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加減法和色戒的政治寓意
趙 華
陳沖說:色戒是一部愛情片。
李安可不是這么說的。他說,“一個女人去色誘漢奸,這個東西對我誘惑太大”,“讓我能帶著一群人保持一年的興奮”。同時他又斷定,小說原作中“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這句話,是張愛玲寫在書上的“導演提示”。那么,影片《色戒》似乎就只能是香港和美國所定位的“色情三級片”了。
然而,內地版刪除了色情段落,說它是三級片似乎又有名無實。而且,就連境外放映的非刪節版,李安也不承認是三級片。臺灣最早的一批影評全都圍繞著床戲和“體位”說事,弄得李安非常尷尬,以至在一次電視采訪中痛哭失聲。
那么,《色戒》就還是陳沖所理解的一部亂世“愛情片”?
但李安明明又說,他拍《色戒》是為了“保留那一段歷史”。還說,“我要拍《色戒》,就因為大家提到抗日就慷慨激昂,只有張愛玲看透了這個東西”。把這兩句話連在一起便可推斷出,李安拍此片的目的,是為了保留“那一段并不值得大家慷慨激昂的抗日歷史”。李安認為這很有“新意”,并且“勇敢”地表示,探索此類有新意的題材,一定“要大膽、要深,言別人不能言,擲地有聲”!
那么,《色戒》就仍然不是愛情片,而是一部“歷史新意片”了。
有些力挺《色戒》的觀眾說,此片的真意,是揭示了民族大義等任何外在力量都無法泯滅人類的色情本性。這實在是辜負了李安的一片“探索”苦心。因為內地版《色戒》的色情因素已經徹底消除。李安若真有“力挺派”所理解的“真意”,一定會堅拒閹割了色情內容的潔版在內地公映。
為什么李安愿意親自操刀制作潔版?秘密在于,即使是潔版,也無損其包裹著情色外衣的“政治電影”實質。對此,政治嗅覺極其敏銳的龍應臺女士已經在她《貪看湖上清風──側寫色戒》一文中說得很清楚了。
口說無憑,讓我們來看證據。證據在于,李安通過影片對小說原作所做的“加減法”,遮遮掩掩地體現了他的政治寓意。
先看李安的加法。
加法一:故事的開頭,是高唱戰歌的抗日部隊開赴前線的滾滾洪流,似乎很振奮人心,很慷慨激昂。但是,坐在卡車上赴港避難的女大學生賴秀金卻嬉皮笑臉地對抗日戰士們大喊:“等你們打勝仗回來,我嫁給你們!”純真的王佳芝馬上批評她不該這樣開玩笑騙人。這一段影片加出來的情節可真厲害,一石二鳥!
李安的寓意有二:其一,中國的抗戰不過是開玩笑,以卵擊石,就像女大學生根本不可能嫁給那些農民丘八一樣,抗戰也根本不可能勝利。(即使后來勝利了,也是出于美俄之力,非中國抗戰之功。)所以,女大學生不妨跟這些注定要去送死的抗日炮灰們開開玩笑。其二,欺騙乃女大學生賴秀金之流“愛國賊”的慣技。賴秀金用開玩笑式的假話欺騙抗日炮灰們,還只是個小小的鋪墊。后來她再哄王佳芝接受嫖妓男同學的性啟蒙,表面上是為了以美人計殺漢奸,其實不過是為了斬斷鄺裕民愛上王佳芝的后路,以實現她自己嫁給鄺裕民的無恥私欲。
刀斧筆點評:按李安的意思,抗戰就是汪精衛所認定的以卵擊石,根本不可能成功,因此毫無意義。而那些“慷慨激昂”的愛國賊,都是些政治騙子。
加法二:王佳芝轉學上海后鄺裕民告訴她,其實重慶特工早就知道了他們自以為秘密的美人鋤奸計,卻一直沒有插手。直到他們僥幸殺了曹漢奸,才出面替他們收拾了殘局。于是,王佳芝感嘆自己太傻、太幼稚了。
李安的寓意是:重慶特工對這些愛國學生極可能碰上的生命危險毫不在乎,根本不打算暗助他們的愛國義舉,只想坐享其成——即便不成,他們也沒有任何損失。可見這些重慶特工多么陰險。所以王佳芝才感嘆自己太傻、太幼稚。
刀斧筆點評:按李安的意思,汪精衛等人看透了抗戰必敗,所以才逃離重慶向日本求和,冒著生命危險搞和平運動,以避免生靈涂炭,國家滅亡,做的是“和平救國”的大好事。而蔣介石之流高喊“抗戰救國”,追殺汪精衛等“漢奸”,不過是為了維護其權力私欲的禍國殃民之舉。愛國學生們不明白汪精衛等人的救國苦心,完全是上了所謂“民族大義”的當,成了重慶“抗戰政府”的幫兇。
加法三:重慶特工頭目老吳以不容質疑的口吻命令王佳芝重施美人計,誅殺易默成。依舊單純、幼稚的王佳芝沒有任何異議,只托老吳給她旅英的父親寄一封信。老吳立馬答應,但一轉臉,就冷酷無情地燒掉了她這封信。
李安的寓意是:重慶特工只把王佳芝這個大活人,當做實現其消滅異己目的的殺人工具,毫無人性。
刀斧筆點評:按李安的意思,重慶特工不僅禍國殃民,要消滅“和平救國”的真英雄易默成,還毫無人性地利用單純、幼稚的女大學生做殺人工具。
加法四:王佳芝在實施美人計的過程中,反落入對方的色情陷阱,因色生情,漸漸愛上了酷似“和平救國英雄”的有情人易默成,精神瀕于崩潰,催促老吳盡快實施行刺計劃,以結束她的情感磨難。老吳卻命令她繼續從易默成處搞情報。于是王佳芝便歇斯底里大發作,聲稱易默成不但鉆進了她的身子,還像毒蛇一樣鉆進了她的心。結果,企圖將她的利用價值榨干的老吳憤怒地甩手而去。
李安的寓意是:重慶特工毫不在乎王佳芝的極度痛苦,滅絕人性。
刀斧筆點評:按李安的意思,號稱“抗戰救國”的重慶特工滅絕人性。而作為對照,“和平救國”的真英雄易默成,卻能將王佳芝當做一個女人來愛。
加法五:王佳芝在日本會館試探易默成對她是否真有感情,說易默成想讓她做他的妓女。易默成深沉地說:“其實,我比你更懂得如何做娼妓!”于是王佳芝便了解了他的苦衷,給他唱了懷念淪陷故土的《天涯歌女》,使他流了淚。
李安的寓意是:易默成之所以要忍辱負重做日本人的娼妓,完全是為了“曲線救國”。而在國人眼中,他卻成了“漢奸”,時時面臨重慶特務的追殺。此苦誰知?還是王佳芝知其真心,與他心心相印!
