嘛,原本就是冒險家的樂園,現在則更以腐朽民族精神為其風尚。我寫的那則“一洋男人一年睡79個上海女人后的感慨”,在網上被炒得一塌糊涂。人們對于滬上的陰私門戶的開放程度贊嘆有加或者很有酸葡萄心理,更是為這里逐漸承受著改革開放重心轉移的目標和方向而讓包括女權主義者在內的國人們憂心忡忡。
上海原本就是個盛產花樣翻新之輩的地界兒。太多的什么新銳人物都來自這里。分析起中國男人中的運動三杰(姚明、劉翔、王力勤),可以慨嘆上海在與國際接軌方面的獨領風騷。于是,上海鬧出什么新鮮事恐怕都不足為奇。
可這個什么交換感動書寫人生活動,目的還是讓現在的大學生與父母多些個交流。拋開活動創造者的自我炒作的因素,只是看,這種活動除了能夠被媒體說三道四之外,還能夠有些個什么樣的實際效用?
前不久,我曾經寫過“中國的80后就是沒落的一代”,其中不乏很是偏激而極致地發狠:“中國大陸80后這群人,是不負責任的一代,是胸無點墨的一代,是魑魅魍魎的一代,是牛鬼蛇神的一代。在我所接觸的所有80后的人里,看到他們無一例外,都是自私自利的人,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勇氣,沒有起碼的做人原則,失去了敢作敢為的品質,抹煞了誠實信用的最低行為準則。”
稿子發出去后,也收到了不少反饋。每天都受到我如許垃圾郵件騷擾者當中,也有人作了回復。其中,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的編輯本人也是個我文中指責的80后,他認為我的分析和批評是有道理的。也有明顯不屬于該群體的。比如這個就是。
redfoxantony@……
2007年2月6日 16:24
潘祎老師:
你好!
非常感謝你長期發來的郵件,使我開闊思路,增強了關心社會的責任感。最近拜讀了“80年代后”一文,深有感觸,不禁仰天長嘆!
“80年代后”一文,涉及到學生的世界觀、生活的態度、素質教育、就業等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表面上看是教育體制問題,其實已經涉及到近二十年以來的國家各項改革、甚至人們思想變遷等等深層次問題,這個課題對我國今后的社會穩定、文明進步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讀完該文后不由得使人們對社會的未來產生深深的憂慮,所以結合自己的觀察發表如下感想,僅供參考。
我是廣州一所國有企業的部門經理,既不是教育工作者、又不是理論工作者,發表的意見不一定準確(也許連發表意見的資格都沒有),難免膚淺、偏激、片面、或者錯誤,但出于對社會的關注,所以對教育問題發表一系列感想,我認為教育問題絕對是社會問題,反思教育問題首先要反思我們的政治體制問題。
我的意見僅供參考,希望批評指正。
廣州 余樹東
這位廣州的人給我發來了其“反思教育首先要反思我們的社會”的文章,同時也將文章發給了溫鐵軍等人。溫鐵軍將其文章轉發給了包括我在內的鄉村建設群組成員。
反思教育首先要反思我們的社會
——讀潘祎老師“80年代后”一文感想
“80年代后”一文,涉及到學生的世界觀、生活的態度、素質教育、就業等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表面上看是教育體制問題,其實已經涉及到近二十年以來的國家各項改革、甚至人們思想變遷等等深層次問題,這個課題對我國今后的社會穩定、文明進步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讀完該文后不由得使人們對社會的未來產生深深的憂慮,我想從下面幾方面發表自己的觀點:
一、學生就業問題,其實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勞動崗位也是稀缺資源,就業問題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分配制度問題,道理非常簡單,即資源是有限的!。資源就那么多,蛋糕就那么大,張三多了,李四就必然少了。我國近十年的改革過程中,太過于強調市場經濟,商品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激起人們消費以及占有的欲望,反過來弘揚社會責任少了,互相攀比,爭創高薪,無序競爭,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關系,根本就不要指望找到能達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崗位!
