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被主流媒體追捧之后,一些為漢奸翻案的文章開始浮現出來。大小漢奸們果然大搖大擺地出來了。不信可以看下面一篇。該文章被選入“網易精選”文章的頭條。
文章用殖民者的贊賞眼光聲稱:“尤其是英軍中的華勇營更是贏得了西方輿論的高度評價,在西方軍史界“聲名顯赫”。華勇營的表現,足以推翻西方人對華人無能的偏見,“證明了中國人所需要的只是(優秀的)領導人而已”。”
中國人需要怎樣的“領導人”呢?華人怎樣才能“有能”呢?那就是西方的領導。
文章還不忘迷惑一下讀者,用一段對無關痛癢的“友軍”間的雞毛蒜皮般的摩擦,意圖表明漢奸軍隊是“反日”的,而反日就可能是“愛國”的。
文章最后不忘控訴清政府(中國當局)對漢奸家屬的迫害,“華勇營不少士兵的家屬受到了恐嚇。”使得這支有“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漢奸軍隊“消失”。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他們對“國”究竟如何友好?請看下文。
- 而酗酒的日本士兵也被華勇營“修理”過兩次。第一次,華勇營撕下他們的肩章,扣留軍帽,日軍馬上派了一名翻譯來道歉。第二次,一名日軍騎兵再次擾亂市場,在被華勇營撕下肩章、扣留軍帽后,華勇營軍官將日軍派來索要軍帽的翻譯趕了出去,要求日軍軍官親自前來道歉。
八國聯軍中的“華勇營”
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行動中,德、英兩軍中的中國雇傭軍們“表現優異”,尤其是英軍中的華勇營更是贏得了西方輿論的高度評價,在西方軍史界“聲名顯赫”。華勇營的表現,足以推翻西方人對華人無能的偏見,“證明了中國人所需要的只是(優秀的)領導人而已”。
其實,德軍在遠東特遣隊中設立“華勇連”之前,就已經于1899年在其殖民地青島的海軍陸戰隊第三營中建立了“華勇連”。德國王子海因里希(Heinrich)當年巡視青島時,對這支中國連隊十分看重。
設立華勇營建制,是英國人在威海衛的創舉。
據英國外交檔案記載,英國強租威海衛作為海軍的遠東基地后,其陸防相當空虛。當時,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分散了英國的陸軍力量,而且,與荷蘭后裔“布爾人”在南非爭奪殖民地的戰斗動用了大量軍力,連澳大利亞等殖民地也專門征召軍隊前往南非。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決定把他們在印度的經驗搬到中國,組建雇傭軍擔負威海衛的防務。此舉自然遭到了清政府的強烈反對。英國人辯稱這是一支警察部隊,維護治安而已,不用于租借地以外的軍事行動,從而蒙混過關。有意思的是,多年后,當八國聯軍交還天津時,根據《辛丑條約》規定,不準中國在此駐軍,袁世凱既要遵守條約,又不能放任津門只有外國駐軍,應對之策就是將北洋一部改造成警察部隊,鉆了《辛丑條約》的空子,堂而皇之地進駐了天津,解決了國防與外交的一大難題。
1898年11月,從香港和上海招募譯員、號手等專業軍士后,英國陸軍部就開始在威海衛正式組建華勇營。
英國人顯然沒料到軍人在中國社會中的低下地位,這個古老國家歷來就有好男不當兵的傳統,何況穿洋衣、扛洋槍、出洋操、出洋相。《中國與八國聯軍》(Arnold Landor, China and the Allies, New York: 1901)一書,記錄了組建這支雇傭軍的艱難:直到1899年初都沒有一人應征,到1899年3月才招募到了十名士兵。德國人的遭遇也類似。1899年的9月和10月,德國人在青島為華勇連征兵,但兩百多個報名的人當中,可用的只有大約七十人,歷盡艱難才達到了一百二十名步兵和二十名騎兵的規模。
隨后,英國人和德國人都發現,他們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這些農民士兵的散漫。據英軍的資料,華勇營士兵的父母經常會來駐地把他們帶回去,“這些士兵們似乎沒有個人主見”,開小差、退伍現象很普遍。德國華勇連也一樣,逃兵不斷,而且擾民事件時有發生,德國人自己評價:”他們的行為更多的是起了傷害作用。”
比德國人明智的是,英國人隨后調整了策略,發動“高餉”攻勢,將招募對象由單純的農民轉向了清軍的退役官兵,成效顯著。據《中國與八國聯軍》記載,這些退役軍人比一般農民擁有更好的戰斗素質、體能和紀律性,而且“沒有家庭牽累,隨時能為金錢賣命”,這些穿上洋裝的清軍老兵不久就成為“最優秀的士兵”。
