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陳學明新書連載:馬克思主義是否失去時效?

陳學明 · 2014-06-04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中國為什么還需要馬克思主義——答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十大疑問》

  作 者:陳學明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

  日 期:2013-01

  ISBN:720107870

  簡介:

  本書羅列了對馬克思主義現實性的十大疑問,或者說放棄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十個理由,并逐一加以剖析和駁斥。

  

  

  內容選編<一>

  疑問一:馬克思主義誕生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了,馬克思所預言的資本主義的喪鐘至今未敲響,這是不是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已失去時效?

  必須承認,資本主義確實沒有完全按照馬克思所預料的那樣發展。欲問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世界究竟有沒有過時,最要緊的是要探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的一些新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資產階級“執行”了馬克思的理論才導致的,而另一些新變化則主要是由科技革命帶來的,并不是根源于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還有一些新變化,則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具有了客觀基礎。而資本主義的這一變化那一變化“萬變不離其宗”,即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始終沒有變。對此,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人們看得更為清楚了。資本主義的本性不可能改變這一點,決定了金玉其外的資本主義,燈油已快熬干,熄滅是遲早的事。目前馬克思主義在西方世界的“王者歸來”,預示著回歸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走出危機的唯一出路。馬克思和恩格斯給資本主義下達的“死亡判決書”,延期執行了,但依然有效。

  馬克思在生前給資本主義下達了“死亡判決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他的全部著作主要是論述資本主義為什么會死亡以及如何走向死亡的。他甚至曾經預言資本主義在19世紀就要滅亡。事實非常清楚地擺在那里,馬克思所預言的資本主義馬上滅亡確實沒有變成現實,資本主義的喪鐘至今尚未敲響。現在一些人就因為這一點對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產生了懷疑,他們的理由乍一看確實十分充分:既然資本主義并沒有如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滅亡,那么這豈不證明馬克思主義已經破產,我們還有什么必要接受這樣一種業已破產的理論?必須承認,資本主義確實沒有完全按照馬克思所預料的那樣發展,確實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如果資本主義的這些新發展、新變化真地可以“證偽”馬克思主義,即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理論已不合時宜,那么人類真地就可以告別馬克思主義。

  一、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看來欲問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世界究竟還有沒有現實性,最要緊的是要探討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新變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我們要仔細地看一看資本主義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新發展、新變化,而這些新發展、新變化對馬克思主義究竟意味著什么。必須正視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新變化,無視這些新發展、新變化來證明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是說服不了人的。

  1.資本主義的一些新變化是資產階級“執行”了馬克思的理論才導致的資本主義的一些新發展、新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資產階級“執行”了馬克思的理論才導致的,所以這些新變化非但沒有推翻,反而證明了馬克思理論的正確性。

  實際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生前,不但已看到了資本主義的一些新發展、新變化,而且已發現這些新發展、新變化甚至是資產階級作為“革命遺囑”的“執行人”所帶來的。只要看一下恩格斯于1892年和1893年為《共產黨宣言》所寫的兩篇序言就一清二楚了。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92年的波蘭文版序言中指出:“1848年革命在無產階級的旗幟下使無產階級戰士歸根到底只做了資產階級的工作,這次革命也通過自己的遺囑執行人路易·波拿巴和俾斯麥實現了意大利、德國和匈牙利的獨立。”實現民族獨立是1848年革命的目標,也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但在這場革命中,無產階級由于自身力量太弱而未能作為主體來實現民族獨立,真正實現這一目標的是資產階級。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是作為“革命遺囑”的“執行人”不得不實現了民族獨立。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93年的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則用更明確的語言表達了這一思想:“那些鎮壓1848年革命的人違反自己的意志充當了這次革命的遺囑執行人。”恩格斯在這句話之前,特地說明,“正如馬克思所說”。

  確實,把資產階級視為“革命遺囑執行人”不是恩格斯首創,馬克思在之前的許多場合都這樣說過,特別是在《1859年的愛爾福特精神》一文中對此作過詳盡說明。馬克思在這篇文章中明確指出:“反動派正在實現革命的綱領。”在馬克思看來,由反動派來實現革命的綱領,這“似乎是矛盾的現象”,但正是這一矛盾的現象“說明了至今在扮演1789年革命遺囑執行人角色的拿破侖主義具有力量的原因”。馬克思看到了“革命的綱領在反動派的手中就變成對相應的革命意圖的諷刺,從而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手中的最厲害的殺人武器”,看到了“反動派是照路易·波拿巴實現意大利民族派的要求那樣來實現革命的要求的”,但馬克思強調這不妨礙“給德意志聯邦議會改革的怪影增加了力量”,而正是這個“怪影”“在1848年革命的墳墓上跳著離奇的幽靈舞”。

  實踐表明,資產階級作為“革命遺囑執行人”所“執行”的內容超出了實現民族獨立的范圍。當年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用著名的“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不僅實現了德國的民族獨立,而且在鎮壓革命人士的同時,又開始實行社會保障制度,如1883年的疾病保險法、1884年的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的老年和殘疾保險法等。