刀斧筆點評:按李安的意思,王佳芝理解了真正愛國的易默成之所以要做“漢奸”的苦衷,后又通過他主動買昂貴的鉆戒送給自己,了解了他對自己的真情。所以她才會在最后關頭變計放跑易默成,拯救這位真愛國的大英雄。
加法六:王佳芝拯救了易默成之后,告訴三輪車夫她要回福開森路的“家”,沒去吞老吳給她的殺身毒丸,結果被捕。但最終被槍斃時,她勇敢而又平靜。
李安的寓意是:王佳芝不僅毫不怨恨不得已殺自己的易默成,反因自己拯救了愛國英雄兼情人,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因而能夠勇敢而又平靜地面對死亡。
刀斧筆點評:按李安的意思,王佳芝終于認清了是非,認識到被誣為“漢奸”的易默成才是真正的愛國者,做了一件大好事,于是便升華為愛國女英雄了。
加法七:面臨槍斃,除了幼稚無知的鄺裕民不理解王佳芝為何沒能完成任務,為何面對死亡如此平靜之外,其余賴秀金等人只知道恐懼地跪著哭泣。
李安的寓意是:賴秀金之流“愛國賊”平時倒會唱高調,一旦面臨死亡,馬上就暴露出他們怯懦怕死的真面目了。
刀斧筆點評:按李安的意思,賴秀金之流禍國殃民的重慶走狗和“愛國賊”,只配墮入滅亡的深淵,活該被槍斃。
加法八:晚上十點的鐘聲響起,易默成為王佳芝不得不為自己而死傷感欲淚。
李安的寓意是:易默成為了“曲線救國”,不得不殺掉自己最愛的紅粉知己,可見其忍辱負重和自我犧牲是何等地壯烈和崇高。
刀斧筆點評:按李安的意思,被罵了幾十年的所謂“漢奸”,才是真正有人性的崇高愛國者。而至今仍在“慷慨激昂”地咒罵丁默邨、胡蘭成等汪派大“漢奸”的國家和國民,實在不值得人們去愛,去犧牲!
再看李安的減法。
減法一:張愛玲原作中,姓吳的重慶特工“還是不大信任”鄺裕民這些愛國學生,“怕他們太嫩,會出亂子帶累人”,因而始終是姓吳的“一個人跟鄺裕民聯絡”,王佳芝根本就沒見過這個姓吳的。李安減去了這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這一筆,才能讓“抗戰誤國”的重慶特工老吳多次與王佳芝接頭,才能正面表現老吳的冷酷無情和滅絕人性。
減法二:張愛玲原作中,在上海重啟美人計殺易行動的人員,還是鄺裕民他們這些業余特工“原班人馬”,只是“有那個吳幫忙”。而姓吳的重慶特工則“許了吸收他們進組織。大概這次算是個考驗”。李安減去了這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這一筆,才能讓老吳按照職業特工的標準要求王佳芝,給她那粒“殺身毒丸”,才能讓王佳芝于拯救易默成之后不去吞毒丸,以一個職業特工的身份“棄暗投明”,去投奔“和平救國”的英雄易默成。
減法三:張愛玲原作中,王佳芝以她要配“紅寶石耳墜子”上的一粒“碎鉆”為借口,變相提醒易默成兌現給她買戒指的承諾,以敲竹杠的方式取信“老奸巨猾”的易默成,將他騙入珠寶店,以便鄺裕民等人行刺。李安減去了這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這一筆,才能將買“鴿子蛋”鉆戒變為易默成主動的之舉,突出“漢奸”易默成的深情和人性。
減法四:張愛玲原作中有明確的“導演提示”:馬太太窺破了王佳芝和易先生的“私情”,故意“話里有話”地打趣易先生要去與王佳芝幽會,“不會有工夫”留下來陪太太們打牌。而“得意忘形”的易默成居然“笑嘻嘻的”,似乎“恨不得要人家取笑他兩句”。李安減去了這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這一筆,才能避免觀眾將易默成看成張愛玲所貶斥的“荒淫縱欲”無恥之輩,才能不像張愛玲那樣,給“救國漢奸”易先生“抹黑”。
減法五:張愛玲原作中,王佳芝問印度人珠寶店主配耳墜子上的碎鉆“多少錢,幾時有”。易先生便道:“問他有沒有好點的戒指。”他是留日的,英文不肯說,總是端著官架子等人翻譯。李安減去了這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這一筆,才能將易默成與“總是端著官架子”訓斥王佳芝的重慶特工老吳區別開來,才能不像張愛玲那樣,給“救國漢奸”易默成“抹黑”。
減法六:張愛玲原作中有明確的“導演提示”:易默成與印度人店主“三言兩語講妥(買鉆戒的)價錢,十一根大條子”。在王佳芝眼里,“用金子,是天方夜譚里的事”。李安減去了這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這一筆,才能避免觀眾將易默成看成張愛玲所貶斥的“荒淫縱欲貪污”之輩,才能不像張愛玲那樣,給“救國漢奸”易先生“抹黑”。
減法七:張愛玲原作中有明確的“導演提示”:易先生“一脫險馬上一個電話打去,把那一帶都封鎖起來,一網打盡”,“只有一個重慶特務,給他逃走了,是此役唯一的缺憾”,大屠夫得意之情躍然紙上。李安減去了這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這一筆,才能避免觀眾將易默成看成張愛玲所定性的“反派人物”,才能不像張愛玲那樣,給“救國漢奸”易先生“抹黑”。
