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也許沒有太多精英主義色彩,因為自20世紀50年代后半期起,毛澤東便開始探索如何破除“資產階級法權”,即改變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關系,后來這種探索也被叫作“反修防修”。
1957年,毛澤東提出,雖然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但“人的改造則沒有完成”。次年,在評論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時,他進一步指出: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解決了所有制問題以后,人們在勞動生產中的平等關系,是不會自然出現的。資產階級法權的存在,一定要從各方面妨礙這種平等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存在著的資產階級法權,必須破除。例如,等級森嚴,居高臨下,脫離群眾,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飯而是靠資格、靠權力,干群之間、上下級之間的貓鼠關系和父子關系,這些東西都必須破除,徹底破除。破了又會生,生了又要破。
那時,他用來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的手段是搞整風,搞試驗田,批判等級制,下放干部,兩參一改(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等等。
其后,1963—1966年在全國城鄉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但在他看來,這些措施都不足以打破“資產階級法權”、消除“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毛澤東于“文化大革命”前夕發表的《五七指示》 是他晚年的理想宣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憧憬的是一個逐步消滅社會分工,消滅商品,消滅工農、城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這三大差別的扁平化社會,其目標是實現人們在勞動、文化、教育、政治、物質生活方面全方位的平等。
“文革”前期對所謂“走資派”的批判以及“文革”后期對“新生事物”(“五七”干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革命樣板戲,工農兵上大學、管大學,工宣隊,貧宣隊,赤腳醫生,合作醫療,老中青三結合,工人—干部—知識分子三結合,等等)的扶持都可以看作實現毛澤東理想的途徑。
不過,經過八年“文革”后,毛澤東認為,靠一次“文革”還不能實現他的目標。在1974年關于理論問題的談話中,他透露出壯志未酬的感慨:中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解放前跟資本主義差不多。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所不同的是所有制變更了。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資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級工資制,等等。這也成為他“繼續革命”的理論依據。毛澤東逝世前,于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間又多次談到“資產階級法權”問題,他的結論是:一百年后還要革命,一千年后還要革命。
簡而言之,由于毛澤東晚年一直致力于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用種種方式促進人們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地位上的平等(當然“階級敵人”除外),中國沒有形成森嚴的等級制,解放前遺留下來的“舊精英”與解放后形成的“新精英”都受到了抑制。
來源:本文摘自王紹光教授新著《中國•政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