首先,各個地區、單位、企業、團體都努力守住自己的勢力范圍,守住自己控制的資源,即使在自己能力根本顧及不到的情況下,壓縮人力成本,盡量減少單位在編人員,尤其精簡異見人員或者不稱職人員,以利于留下來人員的分配利益最大化,或者拼命延長在位的任職時間,即使某單位的領導愿意承擔社會責任,吸納多一些大學生;即使單位新吸收的博士生創造了社會效益,都可能會引起單位內部怨恨,生怕被搶飯碗或分薄了利益。
其次,各個地區、單位不可能自動降低自己的收入,即使各級黨政機關、國家的企事業單位人滿為患,人浮于事,即使他們提供的公共產品(甚至可能不作為)滿足不了社會的要求而受到公民的批評,他們都會利用權力努力增加自己的利益,壟斷著公共資源。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都用自己權力壟斷公共資源,肥水不流別人田,造成新的貧富懸殊。
各級黨政部門自然成為大學生就業搶奪的獨木橋,一方面人滿為患,另一方面無法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如:醫療、衛生、教育、交通、工商、城監管理等等等等。
再次,在整個社會都以經濟指標衡量業績的情況下,不可能寄希望社會以及外資、合資機構吸納大學生就業。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氛圍中,誰愿意到貧困地區工作?即使有人愿意,誰對他們家屬負責?
在這種情況下希望擴大就業、和諧穩定、讓利于民、共同富裕就等于天方夜談!學生就業的問題涉及到政府如何調節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分配制度問題,堅決遏制貧富懸殊。另外:就是如何弘揚社會責任的問題,每個單位、每個行業如何為社會穩定、共同進步作出自己貢獻?
二、觀念問題
記得小時候我們唱一首歌“今天是紅領巾、明天是工農兵”,城里的孩子們的理想普遍都是長大當工人,最高境界就是當一名人民警察、解放軍戰士,農村的孩子的理想就是當一名拖拉機手。在那些年代,能夠當上一名郵遞員騎上自行車給人送報紙就已經非常令人羨慕了,而今天,這些行業中除了警察外,其它早已成為弱勢群體。農民成了失去土地、沒有組織、沒有保障的無業游民,工人成了下崗的代名詞,解放軍同樣面臨復員、轉業安置問題,而民營企業或者外資企業,很多是國家政策顧及不到角落,如此貧富懸殊的巨大反差,誰愿意將自己置身于低收入的、沒有話語權的弱勢群體呢?教育部門如何培養孩子們尊重勞動者,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意識,端正就業觀念?
三、教育方針問題
教育方針問題,既有上述社會因素影響,同樣有學校因素、家長因素的影響,由于觀念的變遷,現在的學校追求的分數第一,追求升學率,孩子們很少有思想品德教育,缺少了英雄主義、集體主義、自力更生的教育。過去,學校經常組織孩子們看電影,熒幕上的英雄就是孩子們的偶像,學校還經常組織孩子討論電影、小說里頭的情節,啟發孩子們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使孩子們知道感恩,學會回報,敢于承擔責任。學校每學期都組織孩子們學工、學農等等,使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讓孩子們接觸社會,培養孩子們勞動、生活技能,尊重勞動人民,愛護勞動成果,珍惜自己的學生生活,但今天我們的教育部門早已經將這些優良傳統拋棄。學校追求升學率,孩子們和家長追求分數第一,還有哪一家學校敢組織孩子們學工、學農?看電影(其實現在已經沒有適合孩子們的電影)?一旦降低升學率,學校及其老師就要被教育局以及學生家長追究責任。
你可能不相信,我兒子就讀于廣州一所著名的省級重點小學,該學校曾經培養出羽毛球世界冠軍,國家足球隊的核心等等,學校自己就有學生室內游泳池、標準羽毛球場、正規的籃球場、橡膠跑道等等各種正規完備的體育設施,還有一個天臺植物園(經過了考評后就幾乎荒廢)。但是,我兒子就讀六年,學校竟然沒有組織過一次游泳課,這些場館僅限于學校的特長生、運動員使用,作為學校的形象工程,為校長爭添臉面。還有更過分的,課間十分鐘孩子們不能到球場,只能在課室自由活動,放學后這些體育設施只開放給學校特長生、運動員,要不就關閉,普通學生是難以享受這些設施的。
還有,學校的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等等經常被主課排擠,如果孩子們要參加這方面的學習就得另外交錢。現在的學校已經聽不到孩子們天使般的美妙歌聲了。
這些現象可能可以解釋:為什么社會發展了,學校硬件上去了,物質條件滿足了,但孩子們卻失去歡樂!我認為,現在那么多的孩子們患上統合失調癥,除了家長的過分溺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懸在學校、老師、學生、家長頭上的“分數第一,追求升學率”的觀念作怪,導致我們的學校背叛了辦學方針!
