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石按:這兩天,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構思、寫作、修改這篇探討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的文章上,囿于知識結構、思想深度、邏輯水平和表達能力,本文一定存在許多問題,頑石熱切希望同志們、朋友們提出寶貴意見,我將根據大家的意見作進一步修改。當然,文章相對長一些,不耐煩看長文章或者對此類話題沒有興趣的朋友,您就繞道吧。
有些歷史人物不是政治人物,有些政治人物還沒有成為歷史人物,二者有交集,但不是重合;我下面要談的對人物的評價與二者都相關,故一起列舉。預作說明,免得授人以邏輯混亂之柄。
近日,對于某些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的評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網上網下都有很大的分歧,有些觀點甚至針鋒相對。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分歧?評價歷史人物、政治人物到底有沒有客觀標準?
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的人由于掌握的材料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別、認識問題的深度相異、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差距,更重要的是階級地位不同、立場不同,故而對同一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的評價會呈現較大的差異,甚至天差地遠。這是正常的,也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強求全部統一既不現實,也無可能。
盡管對歷史人物和政治人物的認識會因人而異,但并非沒有客觀標準。在這里,我試著提出一些評價歷史人物和政治人物的標準(或曰原則)供大家批評指正,算是拋磚引玉吧。
一、不以一眚掩大德,不以一德掩大惡
只要正常長大成人,完全沒有犯過錯誤和從來沒有做過好事的人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有誰從來沒有缺點,從未犯過錯誤,那這個東西就已經不是人(是什么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神,神也會犯錯誤)。偉大如毛澤東也有缺點,比如太過仁慈(仁慈本來是優點,但太過仁慈就可能成為壞人利用的弱點);也犯過錯誤,比如當年土城戰役對敵情判斷有誤。由此看來,倘若將一個人說得完美無缺,甚至把缺點當優點謳歌,將罪孽當功績稱頌,則實際上是從另一個方面否定這個人。同樣,任何壞人,哪怕是大奸巨惡,都或多或少有優點,或多或少做過有益的事情。比如,趙高、秦檜都比今天的漢奸有文化,汪精衛早期還是激進的革命者。
只看優點,世界上沒有壞人;只看缺點,則世界上沒有好人。有朋友曾經對我說,世界上沒有不可原諒之人。大概他就是只看人的優點。這種對人的評價方式完全忽視了小節與大節、支流與主流的關系,當然是片面的。評價歷史人物和政治人物關鍵就是看大節、看主流。秦檜早期是主戰派,在南宋抗金中提出過非常有見地的建議,可被俘之后就投敵叛國,后來官至宰相,卻暗通敵國,殺戮忠良,使南宋收復河山的大好局面毀于一旦。明熹宗時期,皇帝雖然還號稱萬歲,但實際權力卻控制在九千歲魏忠賢手中,魏忠賢是那個時期不折不扣的權力核心。魏核心力主抗清,在統籌抗清的過程中基本上能以國事為重,賞罰也還算公平,這是他于國有功的一面;但魏忠賢結黨營私,打擊異己,自封核心,禍亂朝綱,嚴重破壞了明代的政治秩序,給明朝的覆亡直接埋下了禍根。盡管秦檜、魏忠賢多少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但從大節、主流看,他們都是大奸臣,而絕不可能成為大忠臣。讓下跪千年的秦檜站起來,替位居奸臣排行榜前列的魏忠賢平反昭雪,這樣的行為只有反人民、反民族的敗類才做得出來。
看大節和主流,是評價歷史人物、政治人物最主要的標準。
二、不要只看某個階段,而要綜觀整個人生
中國人評價人物歷來講究蓋棺論定,這是有道理的。白居易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形象地闡釋了必須瞻前顧后、蓋棺論定來評價人物的道理。
