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離別 在莫斯科的深夜
一列列軍隊 在街上森嚴戒備
這里沒人察覺 誰又愛上了誰
因為苦難不許人崩潰
感情上若習慣防備
寂寞就多一道墻圍
愛情隱隱約約 提醒我這一回
再不擁抱就是罪
莫斯科沒有眼淚 大雪紛飛
你冷的好憔悴
單身的我 原本以為
可以一輩子不跟誰
莫斯科沒有眼淚 我卻流淚
不住哭的贊美
讓我付出不怕心碎 是你最好的美
愛在最古老的國界
再不求能全身而退
這首歌的歌名叫作《莫斯科沒有眼淚》,我在無意中聽到的。它并不是前蘇聯或者當今的俄羅斯的歌曲,它是由一首粵語歌曲翻唱而來①,那是一部青春勵志電影的主題曲,輕快,甜美,充滿現代都市氣息,唱的是對未來的憧憬以及成功之際的小小幸福。可是,在填上了新編的歌詞之后,同樣的旋律,帶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思緒,以及抹不去的憂傷和酸澀。
向著正北方遙望,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我們面前展開:雪在白樺林中無聲無息地飄落,巨大的褐色猛犸在風雪中獨自徘徊,東正教堂的鐘聲和著渡鴉的叫聲依次敲響,北極光在夜空中拉開了它瑰麗的垂幔。西伯利亞茫茫無際的泰加森林,北極圈內萬年不化的凍原,林海雪原間,這片土地的母親葉尼塞河、鄂畢河、勒拿河、阿穆爾河(黑龍江)奔流不息,氣度端莊而雍容,貝加爾湖像大海一樣遼闊深邃。總有一些似曾相識的俄羅斯樂曲在空氣中回蕩,時而高亢,時而低沉,宛若天籟,帶著莫名的,淡淡的憂傷。似乎在訴說著千百年歷史中,這片遼闊的土地上的人民所經受的無盡苦難。
******* ***************** *******
在我看過的為數不多的描述前蘇聯的影片中,莫斯科的天空永遠寒冷陰郁,霧氣在燈火朦朧的街巷中鋪展開來。黑藍或是暗紅的天光下,克里姆林宮的陰影在遠方的暮靄中若隱若現,塔尖上的紅五星放出淡淡的紅光。值勤的戰士身著風雪大衣,在紅場上款款而行。俄羅斯的另一象征——瓦西里勃拉仁內大教堂在克里姆林宮巍然矗立,它那洋蔥頭般的穹頂時常被積雪所覆蓋。據說,在這座舉世無雙的教堂完工之后,沙皇伊凡雷帝為了讓世界上不再出現第二座這樣的建筑,殘酷地刺瞎了所有人,有人說,《莫斯科沒有眼淚》這首歌曲講述的,是那些動蕩的日子里,那些被風塵湮沒了的人們。
時光倒流到100年前,在這座城市的角落里曾經有一座小小的教堂,在后來歷年的社會動蕩和戰火中,它已經被夷為平地了。它的規模自然遠遠不及瓦西里布拉仁內大教堂,但在當時,這里的香火也曾經阜盛一時。窮困的人們經常聚集在這里,從圣母那里求得精神的慰藉。據說,向供奉在這里的圣母像許愿,分外應驗。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每到禮拜日,當清晨的陽光照射到教堂墻壁上的圣母像的時候,教堂里總會出現一個年輕姑娘的身影,她是從偏遠的鄉下來到這里作學徒工的。她出身于一個貧苦但卻萬分虔誠的家庭,每到禮拜日,她總會步行幾十里路,來到這座教堂里做禮拜,祈求圣母保佑遠在鄉村窩棚下的母親,祈求她多病的身體早日康復,也祈求她那同樣在外做工的父親、她的全家能夠平安 ...華岳論壇 - "http://washeng.net"
教堂中有一位高大瘦削的青年修士,每個禮拜日的清晨,當她走進教堂時,年輕的修士早已高高地站在講壇上,高聲誦讀著《圣經》,向人們傳達上帝的旨意和垂慈:“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② ...華岳論壇 - "http://hua-yue.net"
當她離開教堂時,又總能看見那個年輕修士守在門口,向她祝禱著:“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他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作完禱告,她覺得一周的煩惱、憤懣都會煙消云散,她的心里也就安寧快樂了。門外,是正午燦爛的陽光。
女孩越來越喜歡來這里了,她被教堂的肅穆和唱詩班空靈的歌聲所折服。她不像她那些浮躁的女伴,她喜歡聽修士們講先知的故事,她不識字,以前只是聽人提起過這些圣人的名字,現在才知道了他們的事跡是那么的神奇有趣。當然,更加吸引她的,是她時常見到的那位青年修士。看到他,她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圣母像旁邊的那座基督塑像。也許,他正是基督的化身,是上天特意派來拯救她的。她要聽從他的教誨。
她行在街上,把手中的銅板分給流浪的人們,盡管自己的生活已經很拮據。因為修士曾經告誡她“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在深夜漆黑的窄巷中獨行,她也不害怕,青年的話在耳邊回蕩著:“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他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盡管每天16小時的工作耗盡了她大部分精力,每當她厭惡勞作,變得心灰意懶時,她的耳邊總會響起修士的告誡:“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饑餓。”這樣,她便總能重新振作起來,努力工作。她相信,雖然現在生活清苦,但只要虔誠地對待圣母,對待上帝,終將有一天會得到永遠的幸福的。雖然人世間有太多罪惡和不公正,但是,終有一天惡人們將會被徹底地清算。天國的光輝照耀著她。她的虔誠禱告似乎真的感動了圣母,母親的病情在經過了幾次反復之后,終于有了好轉。
女孩暗暗地喜歡著那位高大瘦削的青年修士,她把這個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連最親密的女伴也不告訴。她怕被人嘲笑,拋去她那卑微的身份不提,她愛上的是一個教堂的修士,一個僧侶——一個根本不可能過世俗生活、結婚生子的僧侶,這是多么滑稽的事情啊!她知道,這種愛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她想要得到的,只是能在角落里默默地看著他那蒼白的面孔和憂郁的眼神,聽著他那溫和而又堅定的傳道聲——就像現在這樣,這也就足夠了。
上帝的旨意并不能解除黎民百姓的苦難,更不能解釋修士心中的疑問和苦痛。他開始悄悄接觸從遙遠的西方傳來的馬克思的異端了。