英國人的高軍餉及帶兵中的“廉潔”,在當時普遍實行低餉、并且 “喝兵血”貪污成風的中國,大大提高了軍人的社會地位,“好男”亦可當兵。亦令中國有識者看到,新式軍隊首在制度之新,厚餉可起“養廉”作用,“餉薄則眾各懷私,叢生弊竇;餉厚則人無紛念,悉力從公”(袁世凱,〈上督辦軍務處原稟〉,《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一)。后袁世凱編練新軍,亦效仿洋軍,不僅高薪,而且設法杜絕軍官克扣,發餉一律繞開了各部隊的主官,由糧餉局會同各營糧餉委員,出操時公開點名發放,后世皆以為這是袁的北洋軍擁有強大戰斗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職業雇傭軍
威海衛英軍華勇營得以比青島德軍華勇連留下眾多史料,要得益于英軍軍官巴恩斯(Arthur Barnes)的有心,他在華勇營服役期間記錄了大量日記,并在1902年出版了回憶錄《服役華勇營——中國第一軍團1900年3月在——10月在華北地區的作戰記錄》(On Active Service with The Chinese Regiment: A Record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Regiment in North China from March to October 1900)。在這本現已成為古珍本(old and scarce book)的回憶錄扉頁,巴恩斯留下的獻辭是“永志不忘”(LES’T WE FORGET),可見巴恩斯對華勇營的推崇與懷念。
英軍華勇營在短短八年內,表現“卓越”,獲得了西方媒體的極大關注和高度贊賞。《泰晤士報》在1901年的一篇評論中說:“無論將來如何,談及華勇營的積極戰斗精神時,他們當然會擁有勇敢無畏的口碑。”
隨后,英國勘測劃界隊伍與當地民眾發生沖突,華勇營奉命出擊,在5月5日、6日報信村和垛頂山的沖突中,華勇營“毫不猶豫地向自己的同胞開槍”,共打死二十九人。
當時留守在道頭村的華勇營第四連被三千多名當地農民包圍,此時一個當地老漢、華勇營一名士兵的父親,用扁擔擔著全部家當,跑到華勇營的陣地上,對自己兒子和其它士兵說,成千上萬的當地人決心要掃平這里,趕快逃跑吧。據巴恩斯回憶,老漢的兒子卻告訴父親:即使這里會打仗,他也愿意在這里。老漢無奈,只好放棄帶兒子離開的想法。
第四連還有名士兵,其父隨當地民眾進攻華勇營營地,被華勇營打死,他還是“堅守崗位”,留在了部隊中。
第七連有兩名士兵被當地村民抓住,派一個小孩看管他們,在他們央求下,那孩子將他們放了,他們卻并不逃跑,而是設法捕獲了該村村長,帶回部隊交給英軍軍官。
此類證明華勇營“忠誠”與“勇敢”的事例,充斥著巴恩斯的回憶錄。對此,巴恩斯的驕傲之感溢于言表:“華勇營在戰斗中毫不遜色地承擔了自己的責任,他們為和自己的威海衛老鄉對抗感到驕傲,這無疑證明他們完全可以值得信賴。” 威海衛英國行政長官道華德在寫給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的信中則稱:“在5月5日、6日的兩次攻擊事件中,華勇營表現得非常出色,我們為他們的英勇行為感到欽佩。”《中國與八國聯軍》一書也對華勇營在鎮壓同胞的巨大壓力下,依然十分沉著冷靜,給予了“高度評價”。
英國陸軍部戰史記載,這兩天的流血沖突后,當地農民遷怒于參與勘界的中國專員李希杰等人,將他們扣押。山東巡撫袁世凱遂向英軍請求救援,亦是華勇營派兵,在英國水兵協同下,進行了成功解救。
華勇營與同胞的對抗,激怒了當地人。華勇營不少士兵的家屬受到了恐嚇。士兵們要求英方在必要時需給其家庭提供庇護,但華勇營軍心依然穩定。德軍在青島的華勇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的敵對的政府官員對這些士兵的家人進行了壓迫和恐嚇,如果這些人不馬上離開這支部隊的話,他們將遭受最嚴厲的懲罰。”與英軍華勇營不同,德軍的華勇連沒有頂住這一壓力,遂不斷瓦解。
接下來的網友評論也很有意思,充分表達了“生產力第一”教育和“人性”教育下的人們的心態。摘錄數段如下:
很顯然,德國就沒有這樣的勞動保障,而華勇的祖國--大清,勞動保障就更差了。
那么作為一個羸弱的中國人,你在當時能選擇誰做靠山呢?
當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受到威脅時,愛國只是一個笑話罷了。
華營勇大部分是山東人,我也是山東人,我感到羞恥。
沒想到,現在也有人贊美他們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