  人們所贊頌的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新變化集中在:一是資本主義實施社會保障工程和福利制度;二是實施國家宏觀計劃調控,以取代純粹的自由競爭。而實際上,這兩個方面的新發展、新變化都與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密切相關。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明顯地出現這兩個方面的新發展、新變化,始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而羅斯福在當時之所以要推行凱恩斯主義,強化國家對經濟的管制與干預,之所以要公布一系列社會保險法,甚至對就業者規定最低工資和每周最多工作時間,顯然是深受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批判的影響,被迫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無奈地”充當了馬克思所闡述的社會主義原則的“遺囑”的“執行人”。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這種國家調控和社會福利制度逐步擴展到大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標志著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統治者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壓力下,為了“拯救資本主義”,普遍被迫從其對手那里吸收與其資本主義的本質相對立的社會主義的因素。

  明明是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明明是社會主義運動的鎮壓者,卻扮演了被反對和被鎮壓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遺囑”的“執行人”。馬克思主義所昭示的一些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竟然用這樣一種方式,即通過其“對立面”,通過“反面的偶然性”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兌現,這就是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歷史事實。這一歷史事實說明了什么呢?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正確地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們在這一世界上出現和發揮作用是不可阻擋的;說明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指引當今人類勝利前進的旗幟,不管你承認與否,你要往前走,必須在這面旗幟下行走;說明正如后現代主義大師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已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遺產,只要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必然會成為這一遺產的繼承人。有人曾經這樣指出,想要知曉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世界上的偉大作用,就去看一看當今資本主義世界所實施的某些政策,看一看在當今資本主義世界所出現的新發展和新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充當其“遺囑”的“執行人”,盡管這些“遺囑”的“執行人”往往懷著不良的動機,用一種滑稽可笑甚至歪曲的方式來“執行遺囑”,但這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這樣那樣的發展和變化,而這些發展和變化顯然有益于廣大勞動人民。這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并不是壞事,正是從中我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頑強的生命力。

  2.資本主義的一些新變化是科技革命帶來的,并不根源于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社會所出現的最顯著的新變化是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但這主要是由科技革命帶來的,而不是根源于資本主義的制度,所以這一變化不足以推倒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結論。

  人們談論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新變化,講得最多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財富的增加,資本主義社會成了“富裕社會”。在馬克思宣布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成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以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又獲得了如此迅猛的發展,確實是馬克思始料未及的。問題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加的“功勞”能不能完全記在資本主義這一社會制度的頭上?

  只要我們仔細地分析一下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財富增加的整個過程,馬上會發現,這主要是由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的發展,不但使生產力獲得了量的迅速增加,而且也改變了生產力的增長模式,科學技術直接物化為物質財富。在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都充分顯示了科學技術的力量。生產力的發展從主要依靠勞動工具轉變為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世界先后出現了兩次科技革命,而這兩次科技革命促使資本主義社會從一般工業社會變成發達工業社會,又從一般的發達工業社會變成“富裕社會”。下述具體數據均轉引自該文。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它以原子能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發展及其運用為主要標志。伴隨這次科技革命的是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5.5%的速度增長。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國家,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這就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信息化時代。這次科技革命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多少財富,請看《求是》雜志的描述:“到90年代末,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達30萬億美元,其中西方發達國家所占比例高達75%,而美國更是超群挺出,獨占26.6%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萬美元還多。”另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3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為36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占10.9萬億美元,獨占30.28%;包括美、日、德、英、法、意與加拿大的七國集團,總人口占世界11%,但國民生產總值卻占世界65%。在兩次科技革命的進程中,資本主義在生產力發展和物質財富增加方面的變化,是任何人也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

  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生產力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加,還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里所說的經濟結構既包括產業結構也包括就業結構。拿產業結構來說,隨著科技革命的展開,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第一產業即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下降,進入20世紀9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降到了5%以下,個別國家甚至只占2%左右;而第二產業即工業,一改在20世紀50至60年代不斷上升的趨勢,到了70年代以后,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下降到1/3多一點,許多傳統的工業都成了“夕陽工業”;與此同時,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從20世紀60年代起突飛猛進地發展,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由原先的1/2上升到接近2/3。再拿就業結構來說,就業人數在各產業中的比例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即第一和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不斷減少,人口大量地向第三產業轉移。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結構的這種變化也如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一樣,是所有人都能感覺得到的,每天都在人們面前展現的變化。

  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加、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它們的出現與科技革命密切相關,主要伴隨著科技革命的出現而產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需要探討的是,如果所有這些都是由科技革命帶來的,那么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的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又有著怎樣的聯系?我們不能說科技革命的出現與資本主義毫無關系,但實際上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沒有本質性的聯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技革命的出現及其產生的一系列的進步的、積極的社會效應,在總體上都是自發地進行的。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進步的社會政治作用源于科學技術本身。資本主義制度對此有一定影響,但不能對這種影響估計過高,而且這種影響既有正面的又有負面的,甚至可以說負面影響要大于正面影響。馬克思曾經把科學技術看做“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自身所具有的這種革命性與進步性,與資本主義制度是相沖突的。資本主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利潤,因此它非但不可能,甚至還會阻礙科學技術展現自身的進步的社會功能。資本主義總是迫使人們付出重大的代價來換取某些社會政治方面的進步。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在履行進步的社會功能的過程中,由于得不到社會制度方面的驅動,只能自發自主地進行,而且這種進步的社會功能一旦與資本主義制度聯系在一起,其進步意義與內容還往往大打折扣。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倘若科技革命發生在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與進步性真正相符合的環境之中,那么我們將會看到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福祉。由此看來,科技革命的出現,以及與此相應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并不能從根本上使資本主義的形象得以徹底改變,并不能據此證明馬克思對其的批判是錯誤的,也就是說,這些變化也不支持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因為所有這些變化都不是資本主義本身帶來的。

