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在談混合所有制經濟,各種各樣的議論都有:有人主張要發展私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把國企放在私人手里更安全;有人主張保持國企的一股獨大;有人主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最好方式是國企入股和收購私企。這些議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直到現在為止,各方談論的其實都還是比較淺顯的層次,枝節問題、次要問題討論的比較多,主要問題、主力軍一直還沒有出場。這種口氣是不是太狂妄了一點?抱歉,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只是闡明事實的真相,請耐心閱讀下去,相信您會有所收獲,有所啟發。
本文將要闡述一個迄今為止學者們都沒有闡述的問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銀行才是主力軍。民間資本、國企試點、國有投資公司等等,與整個經濟大局相比其實無足輕重。銀行系統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才是真正左右經濟局勢的決定性力量。推行以銀行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才能真正對整個經濟格局和經濟體系形成決定性影響,應該成為我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主要著力方向。
一、金融控制大型企業和國民經濟命脈,是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的必然產物
資本主義大生產的開始,對貨幣和銀行的需要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是銀行作為金融服務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高。資本集中與生產集中高度發展,在主要產業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生活中產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壟斷組織。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的單一單位企業和在此基礎上的分散競爭已經成為歷史。主要產業部門大都已形成寡頭壟斷格局。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日趨溶合為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頭。在工業壟斷資本形成的同時,銀行業的競爭造成銀行業日趨集中和銀行壟斷組織形成。銀行壟斷組織的形成,使銀行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過去的借貸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并與工業資本日益融合在一起。這表現在:
生產集中和壟斷。在20世紀初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集中已達到很高的程度,生產部門中的壟斷組織已經廣泛存在。按照大公司聯合的范圍和程度,壟斷組織可分成多種形式。最簡單的是短期價格協定,進一步是普遍發展的、主要是在生產部門內瓜分市場、規定產量和價格等的卡特爾,聯合采購原材料和銷售產品的辛迪加,高一級的形式則有統一掌管參加企業的業務和財務活動、以獨立的企業進行經營活動的托拉斯,還有以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為核心的不同部門企業結成聯合集團的康采恩。這些壟斷組織已成為經濟生活的主體。從自由競爭中生長起來的壟斷并不消除自由競爭,而是凌駕于這種競爭之上,與之并存,因而產生出許多特別尖銳特別劇烈的矛盾、摩擦和沖突。這就是說,壟斷雖占統治地位,但并不存在絕對的壟斷,不僅自由競爭仍然存在,而且產生了新形式的競爭,即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壟斷組織同非壟斷組織(局外企業)之間的競爭,以及壟斷組織內部的競爭。壟斷組織實力強大,在壟斷條件下產生的競爭要比自由競爭階段規模較小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劇烈得多,這必然使得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更趨復雜和尖銳。
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工業中生產的集中和壟斷形成工業壟斷資本的同時,銀行業的高度集中也在20世紀初期迅速發展,形成銀行業的壟斷,產生了銀行壟斷資本。這時銀行的作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普通的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幾乎支配著所有資本家和小業主的全部貨幣資本以及國內外大部分生產資料和原料的來源。工業和銀行業的壟斷資本互相滲透,彼此溶合或混合生長,形成了最高形態的壟斷資本即體現帝國主義時代壟斷統治的金融資本。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都形成了少數控制著銀行又控制著工業的最大資本家和資本家集團,即金融寡頭的統治。他們在經濟領域內主要是通過參與制,即通過購買“股票控制額”成為母公司,對子公司、孫公司層層建立統治。用參與制的辦法,金融寡頭就可以支配比自己的資本大十倍、百倍的他人資本,從而控制整個國民經濟。