在上古時代,猶太先知摩西得到了上帝的旨意,在紅海的海水中開辟了道路,引導著猶太人回到東方的應許之地,在那里,他們建起了耶路撒冷,那是地上的天國之城。而今,另一位猶太先知馬克思將要引導人類走向另一個應許之地,那里,馬克思同樣要建立起地上的天國之城。沒有人受到剝削,沒有人被壓迫,雅利安人,斯拉夫人,猶太人……無論種族,膚色,性別,所有的人都將會在同樣的陽光下勞作,所有人都將擁有同樣的做人的尊嚴和權利。是的,“共產主義”不就是“圣餐”的變體嗎?(注③)
然而,與以往空想社會主義者設想的烏托邦截然不同,通往這樣的天國的,將會是一條鋪滿荊棘的道路。根據《共產黨宣言》這本工人階級的《圣經》,無產階級將不再是一盤散沙似的碌碌眾生,而將成為整個社會的領導者,他們將擔負起推動歷史前進的重任,無產階級要解放全人類,并且最終解放無產階級自身。必須要用鮮血來染紅暴力革命的旗幟,將革命的反對者放在歷史的巨輪下,無情地碾碎。當然,通往共產主義的道路還必須要用無數犧牲者的尸體來鋪成。在依靠暴力奪取政權后,無產階級要對社會的其他成員進行專政,必須鎮壓和消滅剝削階級,剝奪他們的財產、土地乃至生命。在那本薄薄的小冊子的最后,它的作者滿懷激情地宣布:“讓舊世界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階級失去的將僅僅是鎖鏈,他們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讀到這里,修士的內心也在跟著發抖。他希望解救貧困的人們,但是,他不希望以這種暴力的方式。1871年巴黎公社的嘗試已經葬送了太多無辜的人,人們想要建立理想的社會形態,不想卻先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他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再次上演,盡管馬克思說,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解放自己的迫不得已的唯一方式。
修士也在暗自留意那個姑娘,他見慣了商人們的惟利是圖,見慣了神甫和主教的虛偽——他們宣揚的是上帝的旨意,可自己的行為卻和地獄里的惡魔并無二至。可是,他在姑娘的目光中看到了人性的光彩,看到了善良、正直。她雖然衣衫襤褸,但她的目光中卻有著富家小姐所沒有的自尊。在禮拜日,他也偶爾會聽到她在跟著唱詩班學唱贊美詩,她的聲音是那么清純、甘冽。書上說,無產階級將是整個舊世界的掘墓人,而教會,包括他自己,也是舊世界的組成部分。那么,那個姑娘也會是自己的掘墓人嗎?他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她根本不可能看到那些書上的內容,她不識字。
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正處在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發展滯后的俄羅斯帝國尤為嚴重。整個國家陷于癱瘓狀態,工人失業、農民破產、廣大普通勞動者愈加貧困,社會動蕩,政治罷工和武裝暴動不斷。自從進入20世紀以來,俄國城鄉的工人和農民運動就從未停止。1901年5月,彼得堡奧布哈夫兵工廠的工人舉行罷/工,手無寸鐵的罷/工者還同前來鎮壓的政府軍警展開了激烈的戰斗。1902年,在頓河岸邊的羅斯托夫,3萬多工人的罷工延續3個多星期。1903年,在烏克蘭和南高加索各工業中心,約有20萬工人參加了斗爭。在工人運動的影響下,廣大農村的農民們紛紛奪取土地,僅在1902年就有300多次大規模的農民運動。
1905年,這注定是個動蕩的年份。新年剛剛過去,莫斯科最大的工廠的工人們便發起了新一輪的罷/工,其他企業立即響應。一周之后,這場罷/工浪潮已經席卷整個城市。工人和其他階層的貧苦市民自發組織起來,準備去向沙皇遞交一份請愿書,這是一篇代表著社會各個階層利益需求拼湊起來的文字,在這份請愿書的最后幾句話中,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威脅:“我們已經沒有辦法,也用不著去找辦法了。我們只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條通向的是自由和幸福,一條通向的是死亡……”人們并不知道,請愿書的預言將會在他們身上應驗。
布爾什維克聽到將要列隊請/愿的消息后,馬上到各工廠去向工人們說明,這種行為不但是徒勞的,而且是危險的。“用這樣的低廉的價錢,用一紙請/愿書,是買不到自由的。自由是要用血來換取的,自由是要在殘酷的斗爭中拿起武器來爭得的。”布爾什維克的聲音被淹沒在鼎沸的人潮中,那個時代他們的組織還太薄弱,還不足以擔起引導民眾的重任。
姑娘從自己的伙伴那里得到了罷工的消息,她本來不打算去參加請愿的,她要在這個周末加班趕工,她甚至勸說自己的女伴也留下來,她覺得她的雇主還算仁慈。但是,當她得知那個年輕修士也要隨隊參加請愿,便不由分說跟著去了。
那是一個禮拜日的中午,請愿的帷幕平靜的游行中拉開,在激進的加邦神甫率領下,15萬工人和貧苦市民自發組織起來,各工人區都排起長隊,浩浩蕩蕩地向紅場的方向聚集,許多人手中拿著圣像和沙皇的肖像,北風呼嘯,天色陰沉,到了傍晚時分,暴風雪不期而至了,請愿的人群就在風雪中行進。
請愿的隊伍由激進的加邦神甫引導,里面不乏教會的成員。年輕的修士身著法衣,走在年輕女工的隊伍前列,姑娘緊緊地跟在他的身后,他倆幾乎是并肩走在一起的,以前他們還從未這樣接近過。
然而沙皇并不在莫斯科。在和平請愿舉行之前,沙皇政府已經做好了準備,打算對和平請愿進行血腥鎮壓。沙皇把首都的政權交給了軍事司令部接管。他指定近衛軍要在“鎮壓叛亂”中起主要作用,用其他部隊加以支援。在預定的地點,政府已經集結了20個營的步兵和20多個連的騎兵。在游行的前一天傍晚,包括高爾基在內的一群作家和學者前去進見大臣們,懇求政府不要對工人及其家屬們下手,但是無濟于事。
即使在看到荷槍實彈的士兵時,游行者們仍然繼續前進。他們相信沙皇是愿意傾聽他們的要求的,他們不相信士兵們會向自己的同胞們開槍。
當看到游行隊伍拒不后退,政府當局便驚慌起來。他們認為這是革命的第一個征兆,只有通過顯示武力才能最有效地遏止住這批“暴民”不斷增長的勢頭。士兵們在各路口堵住了和平進軍的工人及其家屬隊伍。當工人們來到時,迎接他們的是一排排步槍的子彈,一小部分已經進入紅場的群眾,也遭到了早已等在那里的軍隊的槍擊。
