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索颯“潛入”拉美
——喜讀《把我的心染棕》
徐世澄
徐世澄的博客:http://blog.china.com.cn/xushicheng/
讀索颯優美的散文,猶如品一杯香濃的咖啡或甜美的朗姆酒。我的同窗好友、北大西班牙語系教授趙德明告訴我,他的不少學生是含著眼淚拜讀索颯的文集的。其實,不光是年輕的學生,就是像我這樣年過花甲的老者,也常常是心潮起伏,浮想聯翩。
我和索颯同事已有二十多年,我們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從事拉美問題的研究。她青年時代曾在內蒙古草原插隊多年。正如她自己所說:“也許要追溯到草原……無論當年的遭遇怎樣不同,不管今日的境況如何差異,大多數曾經草原的同代人,都對那段生活懷著某種眷戀。”后來她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專業。她精通西班牙語,酷愛西班牙和拉美的文化,她對拉美燦爛的古代文明,對拉美各國民族的風土人情,對拉美人民過去和現在所經受的壓迫和苦難,對拉美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所進行的斗爭寄予深刻的同情和支持。這種拉美情結充分體現在她的獨具特色的散文集中。才讀罷她前幾年發表的《豐饒的苦難:拉丁美洲筆記》和《彼岸潮涌——拉丁美洲隨筆》不久,我們又高興地讀到剛剛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新作《把我的心染棕--潛入美洲》。
《把我的心染棕--潛入美洲》共收集了她前幾年“潛入”厄瓜多爾、秘魯、墨西哥和古巴等拉美四國“短游長旅”所寫的48篇“旅行日記”。
我們一邊讀書,一邊跟隨索颯,登上巍峨聳立的安第斯山,越過奔騰不息的亞馬遜河,領略基多的赤道紀念牌,拜謁哈瓦那的華僑記功牌;我們跟隨索颯,與那些在饑餓線上掙扎的勤勞純樸的印第安人交談,到他們簡陋的茅屋里做客;來到厄瓜多爾的香蕉和可可園、秘魯的土豆地、墨西哥的玉米地和古巴的咖啡園和甘蔗園、榨糖廠和雪茄煙廠;我們跟隨索颯戴上厄瓜多爾出產的“巴拿馬”草帽,品嘗秘魯古柯葉茶和“印卡可樂”、墨西哥的玉米卷餅“塔克”和古巴的“曼密”蘋果;搭乘那沒有空調的公共汽車,來到神秘的的的喀喀湖,走入烏魯潘巴河谷,倘佯在庫斯科城堡,拜謁馬丘比丘印卡古國遺址,到墨西哥恰帕斯看薩帕塔游擊誕生的環境,到和古巴島東邊的盡頭巴拉科阿鎮占瞻仰格瓦拉剪過彩的巧克力工廠;來到特立尼達的黑奴港和關塔那摩的逃奴寨,一起見證殖民主義的罪惡;我們跟隨索颯走進一個又一個教堂和學校,探索拉美的“解放神學”和“解放教育學”;聆聽索颯生動地講述這些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的來龍去脈、旅途的艱辛和樂趣。
在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領略到索颯散文的主要特色。一是她那馳騁揮灑、從容自如、開闊放達的的抒情筆法,體現了她獨特的風范。她在書中寫道:
幾十年里,只要有機會飛抵大陸,從它一開始進入我的視野,我總壓抑不住暗暗的激動,擠到窗前,習慣地帶著遐思俯瞰,傾聽闌入美洲大陸的馬蹄聲,讓感覺回到五百年前。
二是喻古鑒今、詠物托志、針砭時弊的理性探索和思辨。如作者在玉米的故鄉墨西哥參觀交談時,了解到墨西哥人民——玉米的母親——竟開始食用在美國喂牲口的粗硬的轉基因黃玉米,由此,聯想到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但現在中國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進口的大豆多為轉基因大豆!
