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我們為什么寫作?

陳應松 · 2012-05-03 · 來源:左岸文化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阿根廷作家埃內斯托·薩瓦托說過:“沒有必要寫很多,如果你要闡明生死、命運、希望與生存的理由等問題,寫兩三部書足夠了,無需寫100部。”在當下的文壇,寫得太多的人往往是重復自己的過去,從語言、形式、結構,到內容、敘述方式,都不再有驚鴻一瞥之感。

以寫作面對現實
文學只有一個世界,對于寫作者,它就是唯一的世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其他都是浮云。為什么這么說呢?作為一個人,我們的生活常常是處于虛無狀態,特別是一些具有寫作者人格的人。這些人有些孤僻,有些古怪,有些固執,有些脆弱,有些恍惚。就像常人評價他們的:好像活在另外的世界,與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其實,具有寫作者人格的人往往生活在虛無中。當我不寫作的時候,我似乎在這個世界中并不存在。我不研究現實,對現實的一切漠然,甚至躲避,排斥,置身事外,用一道緊閉的門把自己隔絕開來,人有一些遲鈍,腦子不太管用,就跟不存在是一回事。自己也會看輕自己,甚至成為泡沫,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無任何關聯,“宅”在家里。說白了就是一個多余人。
但是,一旦寫作,面對一個題材,就與現實世界發生關系,這個社會就與我有關了,甚至是火藥味十足的敵對關系,是一種對峙關系。從開始構思,動筆,會把一個人變得實在,有用,有意義。我開始審判、評判,開始思考這個社會。雖然寫作是一種帶有虛構性的幻想,一種超驗,一種夢游。一旦寫作,人會活在尖銳的痛感之中,就像一個人走夜路,精神高度集中緊張且敏感,正視現實的一切,突然找到了愛和恨。排除掉任何技藝磨煉所造成的痛苦和折磨,這個人會覺得生活有了方向,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雖然是一段一段的。
年輕是好事,年輕的不確定性讓人有一些清醒的足夠的理由拒絕寫作過程的到來,遠離文學。蓬勃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可以消耗精神的倦怠和頹靡。但是你依然是在虛無中奔跑,在生活中沒有角色感。你什么都不扮演,你只是生命的原生態,是一個自生自滅的符號而已。
用寫作面對世界,對我是這樣的。因為我許多的時刻就處在一種惶然無措中,惴惴不安。年齡越往上走,越是這樣。所謂功成名就的淡定,都是假的,不然的話,怎么解釋那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前仆后繼地自殺?一旦擁有,就是過去,一個人要不斷地寫作才能獲得自己,才能肯定自己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并擔當一定的社會角色,以及由此產生的責任感。生命每一分鐘的感覺都是要把自己從惶恐迷茫的深淵里拽出來,讓他回到現實。這樣,對于我們這種人來說,只有寫作是最好的方式。最后,寫作成為一種生活,一種常態,然后,你才能叫作家。
智利詩人聶魯達說:寫作就像呼吸,不呼吸我活不成,同樣,不寫作我就活不下去。馬爾克斯說寫作是莫大的享受。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說:寫作是一種工作。他認為寫作與激情和靈感無關,就是一種平常的工作,跟上班、下班一樣。他還有一個觀點:寫作就是做椅子,每個人都想把這把椅子做好。生活也好,工作也罷,木工也好,木匠也罷,就是清晰地展示你的存在,然后你可能會受到這個社會的善待和尊重。
另外,寫作是一個人內心的選擇。當我不寫作的時候,不僅無法面對現實,我面對的世界也是灰暗無趣的。而寫作讓我們自己為自己布置的、創造的、構建的那個世界,充滿了鳥語花香,五光十色。充滿了有意義的事情,一些能留下足跡的事物,一些能細細回溯的時光,一些想探索的歷史,置身另一時空與古人對話,與不朽的意境和永生的人物對話。因為寫作是千古流傳的東西,唯一不被時光摧毀和打敗的世界。李白的床前月光依然在照耀著我們,蘇軾的裂岸驚濤依然在我們耳邊轟響,杜甫腳下的無邊落木依然讓我們寒意襲人。
完美的敘述形成完美的世界。作家陶醉在自己編織的世界里,以絕對的安全感和自戀保證身心的愉悅。讓心靈有了一個私密的花園。所以美國作家霍夫曼說:“即使我的眼睛合上,即使我只是身處于一個陰暗的房間,為了尋找美好和方向,為了了解愛的可能、永久與真實,為了看見萱草和泳池,忠誠與奉獻,我寫作。我寫作,因為這就是存在核心的真我。”只有在這里,你才是真實的,真實的自我。霍夫曼后來發現自己患了癌癥,她更加拼命地寫作,相信寫作有治療作用,用寫作克服患絕癥的恐懼感,后來她成為了暢銷書作家。

太多?太遠?
