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在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但讀書風氣稀薄的國家發行200萬冊,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跡。
這個奇跡是怎么創造出來的?我想,除了出版人的精心和智慧之外,大概主要還是因為文本的質量。它一定在某些方面有著非同尋常的長處和能量。它一定在某些方面與讀者心靈的柔軟處發生了碰撞,從而產生了呼應,而呼應是一本書走俏得勢的最重要的原因。
現在,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究竟是誰?
我以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的主人公,既不是豆豆,也不是那個叫小林的“校長先生”——這個主人公的名字叫“教育”。它的小名叫“巴學園”。
我們一定要注意到,黑柳徹子的寫作動機以及讀者對這部作品的興趣,固然與一個叫豆豆的小女孩有關,但更重要的吸引力卻與一個詞有關:教育。
我們從黑柳徹子的《學記》中可以得到證明。她談論的話題,并不是豆豆,而是現代教育以及現代教育理念的化身校長先生,再以及體現這一教育理念的巴學園。
請注意一下這部小說的開頭和結尾。
開頭便是:一個叫豆豆的小女孩,被一個學校拒絕了。更準確一點說,被一種教育理念甚至可以說是被某種教育制度拒絕了。她的母親非常擔憂地領著這個懵懂的但卻天真無邪的女兒走向另一個學校——巴學園。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結果,外表依然平靜的母親,其茫然、疑惑、毫無把握,不亞于是在懸崖峭壁之間。
幸運的是,那個具有西方教育思想背景的小林先生卻愉快地接受了這個被其他學校淘汰出來的孩子。校長先生,差不多成了全日本第一個聚精會神地聽一個小女孩一口氣講了四個小時的人。這是一個偉大的人。
在全部的敘述和描寫中,巴學園一直是作為一個現代教育(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的教育)的烏托邦而存在的。事隔多年之后,黑柳徹子還在疑惑,在那樣一個時代,自由的巴學園為什么還會得到文部省和國家的許可而存在呢?她能找到的解釋就是:小林先生不喜張揚。也就是說,這所孤僻的學校并不為太多的世人所知。所以,它存在了日本,存在了世界上。
再看作品的結尾,你可以更強烈地感受到這部作品的著力之處——
巴學園起火了。
這里沒有驚慌的、喊聲震天的救火場面。大火在熊熊燃燒。黑柳徹子平靜地、但卻極其高超地描述了一個形象:
那時候,小林先生站在大地上,靜靜地看著巴學園在燃燒。和平時一樣,先生穿著舊得有點兒走了形的、但非常得體的黑色三件套西裝,兩只手放在上衣口袋里,這也是先生平時的習慣動作。校長先生一邊看著火焰舞動,一邊對站在身邊的兒子——大學生巴說:“噢,下一次,我們辦一個什么樣的學校呢?
這是神來之筆。
一個如此淡定的形象,當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驕傲。這是許多日本人中的一個日本人。
大火在燃燒——燃燒的是它的私人財產,是他的一輩子的心血,這一切將化為灰燼,但它卻把兩只手放在上衣口袋里,看著火焰在問:“噢,下一次,我們辦一個什么樣的學校呢?”大概也正是這個波瀾不驚但卻巨大的理想鑄就了這一個永在天地間的形象。
校長不只是懂教學,更懂教育。教學與教育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概念。今日之中國,所謂的優秀教師、優秀校長,其實他們只懂教學而不懂教育。我們擁有成千上百懂教學的特級教師和優秀校長,但我們卻缺懂教育的教師與校長。
孩子們為什么喜歡這本書?
道理也就在這里:他們喜歡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校長、這樣的教育。
家長們為什么也喜歡這本書呢?