修士已經走到了人群的前方,他已經預感到事態的不妙,他打算先穩住情緒亢奮的人群,然后上前與軍警交涉,靠自己的身份來化解危機。他的聲音依然如同布道時那樣,低沉、溫和卻又堅定:“我就對你們說,不要驚恐,也不要怕他們……”話音未落,成排的子彈已經從槍口射出,青年修士倒在雪地上,他身上中了數顆子彈。
人群驚慌四散,姑娘沖開驚慌四散的人群,不顧一切地沖向前去,與她心中的戀人在一起,在暴風雪中,緊緊擁抱。……子彈也同樣穿透了她的胸膛。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他們是注定沒有緣分走在一起的,但是,在通往地獄的征途上,他倆卻依偎在一起,緊緊擁抱。 ...華岳論壇 - "http://washeng.net"
這一天,是俄國歷史上著名的“流血的星期日”。在這場慘劇中,有一千多參加游行的工人群眾被打死,數千人受傷。無辜民眾的鮮血激起了人民的斗志,工人運動,水兵們起義,轟轟烈烈的俄國1905年革命的帷幕由此拉開,持續了一年才逐漸平息下去。
1917年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圣彼得堡的冬宮被山呼海嘯般的“烏拉”聲淹沒,涅瓦河上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轟開了新的黎明。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工人、農民和士兵掌握政權的國家,刻著金色鐮刀和鐵錘的紅色旗幟從斯莫爾尼宮升起,在占地球陸地面積1/6的土地上高高飄揚著。
******* ***************** *******
也有人說,《莫斯科沒有眼淚》講述的是戰爭,那些曠日持久的戰爭。
許多首都都經歷過戰爭。但是,很少有哪座城市能像莫斯科這樣,經歷過兩場史詩般悲壯的戰爭,而這兩場戰爭的結局最終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走向。
1812年夏,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幾乎蕩平了整個歐洲大陸,為了迫使最后的敵對勢力俄國屈服,他率領著史上空前的60萬軍隊侵入俄國境內,直取莫斯科。面對法軍的絕對優勢,20萬俄軍在杰出的統帥庫圖佐夫率領下,依靠惡劣的天氣和泥濘的路況且戰且退,一路上堅壁清野,消耗敵軍有生力量,最后,他們撤出莫斯科,并且付之一炬,把這座古老的都市化為一片火海。
法軍進入了莫斯科,卻只占領了一座空城。此刻的法軍已經折損大半,糧草也已告罄。俄羅斯嚴酷的冬天終于來臨了,拿破侖不得不決定撤退。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嚴寒的天氣,泥濘難行的道路,更有成千上萬俄羅斯軍民充滿仇恨的反攻。拿破侖撤出俄境時,身邊僅僅跟隨著不足2萬名殘兵敗將了。1814年,以俄國為首的反法聯軍進入巴黎,迫使拿破侖下臺。
這場戰爭,改變了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歷史。然而,與100多年后那場戰爭相比,拿破侖的偉績和庫圖佐夫的武功都不由得不相形見絀。
時空坐標移到1941年11月7日的清晨,灰色的云層壓得很低很低,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把莫斯科所有的街道染得雪白。在紅場上,慶祝十月革命勝利的閱兵式在一如既往地進行。廣場上的人群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聆聽從列寧墓的講臺上傳出的那個熟悉的聲音:“紅軍和紅海軍戰士、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男女游擊隊員同志們!全世界都注視著你們……偉大的解放使命已經落在你們的肩上。你們將不辜負這個使命!……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勝利一定屬于我們!”
在紅場上熙熙攘攘的游行隊伍中,一位姑娘翹首企盼,期待著能再看一眼她心中掛念的青年的身影。可是,他一直沒有在視野中出現,姑娘只好黯然離去。
其實他倆早已道過別的。那是一個寒冷的初冬的深夜,在火車站的站臺上。透過雪后淡淡的薄霧,首都的萬家燈火若隱若現。他倆曾經是童年的玩伴,在上學的日子,他們時常在鄉間的白樺樹叢中并肩走過。大饑荒和大清洗的歲月剛剛過去,小女孩歌唱著,唱的是理想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她說她將來要做一名鄉村歌手,平日勞作,到了節慶的日子就為村里貧苦的人們歌唱。小男孩則吹著口琴為她伴奏,他是個內向羞澀的男孩子。他想要做一名物理學家,探尋太陽與星空的奧秘。他們也曾經信誓旦旦地說要永遠不分開。當然,那只是最清純的同學情誼,直至今日,依舊僅僅如此。
可是現在他們不得不分開了。青年即將開赴前線,投入到保衛首都的戰斗中。他并不喜歡戰爭乃至軍隊的生活,是保衛祖國的使命感使他放棄了學業,應征入伍。姑娘也快要離開這座城市了,因為她是家里的獨生女兒,她將隨著政府大規模疏散的洪流,到那遙遠的東方,在新西伯利亞附近的森林中擔當伐木工的工作。臨行前,青年送給姑娘她一直心愛的口琴,姑娘則把自己的照片交給青年。他們立下誓言,等戰爭結束了,他倆還要回到這里見面。
此時此刻,納粹德軍發動的旨在攻陷莫斯科的“臺風”行動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之久,180萬納粹軍隊,1700輛坦克,14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納粹轟炸機隨時都可能飛到紅場上空。透過望遠鏡,德軍軍官已經依稀可見瓦西里勃拉任內大教堂那洋蔥頭般的穹頂。
為了保衛莫斯科,一列又一列步兵、坦克和反坦克炮,正從全國各地,以至遙遠的西伯利亞和遠東開來。政府將市民編入戰斗序列,短短三天之內,就組織了二十五個工人營,十二萬人的民兵師,一百六十九個巷戰小組。45萬人,其中3/4是婦女,正在莫斯科的街巷間日夜修筑防御工事。