減法八:張愛玲原作中有明確的“導演提示”:“間諜受刑訊,更觸目驚心”。又進一步提示說,易先生抓捕了鄺裕民等人后,“那些渾小子經不起訊問,吃了點苦頭全都說了”。李安減去了這觸目驚心的刑訊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這血腥的一筆,才能避免觀眾將易默成看成張愛玲所定性的“反派人物”,才能更加突出鄺裕民等愛國學生“殘殺”曹漢奸的無比血腥,才能不像張愛玲那樣,給“救國漢奸”易先生“抹黑”。
減法九:張愛玲原作中有明確的“導演提示”:鄺裕民等人受刑訊之后,“不到晚上十點鐘統統槍斃了”。李安減去了這集體大屠殺的血腥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這一筆,才能避免觀眾將汪偽76號特工首腦易默成(人物原型即丁默邨)看成血腥的大屠夫,和被日本記者所說的“嬰兒見之都不敢出聲的恐怖主義者”,才能更加突出鄺裕民等愛國學生“殘殺”曹漢奸的無比血腥,才能不像張愛玲那樣,給“救國漢奸”易先生“抹黑”。
減法十:張愛玲原作中,有張愛玲自己最滿意的誅心一筆:易默成槍斃了王佳芝以后,不禁“自我陶醉”地安慰自己,認為他與王佳芝是“虎與倀的關系”,認為他槍斃了王佳芝,才是自己對她“最終極的占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甚至還無恥至極地為自己的“無毒不丈夫”沾沾自喜,臉上“憋不住的喜氣洋洋,帶三分春色”。李安減去了這一筆。
刀斧筆點評:李安減去張愛玲所企圖達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筆,才能避免觀眾將易默成看成殺人滅口、“恩將仇報”、毫無心肝、滅絕人性的惡魔,才能不像張愛玲那樣,給“救國漢奸”易先生“抹黑”。
李安并不諱言他的“片子”對張愛玲原作做了加減法。
他說:“我一直跟我的團隊講,常常大家太崇拜張愛玲,太尊重原著,被她的手法騙過,結果電影就拍糟了。我只有從這個陷阱里跳出來,才能拍出真實的東西。我的這種改動,其實是對她的忠誠。”他改動的關鍵,就是“大家提到抗日就慷慨激昂,只有張愛玲看透了這個東西”。而其加減、取舍的核心,則是盡力丑化“抗戰救國”一方,盡力美化“曲線救國”的汪偽漢奸一方。
李安的這種改動,果真是對張愛玲的忠誠嗎?
讓我們來看看張愛玲自己是怎么說的。
有一篇署名“域外人”的書評《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認為,張愛玲的小說《色戒》,是“歌頌漢奸的文學——即使是非常曖昧的歌頌”。
張愛玲很快就氣憤地撰文反駁說,域外人的書評“通篇穿鑿附會,任意割裂原文,予以牽強的曲解”,“說話完全不負責”!
李安的影片對張愛玲小說所做的加減法,難道不正是通過“穿鑿附會”和“任意曲解”,對汪偽漢奸進行了“曖昧的歌頌”嗎?
由此可知,影片《色戒》的政治寓意,與張愛玲完全無關。
張愛玲罵死漢奸,李安給惡魔抹粉
——電影《色戒》的美學剖析
趙 華
女作家閻延文認為,電影《色戒》消解了民族、國家核心價值。這還不是要害,要害是李安的《色戒》以極端卑劣的色欲私情去消解人類大愛,讓女主人公以犧牲同胞和他人生命的高昂代價,去拯救投敵殺人的漢奸惡魔,并且至死不悔。這完全違背了張愛玲原作“罵死”漢奸惡魔的人性主旨,美化了漢奸惡魔,其美學價值遠低于零。
現特以本文聲援閻延文!
影視劇是使用影像手段的新興文學樣式,一如古代的戲劇文學,可稱為影視文學。既屬文學,影視劇就必然有所抨擊,有所頌揚,必然有其美學的表達。
那么,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色戒》,其美學表達與原作是否一致?
李安和他的電影《色戒》
我們先來看看,電影《色戒》所表達的美學趣旨是什么。
電影《色戒》的主角是兩個人:業余女特工王佳芝,和汪偽特務頭子易默成。
故事的線索,是業余女特工王佳芝以美人計色誘汪偽漢奸特務頭子易默成,以相機殺了這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屠夫。結果王佳芝卻在色誘的過程中,通過變態的性虐式性愛逐漸愛上了易默成,于鋤奸行動的最后關頭變計放跑了行刺對象,拯救了她已深愛上的易默成,導致王佳芝自己和其余六名傻乎乎的愛國青年同伙被易默成下令集體槍斃。
從題材上看,這似乎是一部特工戲,片名亦可叫《色諜迷情》。可是,影片卻并沒有在設置“色誘難度”上下功夫,沒有給觀眾提供任何女諜色誘能否成功的緊張懸念。
當然,易默成有過警覺,在香港時盤問過裁縫,王佳芝扮演的“麥太太”是否真是裁縫師傅的老主顧;約王佳芝吃飯時,也轉彎抹角地試探過她。假如說,當時易默成還在亡命途中,沒有徹底調查王佳芝真實身份的條件,那么,當王佳芝來到上海,突然出現在自己家中時,易默成居然不經調查就讓王佳芝的色誘成功了!如果易默成如此“色令智昏”,輕易就丟棄了其特工本能,重慶特工頭子老吳所說的那兩位職業女特工誘餌之慘死于“老奸巨滑”的易默成之手,豈不成了天方夜談?哪怕在影片結尾處補一下漏洞,讓易默成的部下張秘書說,他調查過王佳芝來歷,那也于事無補。因為王佳芝一次次與鄺裕民和老吳秘密接頭都輕而易舉,不見任何跟蹤的“尾巴”,結果導致易默成跌入行刺陷阱。這樣一群汪偽廢物,還能多次破獲重慶特工?而易默成輕易跌入行刺的陷阱,又顯示鋤奸的“安排”也沒有任何“難度”。在腥風血雨、殺機四伏的淪陷區上海,這豈不是個天大的笑話?