  3.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某些變化反而為資本主義社會注入社會主義因素

  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所出現的一些新變化,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具有說服力,更具有客觀現實性。

  在關注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時,無論如何不能忽視那些靜悄悄的但又十分重要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有力地表明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實現的客觀基礎在日益增加。馬克思主義的目標是變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最后走向共產主義。馬克思提出人類歷史的發展要經歷三大社會形態:第一大社會形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人對人的直接依附為特征;第二大社會形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它一方面實現了人的相對獨立性,另一方面又以對物的依賴性為前提;第三大社會形態則以自由個性為基礎,真正能夠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所說的第三大社會形態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有沒有現實意義,主要取決于馬克思所展現的共產主義究竟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如果資本主義社會所出現的一些變化,在不斷地增加共產主義實現的客觀基礎,那就不但能證明共產主義的現實性,而且又能證明揭示共產主義的必然性的馬克思主義并沒有錯。有一位俄羅斯學者這樣說道,當今人類必須選擇:或者是全人類毀滅,或者是共產主義。他的意思是:當今社會總的發展趨勢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客觀基礎在不斷地增加,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除了按照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走向共產主義,別無選擇。

  那么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究竟出現了哪些不易被人們察覺和重視的新變化,從而在不斷地增加共產主義實現的客觀基礎呢?這里且列舉若干: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知識不可能是“私有化”的,即知識不可能被一些人所壟斷和據為私有,知識原則上天生姓“公”。知識的意義和價值不單純取決于每個人獲得多少知識,而更取決于大家獲得多少知識,取決于它使多少人獲益。生產資料的這種深刻變化,意味著它只有通過以公有制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才能找到自己最適當的運動形式。這就說明,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人類社會走向以公有制為主導的社會更具有客觀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社會政治民主化并不單純是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專利品”,并不僅僅是一種人文主義的政治要求,在一定意義上,社會政治民主化也取決于技術結構的發展。技術的合理性本質上不是導致統治的合理性,而是導致社會政治民主化。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出現的技術合理化趨勢,產生了對社會政治民主化的客觀要求。也就是說,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始階段不可想象的對社會政治民主化的客觀需求。而這種社會政治民主化顯然不是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所能提供的,實際上,與這種社會政治民主化相適應的只能是馬克思所描述的那種人民群眾享受真正的自由、民主的理想社會。這也說明,技術合理化所形成的新的技術結構使人類建立真正民主、自由的共產主義社會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結構的變化,使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從直接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也就是說,人具有了更多的用于自身的時間。馬克思曾說過,共產主義實現的關鍵是“自由時間”,即生產勞動以外的時間的增加,當今已有了現實的基礎。所謂“第三產業”的崛起,就說明相當部分的生產勞動圍繞著人的發展而展開。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馬克思所期望的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不僅是客觀要求,而且所實現的物質基礎也在日益增加。也就是說,社會發展到今天,已很難阻止人類朝這一方向前進。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客觀存在的,所以這種物質基礎對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推動也是必然的、不可阻擋的。對“社群主義”的探討不再僅僅停留于學術上,而是日益成為人們的一種渴望。隨著具有獨立精神的“自由人”的大量涌現,人們越來越渴望把“自由人”有機地組合成一個“共同體”,這實際上是對馬克思所說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渴望。這又說明,隨著“自由時間”的增加和第三產業的崛起,追求“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當今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

  與市場經濟相一致的那種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物質享受的價值目標遇到了空前的危機,這一價值目標導致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無休止的“戰爭”。許多人終于意識到必須改變一味追求物質利益的價值目標,重新安排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增加文化、精神因素在目標體系中的分量。有人看到了當今資本主義社會進入所謂“后物質社會”的趨向性。馬克思說得十分清楚,無限追求個人的物質利益正是資本主義的價值目標,改變這一價值目標就使資本主義喪失了安身立命的根據,而與此同時卻夯實了社會主義的基礎。人們正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這些新變化中,更清晰地看到了馬克思所揭示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的曙光。這更說明,隨著改變人的價值目標呼聲的響起,人類必然加快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腳步。

  4.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始終沒有變

  資本主義社會這一變化那一變化,“萬變不離其宗”,即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始終沒有變,資產階級貪婪的本性也始終沒有變。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所作出的基本判斷的客觀社會基礎依然存在。

  上面我們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所出現的一系列新變化,旨在說明即使是這些新變化也并沒有“證偽”而是“證實”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但是更能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當今時代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的,則是通過這些新變化展現在我們眼前的資本主義的那些“沒有變”的東西,即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始終沒有變,資產階級貪婪的本性也始終沒有變。

  二、來自西方國家的聲音

  為了真正認清資本主義的痼疾,我們最好傾聽一下來自西方國家的聲音。

  1.當今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五位大思想家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評價

  美國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福山在《歷史的終結及最后的人》中,向人類傳遞了一個“事實的福音”: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無限美好,正成為全人類的制度。當代最著名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大師、法國哲學家德里達則針鋒相對地提出,福山的所謂“福音”,“安置在可疑的和充滿悖論的根據之上”,福山所認為大獲全勝的資本主義與自由世界,實際上“滿目皆是黑暗、威脅與被威脅”。