戰士們踏著整齊的步伐經過紅場,接受檢閱后,直接走向戰場,他們中很多人就這樣去了,再也沒有回來。寒風蕭瑟,紅旗獵獵,一如那句傳遍戰場的誓言:“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處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那些英雄們早已在保衛莫斯科的戰斗中犧牲,他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堅守著自己的陣地。但這句鋼鐵般的誓言卻傳遍了戰場的每個角落。
那是一幅何等悲壯慘烈的圖畫!雪的白色與鮮血的紅色相互映襯著,氣溫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暮氣和著硝煙在戰場上彌漫,繁華的都市已經化為瓦礫,鋼鐵巨塔扭曲著,宛如史前巨獸的尸骸。殘破的戰車上燃著熊熊烈火,殘垣斷壁下隱藏著重重殺機,到處是殘肢、腦漿以及腐爛多時的尸體。兩種紅色——一方是鐮刀錘子的紅色,一方是紅底白圈黑十字的紅色——交纏在一起,不死不休。對于常人,設身處地于這樣的場景,恐怕早已到精神崩潰的邊緣。但是,這里的戰士和民兵卻要冒著漫天的飛雪,迎著敵軍的炮火,去戰斗,直到用盡最后生命的一絲氣力,直到最后一人。對此,西方歷史學家這樣評價:“俄國軍民……在物質缺乏的條件下也能堅持下去,而換做西歐軍民,就會癱瘓下來。”
莫斯科圍攻戰的失利是希特勒在東線的第一次失利,隨后,戰爭的天平開始向另一方傾斜了。幾乎被閃電戰徹底摧垮的巨大國家奇跡般地爆發出不可思議的力量和耐力,在經歷了列寧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和華沙會戰這些偉大的同時也令人窒息的戰役之后,復仇的矛頭直指它的源地——柏林。
由于這場戰爭不可避免地蒙上了意識形態與種族歧視的陰影,與西歐戰場上偶爾還會驚鴻一現的君子風度與騎士精神相比,東線戰場則是完全是赤裸裸的以死相搏。每場大戰役雙方的損失都動輒以百萬人計,而平民的傷亡則數倍于此。在具有戰略轉折意義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一位德國軍官就曾在日記中寫道:“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殺人爐灶……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來計算,而是用尸體來計算。”位于戰線側翼的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困長達900天,90萬平民死亡,其中僅凍餓而死的平民就接近70萬人。但不屈的紅旗始終沒有倒下。對比我們的南京淪陷和此后發生的慘劇,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深深的感嘆了。
姑娘的祝福給了青年信心和勇氣。每當看到姑娘的照片,想象著在遙遠的新西伯利亞,在另一片白樺林中,她正在辛勞,艱難,但卻自由和驕傲地生活著,而這種自由和驕傲正是由他所在的部隊,當然也包括他自己來維護的,想到這里,一種男人特有的自豪感就會青年的心中升騰,他全身便會充滿了力量。一路上,青年奮勇作戰,他的軍銜很快升至上尉,他的性格也逐漸變得開朗、勇敢起來,他覺得自己已經像個真正的軍人了。他很幸運,一方面,他所在的部隊經歷了大大小小數十次堅苦卓絕的鏖戰,幾乎打遍了蘇德戰爭的全場;另一方面,在這數十次戰斗中,他僅僅負了兩次輕傷。在解放華沙的戰斗中,青年被一顆子彈擊中胸部,子彈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放著姑娘照片的盒子上,撿回了一條命。姑娘的照片被弄得支離破碎,已經看不清容貌了,但是青年卻舍不得丟棄,他小心翼翼地碎片收集起來,一直放在胸前珍藏。
但是,青年依舊不喜歡戰爭。他期盼著戰爭早日結束,那時他就可以回到故鄉,當一名物理學家,或者物理教員,繼續著他期望的平靜生活。他還沒有忘記當時分手時立下的誓言,現在她還好嗎?她是否會要定居在新西伯利亞,把他徹底忘記?她是否已經作了別人的妻子?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已經到了1945年的4月,春天快要來了。
在攻打柏林的戰役中,青年所在的部隊又被放在最前方。為了盡早攻入柏林,蘇軍隊伍中展開了競賽。
4月15日凌晨,攻克柏林的戰役正式打響。蘇軍的上萬門火炮、迫擊炮開始了猛烈轟擊,轟炸機在德軍陣地上傾瀉下如暴雨一般的航空炸彈,德軍的防線幾乎沒有抵抗就已經被摧毀了,40多萬德國士兵成堆成堆地躺在尼斯河和施普雷河河畔,其中很多都是剛剛被征入伍的平民。緊接著,蘇軍集中了最強大的兵力攻克了被稱為“柏林之鎖”的澤洛高地。前面就是便于坦克軍群進攻的開闊平原了。及至4月18日,蘇軍全線突破了德軍的奧德河、尼斯河防線,以250萬人、4萬多門火炮、6000多輛坦克、7000多架飛機之巨大兵力,對柏林形成了圍攻之勢。
身陷徹底覆滅的邊緣,納粹仍然困獸猶斗。柏林城內每一棟樓都被加固、改裝為防守堡壘;每一扇窗戶都變成了火力點。德軍甚至發明了一種彎曲的槍管,以對付拐角處的進攻者。整個柏林城已沒有不穿軍裝的德國男子,連十二三歲的男孩也裹著肥大的軍服拿起了比他們還高半個頭的槍。德軍中最精銳、最死忠的黨衛軍和國民衛隊躲在下水道、殘垣敗壁和屋頂上,隨時準備殲滅入城的蘇軍。由于絕望,他們已經徹底瘋癲,窮兇極惡。
雖然蘇聯的坦克群幾乎轟遍了柏林城內200多萬幢建筑物,但絲毫沒能削弱來自廢墟的火力。長驅直入的蘇軍坦克被暗處的反坦克火箭彈和燃燒瓶炸得稀爛,橫亙在狹窄的街道中,阻擋了后面部隊的前進;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士兵沒有了坦克的掩護,白白成了敵人的活靶。
絕大多數蘇聯士兵都是平生第一次踏進柏林城。他們根本搞不清方向,只知道往前沖,結果,蝗蟲般密密匝匝的子彈撲面而來,把他們成批成批地撂倒。然而,蘇軍也同樣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顛狂狀態。復仇的烈火燒得他們群情難抑。即使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戰友倒在腳下,也阻止不了他們前進的步伐。這是一場不亞于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艱苦鏖戰,其慘烈程度比斯大林格勒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場復仇者與絕望者的戰斗,誰都無所畏懼。