如果只是截取某個片段來評價一個人,則很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根本不靠譜的。秦始皇身邊的中車府令趙高還算中規中矩,可成了二代核心的趙高權力欲迅速膨脹,無惡不作到了令人發指的境地,強大的大秦王朝之所以很快土崩瓦解,很大程度上就是拜趙核心所賜。汪精衛早期“跟著走”(追隨孫中山)無大錯有小功,但最終卻墮落成不齒于人類的大漢奸也是鐵的事實。如果僅僅拿早期的趙高和汪精衛來給他們定位,那他們豈不都是正面形象?可無情的歷史卻將趙高、汪精衛之流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無論一些人怎么翻案都是枉然。如程潛、傅作義等國民黨起義將領,他們在相當長時間內站在反人民的立場上,但最終棄暗投明,為戰火不再蔓延,為生靈免遭涂炭立了大功,所以他們仍然是國家的功臣。
人的思想是動態的,發展的,尤其是隨著環境的日漸改善,權力的不斷增強,人的思想行為往往會發生各種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多數情況下是不自覺的。比如,戰爭年代的艱難困苦中,很多革命者連飯都吃不飽,可其中的一些人在打下了江山后卻非茅臺酒不喝。正是因為預感到一些人有變質的可能,諳熟歷史而又深懷憂懼的毛主席在進北京之前才要告誡共產黨人決不可學李自成。盡管毛主席有英明的預見,盡管他老人家提前做了忠告,可隨著江山的日漸穩固,特別是在他老人家去世之后,大大小小的李自成還是層出不窮,歷史的周期律似乎預示著一個新的輪回將要開始。
無數事實表明,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政治人物只有結合其整個人生進行綜合評價,才有可能得出比較合符事實的結論。
三、既要看他說什么,也要看他做什么
有人認為,評價人物主要看他做什么,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可行的,但對于政治人物來說就還有些片面。自古以來,那些有理想講道德的政治家都追求“立言”。政治人物,尤其是掌握了絕對權力的政治人物說的話不僅反映了他本身的品質和境界,還往往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評價政治人物一定要看他說什么。毛主席倡導“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不僅成了黨的宗旨,還成了那些高尚的人的行為準則。毛主席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因此成為了幾代人的道德楷模,極大地影響了整個國家的道德風尚。鄧小平提出“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其影響力甚至比毛主席倡導的“向雷鋒同志學習”還要大,當然這是另外一方面的影響力。同樣是倡導向雷鋒學習,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劉少奇、陳云、鄧小平等人的題詞就不僅反映了他們的個性,甚至還反映出了他們不同的品性,我曾經有一篇文章對此做過專門分析。“誰愿意當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就應該向雷鋒同志的品德和風格學習。”鄧小平的題詞最具言外之意,你不得不佩服他的過人之處。
即便是看一個政治人物說什么,也不能斷章取義,不能只看某時某地說過什么,而要綜合起來看,全面地看。一些實用主義者有時為了某種個人需要,也可能大談共產主義信仰,也可能高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如果以此斷定他就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很可能會鬧出大笑話,因為過不久他就可能就強調不管姓資姓社,甚至明白無誤地告訴你走一段資本主義道路是必須的。再比如,有人先是縱情謳歌文革,后來又對文革全盤否定,這就如同一個人說完了他的矛無堅不摧,又接著說他的盾可以抗住任何矛一樣,我們該相信他的哪種說法?如果心里本來就是否定文革的,卻在沒有人強迫的情況下將文革美化得無以復加,其道德人品恐怕比周恩來怒斥的連妓女都不如的向忠發總書記還要差上幾個檔次吧。如果當初本來就是發自內心贊美文革,那后面的全盤否定又該作何理解?像這樣反復無常到連道德底線都沒有更不要說具有崇高信仰的政治人物,會偉大光榮正確嗎?