三是她在山水游記中融入她那豐富的情感抒懷和淵博的知識積累。無論是談論拉美的風土人情,還是憑吊文化遺址,她總是引經據典、博古通今、充分展現了她對拉美歷史、文化、社會的深厚的學術功底。如書中她多次博引旁證烏拉圭左翼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的名著《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秘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經典著作《關于秘魯現狀的七篇論文》和古巴民族英雄、著名詩人和文學家何塞·馬蒂等拉美文化名人或學術大家的文章或詩歌來繪聲繪色地做了形象還原。
四是她對處于底層的拉美貧苦民眾,尤其是印第安民眾的命運和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如她在談到厄瓜多爾的玫瑰種植園時指出:
從事玫瑰花業的工人中,大多數是女工,20%是童工。女工們經常受到工頭的型剝削,而孩子小小的年紀出外干活,在印第安人家庭里已司空見慣。
這本書是作者又一部解析拉美文化的作品。書中優美的散文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她對拉美文化“歷史”的深刻感悟,她的責任心、同情心、正義感和使命感,她在書中所展現的審美靈性、人格智慧和文化藝術,這些都是觸動讀者心靈之弦的原因。她的作品透息出生命的氣息和對文化的“歷史”反思。她的散文具有很強的思想力度,豐厚的文化底蘊,深沉凝聚的歷史感和熠熠閃光的哲理。她把現實與歷史文化溶于一體,在歷史中追尋著文明,反思著人生,以獨有的心態、獨有的方式抒寫著自己心中的拉美文化,解讀著拉美文化的內涵。
索颯的散文以她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人們,我們很難全面地詮釋她獨特的筆韻,冷峻的分析和她游歷的艱辛。索颯所走訪的拉美國家的許多地方,筆者也曾去過。筆者深深體會到,旅行是件累事,寫下片語更是件累事。索颯的散文以他唯美卻又理性的目光去審視歷史,審視山水人文。正是這漂泊和游走和記錄真實經歷和感觸的游記喚起了我們心底的純樸。
作者以學貫中西的淵博學識,憑借嫻熟的語言駕御能力,將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少抽象的文化概念,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處處散發出哲理的光芒。其激昂處,令人蕩氣回腸;其傷心時,使人悲從中生,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力量,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民族自尊、自強的信心與決心。這就是索颯女士散文的魅力所在。
作者對拉美的獨特的文化,對拉美的一草一木,特別對拉美勤勞勇敢的人民充滿了真摯的愛,作者在最后一篇《告別古巴,告別美洲》中深情地寫道:
該是告別古巴的時候了……
該是告別美洲的時候了。
從厄瓜多爾、秘魯、墨西哥到古巴,我們沿著與白人殖民者軌跡相反的路線潛入了美洲。行走在黑皮膚的非洲裔人、古銅色的印第安人、有色的混血種人之中,體味著他們的感情。不知不覺間,我把自己的心染成了棕色。
最后這句話,點出了本書的題目:《把我的心染成棕色》。
或許有人說,索颯的散文能算作“學術文章”嗎?能算作“學術成果”嗎?筆者認為,寫一篇好的文化散文,往往要比寫一篇學術文章難得多,筆者本人就有深切的體會。
正如索颯自己所說:
20多年來,一直在學術單位工作,而當并不多見到出版機會來到時,我為我自己選擇文章的宗旨竟是“與拉丁美洲有關的非學術雜文……在我以“拉丁美洲筆記”的方式寫出了《豐饒的苦難》后,有人說,哦,原來學術文章還可以這樣寫!這些體驗,使我漸漸靠近了對“學術”本質的思考。文章本無一定格式,有意義的爭論圍繞者什么是學術的宗旨。學術是否應該理直氣壯地維護正義,推動進步?人文研究者是否應該對作為對象的”人“負有同情心、責任感?學者如果缺乏獨立的品質和深遠的使命感,是否能真的為“政策”提供咨詢?(索颯:《彼岸潮涌——拉丁美洲隨筆》小引,第VI-VII頁)
值得稱道的是《把我的心染棕——潛入美洲》一書的裝幀設計別具匠心,書的封面以秘魯庫斯科的巨石城墻為背景,中間凸出了三個不同顏色的玉米。我們常常把拉美的古代文明稱為“玉米文明”,這三個玉米恰恰象征著拉美的文明。書封面標題《把我的心染棕》的“棕”字,特地用了棕色。書中在插頁和正文中刊用近百幅精美的照片和寫生畫,為本書錦上添花,增色不少。
讀索颯的《把我的心染棕——潛入美洲》,如癡如醉,愛不釋手。感謝索颯女士,為我們寫了一本好書,感謝青海人民出版社,為我們出版了一本好書!