當我們今天來討論作家形成的可能和讀者形成的可能時,有這樣一種觀點,說是作家最好少寫,以免引起文學的焦慮和恐懼。文學和作家們之所以失去讀者,一是他們寫得太多,太多太多;二是寫得太遠,太遠太遠。
寫得太多的確讓人厭倦。一個作家連篇累牘地寫作,好像主要是想保持出鏡率,害怕被人遺忘。但人們對毫無創新能力的文字生厭進而會產生惡心。寫得太多并不能證明你是大作家,有的作家的成功恰恰是因為他適可而止,寫得很少。突出的例子是陳忠實。現在出了個更大的作家———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他獲獎時80歲,一生只寫了163首詩,獲得了20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的產量可能不足一個中國詩人一年的產量。
阿根廷作家埃內斯托·薩瓦托說過:“沒有必要寫很多,如果你要闡明生死、命運、希望與生存的理由等問題,寫兩三部書足夠了,無需寫100部。”在當下的文壇,寫得太多的人往往是重復自己的過去,從語言、形式、結構,到內容、敘述方式,都不再有驚鴻一瞥之感。弄得不好,就會讓人生厭,讓人覺得他是個生活和現實的低劣偽造者而不是作家,滿嘴陳舊過時的話。有一大批這樣的所謂作家名家在文壇穿進穿出,令人反感。每一次露面都是抄襲上一次的表情,濫情、夸張、沒有思想、故事乏味、表現著并不高明的責任心。而作家本人也被這種循規蹈矩的過度寫作弄得鼻青臉腫、精神呆滯、枯黃憔悴。現在的小說已經無法刺激起人們的閱讀欲望,是巨大的問題。
誰告訴你小說應當怎樣寫、怎樣結構的?不這樣難道就不是小說嗎?要有強烈的陌生感,要變換姿勢,要隨心所欲。要有一點兒調皮,要有一點兒壞水。小說不壞,讀者不愛。壞就是有趣,不壞就是無趣。面對一個無趣之人肯定是無趣和絕望的。對文學一絕望,我們大家的飯碗就完了。有人跟我說,一進書店,成千上萬種文學書籍,感覺太多太多,這些人真能寫啊,寫瘋了。覺得自己多寫一本少寫一本完全沒有意義了,會被書籍淹死,這些人因別人的多寫而絕望,放棄了寫作,落荒而逃。
但是沒有“量”是個大問題。一個作家出名后被人詬病、指責、說三道四,但指責別人的你沒有新作品出現,被指責的人卻一篇篇一本本地出版發表,你再怎么貶低詆毀他也沒用。因為“量”,使作家站得更穩,知名度更高。不必要為了精而舍棄量,一些青年作家要求精是為自己少寫、懶惰找借口,最后消失了——結果只能是這樣。沒有量,就沒有一種寫作的常態,你很難將寫作作為一種生活習慣和工作。我年輕時一年寫十多個中篇還加十多個短篇,現在看這些作品基本是一堆垃圾。但沒有這些大量的制造,我能將寫作、將每天的碼字當成生活的習慣嗎?有的人每天在牌桌上,也會成為一生的習慣,我每天在書桌上,也成為了習慣,才有了今天的我。一個作家,沒有一件作品是多余的,他會在漫長的寫作途中,全面掌握小說的技巧,掌握對語言足夠的驅遣能力。就算是打基礎的寫作,也是有意義的。二十歲為三十歲打基礎,三十歲為五十歲打基礎,五十歲為七十歲打基礎。
寫得太遠的問題。我們的許多作家常常認為遠就是厚重、深刻、思想性、大視野。這是一種簡單的思考和結論,把重大題材、社會關注的問題當大作品來寫,追求轟動效應。太遠,太遠,遠到不著邊際。人們在大量的故紙堆里,在檔案里去尋故事,挖空心思地編造一些自己不激動也打動不了讀者的大故事大情感。那些東西一概與自己的內心沒有任何關聯,看不到這個人在想什么,也不知他的創作動機。那些被人們忽視的寫作盲區,才是離文學最近最近的。沒有最遠,只有最好。不否認有寫遠的高手,但什么是遠?什么是文學的距離?文學最遠的距離是自己的內心。
寫近不等于寫窄。有的作家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包括少數民族),也顯得很窄。有人寫一朵花,一只鳥卻顯得大氣磅礴、氣象萬千。這里可以用英國BBC拍攝的《地球脈動》來作例子,雖然它不是文字,是畫面,但絕對是文學的。我的一個朋友給我寄來了一套,我真是喜歡。前段時間央視9臺也在熱播,我又看了一遍。他可以拍蓑羽鷺飛越喜馬拉雅山時的壯觀場面,也可以拍一朵蘑菇從誕生到死亡的壯麗悲愴的過程。整個地球的脈動是由一個又一個神奇的小小生命個體組成的,你的落腳點應該在這兒。近,近到極致;遠,遠到極致。為什么不能讓我們的作品,我們的小說也有一種宇宙的膨脹感,像《地球脈動》那樣的感覺?