當然,評價歷史人物、政治人物也還一定要看他們做了什么,即既要看廣告,更要看療效。如果會上講廉潔奉公,會下卻大肆斂財;一方面講為人民服務,一方面卻拼了命為人民幣服務;口口聲聲講共同富裕,實實在在只讓少數人富裕;表面上捍衛公有制,暗地里卻大搞私有制;口頭上堅持社會主義,實際上干的卻是資本主義;要求別人的孩子奉公守法,卻縱容自己的兒女為非作歹(國內呆不住就護送去國外);評價別人可以展開大討論,評價自己卻只允許不爭論……凡此種種,都應該作為評價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的重要參照。如果只聽表面說的,卻不看背后做的;或者故意忽略做得下作的骯臟之事,而只拿說得動聽的話來評價,那么這種評價就既不可能讓大多數人信服,也必然經不起歷史的檢驗。如果不看認賊作父賣國求榮荼毒百姓禍害中華的事實,只看那個“曲線救國”“和平救國”的旗幡,那汪精衛也會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四、既要看做事的結果,也要看做事的動機
我們一般評價事物往往看重的是結果,這種評價方式固然很有道理,但畢竟不夠全面。評價事物不能忽略其發展過程,尤其不能忽略了決策者規劃設計的動機。如愿以償,得償所愿,說明動機與結果相吻合;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則表明結果和動機相背離。比如,有人想將大家引入正途,由于幽暗昏惑迷了路,結果卻誤入歧途,那么我們應該寬容這樣的引領者;如果引路人本意就是想將大家引入歧途,讓歷史在他的腳下發生轉折,那我們就應該詛咒這樣的引領者。
由于主觀性太強,一個人做事動機的好壞的確不容易判斷。但不容易判斷,并非不能判斷。比如,同樣是犯罪,法律上就有“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之分,相關法律條文對此有明晰的規定。舉個例子,某公司總經理想對他的企業進行改革,可他的改革措施不被一些員工甚至高層管理者接受,為了推動他的改革,他就說:“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公司發展壯大,是要讓全體員工共同富裕。如果改革導致公司經營不善,那就說明改革失敗了;如果改革讓公司少數人更富了多數人更窮了,那就說明改革失敗了;如果改革使公司人心渙散道德淪喪,那就說明改革失敗了……”沒過多久,總經理的那些“如果”都一一得到了應驗,一些人甚至當面向他指出繼續改下去的危害,而總經理本來有能力扭轉改革的方向卻不僅置若罔聞,坐視不理,放任公司走向末路,還聲稱要殺開一條血路繼續改下去,你能說總經理當初的改革動機是好的嗎?改革出了問題只是因為那些部門經理能力不濟或者用心不公嗎?也許有人要問,這個總經理有什么必要把自己管理的公司搞垮?他或者仇視董事會成員,或者要報復曾經讓他難堪的員工,或者被別的公司收買,或者搞垮這家公司便能讓老婆孩子一夜暴富……或者前面的原因同時存在,總之,這樣的總經理是一定有的。我們許多曾經無比輝煌的國企不就是這樣被改掉的嗎?
我們再來比較兩個歷史人物。
陜甘總督任上的左宗棠與士兵同甘共苦,兒子大冬天從湖南去看他,他卻讓兒子和士兵一起住帳篷,這個兒子因此受凍生病,最終死在了他的的營房。可當新疆被外部勢力滲透而獨立了的時候,當朝野上下大多數官僚特別是三朝重臣李鴻章堅決反對收復的時候,60多歲的左宗棠抬棺親征,鏖戰邊塞,用一年多時間將這片脫離中央政府11年控制的寶地收復了。再看李鴻章,接受沙俄賄賂出賣東北主權姑且不說,控制煤炭開發從中獲取巨額利潤暫時不談,就說他籌建北洋水師吧。李鴻章將中國第一支海軍部隊完全當成了李家軍(北洋水師只聽命于他),任命完全不懂海軍的安徽老鄉丁汝昌做提督,以致甲午海戰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失敗當然不只這一個原因),結果是李中堂親自簽訂《馬關條約》將中國送進了災難的深淵。比較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處事動機,誰為了國家,誰為了個人,難道不是一清二楚嗎?
只要有正常思維,有一般的邏輯分析能力,尋蹤覓跡,追根溯源,多本是能看清歷史人物、政治人物做事動機的。當然,有些人會故意看不清。
五、既要看少數人評價,更要看多數人評價
誰人背后無人說,歷史人物、政治人物就會有更多人說,這是客觀事實。任何歷史人物、政治人物都要受他人臧否,從來不被褒揚或貶抑的歷史人物、政治人物大概是不存在的。毛澤東有人詆毀,魯迅也有人抨擊,汪兆銘的詩將一些人感動得潸然淚下(能產生如此共鳴的人,對汪先生一定有高度的認同),今天的一些果粉還在喊著蔣總裁萬歲……
對于一個歷史人物、政治人物,有人說好,有人說歹,固然正常,但如果我們要比較準確地評價這些人物,就一定要分清楚是哪些人說好,哪些人說歹。恩格斯這么評價馬克思:“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恩格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即要分析那些說歹的人是否是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的私敵,如果不是私敵,那是哪一類人的公敵。搞清了這個問題,就容易評價歷史人物和政治人物了。毋庸置疑,詆毀馬克思的人就是全世界無產者的公敵。毛主席生前受到絕大多數中國人和全世界許多人的崇拜,嫉妒他的人說,這是毛澤東自己搞個人崇拜。可毛主席去世快40年了,紀念堂前、韶山沖里依然每天有數以萬計甚至十萬計的人去祭拜去朝圣,莫非他離世之后化作了神靈在繼續推動這種個人崇拜?有的人被官方抬得很高很高,被主流媒體刻意打扮得很美很美,可老百姓如何對他?不過是“糞土當年萬戶侯”罷了。看看今天的民間,毛澤東熱一浪高過一浪,而紀念另外一些人的時候卻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種現象難道不能說明一些問題嗎?