四、培養孩子們的健康人格
教育為什么人服務?由于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資嚴重不公平導致教學質量差異太懸殊(尤其哪些有權力背景的學校),導致流行擇校費,對孩子們的人生觀造成極大傷害。
我們在前面提到,孩子們在學校、家庭、社會所受到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們的素質,影響著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觀念,正如潘祎老師在“80年代后”一文所反映的:學生們無所事事,沒有精神寄托,大學擴招,花費數萬元讀大學,畢業后卻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新的讀書無用論開始蔓延,現在社會上花幾萬元、幾千元就可以買到政府有關部門、或者學校頒發的真的“假文憑、假職稱”。就業觀念高不成低不就,很多孩子們畢業后成了“啃老一族”(吃家族老本),發展下去必然演變為對社會的不滿情緒。
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問題:
政府如何調節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的分配制度,如何確保公平優先,褒揚效率?(過去我們強調效率優先,但問題是:怎樣考核效率?以什么標準考核?誰來考核?這些所謂的效率是否需要全體公民認可?效率的成本怎樣?)如何保障弱勢群體?如何使我們的社會確立尊重知識、勞動光榮的風氣?
政府應該如何守衛正義?
如何把孩子們培養成為明辨是非、品行端正、敢于承擔責任、學會感恩、懂得回報、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現在很多學者都在探討,為什么我們的國民缺乏信仰?
反思我國近代史,從五四運動開始提倡拋棄孔孟之道、拋棄儒家學說、加上本能地排擠西方的宗教,也就是說,我國的國民沒有完整的信仰體系。建國后我們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套共產主義道德體系,它教育了我們幾代人,盡管經歷了文革的荒誕歲月,很多人對自己的理想還是忠貞不渝、一往情深!他們現在已經構成各條戰線的骨干(當然也有個別貪官污吏)。可惜,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代人很快就要退出歷史舞臺,更加可悲的是:這幾年我們過分追求市場經濟的價值觀,把過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都丟掉了。
很多人都認為信仰問題是學校教育失誤所致,我認為更深層次原因是政治體制滯后導致社會畸形發展,人們沒有信仰的真實原因就是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氣,不敢講真話!我們經常說:“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但我們恰好在這方面出問題!在單位內部發表不同于管理層的意見,你可能要失去工作崗位,連累你的家庭,所以,講真話要吃虧,這種風氣已經在我們的社會蔓延,影響著我們的學校、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家庭、影響著我們的孩子,你還能指望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有信仰嗎?如果孩子們沒有信仰,我們的民族也就沒有希望了!
所以,樹立人生觀、培養獨立人格,追求真理的基本前提就是:社會必須要有公平、正義、和諧、寬容的氛圍。
學校存在的問題,學生的意識問題,其實是社會的縮影。既然我花費數萬元讀完大學一樣找不到(所謂體面的)工作,我讀書干什么?既然社會上數千元就能買到學校頒發的“真文憑”、以及社會機構頒發的各種“資格證”,我讀書干什么?既然有關系就能找到好工作,我為何不利用自己的資源去找關系?既然社會上流行“金錢拜物教”,我為什么逆社會潮流去樹立人生觀、追求什么真理,弄得自己身敗名裂、甚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俗語說:好漢不吃眼前虧,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何必如此含辛茹苦做學問?
