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戰爭,特別是在遙遠的國度和本國邊界外遂行的侵略戰爭,將始終導致涉及戰爭國家的經濟崩潰和貨幣貶值。毫不奇怪,在1951年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從國際收支盈余國轉變為赤字國家。”1
到1971年,由于越南戰爭的拖累,又面臨西歐國家和日本日益激烈的競爭,美國變成了“真正的赤字國”。1美國是真正的赤字國,因為除了海外軍事支出之外,美國民用部門也遭受貿易赤字的困擾。1971年8月,形勢是如此嚴峻,以致于尼克松總統下了重手,將美元與黃金脫鉤,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該協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國際金融基石。從而,美元成為法定貨幣,開始穩步下降,大部分主要國際貨幣走向匯率自由浮動。
尼克松總統制定這些貨幣政策的顧問是米爾頓·弗里德曼。弗里德曼先生主張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貨幣主義,并斷言,只要貨幣供應量可維持每年3%的增長,美元的價值就能夠一直維持。2弗里德曼先生還堅持認為,貨幣的浮動匯率能夠以金本位時期的同樣方式保持貿易平衡。他說,如果美國進口過多,美元的價值將下降,美國貨幣貶值將阻止進口,增加出口,從而恢復貿易平衡。2
對于弗里德曼先生和美國人民,不幸的是,自1971年以來的經驗已經證明弗里德曼先生的貨幣主義和經濟新自由主義只不過是一種謬論,因為美元已經喪失其80%的價值,而美國的貿易赤字已創下前所未有的記錄。結果,美國成為一個債務國。3作為債務國,美國的債務規模是巨大的。截至2007年6月底,美國聯邦債務接近10萬億美元,消費者債務是2.47萬億美元,抵押貸款債務是7萬億美元。消費者過度支出,其財務狀況極度惡化,岌岌可危,25%的家庭不具備信用卡的資格,30%的信用卡持有人超過60天未償還其債務,他們購買的40%物品是使用“信用卡,而不是現金、支票或借記卡。”4
更可怕的是,美國人是“負儲蓄”——“他們的支出超過其稅后收入,不是用盡了他們的儲蓄,就是借入更多。”4這給美國帶來巨大的問題,在美國,消費貢獻了70%的國內生產總值。5因此,“美國經濟依賴于資產膨脹和不斷上升的債務,以推動增長。”資產膨脹是一個專業術語,用來描述股票、債券、房地產和其它資本品等資產價格的提高,而在實體經濟中,發生的是商品和服務的日常性通貨膨脹。6
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的經驗,可以用來說明資產膨脹是如何將實體經濟轉變為泡沫經濟的可怕后果。由于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日本政府承諾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干預貨幣市場,以降低估價過高的美元。到1987年底,與1985年高峰期相比,美元兌日元的價值下降了50%以上。11到1987年,日本中央銀行也逐漸將利率降至2.5%的低點。廉價的資金進入東京股市和房地產業。為了彌補日元升值造成的出口貿易的匯率損失,日本企業轉向金融投機。隨著貨幣的升值,國際投機資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入日本。東京日經指數達到40000,而日本股市成為全球投資者的寵兒。結果,東京證交所的凈值“占世界股票價值的42%以上。”12
在日本房地產行業,投機活動也十分猖獗,甚至各大銀行都投入巨資。14商用土地價格飛漲,“在泡沫的鼎盛時期,一種普遍引用的說法是,東京皇宮下面的土地價值超過了整個加利福尼亞州的土地價值。”13
對日本而言不幸的是,當日本央行提高利率,來壓縮過度投機時,泡沫破滅。甚至直到2002年,“土地和房產價格一直沒有停止過下降”,“在東京和大阪尤甚,兩地的房產已經喪失其價值的近50%,商業建筑喪失高達80%。”14
對日本而言,同樣不幸的是,日本央行向華爾街發出了提高利率的信號,導致摩根斯坦利和所羅門兄弟這些投行使用復雜的衍生品和其它金融工具,大舉進入市場。這造成了東京日經指數的自由落體式下降。由于出現恐慌性拋售,華爾街金融家通過做空股票大發橫財。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日經指數從高峰期下跌超過1萬億美元,面值最終下跌近5萬億美元。12
股市的急劇下跌,造成企業很難籌集新資金,因此,許多企業破產。日本經歷了罕見的失業率,現在超過5%,并還在增加。因為價格和家庭收入下降,日本在泡沫后又陷入了通貨緊縮。15
日本資產價格膨脹導致信貸繁榮和過度借貸,這是基于股票和資產的價值膨脹。隨后的資產價值崩潰轉而使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惡化,導致銀行壓縮貸款,從而造成了日本經濟的衰退。因此,“銀行體系的不確定性上升,進一步拖累股市,這又持續了信貸緊縮周期。”9
在泡沫之后,日本銀行部門面臨房地產不良投資和不良貸款的問題。在注銷數千億美元的不良貸款之后,據估計,日本銀行部門的不良貸款是日本政府所公布的兩到三倍。16從而,日本進入了長期的經濟不景氣,日本的銀行參與了日元“套利交易”,企圖恢復其財務狀況。“套利交易”是一個用來描述金融投機活動的專業術語,一方以低利率向某國借入弱勢貨幣,又在該國以高利率投資于強勢貨幣,以便從貨幣升值和利率差中獲利。18
在2001年網絡泡沫后,美聯儲立即采取措施,降低利率和增加貨幣供應量,以避免經濟衰退。因此,美聯儲設計的經濟復蘇,演變成一場信貸泡沫,從而導致資產價格膨脹。在美國,根據新自由主義的指導,資產膨脹不被視為通貨膨脹,而是看作經濟增長或“財富創造”。不幸的是,在“財富創造”的過程中,整個經濟負債累累。到2006年,由于低利率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國的家庭債務“從6.99萬億美元飆升到近12萬億美元——驚人地增長了70%。”17然而,同一時期,由于房地產繁榮,美國家庭的凈值也增長至創記錄的水平。17
對美國的工薪階層而言,不幸的是,工資停滯不前抵消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因為實際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幾乎是零。16在這種情況下,利率的突然提高,不僅將對美國房產部門,而且對美國家庭凈值和整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利率從2004年夏天開始提高,導致次級抵押貸款的大規模違約和家庭房產價格的急劇下降。到2007年8月,住房抵押貸款違約是如此嚴重,以致于轉變成信貸緊縮和金融危機。