留心觀察,不難發現,一些官員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百姓真誠的擁戴,即便遭受縲紲之厄,也動搖不了多數人對他的敬仰;而另外一些官員,所到之處,百姓避之唯恐不及,他離開之日,便是百姓最開心之時。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我始終堅定地認為:受到多數人敬仰的歷史人物、政治人物就是好人,而被大多數人唾棄的就是壞人。
六、既要看生前評價,更要看身后評價
綜觀歷史,我發現許多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生前和身后獲得的評價判若云泥,甚至截然相反。
荷蘭后印象派畫家、表現主義先驅梵高,生前寂寂無名,窮困潦倒,死后家喻戶曉,享譽全球,去世很多年后才被評價為“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畫家,而且是一個出色的作家與哲學家”。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看到,幾乎每一個君王,即便是那些昏庸不堪的君王,他們生前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不僅完全操控了喉舌,還掌握了生殺予奪的大權,誰敢不對君王極盡贊美?哪怕是面對一個蠢蛋,精明的大臣都會稱頌圣君。自己要被殺頭了,為了不株連九族,還要“謝主隆恩”。這就是專制導致的對人物評價的異化。可上下五千年,真正被后世稱為明君、圣君的有幾個?秦二世時代核心趙高指鹿為馬,權傾天下,那個時候誰敢不說他推動的轉折很偉大?可二世以后呢?袁崇煥生前不僅被剛愎自用的崇禎勒令反思,還因莫須有的通敵罪被殺了頭,當時北京城的百姓爭啖其肉,可若干年后,真相大白,他終于成為了一代民族英雄。
一個歷史人物、政治人物是不是圣明,是不是偉大,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兒女追封的,更不是靠權勢脅迫別人承認的,歷史終歸會給以公正的評價,沒有人能例外。
七、既要看所處環境,也要看時代背景
每個人都會受到生活環境和所處時代的局限,即便是偉大人物也不能例外,因此,我們評價歷史人物、政治人物就要充分考量生活環境和所處時代對他們的影響。遺憾的是,今天很多人在評價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的時候往往忽視了他們生存的環境和所處的時代。漢武帝會騎馬卻沒有騎過自行車,唐太宗能射箭卻沒有打過槍,毛主席用毛筆寫了數千萬字的雄文,卻不會用電腦鍵盤打字。我們能騎自行車、能打槍、能敲鍵盤的人,敢說自己比他們偉大嗎?
我們來看看建國初期的一樁公案。為了確保不重蹈1840年以來的歷史覆轍,一窮二白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新中國,首先得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因此城市比農村放在了優先發展的地位,這是毛主席和黨中央審時度勢后制定的國策。可悲天憫人的梁漱溟覺得農民太苦,應該調整發展思路。于是在新中國的發展思路上,毛澤東和梁漱溟有了重大分歧,并由此引發了一場大爭論。梁漱溟因為“犯言直諫”而成了一些人心中的英雄,這個事件也長期成為右派攻擊毛主席“獨裁”“專制”的重要證據。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事人梁漱溟在晚年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短視和淺薄,對毛主席更加欽佩,于是對當初的沖動深深懺悔。梁漱溟當初的建議也不無道理,但考慮特殊的時代背景,考慮當時新中國所處的惡劣的國際環境,在財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在根本做不到工農業生產齊頭并進的現實面前,發展必須有所側重。1956年,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中寫道:“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么發展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歷史已經雄辯地證明了毛主席當初決策的英明。如果不是那個時期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勒緊褲帶優先發展工業,盡快搞出“兩彈一星”,新中國會有60多年的和平嗎?會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嗎?那些設計改革開放的人對誰去開放?拿什么來改革?讓工人下崗,國企改制,國企是哪來的?可今天許多人(甚至包括主要領導人)常常用那時候吃不飽飯來污蔑毛主席不懂經濟,來印證“改革開放”的無比正確。合理嗎?公平嗎?說這些話的人除了立場有問題,還表現得極其愚蠢(那些跟屁蟲除外)。
有毛澤東時代打下的良好基礎,有“兩彈一星”作為堅強后盾,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完全有能力捍衛海疆主權,有機會將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被周邊國家實際控制的南海諸島全部收回,事實上,南海艦隊還有位司令違抗天命率部收回了其中的七個島嶼(1988年)。可就在這位司令和他的戰友準備一舉而竟全功的時候,有人下令(當時誰有資格下令?)維持現狀,繼續執行韜光養晦國策,致使南海大多數島嶼至今仍然控制于越菲諸國。當我們翻開這一頁歷史的時候,真的感覺無比心痛!對導致南海基本失控主權大部丟失的人該做什么樣的評價?