歸根結底,教育的問題實質上反映了我們的社會問題,反思教育首先要反思我們的社會體制問題,如何拋棄浮躁、正確面對現實,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去解決問題,能否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中探索出第三條道路,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創造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成為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面前的迫切問題。
隨后,鄉村建設群組里那個很活躍的廣西少數民族記者黎光壽也對該群體作了回復。我與黎光壽見過一面,看上去他似乎也是個80后。
2007年2月7日 0:07
Re: 發送電子郵件: 反思教育首先要反思我們的社會
粗粗地讀了這篇文章,感到慘不忍睹。這篇文章如果有媒體刊登的話,唯一的作用就是給作者帶來一定的稿費收入,但是稿費想來也高不到哪里去。
文章里面所說的反思社會,這個提法是沒有錯誤的,但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反思,反思什么。我個人覺得,作者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不能正確、客觀地自己看問題,而是人云亦云而已。
我們說大學生就業困難,不少人都會去指責大學生本身,都會去指責政府擴招或者是不把就業放在第一位,但很少有人去思考為什么我們今天的就業崗位如此至少的根本原因,甚至有的人為尊者諱,即使想到了也不愿意說,只是在和你面對面的時候說一句“其實我也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是條件不允許不說而已”,從而滿口荒唐言,給社會和個人造成了一把把的辛酸淚。
我們今天來看今天的矛盾,或許我們應當全面地看歷史地看,其實我們今天的局面,是和很多政策是聯系在一起的,本來農村是最能夠容納人就業的,但有個前提就不存在了,那就是集體,沒有了集體,本來應當為集體服務的人們就不得不進了城,而農村的小農經濟在市場條件下無法生存,就只有進城打工,使得城市人口膨脹,雖然就業機會擴大了很多倍,但是有更加多的人群來搶飯碗,使得那么點就業機會顯得非常可憐;農村的蕭條還直接導致了城市專門生產農用生產資料的企業的蕭條,原來華北拖拉機廠是世界最大的拖拉機廠之一,有幾萬人在工作,結果中國農村的改革選擇了市場經濟加小農模式,這個廠就一下子垮了,工人們只有去堵京廣鐵路政府才給碗飯吃;還有各省的化肥廠,雖說一再欺騙無知的農民說多放化肥可以多長莊稼,可是由于自然災害疾病突發等影響,再加上連年上漲的價格和低迷的糧價,本來鈔票就很少的農民很快山窮水盡,化肥廠的效益和農民的貧困一樣,逐年加深。
許多事情本來就是有聯系的,雖然我們看起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是這些事情作為我們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聯系異常緊密。拖拉機廠不能生產,幾萬人下崗,就會直接影響該城市的購買力,而這些購買力的降低又促使更多的廠家虧本減產,造成更多的人下崗失業,逐漸地社會步入了惡性的循環。一步一步地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還有一個事例,就是中國放棄了自己的大飛機不造,30年來化肥(應為花費,老潘注)了幾千億美元購買了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大飛機,給美國和歐洲增加了就業,讓人家的工作人員可以安閑地度假,甚至如果中國不老實還可以生產些殺人武器來逼中國就范。要知道這些錢都是中國人一分一厘地掙出來的,滲透著中國人殷紅的鮮血,如果這些錢花在國內,能有多少人直接就業,這些人就業以后增加城市的購買力,又讓多少工廠勃興,這些人去旅游,又讓多少景點興旺?可是,這一切都被用去交換所謂的科學技術,結果是將一個獨立自主什么都可以制造的中國,活活變成了只能靠賣原材料求生存什么都不能造的中國。這樣的政策,大學生就業不緊張才怪。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中國對外國企業、國內民企和國企的不同態度,讓解決最大多數人就業的國企紛紛破產,民企想爭氣也無能為力,換來的是中國人只能去打工或者管理中國人的外企,甚至有的連華人與狗都不得入內。如此對中國人就業極為不利的政策向導,讓中國人的就業急轉直下,就業不緊張才怪。