相對于敵方的弱智和低能,色誘鋤奸的危機,反倒出在己方的王佳芝身上。而當王佳芝歇斯底里地向鄺裕民同學和重慶特工老吳哭訴,易默成不僅“鉆進了她的身子”還“鉆進了她的心”時,老吳也沒有當機立斷撤出已極易出事的王佳芝,中止殺易計劃,反而冒險陪同這群難成大事的業余特工繼續他們的殺易兒戲。這樣一來,老吳也成了一個弱智的廢物。
兩幫特工廢物對壘,棋逢“臭手”,色誘和鋤奸的安排都沒有難度,毫無令人揪心的懸念。那么,這還叫“特工戲”嗎?
因此,這不是一部特工戲,而是一部并不在乎色誘鋤奸漏洞百出的“情亂戲”。而且不是王佳芝一個人的情亂,是互設色情陷阱的王佳芝和易默成“兩個人的情亂”。李安導演的這部電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為什么不是“色亂”?
因為王佳芝和易默成都是“因色動情”,落在了一個“情”字上。
王佳芝在香港與易默成共進晚餐時,就已經領略到了他的魅力。她問易默成,為何選擇這樣一個冷落的餐館?易默成幽默地微笑道:“因為這里的菜難吃。”然后才解釋說,這地方人少,清靜。飯后,易默成又紳士地送她回家,“纏”了她好一陣子,使她覺得易默成“和想象的不大一樣”——不大像個漢奸惡魔。因此,當鄺裕民同學等人因為易默成沒有進屋,都在為他們沒能完成殺易行動而懊喪時,王佳芝卻一臉的若有所失。當此時也,王佳芝情已動矣!
正因為如此,當賴秀金等同伙安排討人嫌的嫖妓同學梁閏生對王佳芝進行性啟蒙,以便再誘易默成時,王佳芝更加失落。因為梁閏生的猥瑣,更加反襯出了易默成的魅力。所以,當易默成突然決定離港時,王佳芝頓時失態,語無倫次地盡力爭取著為易默成夫婦送行的機會。難怪同伙們都很詫異,因為鬧劇已經落幕,王佳芝的戲份已經結束,是否要為易默成夫婦送行,已經與鋤奸行動無關了,王佳芝為什么還會那么失態?
接下來,王佳芝親眼目睹同伙們每人一刀、手刃前來敲詐的易默成副官曹漢奸,將他戳成了一個血葫蘆!(內地版剪去了這個全片唯一的極度血腥大場面,顯然是為了避免引起內地觀眾的反感和質疑。)王佳芝惡心之余,驚恐而逃,遠離了這幫“殘忍”的同伙。
轉學上海后,王佳芝無人關愛,處處不如意。鄺裕民幽靈一般再次出現,舊計重提,再次請王佳芝出馬色誘鋤奸殺易,但已有了重慶特工老吳做后臺老板。奇怪和突兀的是,王佳芝竟然毫無心理抗拒,輕易就答應了。理由何在?在香港看見血腥場面后的失態,不是已經說明即便深明大義,她也缺乏鋤奸特工所需的冷血素質嗎?而且,難道她就不怕自己飛蛾撲火,再次自投情亂羅網,從而壞了同伙的大事,害人又害己?更關鍵的是,她已經覺得香港行動數自己“最傻”了,為什么還要再次犯傻,毫不為難地收下要她“殺身成仁”的毒丸?難道喪失最寶貴的生命,不比喪失童貞更傻、更蠢,簡直是蠢到死?因為在人物的邏輯真實上無法自圓其說,影片沒交代這一點,留下了一個文學和電影美學的大漏洞,使王佳芝下面所有的色誘行動,完全失去了可信的動機和基礎,虛假得莫名其妙。(除非王佳芝此時因某種原因拼死愛上了鄺裕民,或她恰好身受日寇和漢奸的戕害,其他理由都說不圓。)
再接下去,王佳芝于色誘易默成的過程中,一步步通過自己變態的“陰道享受”,因色生情,假戲做真,反陷入易默成“色誘+情誘”的雙重陷阱。(英文片名《Lust Caution》,即《色欲陷阱》。內地版剪去三場王佳芝與易默成二人的全裸色欲大戲,遮掩了王佳芝“陰道享受”的丑態。)
色既難戒,情更難防。王佳芝情迷意亂,越來越難以自拔,終于陷入再不斷然了結此種丑陋、骯臟的“色情”把戲,就要徹底崩潰的境地。弱智的重慶特工頭子老吳,竟然看不到此中顯露出的巨大危險,極其輕率地成全了急欲脫離色情陷阱的王佳芝,安排了最后的殺易行動,也同樣使老吳這個人物的邏輯真實蕩然無存!