  他為了駁斥福山的“福音”,一口氣列出了資本主義和自由世界的十大弊端。在此基礎上,他強調,當今資本主義世界確實并非像福山所描述的那么美好,而是“病得非常厲害,一天不如一天了”,這些弊端正在“撕碎號稱民主的歐洲和今天的世界”。

  當代西方最具影響的文藝理論家、美國學者詹姆遜指出,有些人拼命強調資本主義發生了變化,言下之意無非是說資本主義已消除了危機。而實際上,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所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如推行“商品化”“消費主義”“全球化”等等,只能導致資本主義內在矛盾與危機的進一步加劇。他告誡整個人類:“宣揚資本主義決定性勝利的做法是不合邏輯的”,“慶賀馬克思主義死亡正像慶賀資本主義取得最終勝利一樣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領軍人物、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強調,“西方社會所獨有的難題,并沒有隨著柏林墻的倒塌而得到解決”,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互競爭中自認為勝利的一方,事實上正處于全球性危機的層面上。他羅列了當代資本主義面臨的種種“可怕的局面”,斷言:“面臨這種可怕的局面,西方民主法治國家的政治卻失去了方向感和自信心”。

  在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的主要設計者、英國學者吉登斯看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已經消逝,但主導這種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依然是人類前進的旗幟,用這種價值觀念來對照當代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弊端一目了然。他提出,只要環顧一下正在向全球化大步邁進的當今世界,就不難發現,“這不是一個地球村,而更像全球掠奪”,“不斷擴大的不平等加上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危險是全世界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我們中許多人都感受到許多我們無法控制的力量的控制”。

  當代西方最著名的語言學家、美國學者喬姆斯基把當代資本主義描繪成是一個充滿恐怖的世界。他認為,“9·11”事件給人們留下的巨大的震撼力是“槍口第一次掉轉方向”,即槍口掉轉過來對準一直處于攻擊地位的美國。在他看來,“9·11”事件最終根源于美國和西方世界對中東地區的獨裁和強權。他向人們提出了誰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恐怖主義者的問題。他認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恐怖主義者是美國。在他看來,問題嚴重的是,美國不僅自己實施國際恐怖主義,而且在全世界范圍內組織實施恐怖主義的大陣營。布什政府給世界各國提供了這樣一個選擇:“加入我們,或面臨毀滅。”

  2.當代西方世界最活躍的五大社會思潮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總體評價

  生態社會主義在蘇東劇變后的理論建樹,主要見之于正當許多人借助于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垮臺而對當代資本主義高唱贊歌之時,它卻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態危機的聯系上對資本主義展開更加激烈的批判,特別是“生態帝國主義”概念的提出,使這種批判與對全球化問題的研究結合在一起。生態社會主義認為,當今資本主義世界面臨著重大危機,而這種危機從本質上說就是生態危機。生態社會主義提出,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生活世界已完全“殖民化”。他們所說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從表面上看就是“種種關系的技術化、異化和貨幣化”,從深層看則是“思維的形式化”。在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家看來,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實施的是“經濟理性”,在“經濟理性”的支配下,人們熱衷于在消費領域而不是在生產領域尋找滿足,人們不再遵循“夠了就行”和“知足常樂”的原則,而是相信“越多越好”。完全由“經濟理性”所支配的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所關注的是每單位產品本身所包含的勞動量,而不顧及其中那種勞動的活生生的感受,即給我帶來幸福還是痛苦”。

  后殖民主義著重抨擊了當今的資本主義,特別是當今的美帝國主義利用文化來實施霸權主義的行徑。后殖民主義理論家要人們睜大眼睛仔細瞧瞧下面這一事實:帝國主義無疑仍然是經濟、政治與軍事關系中最強大的力量,在這些關系中,經濟欠發達國家從屬于經濟發達國家。后殖民主義理論家有時直接把當今的資本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稱為“傳媒帝國主義”,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世界,特別是美國媒體的整個宣傳都是“殖民主義”的。他們看到了當今的資本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一面。問題在于,他們并沒有被這種氣勢洶洶、不可一世所嚇倒,而是透過這一表面現象,又看到了其“充滿爭議,動蕩不寧”的本質。他們要人們對如下問題展開思考:美國的身份永遠也不會改變嗎?美國真地如此強大嗎?其他國家面對它真地如此噤若寒蟬嗎?他們自己回答說:“把美國理解成一個經歷著一種嚴重的身份沖突的國家更為準確。這種沖突類似于其他地區的別樣的紛爭。美國或許已經贏得了冷戰的勝利,但其結果遠不明朗,斗爭也遠未結束。”

  世界體系分析學派強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在當今的勝利是表面上的,實際上這一體系,特別是作為這一體系的核心的美國正陷于空前的危機之中。確實,上帝似乎特別照顧美國,總是賜福于美國。問題在于上帝的賜福是有代價的,每一項賜福都伴隨著矛盾。在世界體系分析學派的理論家看來,人們應當關注的是美國在接受上帝的賜福時究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陷入了怎樣的矛盾。他們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美國不斷地衰退這是毫無疑問的。他們認為,觀察一個世界體系是否衰落總有其標志性現象,而當今這種標志性現象在資本主義世界滿目皆是。正因為當今資本主義有著眾多弊端,所以他們明確地說道:“創立資本主義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種文化恥辱。”他們對于當今資本主義的總體評價是:“我們并非處于資本主義勝利時期,而是處于資本主義混亂的告終時期。遍及全球的反國家心態就是這種危機的一個主要癥狀,也是資本主義滅亡的催命劑。”