金融控股公司除了主營金融業外還從事其他行業的經營或投資,這在歐洲尤其普遍。例如英國勞埃德信托儲蓄集團除了在國內經營金融業務外,還在石油、鋼鐵、航運、飛機、電氣、建筑材料等部門進行了一系列直接和間接的投資。德國的一些大型全能銀行集團在許多工商業公司中的股權往往超過25%,成為控制實業公司的大股東。如德意志銀行集團控股在25%以上的公司就有: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卡爾施塔百貨公司、菲利普·赫爾茨曼建筑公司、霍爾登百貨公司、哈巴克—勞伊德建筑公司、威斯特伐倫聯合電氣公司等。中國的中信公司與光大集團也屬于以金融業為主,兼營其他產業(包括實業等)的金融控股公司。
二、中國企業的負債率過高,已經成為影響經濟平穩運轉和經濟安全的定時炸彈,如何破解難題,成為擺在國家面前的重要任務
根據標準普爾研究,2012年底中國私人部門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131%。盡管遠低于美國和英國的約200%,但對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這個數字已經非常高了,發展中國家的正常水平約為50%。企業負債率高的話,它的盈利能力也必須要很高才能夠應付危險。但中國企業盈利能力比全世界平均水平低一半左右,而中國企業負債率跟GDP的比例比國際平均至少高1倍,這一進一出是1:4的概念, “金融要服務于實體經濟很重要,中國金融界近期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目前企業的高負債率現象。”李揚表示,OECD(經合組織)企業的負債如果占GDP的90%就很危險,而中國2011年的統計是107%,是世界國家中最高的,如果再推一個小版的“4萬億”,將會給未來埋下隱患。此前李揚就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企業過多負債,如果經濟在平穩高增長軌道上運行就沒有問題。但如果經濟波動,甚至出現下滑,企業就會還不起債。銀行就會有不良資產,這樣就會影響到宏觀經濟。
企業資金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企業自身經營積累,二是通過舉借債務(負債)。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負債經營是企業迅速壯大發展的重要途徑。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桂澤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企業集團化多元化發展過程中,首要的是資金來源問題,多數企業自有資金與外來資金都是“三七開”、“二八開”甚至更低的比例,也就是說,自有資金只占其全部資金的很小部分,其余主要靠銀行融資、發債或者上市獲得。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4萬億刺激政策投資拉動經濟,導致國內大部分企業加大投資建設項目,從而導致了企業負債率的節節攀升。隨著經濟增速的逐漸放緩,企業投資收益下降甚至虧損,也提升了企業的負債率。企業在快速擴容的過程中,融資是個大問題,高額負債成為企業穩健經營的重要隱患,最終也可能成為我國經濟的重大隱患。企業過高負債將會在經濟下行階段不堪重負,引發連鎖償債風險,甚至引發經濟危機。從企業實體經濟領域逐漸蔓延至金融領域,導致我國經濟的硬著陸。
也有觀點認為,由于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較快的經濟發展可以容忍較高負債水平。海通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些年來中國企業的負債一直都比較高,很多企業都在70%以上,這有其合理的因素,中國經濟長期處于上升通道,負債越高,企業發展的速度越快,當中就存在杠桿的問題。如果遭遇經濟增長拐點,高負債非但不能幫助企業加速發展,反而會讓企業的資金鏈處于緊張,因此不同經濟發展周期,企業負債水平應有所不同。”
在采訪中,不少研究人士也認為,如果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率放緩,企業的負債率應該從高位下降到50%--60%的較為安全的水平。
萬達集團的負債率過高已經成為嚴重隱患。截至2011年底,萬達總資產約2030億元,其中凈資產205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高達89.9%。四大國有銀行都曾與萬達集團簽署過“總對總”戰略合作協議。其中,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對萬達集團貸款較多,2010年農行對萬達集團的授信超過200億元。而建行對萬達集團的貸款余額大約在20億元。2011年之后,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深入,銀行信貸緊縮,整個行業資金面趨緊,萬達也不能例外。和資產高增長同步,萬達的負債水平也一貫高企,但是凈利潤增幅卻遠遠跟不上資產的膨脹。2009年,萬達總資產約741億元,負債約688億元,凈利潤約26億元;2010年,總資產增至1414億元,負債1280億元,凈利潤約72億元;2011年,總資產增至2030億元,負債1825億元,凈利潤約79億元——沒有達到集團預計的90億元。而且這些凈利潤中包含了寫字樓投資的賬面收益。