今天的聯想、方正、神舟等各種品牌的電腦,紛紛降低配置,將垃圾一般的電腦以低于1000元的價格賣到農村,還出了好幾個美名,我不知別人怎么想,我始終感覺是一種侮辱,是一種不同等級的同類之間的侮辱。想一想,如果農村集體還存在,農村集體化、機械化、城市化、工業化,誰還要那些破東西?當然,那種情況下農村就成了一個具有最廣大消費能力的地區,那幾個電腦公司也一定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公司。可惜,現在想起來,一切都只是夢想,都只是“如果”。
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的水平,這句話說得正確極了,今天我們把它放到就業上來看,同樣也很有道理,生產關系的先進與否就決定了社會的就業的多少。而如果脫離生產關系去談生產力和政府政策,如果不是另有想法的話,簡直就是可笑和無知、無用了。
現在我們的新農村建設,實際上也是在重組生產關系,這比起目標和過去曾經達到的高度來說,只能算是一個開始,但這個開始,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促進解決我們社會就業問題的鑰匙。
朋友們加油吧。
說著說著,對80后這個群體的性質和特征的討論,就縮小到了就業層面,甚至到了新農村建設領域。
被列為2006年10大欠揍找抽人物之一的,就是那個被稱作80后作家的主兒。
張一一:美男作家惡搞征婚 [我來說兩句]
“欠揍”指數:★★★★ 冤枉指數:☆
事跡:80后作家,曾在網上打出征婚啟事,要求對方必須不是處女,由此聲名大振。征婚余波未息,恰逢李湘離婚,便打上了李湘的主意,毅然向美女主播發出求愛信,還聲稱為了李湘,要在31個城市“裸奔”……>>>
名言:“如果李湘還不答應嫁給我的話,我將在她足跡所至的全國31個大中城市裸奔,用我赤裸裸的愛,來紀念湘湘已然不再的31載的美麗芳華。”>>>
現在,80后與非80后之間,出現了勢不兩立的對峙格局。當前走紅的80后作家們紛紛挺身而出,面對著社會上針對80后的指責和非議,針鋒相對甚至污言穢語地展開了氣勢磅礴的回擊。開篇那個上海大學生送給父母的書,就是這么個80后當紅作家旗幟鮮明捍衛該群體的著作;網絡上,上海那個80后作家在與一個對80后進行攻擊的什么詩人剛剛交手,后者就不堪一擊丟盔卸甲掛出免戰牌落荒而逃。而雙方在此前短暫的唇槍舌劍當中,各自背后都有著不少的支持者,可明顯看出,80后陣營當中由于涉及到了自身而更加精神抖擻劍拔弩張,另一方則松松垮垮。這些80后的作家們紛紛表示,社會上對于80后的非議更多的是從80后人群當中那些公共人物的所作所為來進行指指點點,對于80后整體性的關注不足。
不過,我感覺,這種以1980年代為分界線的代際沖突在網絡較量當中的告一段落,不過是一個悲壯血腥耐人尋味的開始,而遠遠不是什么安貧樂道的結束。
在前面我那篇有關80后的文字里,也引述了不少有關80后群體的表現。以我的看法,也很少去對比如那個在北大成長的著名歌手認為中文具有“顆粒感”而不愿意使用中文演唱這種公共人物進行什么針對性很強的議論,而且我也很少關注那些80后公共人物的所作所為。