徐世澄,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拉丁美洲學會副會長。
(說明:這是筆者在2009年9月中旬寫的書評,于10月29日發表在《南方周末》E24版上,發表時該報對原書評作了一些刪節,參見:http://nf.nfdaily.cn/nfzm/content/2009-10/29/content_6135331.htm。這里刊登的是書評的原稿。2009年10月30日)
附:
索颯《把我的心染棕--潛入美洲》
ISBN:9787225034416
作者:索颯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定價:34.00元
簡介:
本書系作者繼《豐饒的苦難》后又一部解析拉丁美洲文化的作品。抒情的筆法與廣泛的涉及,嚴肅的思考與縝密的考證,新鮮的知識與正義的立場,可讀性較強,給讀者以豐富的閱讀享受。
憑借熟練的語言,憑借貼近底層民眾、親近大地的滿腔溫情,作者在時隔多年之后再次潛入拉丁美洲大陸的深處,長達數月的孤詣民間求學,匆匆步履堅實地穿行于厄瓜多爾、秘魯、墨西哥、古巴四國。敏銳探尋的目光捕獲的不僅僅是安第斯山的雄偉、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旖旎、當地民眾的風情,更重要的是,在探尋的目光背后有著一個正義學者的文化審視和學理追究。因此,作者的游歷不同于一般過客的膚淺獵奇,求學的步履梭行于底層和學術,現實和歷史之間。面對拉美大地豐富的細節-----無論是印第安底層民眾的心聲,拉美知識分子的覺醒,還是飽經新舊殖民主義蹂躪留下的歷史瘡痍,作者一面深情吟詠曾創造了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卡文化的這塊豐饒大地,一面無情針砭被媚俗史學遮蔽了的罪惡殖民史。于是,溫情和正義時時閃現在文采激揚的流水行文中。
作者簡介:
索颯,青年時代于內蒙古草原插隊。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豐饒的苦難:拉丁美洲筆記》(1998)、《思想的旅游:西班牙散記》(2001)、《拉丁美洲思想史述略》(2003)。
目錄
小引
第一章:厄瓜多爾
飛越火山國度
在基多逛工藝品市場
太陽“正坐”在基多
與費爾南多談論印第安人運動
攀登修飾了“門臉”的圣安娜山
香蕉與可可
厄瓜多爾的“巴拿馬草帽”
第二章:秘魯
經波哥大深夜到達利馬
訪問“國際土豆研究中心”
在利馬參加開齋節
沿著逐漸升高海拔的路線
在科爾卡大峽谷看到了兩只神鷹
跟隨羊改村的老頭看古代梯田
在神秘的的的喀喀湖畔
終于到了偉大的庫斯科
在薩克薩瓦曼城堡與種土豆農民相遇
倘佯在庫斯科城里
比奧萊塔領我們拜會土豆專家
走入烏魯潘帕河谷
奧揚泰坦博是必經之路
拜謁馬丘比丘
背離阿亞庫喬的行進
白天行駛在泛美公路上
與印第安人同船行進在亞馬遜河上
伊基托斯的橡膠熱
告別利馬
第三章:墨西哥
抵達太平洋海岸的阿卡普爾科
走向普埃布拉
傳說喬盧拉有365座天主教堂
普埃布拉的日子
到特華坎看玉米的“祖先”
遇上了“轉基因”這個大命題
到雪山腳下的小村去看玉米
巴基斯坦阿訇如何講解圣母瑪利亞
附近有一個意大利移民村
一個“解放教育學”的實例
就近感受“解放神學”
跟隨修女走訪烏托邦故地
在恰帕斯看到了游擊隊方陣
恰穆拉的天主教堂里沒有神父
在那個叫作“新希望”的山溝里
濃霧里奔向潘特洛
第四章:古巴
哈瓦那斷章
特立尼達
圣地亞哥
關塔那摩
告別古巴,告別美洲
本書 詳細書介: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910/108307.html
相關鏈接:
烏有之鄉十大新書推薦(9月):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00910/110082.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