4月30日黎明時分,蘇軍開始圍攻柏林國會大廈。德軍在這座大廈里安置了重兵,以守衛在一片廢墟中仍然矗立的最后一個據點。蘇軍將坦克大部隊化整為零,與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組成強擊群和強擊支隊,逐個逐個地攻克德軍的堡壘。他們還點燃煙霧瓶。在煙霧的掩護下,士兵沖進下水道和大樓里,用刺刀與德國人短兵相接。雖然戰場上早就沒有了前與后之分,但蘇軍士兵還是在向前猛沖,一個人倒下了,身后的人再跟上。
在這樣前仆后繼的沖鋒中,青年不慎被流彈擊中,這次姑娘沒有能再次給他帶來好運氣。青年倒在國會大廈的臺階上,倒在即將勝利的最后時刻。視野模糊了,姑娘的支離破碎的照片從他的懷中飛出,隨著風飄過街巷的盡頭,飄向遙遠的東方去。
那天夜里,當鐮刀錘子紅旗在柏林上空升起的時候,青年短暫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彌留之際,他看見一個身著蘇軍軍裝的姑娘在街道盡頭的拐角處出現,向他緩緩走來,他認出了那個留著黑色齊肩短發的女孩,他知道她是特地來接他的。他站起身來,牽住姑娘的手,和她并肩走著,就像從前一同上學時的樣子,走過硝煙彌漫的街道,走向無盡的光明中去…… ...華岳論壇 - "http://hua-yue.net"
青年并不知道,姑娘是在欺騙他。她并沒有疏散去西伯利亞,她留了下來,留下來拿起槍參加保衛首都的戰爭。在青年剛剛出征不久,姑娘所在的隊伍遭到了納粹軍隊的伏擊,她用槍聲掩護戰友突圍,自己卻陷入了重重圍困之中。彈盡糧絕之時,她拿出青年送給她的口琴,吹起他們都熟悉的曲子,她輕聲溫柔地說著:“原諒我,我不能兌現諾言了……”她用僅剩的子彈射進自己的胸膛。鮮血在她胸前涌出,就像玫瑰花兒在突兀地開放著。
槍聲響過,納粹士兵圍攏上來,他們驚訝地發現,與他們周旋了一星期之久,讓他們付出了12名士兵生命代價的,竟然僅僅是一個外貌柔弱的女子。憤怒和羞恥讓他們發狂,他們用盡一切惡毒的手段蹂躪尸體,凌辱已經死去的人。最后,他們將尸體肢解,拋在荒野,拋在那片白樺林里,他倆許諾永遠不分離的那片白樺林里。身首異處的頭顱落在雪地上,卻依舊高昂著,那雙美麗的眼睛始終沒有合上。
雪依然在下著,白樺林依然安詳靜謐,但是,年輕的人們卻再也回不來了。甚至,連一座墓碑也沒有留下。
“士兵躺在雪地上,就象躺在天鵝絨上一樣。”
這是詩人描寫那些戰爭的詩句。從那時起,我第一次覺得,在戰爭中死去,死在保衛自己國家首都的戰場上,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從攻克柏林的戰役打響,到德國宣布投降,在僅僅持續了18天的戰斗中,蘇軍死傷達30多萬人,平均每8個參戰的蘇軍官兵中,就有一個人倒在攻克柏林的道路上。而此時此地,美英聯軍正在策動新的世界大戰。數十萬鋼鐵洪流正時刻準備著,沖破縱貫歐洲大陸的鐵幕,蘑菇云差一點就在伏爾加河畔的萬里雪原上升騰。直到1949年,紅軍同樣掌握了原子彈的秘密,以及遙遠的東方另一個偉大國家的崛起,核戰的陰云才逐漸淡去,轉為更加曠日持久的冷戰。
相當長的時間以來,西方媒體總是有意無意地宣揚和夸大西方盟軍的功績,如北非之役,不列顛空戰等,甚至聲稱那場坐收漁利的D-日(諾曼底登陸)是二戰的轉折點,而對蘇軍的東線,則一貫地忽視,歪曲。事實上,和東線比起來,西線上最著名的最艱苦的戰役,雙方的人員傷亡都不過是個零頭而已。而整個二戰期間美軍的損失也不過僅僅是蘇軍的5%。當然,這場戰爭更造成了蘇聯境內至少2700萬的平民死亡,4000萬的平民傷殘,幾乎每個家庭都遭受了戰爭的蹂躪。假如當年在沒有東線的浴血奮戰,或者哪怕東線僅僅有絲毫的松懈,那么,納粹軍隊及其仆從在掃平歐洲大陸之后,將會猛撲英倫三島,進而橫渡大西洋,以閃電般的速度穿越五大湖,橫跨大草原,最后在落基山脈與自西海岸登陸的東洋軍隊會合。那么世界就將會是另外一種模樣。——當然,未必就比現在更糟糕。
在60年后的今天,描述那場戰爭的歌曲仍然在流傳著。有些歌曲如《喀秋莎》、《小路》,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但俄文原版的,我僅僅聽過《神圣的戰爭》《莫斯科保衛者之歌》等可數的幾段。那是數百人的大合唱,那種震撼的感覺,大概和在平壤參觀小學生團體操的南韓老師的心情相似。這些歌曲是不能譯成其他民族語言來演唱的,因為換成其他任何一種語言,歌曲里那種激昂悲壯的氣勢就會大打折扣。那決不是現在的“憤青”們空泛的報國之心和豪言壯語所能解決的。
******* ***************** *******
除了這些震撼人心的戰爭歌曲之外,蘇俄音樂中還有很多歌曲在歌唱勞動,歌唱生活,歌唱愛情。很難想象,一個粗獷豪放,盛產烈酒并慣于豪飲的民族,竟然也有如此的浪漫和羞澀。
時隔幾十年,再來聆聽這些歌曲,時常有被欺騙的感覺。因為它們太單純,太清澈,像被濾沙網過濾過的清水一般,疏離于生活的現實,按照現在年輕人的觀點,甚至認為是粉飾太平和虛偽。其實,那時的人沒有什么不對,我們也沒有什么不對,只是時代改變了。它改變得太快,太突然,以至于我們很多人都應接不暇。
******* ***************** *******
其實,我更希望《莫斯科沒有眼淚》這首歌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它就發生在離現在不久之前。
一名中國留學生來到莫斯科,在某所大學中研修高能物理。他習慣在圖書館明亮的燈光下埋頭苦讀,卻從未注意到,在圖書館的角落里,一雙美麗的黑眼睛正在悄悄地注視著他。
那是一位在校園里做清潔工的姑娘,在十余年前的社會劇變中,她失去了原本溫馨幸福的家庭和親人,被迫背井離鄉,從東西伯利亞的邊疆小城來到這里謀生。她的祖輩同樣來自遙遠的東方那個古老的國度,盡管已經離開了故國百十余年,盡管并不懂得祖國的語言和方塊字,但是,畢竟,她的身體里流淌的同樣是炎黃子孫的血液。
每天晚上,中國青年都最后一個離開圖書館,而女孩總是在夜深人靜之際做例行的清掃。在這樣許多個夜里,二人都整夜相伴著,默默地相伴著,只有他們兩個人。本應有許多話要傾訴的,卻不知該從何談起。
姑娘對中國并無好感,在數十年中蘇交惡的歲月里,她的家庭因為中國的血統而遭受排擠。在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年月,中國“倒爺”們的貪婪和欺騙伎倆給她留下極壞的印象。可是,看到這個中國留學生,她總會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不僅是因為同樣的黑眼睛和黑發,更因為她隱隱覺得,在多年以前的某些時候,某些地方,他倆應該見過面,曾經熟識過。