對王佳芝而言,這個行動已經與鋤奸無關了。她為的是盡早使自己脫離色情陷阱和“情亂苦海”。遺憾的是,她畢竟缺乏職業特工的冷血,抵擋不住易默成的“鉆戒+柔情”攻勢,最后關頭變計放跑了在“色和情”兩方面摧毀了她的“身和心”的大獵物。但她還心存易默成會保護自己的幼稚幻想,要去易默成給她安排的“福開森路”香巢。面臨隨之而來的緊急封鎖,她也沒有去吞那粒致命毒丸。結果,既害了六個沒腦子的同伙,也害了她自己。但是,她并沒有去責怪易默成。
最后被易默成下令槍斃時,王佳芝很平靜,似乎在心里說:愛不問值得不值得;因為懂得(性愛),所以慈悲(救了易默成一命)。她終于脫離了色情陷阱和情亂苦海,超越了慷慨激昂的抗日鋤奸大義,為性愛而犧牲,升華為令易默成感戴終身的人性楷模和大慈大悲的不死愛神。
易默成的情亂比較簡單。因為王佳芝以色誘人,是一個年輕女人的主動勾引。然后,他通過變態征服美女的陰道,因色生情,發覺王佳芝愛情至上,不顧一切,非常體貼自己,非常深情,并非逢場作戲,是個充滿“純真人性”的亂世知己。因而,他忘記了特工應有的謹慎,稀里糊涂掉進了重慶特工的色誘行刺陷阱,差一點喪命。但是,他也并不后悔自己的“真情付出”,只為自己不得不殺掉救命知己、人性楷模和大慈大悲的愛神而感傷。
兩個亂世中的色情羔羊,一個升華,一個感佩。由此可知,這部影片的“美學”趣旨究竟何在。說實話,這部片子真不該沿用《色戒》這一小說原作之名,改為《亂世迷情》、《慈悲愛神》或《色情升華》之類言情甚至“色情”片名更妥帖!
我無意貶斥人性必有的色情。“不妨害他人”的色情無罪。
但將人性必有的色情,放到滅絕人性的日偽惡魔殘害、蹂躪國人和女特工色誘鋤奸的特定環境中,就要看它是否“妨害他人”了。
王佳芝出于一己色欲私情的變節背叛之舉,不僅讓76號大魔頭易屠夫逃脫了正義的制裁,使之可以繼續殘害更多的國人同胞,還連累到六位鋤奸青年一起送死,還能被看作“無罪的羔羊”嗎?只犧牲自己,可叫做犧牲。連他人一起犧牲,與殺人何異?對敵人的慈悲和不忍,恰是對同胞的無情和殘忍!
沒有絲毫同胞大愛(比如王佳芝對街頭收尸的視若無睹)的色情小愛,只能反映自私到極點的卑劣人格,大罪難赦,只配下地獄。哪怕再過一千年,到了沒有黑暗政治的人性高揚時代,這種傷害他人的色情之愛,也毫無“人性”可言。而沒有人性的表達,還配躋身于張揚“高貴人性”的文學和電影美學之林嗎?
影片《色戒》在刻意強調鋤奸青年的無知(“為什么不找個容易的殺?”高呼敵酋汪精衛的詩句“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可笑(“再不殺就要開學了”)、殘忍(每人一刀把一個“人”戳成了血窟窿)和鋤奸頭目老吳的冷酷無情(一轉臉就燒掉王佳芝托他寄給旅英父親的信)的同時,卻刻意掩蓋主動投敵助紂的大漢奸易默成(即“易”幟投敵的丁“默”邨+胡蘭“成”)殘害同胞的兇殘,不表現他對鋤奸青年的殘酷刑訊逼供,最后殺人的槍聲和集體大屠殺的血腥場面。同時還刻意表現大漢奸的良心未泯(聽王佳芝唱反映東北淪陷悲情的《天涯歌女》時居然落淚)和不得已殺掉所愛之人的有情有義(簽字下令處決王佳芝時顫抖的手和影片結束時的傷感欲淚)。所有這些,傳遞給觀眾的是什么信號?
一方面一力譏嘲和丑化盡管幼稚、不干凈的正義一方,另一方面又一力替助紂為虐的反人道敗類遮丑、張目,這就是李安導演所說的“我們不是在講道德,習慣,法律,是講這些東西中間的模糊地帶”,并且,“這就是藝術”?
電影藝術既屬于美學范疇,必然內含人類的理想——對人類乃至生靈萬物的大愛;必然要批判和抨擊反人道的惡人和惡行。影片《色戒》在刻意美化助紂為虐的大漢奸“惡人”易默成和王佳芝變節害同胞“惡行”的同時,刻意丑化愛國鋤奸正義青年對同胞的大愛。假如這也叫“藝術”,只能是陰暗齷齪卑劣反人類的丑類藝術!
說什么“色易戒,情難防”,實在是“美不見,丑難掩”!
資深小說家張愛玲
那么,張愛玲的小說《色戒》所表達的美學趣旨又是什么,是否與影片一致?
可以斷然肯定地說,決不一致!
