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對列寧哲學思想的學習與應用
——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和毛主席逝世44周年
郝貴生
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五四運動就是受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影響的產物。也正是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系統學習、研究、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他們中的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毛澤東同志。他不僅在革命建設實踐中系統學習、研究《共產黨宣言》等馬恩著作,也學習和研究列寧主義。尤其在延安時期,毛主席特別喜歡讀列寧著作。有三個原因:一是那時翻譯的列寧著作比馬恩著作要多;二是列寧著作中有直接論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進行民主革命和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理論,對中國革命更具直接的指導性;三是列寧著作比較生動,好讀。毛澤東說過:“列寧說理透徹,把心交給人,講真話,不吞吞吐吐,即使同敵人斗爭也是如此”。1956年11月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毛主席重要講話中談到列寧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他說:“ 列寧主義學說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那些地方發展了呢?一,在世界觀,就是唯物論和辯證法方面發展了它;二,在革命的理論、革命的策略方面,特別是在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政黨等問題上發展了它。列寧還有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學說。從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開始,革命中間就有建設,他已經有了七年的實踐,這是馬克思所沒有的。我們學的就是這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毛主席這樣評價列寧主義,實際上也是毛主席主要從這樣幾個方面學習、繼承、豐富和發展列寧主義的,并把列寧主義思想應用來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本文著重談談毛主席對列寧哲學思想的學習與應用,以此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和毛主席去世44周年。
列寧一生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研究。他不僅闡發一系列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無產階級政黨理論、革命斗爭策略理論及實踐中自覺應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理論分析認識具體問題,而且在1908年和1914年分別寫出了闡述哲學的理論巨著《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和《哲學筆記》。毛主席十月革命之后,在注重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著作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對列寧哲學的學習與研究。毛主席一開始他的革命和理論生涯,就特別重視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表現在在井岡山時期,他寫過多篇反對本本主義,強調調查研究的著作。到延安后,他繼續學習研究列寧的這些著作,尤其是《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哲學筆記》這兩本列寧哲學思想的代表作以及蘇聯學者依據這兩本書寫成的哲學專著。如1935年在我國出版的西洛可夫、愛森堡著李達等人譯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米丁等著沈志遠譯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書。毛澤東晚年多次提到列寧這兩本著作在列寧主義著作中的地位及多次號召全黨學習這兩本書。文革期間,毛主席圈定的領導干部讀馬列的六本書,列寧著作中就有兩本,其中一本就是《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我們從毛主席民主革命時期寫成的他的兩篇哲學代表作《實踐論》、《矛盾論》的幾個具體觀點就可以看出毛澤東如何汲取列寧哲學思想闡述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思想的。
1、闡述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和基本的觀點。列寧在《唯批》和《哲學筆記》中都特別強調實踐高于理論的思想。他在《哲學筆記》中講;“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毛澤東在《實踐論》引用了列寧這句話,論證“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2、闡述唯物主義認識論從感性到理性辯證發展過程及理性認識的本質思想。列寧在《唯批》中揭示了兩條對立的認識路線,一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呢,還是從思想到感覺到物呢?前者是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后者是唯心主義認識路線。毛主席《實踐論》中高度肯定列寧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并把列寧的這條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具體化為任何認識都來源于實踐,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經歷感性認識即感覺、直覺和表象的階段和理性認識即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這個階段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過程。對于由此獲得的這種科學的抽象的理性認識,毛澤東《實踐論》還引用列寧的話說:“正如列寧所說乃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東西。”
3、闡述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絕對性與相對性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真理標準問題上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思想。列寧在《唯批》中強調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思想。如他說:“這個標準也是這樣的‘不確定’,一便不至與使人的知識變成‘絕對’,同時它又是這樣的確定,以便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一切變種進行無情的斗爭。”毛主席受到列寧這一思想的影響,就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絕對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反復多次。因為一個理論或路線在實踐中一次失敗了,不一定判定理論或路線的錯誤,因為實踐本身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實踐本身是有局限性的。正確的理論要經過多次反復的檢驗。毛主席后來在《人是正確思想是從哪來來的?》一文中講到:“在社會斗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并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確,而是因為斗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把如反動勢力這一方,所以暫時失敗了。但是以后總有一天會要成功的。”
