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元旦后,收到英國外交部的邀請信,邀請我去倫敦附近的一個莊園參加為期兩天的“新聞之死”閉門研討會。在此之前,學界小圈子內也一直在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新聞和記者是否已經走向死亡?我認為,導致記者在職業上死亡的因素有如下六點:
1.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商業競爭壓力導致新聞報道準確性和真實性的大倒退。從新聞學最基本的價值觀來看,新聞最重要的要素是新聞報道的準確性。新聞準確性是指新聞報道不帶個人感情,不帶個人觀點,直接陳述事實。但是新聞界在從其職業道德底線退步,在大幅度滑坡。
2. 新聞制作和傳播的個人化。今天的媒體包括:網站、博客、社交媒體、圖像、文字、聲音、觀點、新聞、信息……這種數字化的網絡傳播帶來的內容更多的是個人化的:個人的觀察、個人的活動、個人的觀點和個人的信息。
3. 為新媒體服務的網絡新聞寫手大多沒有經過職業培訓。傳統媒體編輯記者像醫院的醫生,記者是一種職業,要經過新聞學院學習或新聞媒體的資深編輯培訓后,方可成為合格的記者。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是公共信息的守門員,有一套職業的操守和職業的標準。但是,今天網絡世界里的記者不再是一種職業,門檻大大降低。
4. 多樣的新聞寫手。傳統媒體網站的新聞傳播正在面臨來自商業網站、政府網站、基金會網站、個人網站、博客和微博的挑戰。例如,很多非政府組織和基金會投入很大資金,建設自己的新聞網站,發布跟自身相關的信息和新聞。多樣的新聞采寫者是指除了傳統媒體記者在寫新聞外,現在很多學者、官員、學生、民工、自由撰稿人、無業人士、各種各樣的活動分子、網絡間諜、內部不滿分子都在寫新聞稿件。在今天的社會里,任何使用數字媒體的人都可能是一個潛在的網絡新聞寫者。
5. 主觀新聞盛行。在媒體融合時代,主觀新聞已經滲透到了傳統媒體。出于收視率、發行量或者減少勞動成本考慮,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把新聞欄目和新聞時間讓給了專欄文章和談話秀。很多報紙的新聞版面和新聞評論版面大量地刊登博文和網絡上下載的新聞及言論。許多政治經濟利益集團都在利用媒體融合技術,滲透到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平臺,導致大量的主觀新聞成為了一種主流新聞存在。
6. 新聞傳言取代新聞核實。從新聞的采集、新聞的分發、新聞的定義到新聞的結構,我們看到數字媒體的優勢在于新聞易得性和廣告的廉價性。但是,網絡世界新聞直接挑戰新聞的真實性。在網絡世界里,新聞真實性不是第一位的,新聞的第一時間報道是第一位的。
傳統媒體的生命不在乎早一分鐘報道新聞,它在乎的是第一時間報道的是真實的新聞,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傳聞。傳統媒體強調的是新聞是事實性的,新聞產品是經過核實、核實、再核實的。而今天網絡流行的新聞,包括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的新聞不再核實。幾乎每天都會看到這樣的標題《疑某某人被警方拘捕》、《某某人或攜款外逃》、《傳某某人奸殺女學生》、《某某總裁因貪污被解聘?》等等。這些標題顯示報道的新聞都是沒有經過核實的,是不可信的。如今,新聞的定義發生了變化,新聞不再是真實、透徹、可信、原始的。由于今天的記者受到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發稿量壓力,記者沒有時間更沒有經費去做真實的新聞原始資料的采集和調研。結果在報紙上,我們很少看到記者一手采寫的原始新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