  依附理論學派生動地揭示了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表演:人們總是去參加有錢人一次又一次的如出一轍的狂歡,急著去獨占更多的財富,填塞過量的食物,此外還要吞服一些藥水以防消化不良。這些人心里一直在念叨:“馬克思死啦”,“再也沒有什么力量可以改變現狀”,“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感覺到了什么威脅存在,稍有點擔心,于是就提請同伙把宴會上的殘羹剩飯分一點給窮光蛋們。在他們看來,關鍵在于盡管資本主義敵人衰弱了,但是資本主義永無止境的貪欲顛覆了其合理性,其主要表現為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資本的擁有者企圖將窮人納入剝削制度之中,但這無濟于事,因為資本的邏輯必然會把窮人邊緣化。資本的勝利可能會延緩這種危機,但奉勸資本的擁有者們不要對此抱有太大的希望,因為《共產黨宣言》早已把這一簡單明了的道理大白于天下:資本主義無法克服它自身的矛盾。他們對當代資本主義作出如下基本判斷:“《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年后的今天,我們又一次面對富人的歡宴。然而資本規律贏得的這種暫時的、單方面的勝利并沒有帶來資本主義的輝煌擴張,相反卻是更加深重的危機。事實上,資本的階級敵人出現一時衰弱之后,資本那永無止境的貪欲便徹底撐破了這個制度的不合理性。它奉行的不平等原則顛覆了它進一步擴張的可能性。”

  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通過對“強奸范本”的質疑來批判當今的資本主義,特別是批判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對有些人把全球化描述為資本主義理所當然地統治世界這一點,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用“強奸”一詞對其加以比喻,即把資本主義或它的代理者跨國公司比喻為“男性”,把資本主義全球化過程的“另類”(包括并非完全資本主義的經濟或其他領域)比喻為“女性”,把全球化的過程比喻為男性強奸女性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把強奸作為一個“客觀現實”加以認可,實際上就是作為女人的被強奸者對作為男人的強奸者的不言自明的能力的認可,以及對自身的同樣不言自明的軟弱者的確認。他們告誡人們無論如何記住下述這一點:在全球化范本中,“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被描述成可以滲透到‘其他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之中去,但反過來卻不行”,這正如“陽具可以插入或者侵入一個女性的身體,但是一個女性卻無法插入或者侵入一個女性的身體,給她留下印記”。

  關鍵在于,他們對作為一種強奸過程的全球化的分析并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在此基礎上用其獨特的敘事方式,論證了在當代世界上作為“強奸方”的資本主義機體并非如一些人所宣傳的那樣強大無比,而作為“被強奸方”的非資本主義機體也并非如一些人所宣傳的那樣軟弱無力。

  3.從十部著作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看資本主義的現狀

  下面我們就從西方世界出版的大量批判當今資本主義的著作中,挑出最有代表性的十部。每一部著作或許只分別從某一側面反映了當今資本主義的現狀,但把它們綜合起來,則向我們提供了關于當今資本主義充滿矛盾與不幸的較完整的圖畫:借助于《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這一著作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的繁榮只是表面現象,掩蓋在這表象背后的是深刻的矛盾和深重的危機。在該著作所揭露的美國的種種矛盾和危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美國“二元對立”的揭露。該著作指出,在美國到處可見類似南半球的一些國家所見到的景象:在豪華別墅的旁邊是矮小的貧民窟、失業者的女兒在靠近豪華商場的人行道上徘徊。美國社會的“二元對立”導致美國社會成了一個“病態的社會”:首先,美國的民主病了;其次,美國的學校病了;最后,美國的醫院病了。針對有人提出美國社會的“二元對立”和眾多社會疾病,只是美國為了“強筋壯骨”所付出的必要代價,該著作又強調指出,盡管美國付出了重大代價,但美國的經濟并沒有因此而變得光明,美國的工業在衰退,美國的財政赤字在劇增。該著作所作出的基本判斷是:當年“里根式的復興”只是“衰落中的帝國發射出來的一些余光”而已,“恢復榮譽以后風光了10年,許多彩燈相繼在美國熄滅了”。

  《賭場資本主義》一書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向我們揭示出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已成了一個大賭場,“西方的金融體系很快變得與一個巨型賭場沒有什么兩樣”。幾乎所有的人都卷進了這一大賭場,真正置身于外的人是鳳毛麟角。面對這樣一個大賭場,確實很少有人能抵制住誘惑。該著作認為,當代世界的越來越兩極分化和不平等就是由“賭場資本主義”一手造成的。除了造成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以外,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則更為明顯。“賭場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自身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大地增加了其不確定性,而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社會也就是一個投機的社會,一個投機的社會也就是一個風險的社會。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金融體系全面走向賭場化,最終導致這一社會充滿風險。隨著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日益成為一個大的賭場,隨著這一社會的投機性、風險性的與日俱增,“結果不可避免地導致對于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忠誠和信心迅速消退,對自由民主社會最終的根基——倫理價值的尊重遭到貶低”,而“這很危險”。該著作預言“賭場資本主義”的最終發展結果很可能是“只有那些金融賭客將仍然在俯臨資本主義城市中心的辦公大樓里得以幸存,他們將舉杯慶賀。對其余的人來說,美國世紀將會悲哀、痛苦地結束”。