女孩開始重拾自己祖先關于故國的追憶了,她回想著幼年時家里懸掛的中國年畫的樣子,她把家里僅剩的殘破的青瓷茶杯當作珍寶收藏。在那以后許多個夜的夢里,女孩都會夢見自己騎乘著平日專用的那只有魔力的掃帚,穿過朵朵彩云,飛回到故鄉,飛回到那個遙遠東方那個古老神秘的國度去,夢到她看過的中國武俠電影里那蒼翠欲滴的水墨山水,夢到那揚子江畔,建在青花瓷堆成的山上的長城和天安門。夢到自己陪伴在那個高瘦的中國青年身旁,他身穿寬大的白色長袍,留著烏黑發亮的辮子,手中拿著口琴——那是她小時侯在一片樹林中撿到,又同樣在那片樹林里丟落的。他正在微笑著聽她歌唱。④ 社會的動蕩讓她丟棄了以往的全部信念,現在,童年時那些美好的東西似乎又被這個中國人帶回來了。
中國青年是平生第一次來到這座古老莊嚴的城市,但這里的街巷,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似曾相識。似乎命運在冥冥之中安排他來到這里,來這里見一個失散已久的故人,趕赴一個多年以前的約定。時間緩緩流逝,他也逐漸熟識了那個女孩,看到她身著暗藍色的清潔工制服,出沒在教室、樓道、廁所之間,蓬頭垢面。他看到她吸煙、酗酒,粗聲大氣地和人吵架,作著下流手勢,那些臟話讓他一個男人聽了都覺得臉紅,據說,她甚至經常參與社會不良青年間的街頭群毆。
但是,每當熄燈之后,夜深人靜之時,卻總能聽到她的那清澈干冽的歌聲,她在陰郁的日子里歌唱,她在明朗的日子里歌唱,歌聲宛若春水般歡快,卻帶著淡淡的,無法抹去的憂傷。青年知道,她原本是一個善良、單純的女孩子——其實現在也依舊如此。是生活的艱辛讓她學會了用煙酒來麻醉脆弱的神經,是社會的動蕩讓她變得粗野、墮落、自暴自棄。
那歌聲他似乎很熟悉,它曾經在帝俄時代的教堂前響起;又或者在那衛國戰爭的戰場上,從硝煙中飄過。那個年輕的身影,應該早已長眠在這座城市中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化為枯骨;不!不是的,她分明剛剛在他不經意間,悄悄從他身邊走過。
她披著暗藍色的法師長袍,留著漂亮的黑色齊肩短發,手持帶有魔法的掃帚。她不是凡人家的女兒,她是一個會魔法的巫女,——不,應該是仙女,她和她的那些魔法,是無法用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來解釋的。
可是,中國青年無暇顧及這些。在國內他早已立下志向,獻身于霍金未竟的事業。除了研讀物理學之外,他更為著他心中的理想而來,他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結成了聯盟,他們要復興那個業已消亡的偉大國家,拯救那些在社會動蕩和“休克療法”中飽受摧殘的窮人們。80年前,是十月革命的炮聲給中國人送去了馬/克/思//列/寧的教誨,現在,該是炎黃子孫拯救這片廣袤的土地的時候了。這些,他是不可能輕易讓任何人知道的。
一個深夜,夜讀晚歸的青年在黑巷中上遇到了極端排外的光頭黨暴徒的圍攻,很快就被逼到角落,緊接著便是棍棒和匕首相加。危急時刻,夢中的仙女真的降臨了。當然,她不可能是騎著掃帚飄然而至,她只是在下班的路上偶然經過這里。但不管怎么說,她的確是仙女降臨,她用祖輩流傳的中國功夫擊退了歹徒,并把青年送到醫院,徹夜守護著他,直到醫生告知他已經脫離危險。
拂曉時分,青年從昏迷中醒來了,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是誰。姑娘已經悄悄離開了,當第一縷陽光照在校園主樓的尖塔頂上的時候,她又回到晨掃的崗位。午夜已經過去,灰姑娘扮作的仙女終究要變回灰姑娘的原形。
一年悄悄地過去了。由于國內突發的變故,青年不得不中斷了學業,踏上歸國的旅途,他滿腔的抱負也就從此化為了泡影。在紛飛的大雪中,女孩目送著開往東方的列車遠去,她流下了眼淚。她默默地看著似乎已經是握在手中的幸福從身邊溜走。擁有的時候不珍惜,一旦失去了,才能體會到它的珍貴。姑娘放聲歌唱起來,凄婉的歌聲伴著漫天的飛雪,那是少女發自內心的歌聲,她本想在合適的時候,在兩個人單獨相處時,在他耳邊輕聲低吟的,現在,卻只能讓她自己聽見。
女孩并不知道,其實青年一直是喜歡她的,只是他沒有機會,更沒有勇氣表白而已。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癡迷,卻不能說我愛你。
其實,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埋在心底,默默地守望也是一種幸福,只要在這個夢想的幻泡徹底破滅之前。我一直這么覺得。
************* ******************* ******************
莫斯科沒有眼淚。也許,上面這些故事都不是歌詞作者的本意,它只是要表達那些曾經的繁華與歡悅,和現時的離別與憂傷,僅此而已。 并沒有更深刻的涵義。
莫斯科沒有眼淚。其實,這些故事只是千千萬萬個故事中,極其平常和普通的幾個。他們都曾經有過自己的光榮和夢想,有過自己的明亮美麗的日子,這些光亮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黯淡下去,并且終究會消亡,歸于沉寂。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甚至根本不知道,他們曾經存在過。一個地跨世界陸地面積1/6,存在了80余年的偉大國家以及她的崇高理想都可以被輕易遺忘,更何況那些微不足道、自生自滅的蕓蕓眾生。
******* ***************** *******
2005年春節期間,一個雪后寒冷的昏昏欲睡的傍晚,在一首過時的原蘇聯樂曲中,我眼前浮現出這樣的幻景:夜幕降臨,幽深的巖洞中燃著熊熊篝火,一群紅色的小鬼圍著火堆舞蹈,煙氣在洞中彌漫開來,直到各個角落。這首歌的名字叫《莫斯科—北京》。 ...華岳論壇 - "http://washeng.net"
這到底讓我依稀記起些什么了。
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高加索山脈與昆侖山脈緊緊相連,伏爾加河的濤聲隨著長江的潮汐此起彼伏,從什切青到巴格達,再到平壤,紅色的疆土從未有過如此遼闊,人民從未有過如此團結。在同一面紅色的旗幟指引下,歐亞大陸上的不同膚色的民族為著共同的理想奮斗著。“我們不怕戰爭挑釁,人民的意志賽過雷鳴!”