首先,與影片的無法自圓其說相反,在第二次參加色誘鋤奸上海行動的動機上,王佳芝的心理邏輯是成立的,基本符合人物的邏輯真實。
由于香港那一場業余鋤奸鬧劇沒有成功,王佳芝白白喪失了童貞于委瑣骯臟的嫖妓同學梁閏生不算,實施美人計的過程中,她還白白被那個色鬼易先生(易默成是電影起的名字)占了便宜,著實讓他猥褻了一番,知道了她乳房的模樣。因此,王佳芝后來在上海重施美人計,老易“偎在她胸前”,“吻著她”這兩年“越來越高”的胸部時才會說:“兩年前也還沒有這樣哩”。
可恨的是,王佳芝吃了這么大的虧,不僅毫無價值,她那些同學居然還用“好奇的異樣的眼光看她”,并且“帶著點會心的微笑,連鄺裕民在內”!這使她疑心“大家起哄捧她出馬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別具用心了”。因而,她“懊悔了”,對自己說:“我傻”。于是,她便跟鄺裕民“他們這一伙人都疏遠了”。珍珠港事變后,大家轉學到上海。由于上當受騙了吃大虧的“積郁”在心,王佳芝跟鄺裕民這一伙人“也沒有來往”。
但是在上海,鄺裕民這一伙人倒“跟一個地下工作者搭上了線。一個姓吳的聽他們有這樣寶貴的一條路子,當然極力鼓勵他們進行。他們只好又來找她”。這一回不再是兒戲,而是真的要用美人計殺漢奸了。這樣,王佳芝就沒有白白地“犧牲童貞”,她在易先生那里吃的大虧,也重新有了價值!因此,她便“義不容辭”地答應了。在實施美人計的過程中,王佳芝“每次跟易先生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郁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出于民族大義的為民鋤奸!王佳芝的“義不容辭”,主要出于這個大義目的;次要的原因,則是找回她在香港那一場鋤奸鬧劇中沒能夠實現的“童貞”價值。有了這兩條,王佳芝的“義不容辭”,就基本上符合了人物心理的邏輯真實。
但是,在上海淪陷、日偽兇頑肆虐的恐怖環境下,易先生又已成為極司非爾路76號汪偽特工總部的大魔頭,鋤奸的危險程度顯然要比香港大得多,幾乎等于“賣命”。王佳芝難道不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她當然擔心,心里想:“亂槍之下殃及池魚,不打死也成了殘廢,還不如死了”。因而,為了“叫她安心”,鄺裕民“笑著告訴她:他們都是差不多槍口貼在人身上開槍的,哪像電影里隔得老遠瞄準”。
盡管王佳芝從小就“不忍看一個流血場面”,由于小說里沒有李安刻意增加并極力渲染的那一大段王佳芝親眼目睹同伙們“殘殺”曹漢奸的血腥情節,王佳芝對流血場面沒有恐怖的感性記憶,恐懼也就不致成為王佳芝參加鋤奸行動的一大障礙。這也基本符合人物心理的邏輯真實。
而在李安的電影中,這種恐懼恰恰會成為王佳芝參加第二次鋤奸行動的巨大障礙。不交代這個巨大障礙是如何克服的,王佳芝答應參加鋤奸行動就難以自圓其說了。這個不符合人物心理邏輯的大硬傷,足使接下去的所有情節,都變成經不起推敲的“沙灘上的堡壘”,實在難以成立。
更加過分的是,李安居然讓老吳給王佳芝一粒職業特工才會配備的毒丸,明擺著要叫她“不成功,便成仁”。任何業余特工面對這粒“殺身”毒丸,而不是鄺裕民那種擔保安全的安慰話,恐怕都要打退堂鼓。否則就難以符合人物的邏輯真實。老吳并沒有正式吸收王佳芝做職業特工,就拿職業特工的標準去要求她,給她下的命令也全都不容質疑。王佳芝憑什么要接受他的命令,并且收下“殺身”毒丸?
而張愛玲的小說則寫得很清楚:老吳只是單線“跟鄺裕民聯絡”,“大概還是不大信任他們,怕他們太嫩,會出亂子帶累人”。只是“許了吸收他們進組織。大概這次算是個考驗”。也就是說,王佳芝仍舊是個有待考驗的業余特工。老吳并沒有要她“殺身成仁”的奢望,也沒有這個權力,只能離他們遠一點,以免自己陷入殺身危險。小說這樣設計,才符合王佳芝的人物邏輯,才符合老吳的人物邏輯。否則,在殺機四伏的淪陷區上海,如此輕率的老吳,一天也不能立足!
汪偽76號特工總部
買鉆戒,終于使她徹底愛上了易默成,導致她中途變計拯救了易默成。小說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
在小說中,易先生基本上是個讓王佳芝厭惡的色鬼:“他是實在誘惑太多,顧不過來,一個眼不見,就會丟在腦后。還非得釘著他,簡直需要提溜著兩只乳房在他跟前晃”。而在汽車上“一坐定下來,他就抱著胳膊,一只肘彎正抵在她乳房最肥滿的南半球外緣。這是他的慣技,表面上端坐,暗中卻在蝕骨銷魂”。直到最后布置好了鋤奸殺易的陷阱,王佳芝還在擔心易先生不來入圈套,疑心他“新鮮勁一過,不拿她當樁事了”。這里面,哪有一絲一毫“愛”的蹤影?
至于買鉆戒,易先生是說過要給她“買個戒指,你自己揀”,但并沒有及時兌現。而王佳芝覺得,“他這樣的老奸巨滑,決不會認為她這么個少奶奶會看上一個四五十歲的矮子”,為了“取信于他”,故意敲他竹杠,謊稱“耳環上掉了顆小鉆,要拿去修”,這才將易先生騙進珠寶店,變相提醒他兌現給她買戒指的承諾,那印度店主才拿出了那只六克拉的粉紅鉆戒“鴿子蛋”。為此,本以為中年以后居然還會有紅粉艷遇的易先生,不禁“有點悲哀”,覺得王佳芝這個敲竹杠之舉,是“不讓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憮然”,十分失落。
既是敲竹杠,還有什么愛情可言?這里既沒有易先生主動買贈鉆戒給王佳芝的款款深情,也沒有王佳芝的為情所動。所以,店主在開具次日拿“十一根大條子”(小說暗示這都是易先生貪污得來、沾滿國人鮮血的贓款,電影也略去了)來取貨的單據時,王佳芝就將戒指脫下來還給了店主。而“出來從來不帶錢”的易先生,也沒有理由讓王佳芝將戒指“戴著”。
不錯,在小說中,王佳芝的確疑心過,自己是不是因為和老易上過床,“有點愛上了易先生?她不信,但是也無法斬釘截鐵地說不是,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么樣就算是愛上了”。但是此刻,面臨即將到來的鋤奸行刺,她“再也不會想到她愛不愛他”,而是“腦后有點寒颼颼的”,“覺得是高坐在火藥桶上,馬上就要給炸飛了,兩條腿都有點虛軟”。她緊張極了,不由得恐懼起來,產生了動搖,覺得“背后明亮的櫥窗與玻璃門是銀幕,在放映一張黑白動作片,她不忍看一個流血場面,或是間諜受刑訊,更觸目驚心”。與此同時,她又在擔心自己敲竹杠買戒指的過程是否“太快了”,外面的同伙“大概想不到出來得這么快”,會不會措手不及,導致行刺失敗?
