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木蘭一家的命運,終于按著文藝作品的大團圓結局的規律,在最后一集(41)劃上了一個還算圓滿的句點――但生活里,真正的江家,運將如何,誰又說得清?
無可奈何,又可奈何?
而且,我甚至懷疑,當下的生活里,是否還真有江木蘭(劉濤飾)?是否還真有呂希(張鐸飾)?
悲觀的人看《老有所依》有悲觀的結論,樂觀的人看《老有所依》有樂觀的結論,但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是無法回避的,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社會,和中國,《老有所依》雖名“有所依”,但想來這仍然更令人有些壓迫,有些局促。
江開國(馬迎春飾)在改革開放轟轟烈烈的早些年代,曾經是一兒一女的得意父親,大女兒江木蘭,小兒子江志遠,一家四口曾經也其樂融融――但依劇中給出的他的兩個孩子同為80后一代的提示,想必,他和妻子在得到第二個孩子時是遭遇了相當大的政策困難的,那時正是計劃生育在中國正強勢推行之時,江家無論為江志遠付出了多少罰金,甚至令江開國都可能因此斷送前程,都是意料中事。
其實,這個家的命運從當年小順(江志遠)在上海丟失開始已經轉向悲苦――究《老有所依》之究竟,其實,也都是在討論當下之中國,因歷史特殊情況造成的不良家庭結構已經無法擔當起贍養曾經中國的責任,或正處在這個傾向的邊沿,岌岌可危矣。
正如劇中的江木蘭。
雖然她很勵志。
雖然她很孝順。
雖然她很堅強。
但她畢竟女人。
我沒有一點性別歧視的意思,因為在劇中,即使在劉濤飾演的江木蘭和張鐸飾演的她的丈夫呂希之間,其實他們的社會性別已經正在發生著漸漸的模糊,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女強人雷頌華(劉蓓飾)與其丈夫莊海洋身上,曾經是“男女各頂半邊天”這樣多么勵志和前衛的時代口號,至今似乎又變成一種社會痼疾,久患難愈。
許多人看過《老有所依》之后對劇中另兩位惡婦――既江木蘭的嬸嬸賈幸梅(徐松子飾)和江木蘭的弟媳田咪(王倩一飾)懷抱著深深的厭惡之意,但劇集也不忘交待,她們能走到今天的這地步,也是有其必然或偶然的原因的。徐松子與江木蘭之間的矛盾,除了孝與逆,善與惡,我看更多的是貧與富(或者是賈幸梅理解中的貧與富)的矛盾;而田咪與江木蘭之間固然沒有多大的生活交集,但兩人一個京郊大妞,一個超市高管,尤其是隔在她們之間的江木蘭弟弟與養母謝亞芝的那套四合小院――房――亦是現實人際里最容易引發矛盾爆發的鋼性要素。
上述這一切,又豈是一個胸懷再寬闊但肩膀其實纖弱的江木蘭能夠完全承受的。
劉濤飾演的這樣一個擔當著經濟、道義和社會重任江木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里另外兩個“木蘭”,古代那位曾經男扮女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和林語堂小說《京華煙云》里的大美女姚木蘭,她每一出場,都是劇情的核心――雖然編劇和導演在她周遭設計的故事,大多令人糾結而頭痛,難于取舍。
劉濤的表演,有種天然的親切感,無論她正處在如何困境,正面對如何打擊,那雙眸子里總是充盈著濕潤和祥和的暖意,所以,當她每一次與家人熬過一個又一個艱難,每一次轉瞬間溫柔地倒在丈夫呂希的懷中時,人們的心也都會跟著這個在北京打拼的安徽大妞放松和柔和下來。
這時,她又是一個多么渴望愛的女人啊。
雷頌華、田咪,成為映照完美女人江木蘭的兩面質感不同的鏡子,前者太過堅硬,太過棱角分明,太過冰冷,后者太過骯臟,太過形狀丑陋,太過油膩,有了這兩面鏡子的對照,觀眾們才會心悅誠服地認同,江木蘭這樣的女人,才是每一個想獲得現實幸福的人――老人、孩子,男人和女人們的最愛。
從婆婆之死,到與呂希離婚,劇集將對江木蘭性格和魅力的形象描述引向道義和靈魂的更深處,呂希向木蘭隱瞞了母親臨終的真實一幕,這直接造成了這對恩愛夫妻的遽然分開,呂希的行為被木蘭簡單理解為想拋棄累贅的母親,這也同時顯露了江木蘭思維、道德方式的局限,但不恰恰因為她具有這種種的局限,才又讓我們油然而生更多的憐愛之情。
所以,江木蘭最后對呂希的原諒,以及江開國最后向他們道出婆婆“體面地活”的初衷,還有江開國下定決心為了兒女要做一個踏實的“老漂族”――等等等等,這些算不上大團圓的團圓,其實止是啟發了江木蘭,也啟發了我們這些已經與江木蘭同呼吸共命運的觀眾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