八、擺脫利害關系,跳出個人圈子
這一點是從評價者自身來說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局中人看問題難免偏頗,這是人之常情。一般來說,沒有不好的孩子,沒有不是的父母。多數情況下,孩子評價父母,父母評價孩子都難免會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絕大多數人都會恪守“家丑不可外揚”的古訓,評價自己的家里人一般都是往好里說,像文革中鄧蓉那樣大義滅親勇于揭發“老爺子”的畢竟不是多數。從這個角度衡量,我們評價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的時候就要盡可能地跳出個人利害的局限,站在別人,尤其是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評價人物,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有可能比較客觀。
很多人都可能聽到過這樣的議論:“因為某某讓我吃飽了飯,所以他是個好人。”這種評價人物的邏輯很荒謬。姑且不說是不是某某讓你吃飽了飯,光提出這種“有奶便是娘”的評價標準就顯得十分狹隘、自私甚至齷齪。照這個標準,金庸筆下的令狐沖就應該認定岳不群是個大好人,因為岳不群不僅養大了令狐沖,還教了令狐沖武功。可令狐沖在飽受煎熬反復掙扎之后,終于認清了岳不群的丑陋面目,最后選擇了站在正義一邊。令狐沖之所以能成為受人尊敬的大俠,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他分得清大是大非,就在于他評價人物不是以個人利害為出發點。
其實,評價人物評價歷史也可以看出評價者的器量與境界。很多人的家庭在文革中受到過很大的沖擊,甚至有付出生命代價的,但他們都能客觀或者是比較客觀地看待文革,并沒有因為個人得失家庭榮辱而動搖對毛主席的信念,黃克誠、羅瑞卿是這樣的;王光美、劉源也基本上是這樣的;我的一些朋友,如莫邪,喜洲狼,還有我此次去朝鮮結識的何大哥,他們也都是這樣的。我非常敬重這些能拋卻個人利害關系來評價他人看待歷史的人。
毛主席的兒女們很少在公開場合稱頌自己的父親,倒是毛主席身邊工作過的秘書、警衛、醫生、護士,絕大多數都曾在各種場合無限懷念、深情贊美過毛主席。看看各類有關毛澤東的紀錄片,老人家身邊工作過的人接受訪談的時候,那娓娓動人的敘述、滿懷眷戀的回想、真摯感人的笑聲、奔涌而出的淚水的確有著極強的感染力,那些生活細節、日常瑣事、人際交往、工作情景,無不凸顯了毛澤東的偉人情懷與高風亮節。基于更真實客觀的考慮,我曾建議紀念鄧小平也應多拍紀錄片,而不是虛構電視劇,不是總由自己兒女來謳歌,應該讓那些接觸過甚至長期接觸過的人來描述他們看到的鄧小平。毫無疑問,這樣的紀錄片會比“歌爹文學”更有說服力。
以上八條標準(原則)雖然未必很全面,未必都合理,也未必就科學,但我相信,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的評價終究是有客觀標準的,不然怎么會有“公道自在人心”、“公者千古,私者一時”之說呢?不然怎么會出現有些人流芳百世而有些人卻遺臭萬年的情形呢?按照這樣的標準(原則)去評價岳飛、秦檜、左宗棠、李鴻章、周樹人、周作人、毛澤東、鄧小平等各式各樣的歷史人物、政治人物,即使做不到十分精準,但與真相的差距一定不會太遙遠。諸位不妨一試!
2014.8.2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