緊接著,王佳芝就看到易先生那“有點悲哀”的微笑,以及他那“迎著臺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的側影,而這個側影,“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也就是說,她完全誤解了易先生那“有點悲哀”的微笑。但正是出于這一誤解,“她突然想,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之所以“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是明知她這種想法既不對頭,且極不可靠,卻又一相情愿地忍不住要這樣幻想,結果竟讓這幻想占了上風!于是她便驚恐地想到,現在再來拯救這個“真愛”她的人,恐怕已經“太晚了”。最后于“身在夢中”一般的“恍惚”中突然變計,低聲提醒易默成:“快走”。
這一切,都是在一剎那間的“恍惚”中發生的,沒有任何預兆和鋪墊,僅僅出于王佳芝對易先生悲哀神情的瞬間誤解,以及長時間的高度緊張、一時的恐懼和動搖!這也完全符合王佳芝的心理邏輯。
而李安,則完全無視王佳芝對易先生的瞬間誤解、高度緊張、一時的恐懼和動搖,完全無視王佳芝“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么樣就算是愛上了”的懵懂無知,早早地就讓王佳芝向老吳和鄺裕民哭喊,易默成不但“鉆進了她的身子”,還“鉆進了她的心”,完全如張愛玲極其不滿的那位批評其小說的作者“域外人”那樣,將王佳芝“編派成了色情狂”,并且讓她給易默成唱妹妹與情郎心心相印的《天涯歌女》,并且讓她被易默成主動給她買鉆戒又深情地讓她“戴著”所感動,做足了小說中所無的虛假鋪墊。所有這些,沒有一處符合王佳芝這個人物的邏輯真實!
由上可知,深諳人物邏輯真實的資深小說家張愛玲要表達的是:王佳芝對易默成的瞬間誤解、高度緊張、恐懼、動搖和對愛情的無知,促使她一時糊涂,做出了害人又害己的糊涂事。而完全無視人物邏輯真實的李安要表達的則是:王佳芝“通過陰道”享受一步步愛上了易默成,終于被他的深情所感動,為了自己通過性愛獲得的愛情,“離經叛道”地拋棄了所謂的民族大義,毅然拯救了被稱做漢奸大屠夫的情郎,哪怕犧牲自己也在所不辭,并且至死不悔。至于她那些鋤奸同伴、業余特工,不過是些自作自受的愛國賊、懦夫和可憐蟲,死了活該!
這完全是對張愛玲小說的惡意篡改!
這樣說,是不是冤枉了李安?不,一點也沒有冤枉他。僅舉一例:
張愛玲小說中,鋤奸行動啟動的原因,是馬太太窺破了王佳芝和易先生的“私情”,故意“話里有話”地打趣易先生要去與王佳芝幽會,“不會有工夫”留下來陪太太們打牌。而“得意忘形”的易先生居然“笑嘻嘻的”,似乎“恨不得要人家取笑他兩句”。于是王佳芝覺得,“這太危險了。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要給易太太知道了”!在這里,王佳芝催促行刺行動的啟動,為的是鋤奸任務的“成功”。
而在電影中,李安則篡改為王佳芝那歇斯底里、斯文掃地、沒有一個未婚女孩子說得出口的“陰道獲心論”大發作。在這里,王佳芝催促行刺行動的啟動,為的只是盡快擺脫易默成施于自己的色情陷阱,鋤奸任務的“成功”,反倒無足輕重了。這樣一來,李安就不僅給王佳芝抹了黑,也給張愛玲抹了黑。
這是不是惡意篡改?
李安電影對王佳芝的篡改,還不是最大的惡意篡改。
最大的惡意篡改,是對易默成漢奸獸性的刻意抹殺。
據說在威尼斯放映的母片中,有易默成變態刑訊被捕全裸女特工的血腥場景,可以表現易默成的獸性。不知為什么,香港和內地版刪除了,使得全片只留下愛國學生殘殺曹漢奸的唯一血腥場景。
但即使香港和內地版不刪除這個血腥場景,也沒有用。
張愛玲小說中已有提示:“間諜受刑訊,更觸目驚心”。除了刑訊全裸女特工的鋪墊過場戲,“間諜受刑訊,更觸目驚心”的,難道不該是故事走向高潮處的鄺裕民等六名大學生?對此,張愛玲小說中還有更明確的提示:“那些渾小子經不起訊問,吃了點苦頭全都說了”。
李安刻意抹殺了易先生的這一筆獸性大展示。
六名愛國學生殘殺曹漢奸的場景,被李安渲染得無比血腥。而張愛玲小說明確提示:易先生打電話緊急封鎖周邊地區抓捕刺客,結果“一網打盡”,“只有一個重慶特務,給他逃走了,是此役唯一的缺憾”,得意之情躍然紙上。而“不到晚上十點鐘統統槍斃了”,更是血腥無比的集體大屠殺。李安卻連這一集體大屠殺的槍聲都不肯讓它響起,更何況正面展示集體大屠殺的血腥場面了。
易先生的這一筆獸性大展示,又被李安刻意抹殺了。
還有最令人毛骨悚然,張愛玲自己也最滿意的入骨之筆:易先生槍斃了王佳芝以后,不禁“自我陶醉”地安慰自己,認為他與王佳芝是“虎與倀的關系”。他槍斃了王佳芝,才是自己對她“最終極的占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也就是說,“對戰局并不樂觀”的易先生,已經預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今后定將遺臭萬年。但他這只十惡不赦的“惡虎”,死到臨頭卻意外拉到了王佳芝這樣一個“臨時變計放走了他”的愛情“倀鬼”替他墊背,足以陪他一起遺臭萬年。所以,他也就感到“死而無憾”了。他甚至還無恥至極地為自己的“無毒不丈夫”沾沾自喜,臉上“憋不住的喜氣洋洋,帶三分春色”。張愛玲用這一段誅心描寫,罵死了易先生這個“恩將仇報”、滅絕人性且毫無心肝的大漢奸!(據報道,胡蘭成看到這篇張愛玲罵他的小說,次年便郁郁而死。)
李安非但抹殺了被張愛玲入骨揭露的汪偽76號大惡魔的這一筆連獸性都不如的“惡魔性”,還將它篡改成最后一幕易默成為王佳芝之死傷感欲淚,以致易默成的“惡魔本性”全被抹消!