綠城集團則因為負債率過高導致控股權易手。2011年前后,綠城中國曾經歷過一場生死劫,高負債率和低利潤運營模式使綠城陷入困境。宋衛平以出售股權和項目的形式斷臂求生。6月8日,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在杭州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向香港九龍倉配股,涉及資金約51億元港幣(折合人民幣約41.8億元)。兩次配股完成后,九龍倉將持有綠城中國24.6%股權,成為綠城第二大股東。綠城中國副主席兼總裁壽柏年在會上表示,2012年公司的首要目標是圖生存。2012年6月23日,綠城與融創正式聯姻,融創以33.72億元收購綠城9個項目半數股權,雙方成立上海融創綠城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5月22日,綠城中國和融創中國同時發布公告,宣布融創中國收購綠城中國24.313%股份。收購完成后,融創中國與九龍倉并列成為綠城中國最大股東。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將擔任綠城中國非執行董事、董事會聯席主席和提名委員會主席。
在中國,像萬達、綠城這樣的大企業,負債率過高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企業本來只有一個億的資金,拼命的向銀行貸款2個億、3個億,甚至7、8個億的資金,希望實現跨越式發展。2008年以來,國家政策不但不防止金融風險,反而實現所謂的“寬松貨幣政策”,生怕你不去銀行貸款,拼命的吹大資產泡沫。所有現在一家企業的資產到底是多少,很難說,比如萬達,你可以說他的資產是2000億,也可以說他的資產是200億,甚至可以說它的資產是20億,甚至說他一文不值也有道理。關鍵問題是能否實現財務安全,如果在未來5年之內,萬達能夠順利融到足夠的資金,實現財務平衡和安全,萬達依然能夠以一流企業的面貌示人。反之,如果萬達不能實現順利融資,一旦資金鏈斷裂,萬達將有可能破產倒閉,甚至被迫像綠城的宋衛平那樣,把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企業的股份割肉出讓,僅僅維持沒有決策權的股權。不管怎么樣,萬達等企業的高負債率很不正常,不能夠長久維持下去。
一旦出現企業破產倒閉潮,或者出現債務危機,將會對我國經濟平穩發展造成致命傷害。由于我國企業的負債率過高,每年有大量的債務需要償還,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如果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債務有可能實現迅速盈利而償還。但是在經濟發展中低速的背景下,企業要償還債務就很困難了,有些企業借新債還舊債,甚至本金還不起,每年還點利息已經不錯了。一旦企業破產倒閉,將會造成嚴重后果。企業主被一無所有,重新變成窮光蛋。企業的職工有可能失業,至少是工資會被削減。上下游企業會拿不到貨款。銀行可能出現嚴重的壞賬、爛帳。如果破產倒閉的企業不是一家兩家而是呈現出倒閉潮的話,那么整個社會將會發生資金鏈斷裂、大量工人失業、銀行壞賬爛帳大量出現、經濟衰退,甚至產生工潮、學潮,乃至國家政權不穩定等嚴重問題。
三、大力發展銀行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推行企業債務“債轉股”,實施嚴肅的財務控制,成為防止企業破產倒閉潮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
在中國企業負債率過高和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國家應該未雨綢繆,采取措施進行預防,確保國家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決防止出現系統性、顛覆性的風險。個人開出的藥方就是:大力發展銀行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推行企業債務“債轉股”,實施嚴肅的財務控制。具體說來,解決這一問題主要包括前后相連的三個步驟:
一是實施企業拖欠銀行債務“債轉股”。企業借了銀行那么多的錢,到期還不出來,怎么處理。比如萬達凈資產才200多億,借了銀行貸款近2000億,這怎么一下子還得起?簡單的辦法是催款,還不起款,直接向銀行起訴,要求查封萬達公司資產,將其拍賣用于還債。可是問題是,這樣一來,萬達企業就得倒閉,很多工人就要失業,政府也會損失稅收,銀行就會出現壞賬呆賬。所以,我們必須轉換思維,另外尋找出路。最好的辦法是實施企業拖欠銀行債務“債轉股”,就是說,銀行也不要求萬達立即還錢,而是把一部分債務轉換為股份。還是拿萬達來舉例吧,可以考慮,銀行將其中400億的債務轉換為股份,占據萬達公司66%左右股權,萬達原股東以原有凈資產200億左右,占33%左右的股權。這樣一來,萬達一下子有400億的到期債務不要償還,負債率明顯下降,這會給萬達帶來新生的希望,企業可望進入平穩健康發展軌道。當然我這里只是舉個例子,具體數額可以有所變化,雙方可以進行談判和協商確定各自的股份和權益。
二是發放維持性貸款。在順利實現債轉股之后,有可能部分企業還會面臨暫時的生產經營困難和資金問題。這個時候,銀行可以考慮發放適當的維持性貸款。比如萬達集團,在400億資金的轉化為股份的基礎上,還有可能出現流動性問題。這個時候可以考慮發放50—100億左右的維持性貸款,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不至于發生資金周轉困難。
三是實施嚴肅而穩健的財務制度。中國的私企總體看起來不夠成熟,經營方式過于激進。就拿萬達來說,現在已經負債累累,但是王健林不但沒有任何的收斂和謹慎,反而變本加厲,經營方式越來越激進。這種玩法在經濟放緩和企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如果不得到抑制,必將是死路一條。因此,在實施銀行債務“債轉股”的同時,改組萬達公司的董事會,以銀行團作為萬達的控股股東,向萬達集團派遣財務總監,以掌管財務問題。董事會應該按照穩健的風格,實施謹慎的財務制度,不斷降低企業負債率,使企業負債率逐步達到50-70%的穩健區間。
