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創劇種,吉劇曾經有不少劇目獲國家各種文化大獎。然而,如果把在廣大群眾中的影響,當做評價藝術成就的標準;那么,吉劇中影響最大的絕對是一個叫做《處處有親人》的劇目。一個只有十幾分鐘的表演唱(吉劇中叫“坐唱”),在七十年代風行大江南北。這個小節目,沒有精雕細刻的藝術加工----一天完成唱詞,一夜完成作曲,半日完成排練。
《處處有親人》這樣一個簡單、質樸的小節目,能夠迅速傳遍全國,感動愉悅了全國人民,全在于它內容的真實、平凡、親切、感人。以至于成為吉劇藝術,吉林藝術,軍內藝術作品中的經典。2008年伊始,吉林省吉劇團又以它為主打節目,進行了一輪國內巡回演出。
《處處有親人》創作于1972年,由吉林著名藝術家那柄晨作曲。節目內容是:四川的趙大娘,接到參軍三年的兒子趙志國的信。信中讓母親給寄一些家鄉的菜籽,戰士們要自己種菜。鄉親們知道后,全生產隊社員動手,揀選最好的菜籽,并托付趙大娘親自到部隊送去。趙大娘滿懷即將見到兒子的喜悅,完成鄉親們囑托的幸福,經過一路輕松愉快的旅程,來的了內蒙古的呼和浩特。
不見兒子的影子,趙大娘茫然失措。路過的工人師傅“大老郭”親切詢問,得知大娘忘記了帶著兒子那標注地址的“信皮兒”。只記得兒子的部隊駐地是“浩特”,番號是1199。老郭當即把大娘熱情地接到自己的家里,全家人里外忙活。老郭的妻子給大娘燒炕,做“好吃的”,女兒小紅唱歌跳舞讓大娘開心,老郭還找來四川籍老鄉陪大娘“嘮嗑”解悶。
三天里,老郭聯系了內蒙古境內的呼和浩特、錫林浩特、二連浩特,都沒有1199部隊和趙大娘的兒子,大娘再也“坐不住”了。眼見大娘著急,本不想麻煩部隊的老郭,也只好找到了軍分區。“首長”即刻派“李參謀”用車來接趙大娘,可小紅母女說什么也不讓大娘走。無奈的李參謀只好說:“我跟你兒子差不多,找志國的事包在我身上,大娘放心等待就是”。“一夜沒合眼”的李參謀,早上看地圖發現了屬于東北(當時)的烏蘭浩特,即時聯系。原來,首長已經聯系過了,趙志國就在那里。
和郭師傅一家及李參謀依依惜別,趙大娘又登上千里之行的火車。融入了一個同樣溫暖,卻更大的大家庭。列車員問寒問暖,倒水找座;旅客們送水果,講述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想到舊社會的窮人,“死在街頭無人問”,大娘流出了對于今天的幸福眼淚,一句經典的唱詞,一句平常的話語脫口而出----“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處處有親人,事事暖心窩”。這一句,正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我是確知這種事,在那個年代是多么普通平常的。因為那時我六十歲(當時)的奶奶,就是這樣從吉林到湖北往返親身經歷過,并一再講給我們聽的。那時的人們,是那樣的輕蔑權、錢、勢,最看重的就是階級感情。毛澤東時代,那是一個獨步人類歷史的偉大時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