這還不是對張愛玲小說的惡意篡改?
還有王佳芝放跑易先生之后的描寫。
張愛玲小說中,王佳芝覺得“路上行人都跟她隔著層玻璃”,好像“只有她一個人心慌意亂關在(玻璃)外面”。于是,她預感到自己將被所有國人唾棄,這才知道自己剛才的背叛大義之舉鑄成了大錯。為了躲避重慶這伙人的制裁,她想到“愚園路”親戚家“去住幾天,看看風色再說”,完全出于躲禍逃生的本能。為什么不去易先生那里?小說中沒寫。但是很明顯,她之所以要去愚園路,就是很清楚自己若去易先生那里,更是難逃生天。小說不是已經提示了嗎:“間諜受刑訊,更觸目驚心”!易先生這個汪偽特工大頭目,能保得住她這個重慶方面的女諜?她還不至于如此“蠢到死”。
而在李安的電影中,王佳芝則匆匆對三輪車夫說,她要去易默成給她安排的“福開森路”香巢,并且回答三輪車夫說,她是“回家”!面臨緊急封鎖,被捕在即,她也沒有去吞李安硬塞給她的那粒致命毒丸。這表明,她不但不認為自己鑄成了大錯,死心塌地跟定了大漢奸易默成,還幼稚至極地幻想著,易默成這個汪偽特工大魔頭能保住她的命,連起碼的躲禍逃生本能都消失了,完全違背了人物心理的邏輯真實。
這還不是對張愛玲小說惡意乃至弱智的篡改?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孽戀
張愛玲的悲劇,是她一輩子擺脫不了自己曾經失足于大漢奸胡蘭成、并資助他逃脫了國法懲處的大污點。而胡蘭成逃亡至日本后,又大肆宣揚當年他與張愛玲的那些“艷史”,竭力要使張愛玲成為與他一起遺臭萬年的“倀鬼”。張愛玲既不想遂了胡蘭成的卑鄙意愿,倔強的個性又使她不愿意公開承認自己過去的污點,只好借他人的故事,在虛構的小說《色戒》中罵胡蘭成這個“易”幟投敵者不是人,而是個恩將仇報、滅絕人性且毫無心肝、制造了自己一輩子惡夢的大漢奸、大惡棍,并隱晦曲折地借用王佳芝(即“枉嫁之”,錯誤地嫁了漢奸)這個虛構人物,悔恨自己過去因為年輕糊涂,犯過愛漢奸、助漢奸的大錯,使自己一輩子擺脫不了漢奸“倀鬼”的惡名。因而,小說《色戒》不僅是張愛玲錐心刺骨的悔恨之作,也是痛罵漢奸的誅心之作!
而李安,偏偏又通過惡意篡改張愛玲的小說,將漢奸惡魔易先生美化成一個充滿了“人性”的“有情人”。這樣,張愛玲便再一次被李安定型為至死不悔的漢奸“倀鬼”。九泉之下的張愛玲除了無奈苦笑,恐怕也要對李安報以不屑的冷笑。
不錯,張愛玲對重慶方面的老吳、鄺裕民之流以“誆”言“愚民”(鄺裕民的諧音),甚至與汪偽方面“特務不分家”,也同樣沒有好感。這是她對“黑暗人性”整體悲觀的表露。但她畢竟入骨地抨擊了汪偽大漢奸易先生的“惡魔本性”,并通過王佳芝“臨終一定恨”易先生這一筆描寫,表達了對自己失足于漢奸之大錯的醒悟和反省。
《色戒》這一小說名,既是對易先生和王佳芝的雙向《色欲陷阱》故事線索,也是通過王佳芝自己糊涂致死并帶累他人喪命的結局警示讀者:哪怕是一時糊涂,偶為“色”欲乃至“愛情幻覺”所惑,也萬不能不顧民族大義和對同胞的慈悲之大“戒”,去愛滅絕人性且毫無心肝的漢奸惡魔。否則,不僅自己枉死,還將遺臭萬年。
那么,經李安惡意篡改了的電影《色戒》要告訴觀眾的又是什么?它是通過王佳芝忠實于一己性愛的至死不悔,和大漢奸被愛神救贖、凈化的“人性復歸”提示觀眾:民族大義之類全是謊言,慘遭殘害的同胞生命也一錢不值。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自己的“色”欲情愛,為它犧牲一切都可以在所不惜;而要“戒”除的,就是那充滿欺騙和毫無價值的愛國蠢行和民族大義。正是這種愛國蠢行和民族大義,葬送了王佳芝的愛!
因此,張愛玲小說的文學表達,基本符合人物的邏輯真實,并無重大美學缺陷。其取材于歷史事件的虛構故事,對人性的軟弱、迷茫和黑暗,均有深刻的揭示,自有其美學價值。
而李安電影的文學表達,則完全屬于反美學的“丑學”范疇,其不符合人物邏輯真實的原因,就在于它對高貴人性的惡意污謗和對陰暗、齷齪、卑劣的黑暗人性的刻意美化。
結論:
張愛玲罵死了漢奸;李安卻給惡魔抹粉。
張愛玲的小說并不完美,但仍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
而李安的電影,不僅毫無美學價值,而且荼毒觀眾,其丑無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