必須申明,以銀行為主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將銀行債務實施“債轉股”工作,不能搞行政強迫命令,不能一刀切。必須堅持市場經濟原則,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意愿,在雙方談判和較量的基礎上達成協議。比如萬達集團的債轉股能不能實現,不光銀行方面要愿意,更要看萬達的原管理層是否愿意。如果萬達的管理層不愿意,那么銀行當然不能強迫,唯一的要求就是還錢,還不起錢直接向法庭起訴,查封財產用于償還債務。
四、大力發展銀行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推行企業債務“債轉股”,將會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我國多數企業負債率高達90-110%,按照這個數字估計的話,則我國私有企業名義上資產總額高達上百萬億元,實際上其中有90萬億元是從銀行貸款過來的,凈資產僅為10萬億元左右。如果推行企業拖欠的銀行債務“債轉股”,那么其中的20-30萬億元的債務可以轉為銀行對私營企業的股份。此舉帶來的影響是非常重大而深遠的。
一是私企企業的負債率將逐步下降,企業可以實現平穩著陸,避免出現破產倒閉潮。我國私企負債率高達90-100%,這個無論如何是瘋狂的計劃,甚至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企業主為了生存、為了擴大市場份額,不計代價包裝財務報表,以此來獲取高額的銀行貸款,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賭博。如果順利實現高速增長,則銀行貸款可以順利還清,但是現在是什么情況?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階段轉變到中高速發展,每年只能維持7——8%左右的增長率。個別企業當然是可以實現高速增長的,但是大部分企業不可能在出現過去那種高速增長狀況。我們將這種情況叫做“新常態”,政府、企業、銀行都應該調整思路,積極適應這個“新常態”。企業這么高的負債率,怎么可能輕裝上陣?怎么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唯一正確的途徑就是將其中一部分債務轉換為銀行對企業的股權,逐步降低企業的負債率,使企業輕裝上陣,不至于被嚴重的銀行債務壓垮,避免企業破產倒閉潮的出現。這對于企業、國家、銀行是“三贏”的局面。
二是開創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新格局。大家都在談混合所有制經濟,各方觀點互不相同。有些人主張發展私營企業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比如有個“民企投資基金”,據說總額幾百億;有人主張國企入股私企,建立幾個國資投資公司,規模可能上千億。這些資金當然也是比較大的資金,但是對于整個經濟全局來說,實在是聊勝于無,不能起到整體作用。而根據個人提出來的私企拖欠銀行債務“債轉股”的方案,一下子就有20-30萬億的資金投入到混合所有制經濟之中。什么叫主力軍?什么叫大手筆?這才是主力軍!這才是大手筆!此舉無疑將開創混合所有制經濟新格局,在廣度與深度上無與倫比。
三是我國所有制經濟格局將會發生重大的轉變,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所占份額將會大大提升。現在談到我國經濟所有制結構時候,一般的說法是國企占據經濟總量的20%多一點,非公有制經濟占據經濟總量的70%多。這對于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是非常不利的,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國家長治久安。但是一旦實施個人提出的企業債務“債轉股”方案,則我國國有經濟所占份額將會提高20—30個左右的百分點,國有經濟可望達到經濟總量的40-50%的份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將會更好的發揮。原因何在?很簡單,因為絕大多數因為是國有和國有控股銀行,其中10-20萬億元級別的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萬億級別的銀行若干,私企控股銀行僅民生銀行資產達3萬億元左右。一旦實施銀行債務“債轉股”,毫無疑問這些資產絕大多數將會轉換為國有股份。而且被收購的企業之中,絕大多數企業是規模以上企業。
四是我國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將會最終確立。中國現在已經到了確立新的經濟格局和經濟運行模式的時候了。我國建國60多年來,尤其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決議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長期以來雖然在實踐中取得不少成功經驗,但是理論上的構建比較比較欠缺。所謂的經濟學家,整天只知道照搬照抄西方的經濟學說,缺乏必要的想象力和構建能力。經濟社會現實卻已經走到了這一步,新的經濟模式已經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個人設想,隨著企業拖欠銀行債務“債轉股”的實施,這個新的經濟格局和經濟運行模式將會最終確立。這是一個怎樣的模式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國有和國有控股銀行將會發揮我國經濟的中樞神經和主導者作用,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為骨干,量大面廣的私有企業作為基礎,各類所有制經濟互相交融,共同參與市場競爭與合作,我國經濟將會保持平穩長期健康發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