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改革開放實踐向縱深發展的今天,我國的文化事業無疑也有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的問題。因為經濟改革走市場化的道路,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出建立和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有人就斷定文化事業也要市場化,“要引導文化藝術生產單位逐步走向市場”,“通過商品交換來實現文化產品的價值”。這究竟有沒有理論根據、在實踐上是否切實可行,能否帶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是一件需要認真地研究和討論的、事關國家民族的前途、子孫后代命運的大事。
我們知道,高雅的文藝作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之作為文化產品,只能是凝結、體現并發展著真、善、美價值的東西。否則,就不成其為文化產品。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理論的高度精辟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價值觀”。“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精神文化產品的價值就變得復雜起來了。因為市場經濟按其本性來說,有一種不可遏止的趨勢;力圖把自己的原則擴展到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使各種東西都帶上商品的性質,以致各種精神文化產品也不能幸免。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文藝作品、學術成果完全可能、并且實際已在成為買和賣的對象。但這是否意味著,各種事物的自身價值只能通過商品價值來實現呢?
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文化產品不得不帶上商品的屬性,只是意味著:文化產品被賦予了多重復雜的特性。在這里,根本的問題是在于,當這些文化產品在市場上被作為商品而交換時,實現的究竟是哪一種價值——是它們作為商品的交換價值,抑或是某種特定的使用價值,還是它們真正的文化價值。對這種復雜情況不作科學分析,簡單地宣稱“通過商品交換來實現文化產品的價值”,勢必導致思想混亂。難道真、善、美也是可以用金錢來購買的東西,誰有足夠的錢,誰就可以占有和享用真、善、美的價值?
馬克思十分明確地說過:在商品交換關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換價值表現為同它們的使用價值(即滿足什么樣的需要)完全無關的東西。因此,精神文化產品一旦作為商品出現在市場上時,它們的交換價值(表現為“票房價值”或是否暢銷)也未必真實地反映它們滿足人民大眾的內在精神文化需要的程度。這種精神文化價值,即真、善、美的價值,既不能用交換價值來衡量,更無法用金錢的尺度來度量。
二
毛澤東文藝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以人民群眾的審美標準作為文藝創作的價值取向。他認為“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后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因為雖然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他向文藝工作者提出要“深入生活”的要求,并希望他們能夠真正了解老百姓“喜聞”什么,“樂見”什么,懂得和熟悉人民大眾基本的和變化著的審美要求。
但是,現在有人卻提出文化管理部門“要按照市場需求來安排文化藝術產品生產”,其理由是:“對文藝作品的市場需求直接就是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食糧的實際需要”。這一類見解似是而非,容易引起思想混亂,不利于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正了解人民大眾的實際文化需要,因此有必要對它作點理論分析。
我們知道,在精神生產引入市場機制的場合,不但精神生產的要素會轉化為商品,而且精神勞動者(演員、歌手、畫師、作家等等)都能成為經營者牟取暴利的手段。在這樣的條件下,精神生產和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消費之間會插進越來越多的中介環節,如出版商、廣告商、“包裝”商、形形色色的經紀人、大眾傳媒的“股東”等等。這樣,所謂的“市場需求”不過是交易市場上代表著不同利益的不同角色進行競爭而產生的綜合效應。從而,“市場需求”對于人民大眾的實際文化需要的反映,由于多重中介的折射而變得扭曲、模糊不清,甚至是完全被顛倒了。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新時代文藝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文藝工作者要“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文藝作品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以及民間文藝等各個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三
什么是文藝作品的文化價值?我們知道,文化是標志作為目的本身的人的發展過程及其成果的范疇,是從人作為歷史過程主體的自我實現這個角度,對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精神財富及其創造過程的一種科學抽象。所謂文化價值,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謀求“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發展”,就是“發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實踐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會潛力(藝術等等,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6、215頁)顯然,文化價值的這種理解,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使用價值的意義。
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塑造全面發展的個人。文化價值的實現意味著具有高度主體性的、完美健全的個性的自我實現,意味著人民大眾生活品質的提高和生命內涵的充實。正如馬克思所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具有審美能力的大眾”。而這種藝術對象只能是不受金錢、物欲誘惑,不為任何外在目的所驅使的真正自由創造活動的成果。
馬克思把創造文化藝術價值的勞動同追求交換價值、生產和再生產資本的勞動區別開來。他曾以作曲這種藝術創作活動為例,來說明創造文化價值的勞動是一種揚棄外在強制的真正的自由勞動。在市場經濟居主導地位的社會里,都存在著這種不受交換價值支配的自由活動領域,存在著非市場因素。例如,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所說的那種非經濟意義上的勞動,密爾頓如春蠶吐絲般地寫作《失樂園》這樣的自由的文化創造,正說明這種自由的活動領域和非市場因素的客觀存在。在當代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里,這種非市場因素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創新”。他們“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創作出更多的優秀的文藝作品,來“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四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文化產品雖然具有商品屬性,但這決不意味著可以把文化和經濟的不同本質等同起來,把商品的價值規律當成文化繁榮的推動力。同時還應認識到,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并不會自動地推動人的素質、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帶來人的無限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以及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市場經濟在滿足物質需求方面的貢獻是驚人的,但它卻容易把人們引向追求物質享樂,使社會陷入極度物欲膨脹之中,使人失去價值理想和對生存意義的反思。因此,文化建設對市場經濟的積極適應,應當是以否定性為媒介的適應。這就是創造各種條件,使文化生產擺脫拜金主義的誘惑,使文化按照自己的本性和規律健康發展,借以限制和揚棄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只有這樣,才能對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真正的促進作用。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文藝不僅“是鑄造靈魂的工程”,也“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優秀的文藝作品,最為集中地反映著時代的風貌和人民的心聲,“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
2015年1月22日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