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文化安全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王詩淵 鄭黔玉
摘要:毛澤東文化安全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關于維護文化安全的方針、策略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建國初期我國文化建設的實踐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對中國文化安全建設理論的獨創性貢獻,它對于促進當前我國文化安全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十分重視文化發展和文化安全問題。盡管毛澤東和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未明確提出“文化安全”這個概念,但他們在實踐上已經把文化安全問題納入到國家政治層面,深刻地把握了我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和本質。在當前文化安全已成為關系到國家、民族存亡的現實問題的背景下,毛澤東所闡發的一系列關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具有深遠的意義,蘊含豐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對于當前我國文化安全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毛澤東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鴉片戰爭后西方文化的大規模入侵
1840年的鴉片戰爭,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文化安全問題由此發生歷史性轉折,與鴉片戰爭前,中國文化安全問題主要來自國家內部封建閉關思想導致的文化衰落不同,鴉片戰爭后,來自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擴張成為威脅中國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馬克思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1]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經過總結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以及辛亥革命的失敗教訓后,毛澤東等早期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要想救國,需先謀求文化上的自救,只學習西方器物和制度,沒有思想文化觀念的變革救不了中國,中國文化需要重新構建。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以“五四”運動為標志,中國文化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由于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使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思想在中國大地得到廣泛傳播,中華民族開始駛入新文化建設的新階段。正如毛澤東指出:“在‘五四’以后,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2]697在與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交鋒中,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理論以其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方向,為毛澤東國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蘇聯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動蕩
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提出“蘇聯所創造的新文化,應當成為我們建設人民文化的范例。”[3]1083建國后,毛澤東又指出:“要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4]其中就包括學習蘇聯文化發展模式。但是這一方針隨著1956年蘇共二十大的召開發生了改變。赫魯曉夫在這次會議上披露了斯大林搞個人崇拜等一系列嚴重錯誤,但由于對斯大林的錯誤缺乏實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蘇聯國內思想混亂。在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借此掀起了反蘇、反社會主義的浪潮。蘇聯和東歐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動蕩嚴重破壞了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到新生的中國。在吸取了斯大林時期的錯誤教訓和蘇共二十大的啟發后,毛澤東提出要“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
(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滲透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宣告了中國正式進入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中國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指導。雖然1956年完成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資產階級作為剝削階級在我國已不存在,但是,在國際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斗爭仍在繼續,“和平演變”成為西方國家顛覆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戰略。用西方的價值觀削弱和淡化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的信仰,使社會主義國家內部人民的文化思想轉化到合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是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的目的。對此,毛澤東有著深刻的認識,防止“和平演變”成為建國初期我國國家文化安全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毛澤東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
毛澤東和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始終強調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毛澤東說:“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5]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把堅持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起來,鞏固黨對思想文化領域的領導權。他要求:“全黨都要注意思想理論工作,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隊伍,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6]200-201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保證國家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發展擁有獨立的選擇權,保護國家的主流文化思想體系不受外部文化的侵蝕和顛覆。
(二)奠定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
毛澤東提出了構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文化建設思想,它為提升國家文化力,構建中國特色文化提供了正確的路線指向。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所指出的:“中國國民文化和國民教育的宗旨,應當是新民主主義的;就是說,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3]1083所謂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在主張遵循客觀真理基礎上,反對封建迷信思想,運用無產階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建設具有本民族特征,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文化,維護國家文化的民族性,這種文化“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2]708
(三)制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安全策略
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無不是以前人創造的文化為發展基礎。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建設方針。他要求廣大的知識分子在學術上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文化建設問題上,毛澤東文化建設方針有針對性地闡釋了如何對待中外文化的問題,他提出在繼承和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在實現本國文化與外來優秀文化交流、吸收的同時,采取一切措施保護本國民族文化的文化個性。文化個性是國家文化的獨立性表征,也是國家文化安全維護的重要內容。
(四)堅持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
