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視劇《奠基者》中幾個情節的疑問
李定凱(2010.1.13)
最近中央電視臺1頻道在晚間黃金時段熱播電視連續劇《奠基者》,講述大慶油田開發的故事,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發揚“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無私奉獻精神。
到今天為止,我斷斷續續看了電視劇以后,對其中的幾個情節產生了不小的疑問。
電視劇的編導似乎是要告訴觀眾,在大慶油田的開發會戰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地理的偏遠荒涼,不是冬天的冰雪嚴寒,不是道路的泥濘坎坷,不是居住的房無一間,不是各路會戰大軍匆匆到來造成的暫時混亂,也不是因為國力不足所形成的機械設備的缺少,更不是蘇聯撤退專家給石油勘探帶來的被動,而是在困難時期因為缺少糧食造成的饑荒!電視劇用濃墨重彩描述了發生在石油會戰現場的饑荒情景,其中有幾個場景讓人震撼:
1. 1202鉆井隊的邢指導員因為饑餓而在去井臺的路上暈倒,工友們發現他得了嚴重的浮腫病,隊長馬厚生下令把老邢送到醫院去治療。
2. 在缺糧最嚴重的時候,鉆井工人每天的口糧定量只有5兩,吃的唯有稀玉米面菜糊。1528鉆井隊犧牲了的萬大年的妻子玉秀為鉆井隊的工人做飯,鍋里煮的是野菜樹皮,里面加堿,幫廚的大個子再把長長的玉米稈掰斷了放到鍋里煮成“菜團子”給大家當飯吃。
3. 正在大家餓肚子的時候,1205鉆井隊技術員小盧賣了自己的手表買來一包餅干,倒在王進喜等隊友面前,包括王進喜在內的眾人爭先恐后地把餅干一搶而光,有的人狼吞虎咽,噎得喘不過氣來。
光從電視劇的這些場景來看,人們會產生什么震撼呢?大慶石油會戰是黨中央直接抓的工業重點項目中的重點,從毛澤東到劉少奇、周恩來、陳云、鄧小平都一致支持,親自過問,而且地處中國糧倉的黑龍江省,大慶鉆井一線工人的缺糧竟然到了如此程度,全國其他地方,特別是農村,會是怎樣呢?
我是1960 – 1962年饑荒時期的過來人,當年在全國饑荒最嚴重省份之一的安徽省上中學,雖然對大慶會戰現場的缺糧程度毫無所知,但對安徽的情況是略知一二的。我的家庭背景是工農兼有:我的哥哥在合肥市的省建筑公司工作,母親是農村老家人民公社的社員。我在學校的糧食定量開始是每月32斤,后來減到27斤;建筑工人的定量每月42斤,我的哥哥是基層干部,口糧定量大概30多斤;我的母親在農村,吃生產隊發的糧食。雖然大家都挨餓,但是沒有低到大慶王進喜他們每天5兩糧的程度;雖然我也吃過菜團子,但是從來沒有吃過牲口吃的玉米秸。
王進喜是有覺悟的工人代表,1205鉆井隊的工人是一幫把國家利益和集體榮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漢子,當小盧把有限的餅干倒在他們面前時,他們會蜂擁去搶嗎?王進喜會允許隊友們當著他的面搶嗎?合乎邏輯的場景應該是,王進喜把那一包餅干比較公平地分給大家吃。
更有意義的場景應該是,工人們面對那一包餅干,或者是顧及自己的面子,或者是先想著同伴,可能會是互相謙讓的。這不是沒有根據的烏托邦式的空想,就在七八年前的朝鮮上甘嶺的坑道里,渴得唇焦口裂的志愿軍戰士面對一個蘋果,誰也不愿先吃一口,而是每個人聞了聞、舔一口,又遞給了身邊的戰友。
《奠基者》的編劇們在寫上述情節前做過調查嗎?我特別希望親歷過大慶會戰的老人們站出來親自講述,或者是他們的后代向長輩們做些調查,把大慶工人當年缺糧鬧饑荒的總體真實情況告訴大家,如果真像電視劇里表演的那樣,我的疑問也就消除了。
現在的中國造假的東西太多了,知識界、文化界、學術界都不能幸免,甚至好多學術論文都是假的,而且登上了外國的學術刊物,何況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的電視劇呢?
《炎黃春秋》一直在不知疲倦地“論證”中國在1958年大躍進后的大饑荒里餓死了三四千萬人,《奠基者》是不是要為這個“論證”提供一個藝術論據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