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19點在北大理教107,著名學者戴錦華老師給我們剖析這部講述下崗工人生活的影片。戴錦華老師作為學者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這個不用我們多作介紹,我們更敬重的是作為左翼批判知識分子的她:當天下學人大多熱衷于用“自由”、“現代化”、“現代企業制度”、“發展”、“市場經濟”等華麗文辭將一場對工人階級的掠奪合法化的時候,唯戴錦華教授等少數學者面對它所造成的苦難保持著清醒的目光和敏銳的批判。
戴錦華老師以犀利的思考和雄辯的言辭給我們讀解了這部使人耳目一新的影片。由于篇幅原因,我們這里僅講述幾點。一者,這部影片使用大量正面水平機位鏡頭,一種類似樂隊指揮位置的充滿舞臺感的鏡頭,以高度風格化的“非現實”的鏡頭語言卻帶我們接近并觸摸了現實。讓人感動的是,這部影片在展示現實的時候,沒有流于悲情控訴,也沒有流于懷舊,更沒有走向犬儒主義,因為編導者清楚工人階級的價值需要自己的實踐和思考才能證明,影片中的工友們就是這樣做的。當桂林知道即使鋼琴造好了女兒也不會跟他生活之后,他和工友們造鋼琴的舉動才真正的具有了一種崇高的意義,這既是一種反抗,也是一種證明,不是證明給別人看,而是證明給自己,證明中國工人階級不是大鍋飯養出來的懶漢,不是被前社會主義寵壞了的孩子,不是特權者,而是真正的能工巧匠,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中堅。再者,影片不僅強調工人階級在生活上陷入困境,而且突出了他們在中國社會結構和價值系統中的變化,他們由原來公有制企業中的主人公變成了完全的弱勢群體,社會的價值也由以前的以勞動為榮,完全變成資本的邏輯,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從榜上退去了,比爾·蓋茨、喬布斯、李嘉誠等人成了時代的英雄。所以對于桂林他們,沒落的不僅是經濟地位,隨之而去的還有他們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在整個國家文化系統中的主人公地位。但是,影片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沒有借助拜金主義、發展主義的主流邏輯,而是試圖重新認同那種以勞動技能為榮,以創造力為榮的價值評判。如果說影片開頭以局促的空間展示了這些下層人物的無力感,那么這些小人物在影片最后卻完全地占據了舞臺的中心位置,顯得高大而可敬,上面我們提到的造鋼琴的段落,就是工人力圖再次享有未被異化的勞動的場景,力圖重溫那種既是勞動又是創造的生活,那種既創造物質產品也創造精神文化的生活,當陳桂林拉著手風琴在那里彈奏的時候,伴隨著斗牛士的曲調淑嫻等人在那里起舞的時候,整個世界仿佛只剩下了他們,只剩下了這些創造者。只有此刻,他們才擺脫了沉重的生活壓力給他們帶來的平庸和瑣碎,他們的勞動不再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進行的異化勞動,他們不再是為資本增值的工具,因此他們的一笑一顰,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帶上了一層詩意的光輝。
最后,戴老師提到了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以及全球的反抗資本主義的運動,很明顯資本主義的危機已經來臨,但是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垃圾卻依然占著霸權地位,它阻礙了我們對未來的更美好的世界的想象——當資本主義已經走不通的時候,一個完整的超越了古典社會主義方案的替代方案依然沒有浮出水面。所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未來道路進行艱苦探索,是擺在一切進步人士面前的嚴峻任務。
講座過程非常精彩,聽眾不時報以熱烈掌聲。整個活動九點半左右順利結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