寫作改變自己的世界
寫作是一種累人的、枯燥抽象的、令人泄氣且大多是毫無回報的工作。
我的理解是,寫作是在迷茫和混沌中,在虛擬的冰涼的世界中捕捉真實生活和人間暖氣的一場黑夜馬拉松。寫作總是被突然降臨的灰暗時刻所攪翻。一個寫作者一輩子只能碰到100次圓滿的結果,卻會碰到一萬次的失望和絕望。在抽象的語言文字里孤苦伶仃地游蕩,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激情,恰到好處的傾訴欲望。
寫作是我們唯一的世界,失去它就失去了與現實對話的機會,失去了對生活的一種熱情,就像愛一個人,在幻覺中崇拜、尊敬,保持絕對的從不懷疑的神化。有一種誤解,認為寫作投入較少,試著寫寫,不成拉倒,也沒什么損失。不像開一家店、一個公司,不會弄得人財兩空。事實上,一支筆一本紙———現在是在鍵盤上了———創造的投入比干其他事更大,身心的投入就是巨大的,要超水平發揮你的才智,保持創造的活力,還要背負起一定的、正兒八經的角色感和責任感,明確你的身份,清楚地描繪你所處的現實。
不花氣力的寫作不具有閱讀樂趣和存在價值。它不能提供一些經驗性的東西回饋給讀者,比如在語言使用上的經驗,在結構、故事上的經驗,以及生活本身所呈現的面貌。找到寫作的內在自由就是要找到某種敘述的規律。我認為,所謂靈感,就是發現某種文字出現的內在規律,試圖讓語言飛起來,讓文字驅遣有一種飛起來的感覺,讓自我消失,化為大野中的光和霧。
適當地讓我們身上帶一些毒素,比如焦慮和憂郁。一個滿腦子高興不懂憂愁的人,固然可以過一種健康正常的生活,但作家不是這樣,他要在一種極不確定的虛擬構思中開始一部作品的創造,想得無比美妙,跌得無比悲慘。事與愿違是大多數作家的結局。一部作品的完成充滿了精神的顛簸和折磨,有時候作者是咬牙切齒地完成一部作品。寫作就是在自殘的過程中自我療傷。既自殘,也自療,讓其慢慢愈合。讓自己痛起來有什么不好?有一種較為特別的、崇高和不與庸俗為伍的信念在推動著我們的內心,指揮手上的筆。這種自我賞識的沖動更重要,甚至不要人鼓動和支援,有時倒是,你越潑冷水越貶損我越有反抗的決心,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得了。
我為何要寫作?這其實是一個偽問題,逼迫人挖空心思地回想自己當初為什么走上寫作這條道路。他已經寫了,再去回想已沒有意義。我為什么寫作?因為我想寫作,我挺過來了。就這么回事。
寫作是寫作者唯一的世界,是因為,在寫作的時候,在虛擬的過程中,你發現這個世界有著驚人的可操控性,這個世界是屬于你一個人的,可以擴展身體所達不到的疆域,還可以為自己找到最舒適的位置。寫作帶給我們自我放逐和鞭策的快樂,讓記憶把我們內心久已封凍的溫情調動起來,從而串起一個真正屬于自己需要的、美好的、充滿了人道情懷和倫理高度的世界。寫作是讓你深刻地領受生命和精神的缺憾,而不是盡情揮霍生命的圓滿。從這一點來說,寫作對于我們認識人類自己,認識我們生活的缺陷,開拓了更加幽深更加迷人的通道。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bug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6.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7.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8.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9.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10.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