  《資本主義黑皮書——自由市場經濟的終曲》則向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當代資本主義真面目的高倍顯微鏡,通過這一高倍顯微鏡,我們看到了深嵌于資本主義五光十色之中的霉點和黑斑,而且這些霉點和黑斑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在過去幾個世紀里殘酷發跡的血腥陰影的殘余,而且也是其不可治愈的隱患的活性病源。該著作鏗鏘有力地說道:“到了20世紀過去了2/3的時候,資本主義已經充分顯示出:它能夠將人類馴化到何等精確程度,它又以何種規模成功地使它的物神形式的面具變成了物質世界的面貌并甚至進一步變成自然界的諸多組成部分,而且它能夠驅使成批的人自我否認到何等的地步。”該著作從各個方面對正處于第三次工業革命階段的當今資本主義展開了分析批判,認為所有這些方面都清楚地告訴人們,“資本主義已經到達了它穿越歷史的盲目飛行的終點,最后只能粉身碎骨”。

  《資本主義的幽靈——共產主義失敗以后的世界經濟前景》一書從各個方面駁斥了資本主義“必勝主義”的論調,這一駁斥對陶醉于資本主義必定會勝利之中的人來說,無疑是帖清醒劑。說到底,資本主義“必勝主義”信奉者所說的“必勝”,主要是指美英所實施的那種極端的市場經濟的“必勝”,而事實上,資本主義究竟能否真正獲取最后的勝利,也主要取決于這種極端的市場經濟模式的前途究竟如何,取決于這種極端的市場經濟模式究竟會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什么。從這一認識出發,該書直面當今美英的極端市場經濟模式,通過揭示這種經濟模式已經帶來、正在帶來和將要帶來的種種弊端來進一步駁斥資本主義“必勝主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化浪潮在全世界范圍內迅猛展開。所謂全球化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在這樣一種態勢下,資本主義“必勝主義”的鼓吹者又把“必勝”的希望寄托于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這樣,該書對資本主義“必勝主義”的駁斥又追溯到對全球化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的分析上。該著作指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推進全球化的過程中,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要求發展中國家。這樣,這種全球化不僅對發展中國家帶來傷害,而且不可能把資本主義引向“必勝”。西方一些人是以蘇聯、東歐共產主義的失敗作為襯托來說明西方資本主義的必然勝利的,基于此,該書首先通過論證不能在蘇聯、東歐共產主義失敗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勝利之間直接畫等號,來駁斥西方資本主義“必勝主義”。該書強調:“本書的一個中心觀點是,把共產主義的崩潰解釋為曾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和英國的那種類型的資本主義的勝利,這是一種錯誤。” 。

  《反對資本主義宣言》是難得一見的當代反對資本主義的檄文。該著作提醒人們,千萬別小看西雅圖示威者們的行動,它使“不可一世的新自由主義的蔓延勢頭暫時得到了遏制”。人們認識到,正是新自由主義的霸權、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通過股票市場,驅使無數的公司企業為了追逐利潤而不惜破壞性地掠奪環境資源,毀滅物種,并且拒絕履行救濟貧困階層的承諾。人們擔心社會民主已經無力阻止這種狀況的蔓延,因為那些政治家們可能已經被企業收買,國際政治機構也已經成為企業擴張戰略的棋子。該著作通過對當今世界上主要存在的金融危機、環境破壞和恐怖主義這三大問題的分析得出結論,所有這些問題的出現直接導源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導源于資本主義的剝削和競爭性積累的邏輯。資本主義制度確實是一個與整個星球相對立的制度。該著作認為,問題最嚴重的是隨著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推行,“一方面,財富和權力正越來越集中到全球社會政治的上層階級手中;另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設想的無產階級擴大化正在全球上演”。

  《資本的帝國》富有說服力地向我們揭示出,當今的美帝國主義是典型的資本帝國主義。該書不僅告訴我們“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諸如布什政府所追求的不可理喻的政策可能是某種極具典型性的瘋狂”,而且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瘋狂不僅牢固地扎根于美國過去半個世紀的歷史中,而且也是牢固地扎根于資本主義的系統邏輯之中的”。該著作指出,當正式進入所謂的全球化時期以后,資本帝國主義者借助于全球化來擺脫危機,實現控制全球經濟的狼子野心更加昭然若揭了。全球化與“其他許多事情一樣”,“不是對資本主義成功的反應,而是對其失敗的反應”,“美國動用了自己對金融與商業網絡的控制機制從而推遲了它的國內資本的清算日,使其得以將壓力轉嫁別處,并使到處尋求獲利機會、瘋狂進行金融投機的剩余資本的流動得以從容”。該著作反復提醒人們,美帝國主義在今天的存在,就意味著戰爭,但不是一般的戰爭,而是“無限戰爭”。“這種在‘目的’上沒有限制、‘時間’上沒有終結的戰爭屬于這個沒有國界甚至沒有疆土限制的帝國。”。

