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不管網刊雜志上各類雜文,還是官方大報一本正經的政論述評,時常會冒出個多元文化的提法,說它是個好東西,天然正確,似乎什么酒都可以往這個瓶子里裝一樣。
“元”是個什么意思?在中國文字當中,大體上是指初始、起頭、首位的、第一位的、來源于等含義。如《說文》中:“元,始也”(見《新華字典》)。
凡事都有個初始、開頭。要再深一些,還可以挖掘其根源。
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說“一分為二”,這里就有個初始、開頭:“太極”、“一”,即是也。如果說“八卦”是開頭,是個“根”,顯然不對,直接就變成了“八卦”。同樣,說“二”是“一”的根源,“二”可以合而為“一”(常見變種有“正反合”),也是錯的。由“二”合成的“一”顯然是個變化了的東西,不是原來意義的“一”,因為屬性變了。
在哲學范圍,多元論是唯心主義的代名詞。因為世界的根源只能是物質,是一切客觀存在的東西。中國古代哲學家將萬物歸結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反映了物質形式的多樣性,其本原,仍可歸結為物質(見中醫學“氣一元論”),仍然是一元論。多元論則隱蔽地把精神當成一個“元”——和“第一性的東西”并列的“又一個第一性”。這是一種詭辯,邏輯上的悖論,當然是唯心主義。這一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受到批判,說清楚了。現在又以“多元文化”的說法出現,是一種變相的“倒退”。
在社會學范圍,不管哪個民族,生活在哪個地區,也不管他們的文化多么五彩繽紛、多么燦爛炫目,多么輝煌,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產生的早晚,有一點是共同的,所有的文化,統統來源于早期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包括人類自身的生殖和繁衍),不管是古代崇拜生殖器的圖騰,還是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包括印度和中國的古老巖畫關于狩獵活動的簡略刻畫,都可以隱約看到生產活動的影子。生產是唯一共有的“元”,其它的全是次一位的。
在歷史學范圍,自私有制產生后,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歷史,就是一部圍繞人類生產活動、搶奪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階級斗爭史。毛澤東詩詞 賀新郎·讀史,將一部階級斗爭史描繪得淋漓盡致:“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屐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從起源到主線,清清楚楚,哪有歷史虛無主義容身的地方?
在政治宣傳領域,“多元文化”幾乎就是“多元論”的翻版。這一陳腐舊論,又可稱為“政治詭辯術”。
我沒考察過近年“多元文化”這種提法的來源。似乎是一種外來文化,和“普世價值”同期出現。又似乎反映了西方帝國主義文化對中國文化入侵的成果。它用“天然合理”做武器,侵入并占領了一個又一個領域。因此,對這種提法要格外警惕。
我們當然承認歷史文化、民族文化、一切文化的多樣性,但多樣性不等于“多元”存在,不等于承認人類文化有多個起源。我們所看到的“多元”只能是現象,是某個片段、某個過程的起點,而不是根本的起點。把所有起點,不論時間、條件,不加區分,全部混淆在一起,全部統稱為起點,顯然是反科學的,意在模糊真正的起點。
人類文化起源于人類的生產活動,以后緊密圍繞生產活動的一條主線是階級斗爭,這是唯一科學的解釋。就像承認外部自然界一切處于運動中的事物具有無窮多的形態一樣,這無窮多的形態被統稱為物質:可以被人部分感覺到又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是除了短暫的相對靜止和停頓、永遠處于絕對運動當中的客觀實在。這是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宇宙萬物的唯一出發點,唯一之“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