道理也就在這里:他們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受如此教育、能如此順應自然地成長。
問題是:校長老師們為什么也喜歡這本書呢?他們所代表的教育理念顯然是與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但,大概沒有一個中國教師和中國校長會拒絕這本書。
秘密就在于:其實所有的人,都是向往如此教育的。
秘密還在于:黑柳徹子并沒有向任何人強加她所喜歡的教育理念。她是通過溫和的、寬容的方式去訴說的。即使豆豆被那所學校淘汰,那位母親也只是無聲地嘆息。黑柳徹子在喜歡什么時,并沒有去說她不喜歡什么。沒有黑白分明的對立,更沒有劍拔弩張的對峙。
這既是日本人的說話方式,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方式。
關于教育的小說,我們有的是。但是十有八九是極端的。我們的作家太愛做小孩的代言人,一副人權的樣子,一副自由、民主的樣子。與老師、校長作對,與學校作對,與整個教育制度作對,并將其妖魔化。因此,老師、校長、學校拒絕這些“聚眾鬧事”的書進入校園。我們總愛把事情弄得極端,弄得尖銳,弄得難以收場。
永遠記住:小豆豆的校長先生既是一個具有自由民主教育思想的人,但同時他也牢牢記住了一個關系——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他是教育者,小豆豆是被教育者。校長與學生的關系,是老子與兒子關系的一個變體。這個關系是不可顛倒的,這是社會倫理、教育倫理。長大成人的黑柳徹子對小林宗二永遠充滿了敬仰之情,那是兒女對父輩的情感。
《小豆豆》的廣泛流傳,當然也在小豆豆。這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形象,從一開始,我們就開始喜歡。她善良、富于想象,最迷人的是她的干干凈凈的、沒有一絲瘢痕的童真。一些細節難以忘懷:比如她跟校長先生借了兩毛錢從一位大哥哥那里買了一塊“健康樹皮”,然后,不僅自己用它來測試是否健康,還用它為所有的人,還有狗都測試是否健康。當所有的人嚼了這樹皮都說不苦時,小豆豆很高興:因為他們都很健康——她希望所有的人都很健康!
校長先生是偉大的,小豆豆也是偉大的。
還有母親的那條叫“洛基”的狗,也是偉大的。
他們成就了黑柳徹子,成就了這部小說。
我說的第二個問題是:
它為什么會流行?從藝術上說——它的流行恰恰在于它的簡單。這是一部沒有任何寫作難度的小說。它的難度在于尋找和確定下這種沒有難度的寫作。一個接一個的故事,有聯系的,大多都是獨立的。按事件順序進行,沒有時空顛倒,一種很樸素、很原始的結繩紀年的方式。
這些故事就是原來的故事。這里沒有編織,甚至沒有構思。照生活行進的樣子寫。
復雜容易,簡單難。
艱深容易,平易難。
有些作品的模式是可以模仿的,實際上大家一直在互相模仿。可是能夠被模仿的是什么樣的作品呢?
越是復雜的東西,就越可以被模仿。
而這部作品是不可被模仿的,一模仿就陷入雷同。越簡單的東西就越不能被模仿,因為由于它的簡單,它的樣子太容易被人指認了。
這份意義豐厚的簡單,使它贏得了廣泛的讀者,這種廣泛,使日本天皇都知道了。
何為現代寫作?
現代寫作就是將簡單復雜化,讓閱讀成為受苦受難受罪的過程。那些背后的、底部的、黑暗深處的“哲理”是要通過訓練有素的專家學者們加以暗示和明示,才得以顯示的。主題顯靈,是這種閱讀的一個痛苦的期盼。由于艱深和玄奧,“現代”養育了一大批閱讀的牧師,這些人負有解釋和闡釋權。閱讀是在他們的復雜的指導下而得以進行的。從前樸素的、明朗的閱讀,現在越來越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閱讀的快感是在九死一生之后才獲得的,大多數“俗人”都半途而廢了。除去耗費我們的心血,“現代”給一般讀者的直接感受是冷酷的、壓抑的、沉悶的、無往的、絕望的、向下的、墮落的。當越來越多的人從“皇帝的新衣”現場效應中脫出時,一個簡單的念頭在升起:
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世界是不是會更美好一些?這個發問,對“現代”幾乎是致命的。
我們有理由慶賀《窗邊的小豆豆》在中國發行200萬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