  《反對資本主義》明確地提出該書“是逆潮流而寫的”,其宗旨“是對資本主義消極性特征的一個概覽”。該著作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現狀作出這樣的概括:“資本主義已經耗盡其體制動作的自由,而事態已變得更糟”,“作為一種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看來行將窮盡它一切存在的理由”。該著作圍繞著“效率”、“增長”、“非經濟價值”等方面來說明資本主義“不具有有效合理性”。該著作指出,有人總把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與其市場聯系在一起,問題在于,即使這種聯系有一定根據,但為什么不去思考一下資本主義另外兩個決定性的特征,即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這兩個特征能與自由聯系在一起嗎?至于平等,只要考慮一下在美國占總人口90%的最底層的人占有1/3財富,最富有的人雖然只占總人口的1%,但卻同樣占有1/3的財富這一事實,就可知道這一社會是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對于民主,只需知道下述這一點就可以了:在現行的資本主義體制下,“財富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提高讓正式的民主程序反映有錢人利益的可能性”。該著作滿懷信心地指出,歷史將證明本書的觀點是站得住腳的,因為“資本主義確實是一種存在深層次缺陷的經濟制度,完全不可能解決目前那些挑戰人性的基本問題”。

  《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瘋狂邏輯》用紀實的手法,向人們展示了資本主義全球化充滿著殘忍性和野蠻性的真實圖景。該著作把資本主義全球化比喻為一部“奇妙的新機器”,認為“在向前挪動中,這部機器拋出了大量的財富和施舍物,而與此同時,卻留下巨大災難和溝壑”,它“盡管力大無比,具有無限創造力,卻似乎正在失控地奔向某種深淵”。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主要標志是跨國工業體系的建立。全球化的命運主要取決于這些跨國工業體系的命運。正因為如此,該書通過挖掘建立跨國工業體系的下述“潛在矛盾”來揭示全球化的邏輯是一種“瘋狂的邏輯”,全球化必然會給世界帶來災難:“工資套利”所隱含的矛盾、“投資投標”所隱含的矛盾、“自動化”所隱含的矛盾、“開辟新興市場”所隱含的矛盾、“相互合作”所隱含的矛盾、“購買剩余產品”所隱含的矛盾。資本主義全球化之命運除了取決于工業跨國公司的前景外,還仰仗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前途,而該書指出,當前的國際金融市場,實際上已成了難以駕馭的脫韁野馬。目前金融市場是蜂屯蟻聚,銀行家和投資家對未來的判斷往往是錯誤的,而“當投資者被狂熱所誤導時,這種錯誤會是災難性的”。

  《超越資本——關于一種過渡理論》論述了當前的資本是如何失控的,并對這種失控進行了批判。該著作提出,只要對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所暴露的內在的權力結構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它們基本上一直保存著異化的資本主義制度所未能改變的階級剝削關系”,它們“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勞動對資本的結構性從屬”。該書所提出的基本觀點是,目前資本制度的危機是結構性的危機,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所出現的一系列不景氣現象都與資本主義自身存在的“黑洞”相關。該著作非常深刻地向人們指出:“占支配地位的資本主義統治制度之所以處于危機之中,是因為它的歷史存在理由和合法性已經消失,再多的操縱或公然的壓抑也不能重新改造它。因此,當浪費的數十億可以五十次地供養他們時,卻使千百萬人處于貧窮和饑餓狀態,這充分顯示了這種統治制度的極大罪惡。”

  《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不但通過探討“新帝國”的形成總結了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而且在此基礎上揭露了“新帝國”的產生盡管消除了內外界限,但并沒有消除剝削和壓迫,流動于全球的民眾處于更加悲慘的境地。該書首先通過對“主權”轉變的分析來展開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該書指出,“帝國”就是當前全球新的主權形式,而這意味著“我們所面對的帝國持有巨大的壓迫和毀滅的力量”。該書又通過對“生產”轉變的分析,來展開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在對“新帝國”生產范式的分析過程中,該書向人們揭示了建立在這種生產范式基礎上的、充滿著霸權主義色彩的全球金字塔結構。該書指出,在“新帝國”時期的所有經濟活動,無論這種經濟活動發生在哪個國家和地區,無論這種經濟活動屬于哪一個工業階段,都受制于信息經濟,也就是說,都受制于在“新帝國”中占主導的經濟范式。目前不同地域的那些不同的經濟范式,不能僅僅被視為處于不同工業發展階段的可以共存的不同的經濟范式,而應當被視為全球經濟中一些新的不同的生產等級。正因為有著這種等級上的差異,所以被有效地排除在信息經濟之外的那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盡管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工業生產,但“發現自己處在饑餓的邊緣”。

  4.不能用“兩個決不會”來否定“兩個必然”

  上述五大思想家、五大社會思潮、十部著作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已足以說明當今資本主義從總體上處于什么境遇之中了。也就是說,已足以說明當今的資本主義制度并沒有經過自我調節而變成人類最美好的制度;足以說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足以說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與揭露沒有過時。

  美國學者R.L.海爾布隆納在《馬克思主義:贊成和反對》一書中說,“只要資本主義存在著”,“我就不相信我們能在任何時候宣布”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關于資本主義內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錯誤”。正如海爾布隆納所揭示的那樣,綜觀現代資本主義的大企業、大壟斷集團、跨國公司,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盡管具有了更大的容納力和自我調整力量,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和階級關系仍然存在。馬克思曾經說過,從人類總體的歷史來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就是馬克思著名的“兩個決不會”的思想,一些人常常用“兩個決不會”來否定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兩個必然”的思想。實際上,“兩個決不會”與“兩個必然”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今天“決不會”并不表示永遠“決不會”。資本主義沒有發展到極限,并不等于沒有極限。關鍵在于,資本主義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壟斷方式,都不可能改變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貪婪,都不可能消除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制及其對生產力發展的限制。