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幾乎是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文盲半文盲變成了組織嚴密、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在幾乎完全免費的技術扶持下,昔日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建起了成規模的鋼廠與鐵路,攔河高壩縛住了蒼龍,干旱貧瘠的土地被翻飛的麥浪所覆蓋。
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理想主義飛揚的時代。勞動是最令人尊敬和值得驕傲的事業,太多太多的人主動放棄周末休息,去參加沒有任何報酬的義務勞動;礦工的工資一度遠遠高于政府工作人員;最廣大的人民第一次真正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社會底層的貧民直接參與國家憲法的制訂,而制定這部憲法的最終目的則是人與人之間差別的徹底消除,乃至整部國家機器的消亡。
同樣,那個時候,整個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都在空前高漲,殖民地紛紛獨立,西方國家內部反戰運動此起彼伏。帝國主義在新舊兩塊大陸上節節敗退,他們陷入了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他們誠惶誠恐,夜不能寐,他們擔心某個深夜,他們的酣夢會被革命的號角驚醒,紅色的黎明會伴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降臨。
似乎是冥冥中早就注定了的,這樣的日子沒有維持多久。在取得革命的領導權之后,過上了太平日子的革命隊伍逐漸腐化,演化成特權階級乃至既得利益集團,背叛了理想,脫離了勞動,脫離了他們依靠的工農群眾。半個世紀前謝世的托洛茨基老頭的惡毒預言在不斷應驗著。更有許多野心家和騙子混進了工人的先鋒隊,自詡為“理論家”以便公開“修正”馬克思和列寧的理論,以黨員乃至黨的領袖的身份從事著顛覆黨的活動。
按照馬克思的預言,新的社會將率先在發達的英、法、德國,以及新大陸建成,而出乎他們的意料,相對落后的俄國卻邁出了第一步。正因如此,蘇維埃政權的經濟自一開始便處于帝*國*主*義的圍攻之下,并且存在著諸多問題。在歷經十數年的高速發展之后,經濟增長開始不可避免地放慢,甚至趨于停滯。1953年,隨著一個豬倌出身的領導人登上了克里姆林宮權利的巔峰,由于至今仍舊難以理解和解釋清楚的諸多原因,牢不可破的聯盟內部出現了裂痕,橫跨歐亞的廣闊疆土被分成數片大大小小的各自為政的獨立王國,那些本應用來毀滅舊世界的武器用在了曾經的兄弟之間。1968年,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撲滅了布拉格可笑的短暫春天;一年之后,為了爭奪一個江心小島的控制權,陣營內部兩個最大的國家在白山黑水之間擺開了戰場……
1985年3月,一個腦門上長著地圖狀胎跡的懦夫登上了克里姆林宮的權位,他那自取滅亡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導致了國家的混亂:生產停滯,生活用品短缺,社會動蕩不安,種種淡出社會多年的腐朽思想死灰復燃,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前所未有地激化。在內外勢力的聯手打壓下,國家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一些人試圖拯救國家,然而他們的勇氣和智慧早已在長久以來舒適奢靡的生活中流逝,幾十年來一貫官僚主義的作風也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擁戴,他們的政變不可避免地遭到失敗。終于,在1991年,那個寒冷的圣誕之夜,飄揚了八十余年的旗幟在紅場緩緩降下,一個偉大的進程自此無端中止。
巨大的國家就這樣解體了。國內,國外,友人,仇敵,幾乎沒有人想到事情會是這么突然。既得利益者、投機家和騙子粉墨登場,披上了人民救星的外衣,打著人/權和自/由的旗號,把人民的資產和權利放進自己的囊中,成為新的巨富和寡頭,紅星閃閃的克里姆林宮被新的沙皇占據,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甚至超過了沙俄時代,在這個國家里,現在有1/5的人口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流浪漢重新漫步在昔日紅色的首都,醉臥街頭,在暴風雪中無助地死去,而在幾公里外的豪華展廳中,世界頂級的奢侈品交易會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在獲得了“自//由”的“歐洲糧倉”烏克蘭,糧食產量卻在不斷減少,而人口減少的速度更是創造了和平時期的世界紀錄。全世界所有的左//派政治團體都在不約而同地向右轉彎,他們原本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政治主張變得功利、世故,迎合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和利益。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一直遭受著“精英”階層和新舊貴族的口誅筆伐。自從巴黎公社建立開始,對紅色政權的誣蔑、謾罵、經濟制裁、煽動暴亂乃至直接武裝干涉就從未停止過。在無數部書籍和電影中,革命領袖被描述成居心叵測的暴君、獨裁者;參與革命的民眾,要么是被強權逼迫,要么是一群被洗腦的烏合之眾。在美國某雜志評出的20世紀世界“十本最有害的書”中,《共產黨宣言》得了最高分,位列榜首。
《圣經》里有這樣的故事:耶穌經過一個村莊,看到村民們抓住一個女子,他們對耶穌說,先生,這女人是行淫時被抓到的,按照摩西的律法,這樣的女人應該用石頭打死。耶穌說,你們當中誰要是認為自己沒有罪,誰就可以拿石頭砸她。聽了耶穌的話,村民們一個接一個溜走了,因為他們所有的人都有罪。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罪,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去無端指責別人。列寧和斯大林都不是圣人,馬克思、恩格斯也不是,那我們為什么總是以十全十美的完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呢?