去年12月18日,北京電視臺《首都經濟報道》曾經做節目介紹,北京有200萬獨生子女,這些人已經步入社會開始談婚論嫁;不過北京市人口所有一個調查,結果很意外。北京市人口研究所發布一份調查,在1000多份雙獨家庭的調查中,超過六成的獨生子女夫婦選擇不要二胎;而調查中贊同做丁克的家庭比例更是達到90%;調查明確顯示:對于下一代,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們態度明朗,不要。市民:“還是經濟原因吧。”“壓力比較大,我選擇生還是不生都要看我自己的條件。”按照社會學原理,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會傾向于多生子女;因為夫妻雙方對于獨生子女的孤獨深有體會,因此會努力讓自己的后代不再擁有同一種生活;而本次調查結果卻恰恰相反。專家告訴記者,除了生活壓力以外,80后獨生子女一代的自我意識是關鍵因素。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馬小紅:“現在80后出生的獨生子女,更強調自己的感受,不方便、影響事業;他們認為沒有這個責任;還不養個寵物;在他們看來寵物與孩子是一樣的;而這正是我們以前絕對不能抵觸的底線。”不過,對于他們,社會中也有質疑聲音。市民:“為別人著想的少。有點嬌氣,不是別人炒他,是他炒別人。”“自私,不會考慮別人。”北京網聘咨詢有限公司人才資源顧問郝建:“獨生子女有沖勁,想唱就唱,想干就干;但是耐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不夠。”雖然獨生子女們與生俱來的的自我、孤立與驕傲能否影響他們的生活與工作,還是個很難回答的社會問題,但是專家告訴記者,想要融入社會,自身的轉變尤為重要。郝建:“上下鋪關系與上下級關系是不一樣的;走出校園,要學會必要的優點,完成自己的轉變。”
這種調查大概怎么著也不能算是僅僅針對80后中的公共人物了吧。
由于工作性質的緣故,我成天到晚都在與80后打交道。本來嘛,人常說電視是個年輕人的行當,像我這等一大把歲數了還在電視制作第一線上混的主兒,往好了說是鳳毛麟角,往壞了說嘛,怎么難聽怎么來都行,沒出息,色迷迷惦記年輕女記者,蒙吃騙喝,滿足于在一群未經世事的毛孩子80后們面前高談闊論好為人師坐而論道,行將就木……
反正這種話我聽得也多了去啦,現如今互聯網上無奇不有,我曾經就那個因為網上有人對其破口大罵而煞費苦心調查真實并將對方(是一個揚州的大學生——又一個80后)告上法庭的事情寫過文字,認為如果敢于上網公布自己的觀點,就要做好挨罵的準備,而且有平靜接受的心理基礎,原本這互聯網就是個垃圾場,在中國法制化狀況逐漸惡劣的條件下,這種情況不發生才叫見鬼;目前最高委府要加強互聯網管理、凈化網絡環境,目的只不過是要維持統治,屏蔽乃至刪除那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內容,才不會理睬互聯網上來不來就砍襠下三路和祖宗八輩的人身攻擊及其對社會風氣的毒害呢。如此,碰到此類事情,只有自己扛著。(這位原告還給我發來過郵件,對我的看法提出質疑,我沒有進行爭辯,走著瞧吧。)
也正因此,對于80后中那些沒有出人頭地的群體,我幾乎是全天候都在打交道(即使我不上班,也要給其看稿子、討論選題等等)。
即使是過春節,也還是沒能夠在80后的胡作非為面前幸免于難,并深切地領教了什么叫做80后的慘無人道、混不講理、不通人性。
中國社會由80后全面接班掌管,是不可避免的。而這個階段,恰恰是改革開放以后歷屆委府報喜不報憂、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只求得自身能夠安全著陸“我身后哪怕它洪水滔天”,像擊鼓傳花一般將日益嚴重而兇險的隱患問題矛盾沖突盡量平安移交給接任者,可卻不可阻擋地遭遇總爆發的當口。
以80后者們的道德狀況、社會責任感水準、集體主義修養程度、從長計議的自我規劃理念等等方面,甚至于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哪個可以理直氣壯地對著前輩們說“讓我來!”、并能夠讓中國社會對其安之若素高枕無憂?
凡此種種,都讓我越來越堅定不移于我此前那些判斷,并且進一步認為,說中國完蛋,就完蛋在80后這一代人登堂入室步入社會力量核心層面之際;換言之,中國完蛋就在80后這一代的手上。雖然不能直接結論于,80后要對中國完蛋承擔全部責任,但80后對中國社會殘存道德的消解、對公平正義的排遣與放逐、以及對精神和靈魂的蔑視戲弄,都使得中國的80后無處逃遁地要被牢牢釘在人類的恥辱柱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