4、闡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和認識發展總規律的思想。列寧在批判馬赫主義唯心主義認識論觀點時,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個重要結論:一是認識客體對認識主體的不依賴性。二是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不存在不可知性,主體既可以反映認識客體的現象,也可以反映本質。三是認識主體對客體的認識過是一個過程,是從不知到知,從不完全不確切知識到比較完全比較確切的知識。同時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還講到,辯證法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思想。《實踐論》顯然受到列寧這些思想的啟發,用辯證的觀點闡述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思想。“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實踐論》把列寧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三個結論高度概括為一個總規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5、闡述對立統一規律在辯證法學說中的理論地位并進一步發揮說明。矛盾學說是唯物辯證法學說中的極其重要內容,列寧高度重視對矛盾學說的研究。他的《哲學筆記》特別是作為精華內容的《辯證法十六要素》和《談談辯證法問題》兩篇短文通過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繼承,極其簡練、深刻闡發了矛盾學說的實質及其在辯證法學說中的地位。他說:“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矛盾論》在引用了列寧上述有關論述,直接得出結論:“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發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他遵照列寧的論述,緊緊抓住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的實質、核心,做進一步的深入的說明和發揮。“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哲學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列寧思想的啟發,就沒有毛澤東的《矛盾論》的全部思想。
6、闡述絕對相對共性個性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思想。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特別闡發了絕對與相對、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原理。他說:“主觀主義(懷疑論和詭辯論等等)和辯證法的區別在于:在(客觀)辯證法中,相對和絕對的差別也是相對的。對于客觀辯證法說來,相對中有絕對。對于主觀主義和詭辯論說來,相對只是相對,因而排斥絕對。”列寧還特別指出,人的認識都是從從最簡單、最普通、最常見的等等東西開始,如樹葉是綠的,伊萬是人等等。“在這里(正如黑格爾天才地指出過的)就已經有辯證法:個別就是一般。這就是說,對立面(個別跟一般相對立)是同一的: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而存在。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個別經過千萬次的過渡而與另一類的個別(事物、現象、過程)相聯系,如此等等。這里已經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觀聯系等概念的因素、胚芽了。”毛主席依據列寧的這些思想,在《矛盾論》中加以說明和發揮。其一,闡發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自始至終的發展過程中。其二,闡述了矛盾的特別性的含義及矛盾著的事物及更側面具有特殊性,并從五個方面展開如何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其三,闡述一般個別相互關系及其在矛盾辯證法學說中的地位。他說:“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其四,闡述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區別與內在聯系。真理的絕對性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二是每一真理的獲得都是對無限發展的時間空間的物質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對性一是從廣度講,任何真理都是對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部分、方面的認識。二是從深度講,任何真理都是對世界的某一方面的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的反映。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不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兩種不同的屬性,二者密不可分。絕對真理存在于相對真理之中,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了絕對真理。
7、闡述矛盾的斗爭性、同一性相互關系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思想。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揭示了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它“提供理解一切現存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才提供理解‘飛躍’、‘漸進過程的中斷’、‘向對立面的轉化”、舊東西的消滅和新東西的產生的鑰匙。”列寧還揭示了矛盾的斗爭性的絕對性與同一性、統一性的相對性。他說;“發展是對立面的‘斗爭’。”“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的一樣”。《矛盾論》中在列寧這一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闡發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含義、相互關系及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所謂矛盾同一性,一是指矛盾兩個方面一定條件下,相互依賴,互為存在的條件。二是指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所謂矛盾的斗爭性就是指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趨勢和性質。它和有條件的相對同一性相比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斗爭貫穿于過程的始終,并使一過程向著它的過程轉化。矛盾的斗爭無所不在,所以說矛盾的斗爭性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主席特別強調二者的相互結合在事物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矛盾論》中還闡發了不同的斗爭形式特別是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毛主席的《實踐論》及《矛盾論》的幾乎所有的重要思想或多或少都受到列寧主義思想的影響。而且這兩部哲學著作的關系也與列寧思想有直接的關系。《辯證法十六要素》第一條指出:“考察的客觀性(不是實例,不是枝節之論,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實際就是指出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唯物主義認識論要求人們客觀真實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只有正確地認識世界才能正確地改造世界。但如何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呢,面對著客觀世界無限多樣、千奇百怪的事物、現象,大多數人把客觀事物的外在現象甚至假象、枝節、外在的零碎的事實簡單照搬到頭腦中來,就誤以為這就是客觀事物、自在之物本身。當年的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就是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外在原因、現象當做戰爭的本質,做出了維護本國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錯誤的結論和策略。