同樣,那些抱怨自己受到過多摧殘的人們,他們往往看到別人的過失,卻不知道自己的罪孽更多、更重。
如今,罪孽深重的卻給自己披上了光明正確的外衣,干著所謂維護正義與和平的事業。民主、自由、人權這些原本神圣的字眼遭到了玷污,成為無端侵略的借口。
在被稱作阻礙世界和平與自由的邪惡軸心覆滅之后,世界并沒有獲得“民/主”人士許諾的持久的和平與繁榮,與此相反,種族間的隔閡愈演愈烈,社會各階層間的仇恨加深,暴力犯罪與日俱增,核戰爭的陰影重新籠罩著全球;頹廢思想在全世界的年輕人中彌漫,無望,絕望,成了年輕人眼中,未來的唯一印象。
如今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只有恐怖分子手中的AK系列突擊步槍,廢棄的超大當量核武器,一個又一個危害世界安全的熱點沖突地區。商人們四處兜售關于革命領袖的收藏品,以換取經濟利益;紅黑相間的切·格瓦拉肖像成了年輕人叛逆精神和搖滾樂的象征。1840年代,一個令人不安的巨大幽靈在歐洲上空徘徊著,一個半世紀過去了,它依然只是一個幽靈而已。
時間永是流逝,昔日的輝煌終究會被沙塵埋沒,最后歸于荒蕪、沉寂。但是,有一些東西是永遠無法被磨滅的。那些偉大的思想理論影響過整個世界的人,直到現在,這種影響依然無處不在。那些著作經過無數次斷章取義和惡意歪曲,已經面目全非,但是卻依然流傳著;那些慷慨激昂的戰歌已經改寫成輕音樂和搖滾樂,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間依然傳唱,只是人們不再知道它們的真實意義。在那個充滿歪曲與污蔑的電玩游戲《紅色警報》中,蘇軍艦隊從邁阿密海灘登陸,在新大陸上橫行,屠殺美國平民;遮天蔽日的基洛夫飛艇滿載著核彈飛向曼哈頓,將自由女神像炸個稀爛,面目酷似列寧的蘇軍領袖對美國民眾洗腦,甚至一度精神控制了美國總統。在英國人托爾金的著名奇幻小說《魔戒》(《指環王》)中,也可以從邪惡軍團身上很明顯地找到那個蘇維埃國家的痕跡。在惡毒攻擊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恐懼。只是,已經再也沒有人能把內心深處的恐懼化成現實的力量了。
在若干年后,某個飄雪的黃昏,在沉沉暮色中,也許會有人依稀想起,也是在這樣的風雪中,曾經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曾經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戰斗,不是為一己私利或者某個狹隘集團的利益,而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了全世界窮人和受壓迫的人民的解放而斗爭。紅星閃閃,紅旗飄揚,他們克服了種種無法想象的艱難困苦,戰勝了窮兇極惡的敵人的四面圍攻,他們曾經贏得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僅僅用了十余年的時間,在一戰的廢墟上建起了地球上最最強大的國家——那個時侯,全世界都在顫抖。
也許會的。
莫斯科沒有眼淚。
后記
自小開始,就接觸了很多這樣的東西:紅旗,鐮刀和錘子;列寧的肖像;普希金和高爾基的詩篇;《喀秋莎》和《小路》。喜歡那個國家那種陰郁,寒冷,潮濕,帶著淡淡的憂傷的氛圍,直到現在。
現實中的莫斯科并沒有太多大雪,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冷。事實上,在冬天大多數日子里,莫斯科都要比哈爾濱暖和一些,有時甚至暖過沈陽。至于所謂莫斯科的憂傷氛圍,我覺得那是溫暖地方的居民對寒冷的一種誤解,就像關內游客時常提及的哈爾濱的憂傷一樣。如果城市真的會流淚的話,莫斯科的眼淚也決不比我們的南京,乃至北京多。而我心目中所謂的莫斯科,也不過是某個偏遠的寒冷的中國城市比如哈爾濱,或烏魯木齊的幻影而已,而這兩個地方我又都沒去過。
我看過《莫斯科沒有眼淚》的MTV,大概就是在香港本地拍的,在近乎黑白的影像中,一座略顯滄桑的西式建筑,落葉掩埋了老舊的汽車,一個身著黑色風衣的憂郁的英俊青年,僅此而已;除了背景音樂的手風琴伴奏以外,曲子也并沒有俄羅斯音樂的風格。但是,樂曲尚未結束,我已經流下了眼淚。
真正使我流淚的,并不是兩個美少女柔婉的演唱和歌中若隱若現的凄美的愛情故事,而是那些遠去的理想和對理想的懷疑與失落,還有理想失落后的迷惘。
多年以前,有部蘇聯電影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講的是一個外鄉女子奮發自立,向命運挑戰的故事。但是,在整個國家風雨飄搖,民眾就像那些蒼茫波濤上漂浮的枯葉,被歷史的波瀾拋到風口浪尖的時候,僅僅憑個人的奮發努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宿命呢?
還有一篇著名的蘇聯小說《諾言》,曾經作過我們的小學課文而廣為人知。作者在夜晚公園中發現一個哭泣的小男孩。原來,一群孩子在玩戰爭游戲,扮作“軍官”的孩子命令擔當“哨兵”的他堅守崗位。天逐漸黑下來,別的孩子都回家了,卻忘了給他下“撤崗”的命令,于是他就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挨餓受凍。這篇小說的原意是贊頌那個小男孩遵守諾言,可是現在我讀起來,卻每每唏噓不已。
是的,現在只有懵懂的小哨兵還在堅守著崗位,而那些大孩子們都早已拋卻自己的所謂崇高理想和信誓旦旦的空談,回家去了。
我們從小被告知不要信仰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而現在,僅存的對現實的信仰也搖搖欲墜了。
謹以此篇紀念那個讓億萬人熱血沸騰的偉大時代,現在,它已經逐漸遠去,即將被人忘記了。實際上,那個時代離開我們,僅僅過去了15年。紅旗在克里姆林宮降下的那一年,我還是個12歲的孩子。
莫斯科沒有眼淚。
注釋:
①《下一站天后》,香港人氣組合Twins演唱,她們也是《莫斯科沒有眼淚》的演唱者。這個注釋是給不聽歌的同學們準備的。
②本文中引用了一些圣經段落,大都出自舊約的《詩篇》、《箴言》等等章節。另外需要說明兩個細節:1、這段故事源自1905年1月22日(俄歷1月8日)的“流血星期日”,但故事發生地點是在圣彼得堡而非莫斯科。
2、東正教的神職人員,除了地位極高的少數人以外,似乎都是可以結婚的。其實這段故事是看了《情癲大圣》之后才有的創意。(眾:-_-)
③在德文中,共產主義是 Kommunismus,圣餐是Kommuion。英文里共產主義是Communism,“圣餐”是 (Holy) Commnion,這兩個詞是很接近的。但在俄文中,共產主義是 коммунизм 圣餐是 Святое Причащение,差別還是很大的(感謝百度俄語吧里一位無名網友的協助)
④這段謬誤百出的關于中國的描述,是模仿西方人對中國的錯誤觀念,故意弄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