結果,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進入了新的危機時期。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市場惡化,造成美國國內外的市場和金融動蕩。最令人震驚的是,次貸危機揭示了美國金融體系的腐朽性和陰暗面,幸存的幾個大金融機構甚至可能都有問題。
因此,為了避免危機,美聯儲采取緊急措施,大幅度降低利率。不幸的是,雖然美聯儲降低了利率,但銀行不向美國消費者放貸。事實上,美國的銀行正在步日本銀行的后塵。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之后,日本的銀行從事“套利交易”,它們以低利率借入美元等弱勢貨幣,再貸給強勢貨幣和高利率國家的客戶。因此,美國資本正流入歐洲。“美國銀行以2%的利率建立或借入信貸,再以6%或更高的利率貸出——當歐元兌美元繼續升值時,還可得到投機性的外匯收益。”18
這樣,美國的銀行希望通過有利可圖的貸款來修復其資不抵債的資產負債表,這正是1990年泡沫經濟破裂后日本的銀行所采取的措施。但是,美國的銀行是純粹從事金融投機,而不是為公共利益服務,因為這些活動既不會增加就業機會,又不會重振美國經濟,避免嚴重的經濟衰退或蕭條。另一方面,投機活動帶來的結果之一是,歐元相對于美元的價值將得到加強,因為投機性資本流入歐洲。這將降低空中客車公司和汽車工業等歐洲出口行業的競爭力,從而有利于波音公司和底特律的汽車工業。
資產膨脹崩潰的另一個后果是,投機性資本流入石油和其它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引發了石油,糧食和其它商品的價格上漲。惡性通貨膨脹的恐懼再次出現在第三世界許多缺糧的國家,而且可能帶來世界許多地區的饑荒。18、19
事實上,美國一直輸出通貨膨脹,特別是對中國等出口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米爾頓·弗里德曼所倡導的新自由主義指導下,“貿易赤字被說成是自由市場選擇的結果。”6因此,美國的貿易赤字已經失控,而且由于貿易赤字,“數以萬億計的美元現在存放于外國銀行,只等著尋找去處。”20
這為中國帶來一個巨大的問題,當美元貿易盈余轉換為當地貨幣時,中央銀行不得不大幅度增加貨幣供給,這將稀釋人民幣的價值,最終導致通貨膨脹,甚至惡性通貨膨脹。有些國家將其貨幣盯住美元,還有些國家在美國的壓力下,向資本自由流動開放其金融市場。這些國家的通脹壓力會更糟糕。
因此,日本和美國的資產膨脹經驗再次表明,對絕大多數日本人和美國人而言,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和匯率自由浮動理論,確實是一場災難,因為它制造了泡沫經濟,隨之而來的是衰退,甚至蕭條。
注釋:
1. Hudson, Michael: “Debtor Nation”, acresusa.com.
2. Fekete, Antel E. “Paper Tiger Prey on Gold Bugs”, safehaven.ca, February 29, 2008.
3. Barisheff, Nick : “Gold-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October 24, 2004.
4. Ette, Fagh Ali: “No Way out of a Hard Landing”, Newsweek, WashingtonPost.com, October 29, 2007.
5. Skousen, Mark: “Which Drives the Economy: consumer spending or saving investment?”, IPD Columbia University.
6. Palley, Thomas: “The Debt Delusion”, thomaspalley.com, February 26, 2008.
7. Lowe-Lee, Florence: “Korea’s Real Estate Market: Are we Overreacting to Skyrocketing Property Prices?”, keia.com.
8. Breener, Bill: “Devastating Crisis Unfolds”, New Socialist.
9. News Releases: “Resolving the Japanese Financial Crisis”, iie.com, October 25, 2000.
10. Hopkins, Dave: “War and Property Inflation”, ecorrealty.org.
11. Economist.com : “Research Tools Economics A-Z”.
12. Engdahl, William E. : A Century of War, Pluto Press, 1992, PP. 225-227.
13. Wikipedia : “Japanese Asset Price Bubble”.
14. Maciamo: “Quick Review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Japan Reference.
15. Stock-market-crash.net: “The Nikkei Bubble”.
16. Lincoln, Edward J.: “Making Some sense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Japa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September 2003.
17. Saxena, Puru: “Banana Republic”, , goldeditor.com September 29, 2006.
18. Hudson, Michael: “The Fed Sinks the Dollar—The Price-Wage Squeeze”, michael-hudson.com.
19. Dorsch, Gary: “Fed Rate Cut Back-Fire, Lend to Quagmire of ‘Stagflation’”, safehaven.com, March 6, 2006.
20. Schiff, Peter: “Inflation: America’s Greatest Export”, safehaven.com, February 22, 200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