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創造的文化應當為全體人民享有。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必須有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參加,同時,集合了人民大眾實踐和參與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為全體人民服務的人民文化。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3]863他提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服務主體問題,指明了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根本對象是“人民大眾”。堅持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有助于增加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毛澤東所建構的中國社會主義文化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為人民服務的文化,其根源就是為贏得廣大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五)注重培養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想文化領域能否長期保持安全、穩定,關鍵在于能否培養千萬計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毛澤東歷來重視文化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工作。他說:我們要“端正方向,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教授、講師、助教、研究人員為無產階級的教育事業和文化科學事業服務。”[6]464他認為,社會主義的事業的建設需要構建一支龐大的文化人才隊伍,特別是要構建一套完整的文化教育體系作為輸送文化人才的基礎保障。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需要有更多的社會主義后繼者來運用和掌握,失去國家文化的建設者和開拓者等于本國文化建設主體力量的喪失。一支忠實于黨的政策路線,用先進理論武裝頭腦,具備較高素質技能的思想文化工作隊伍,是弘揚傳播國家先進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證。
三、毛澤東文化安全思想對當前中國文化安全建設的啟示
當前,中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全球化所引發的西方國家強勢文化對我國文化形成的沖擊和挑戰,毛澤東文化安全思想雖然產生于半個世紀以前,與當今時代的主題亦不同,但毛澤東文化安全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參考,對當前我國文化安全建設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維護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安全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并沒有改變,它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沒有過時。如果動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會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根基,就會導致意識形態領域的混亂乃至社會思想文化的動蕩。
目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沖擊和挑戰。全球化的發展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尋求創新和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多元意識形態和異質文化的沖擊。西方發達國家沒有停止向全球輸出他們的生活理念和思想價值為基礎的意識形態。通過意識形態的輸出進而影響他國文化,達到顛覆他國政治制度,這仍是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根本戰略,前蘇聯的解體就是前車之鑒。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關系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能否平穩健康發展的前沿陣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必須維護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穩定。近百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邁入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行列,馬克思主義功不可沒。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維護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安全應當是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戰略。
(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維護國家文化傳播載體安全
文化產業是國家文化安全建設必須重視的核心領域,它是推介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傳播文化價值的功能,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文化安全度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不僅是我國文化安全建設的前沿陣地,也是我國文化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直接決定著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毛澤東曾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列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的文化侵略政策:“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就是這個侵略政策的實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從它們的知識干部和愚弄廣大的中國人民。”[2]630雖然當今時代國家文化安全的情況不同于毛澤東時代,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過去帝國主義國家采取的文化侵略是通過一定的文化傳播載體來宣傳、轉化我國民眾的思想意識,削弱我國民眾對本國文化的認同,使其轉向認同他國的文化和思想。因此,維護國家文化傳播載體的安全顯得尤為的重要和緊迫。在今天,辦報紙、辦學校都已成為文化產業內涵的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內容無論深度上還是廣度上相比過去都得到極大延伸,涵蓋了網絡多媒體、廣告、動漫游戲、文化旅游等更多的內容。文化產業是文化傳播媒介的集團化模式,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影響力。一旦放棄文化傳播載體的守衛,就會導致異質思潮的泛濫。維護國家文化傳播載體的安全應是當前我國國家文化安全建設的主體內容。
(三)加強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維護國家文化個性
維護國家文化的文化個性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題中之意。世界各國文化之所以有所區別,正是因有其不同于別國的語言文字、風俗文化。民族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個性延續和發展的基本源泉,民族文化資源是這種個性文化的歷史象征。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或出現裂痕,一個民族就會不打自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靈魂,是維系民族團結和睦的紐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是華夏兒女在長期生活中的積淀,維護國家民族文化資源等于從源頭保障了國家文化的民族性和個性。
毛澤東所提出的要構建民族的文化,對待文化要“古為今用”。也就是要把“古”的文化拿來,創造新的帶有民族烙印的文化,推進民族文化的創新,建設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做好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建國以來,國家制定了不少關于保護民族語言、文字、文化習俗和文化遺產的相關法律規定,但尚未有形成全國性的民族文化資源保護體系,一些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已處于消失的邊緣,加強地區性民族文化的保護迫在眉睫。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是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積淀,加大對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跡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對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不斷創新,這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人民的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四)發揮學校教育優勢,夯實國家文化安全維護基礎
面對咄咄逼人的文化帝國主義,一味的防御,閉關鎖國自然行不通。“全盤西化”更是只會迎合文化殖民主義的胃口,葬送中華文化。如何幫助人們正確的理解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抵御西方文化殖民主義,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優秀文化傳統深深烙印在全體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心中,讓他們理解、欣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構筑抵抗腐朽文化的牢固防線。這就要求我們的學校承擔起向青少年下一代闡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使命。為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學校一方面承擔著教授學生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重任,另一方面應培育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對待文化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態度,提高他們在相關問題上的分析、辨別能力,避免他們對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文化價值觀念的盲目崇拜。我們的學校教育應該意識到中國文化建設面臨的巨大歷史機遇和現實挑戰,切實承擔起傳承、傳播中國文化及主流意識文化的重任,確保國家文化的安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9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3
[5]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5
[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0-201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73期,摘自2011年第10期《貴州社會科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