列寧堅決反對這種錯誤認識,認為這只是“實例、枝節之論。而不是自在之物本身。”這也是他為什么要學習黑格爾的《邏輯學》和研究辯證法思想的根本原因。毛澤東顯然受到列寧這一思想方法的極大影響。毛澤東也要了解和研究中國的真實國情,但如何研究?也遇到列寧類似的問題。所有他要研究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毛澤東也正是深入研究和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所以毛澤東一生無論民主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都特別重視調查研究,就如何調查研究他也有大量文章和講話。在調查研究中就存在一個如何認識感性材料、現象、實例等,就存在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過程。沒有科學的思維方法特別是對立統一規律是根本做不到的,并由此形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正確的路線和政策。新中國成立前夕,如何認識共產黨人奪取政權之后的新的形勢和任務?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提出的“不拿槍的敵人依然存在”、“萬里長征第一步”、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兩個務必”等思想都是毛主席依據科學的思想即唯物辯證法尤其是對立統一規律科學分析和預測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后,也存在如何實事求是認識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社會問題,毛主席也仍然一而再再二三地強調調查研究,強調科學分析。大家所熟悉的1963年5月寫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把1938年所寫的《實踐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明確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具體化為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及其它有關思想。
認識當時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就是,中國社會還是否存在階級矛盾特別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是否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回答這一問題既需要大量社會現實問題的客觀資料,又需要科學理論指導特別是哲學思維的指導。如毛主席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在“九評”第九評中談到十五條,第一條就明確指出:“必須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對立統一的規律來觀察社會主義社會。”1967年人民日報發表的紀念十月革命50周年社論中把十五條壓縮為六條。第一條仍然是強調對立統一規律。“必須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對立統一的規律來觀察社會主義社會。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著兩類社會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這兩類社會矛盾性質完全不同,處理方法也應當不同。正確處理這兩類社會矛盾,將使無產階級專政日益鞏固,將使社會主義社會日益鞏固和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是如何在學習研究列寧哲學思想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對立統一思想在他晚年理論與實踐中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對立統一規律的深入闡發,就沒有系統深入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任何理論來于實踐,同時必須指導實踐。毛主席的繼續革命理論就是指導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個實踐就是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三項偉大的革命運動,毛主席高度評價這三項偉大的革命運動對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極其重要作用。1963年5月他在一個關于干部參加勞動的材料批語中明確指出:“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革命運動,是使共產黨人免除官僚主義、避免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確實保證,是使無產階級能夠和廣大勞動群眾聯合起來,實行民主專政的可靠保證。不然的話,讓地、富、反、壞、牛鬼蛇神一齊跑了出來,而我們的干部則不聞不問,有許多人甚至敵我不分,互相勾結,被敵人腐蝕侵襲,分化瓦解,拉出去,打進來,許多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也被敵人軟硬兼施,照此辦理,那就不要很多時間,少則幾年、十幾年,多則幾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全國性的反革命復辟,馬列主義的黨就一定會變成修正主義的黨,變成法西斯黨,整個中國就要改變顏色了。”
2013年黨中央召開的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講話中曾經指出毛主席的“高瞻遠矚”的顯著特點。毛主席為什么能夠高瞻遠矚?世界上具有高瞻遠矚特征的只有三個人: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其共同特點就是具有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方法論。王震同志晚年指出,毛主席比我們早看50年。其根本原因正是毛主席能夠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認識國內外形勢與特點的結果。毛主席比我們任何人看社會生活和歷史都看得深、看得透、看得遠。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毛主席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思想的學習、豐富、發展和應用,就沒有毛澤東思想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實踐已經無可辯駁的證明,毛澤東思想無愧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
2020年9月4日
相關文章
- 郝貴生:我們究竟如何搞“紀念”活動?
- 《資本論》與唯物辯證法: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
- 郝貴生:經濟利益起決定作用不能推導出經濟斗爭有首要意義的結論——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
- 郝貴生:究竟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 ——列寧《我們的綱領》學習批注
- 堅持列寧主義的斗爭精神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訪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書林教授
- 后伯尼·桑德斯時代,重讀列寧的《怎么辦?》
- 郝貴生:列寧批判“運動就是一切”及其現實意義——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
- 白鋼|顛倒的“主奴辯證法”
- 郝貴生|論列寧《哲學筆記》的當代價值 ——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
- 與革命者共話:略談機會主義——紀念革命導師列寧誕辰150周年
- 列寧主義視閾下的工人運動:階級運動和民族運動的統一——為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所作
- 紀念列寧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列寧依然活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