  只要還是那個資本主義,就必然是以“資本”為中心的,就必然承受著隱含在“資本”中的各種矛盾,就必然面臨著“資本”所帶來的“限制”。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本身”。資本主義的本性不可能改變這一點,就決定了金玉其外的資本主義,燈油已快熬干,熄滅是遲早的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給它所下達的“死亡判決書”,雖然延期執行了,但依然有效。

  三、美國的金融危機從反面告訴了人們當今資本主義的矛盾依舊

  如果說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人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這一點還有什么疑慮的話,那么在這場危機爆發以后,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矛盾則以更為清晰的形式展現在面前。美國的金融危機,以及隨后發生的歐洲債務危機,并不是像有些人輕描淡寫地所說的是“金融市場上投機活動的失控”或“借貸過度”。確實,如果僅僅局限于從金融和金融危機現象本身來看待這場危機,不聯系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商品交換的二重性的內在矛盾,不聯系金融資本的逐利本性,不聯系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就難以回答像美國這樣“完美”的市場制度為什么沒能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難以看清危機的實質和深層原因,難以認清正是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危機的根本原因。

  這次危機發生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試圖通過注入貨幣、大范圍減稅等辦法來走出危機,但是這實際上是徒勞的。馬克思在當年曾經指出過:“當然不會因為有一家像英格蘭銀行這樣的銀行,用它的紙券,給一切投機者以他們所缺少的資本,并把全部已經跌價的商品按原來的名義價值購買進來,就可以醫治好。”。

  當今的美聯儲處于當年的英格蘭銀行同樣的地位,也不可能借助于“海量注資”來醫治好當今金融資本主義的痼疾。美國的金融危機以及隨后的歐洲債務危機作為一個“反面教員”,告訴人們當今資本主義的矛盾依舊存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沒有過時。

  1.美國最近20年的真實處境

  下面讓我們接觸一下美國最近20年從經濟增長變為經濟負增長、從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的一些具體數字,來進一步證明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的結論是正確的。

  在20世紀最后的10年,美國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3.7%。在進入21世紀以來的最初8年,平均增長率不足2.4%,而最近幾年,幾乎沒有增長,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在經濟沒有增長的情況下,美國政府為了維持龐大的官僚集團、昂貴的軍費開支,不得不實施“赤字經濟”,即依靠借債過日子。20世紀70年代,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而到了1985年,美國就從凈債權國一下子變為債務國。美國依靠歷史上所形成的美元優勢,大肆發行美元債券。到了2004年,美國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了。如果把美國聯邦政府、美國地方政府、美國個人消費者、美國公司全部的債務加在一起,到2009年,美國總共負債57萬億美元。借債是要付利息的,如果我們就按6%的利息計算的話,57萬億債務規模,以每年6%的速度往上漲,以40年作為尺度,經過40年的利滾利,到2050年前后,美國整個債務總規模將達到586萬億美元。到那時每年的利息就是35萬億美元。而從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來看,現在基數是14萬億多,不到15萬億。按照過去100年以來的發展速度統計,平均計算的話,美國可持續增長數字是3%,也就是說,我們滿打滿算,40年之后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總額大概是33萬億美元左右。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到了本世紀中葉,美國人就是不吃不喝,把一年中所創造的全部財富都用來償還當年的利息還遠遠不夠。須知,我們在計算美國負債的數字時,只是計算了到目前為止所欠的“舊債”,而沒有考慮事實上美國還在不斷地借債從而日益增加的“新債”,而在計算美國經濟增長的數字時,只是按過去100年的平均值而不考慮目前日益嚴重的衰退因素。事實上,情況比這里陳述的還要嚴重得多。這些無情的數字,向我們展現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除了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走向崩潰,而沒有別的出路。

  2.一些西方思想家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已使“馬克思的幽靈”從墳墓中復活

  對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從反面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已為許多西方思想家所確認。這里且列舉若干:

  德國經濟史家托馬斯·庫欽斯基這樣說道:《共產黨宣言》發表已有160多年時間了,對《共產黨宣言》的爭論減少了許多,然而沒有改變的是德國統治階級的態度,他們對推廣《共產黨宣言》毫無興趣,更不愿意傳播它的理念,因為這些理念宣揚資本主義的覆滅和無產階級革命。然而近些年來,資本主義世界遭受了嚴重的金融危機,這使得《共產黨宣言》的理念得到了新的發展空間。

  加拿大約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利奧·帕尼奇提出,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以《共產黨宣言》為標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始重新復蘇。這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最近一次復歸。人們原先一直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和天真的想法,認為可以在資本主義內部通過改革獲得勝利,等待著突然有一天,就超越了資本主義。美國的金融危機終于使許多人從這種錯誤認識中走了出來,回到了《共產黨宣言》的正確軌道。金融危機完全證實了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資產階級如果不使生產工具經常發生變革,從而不使生產關系——亦即全部社會關系——經常發生變革,就不能生存。”

  美國學者克里斯托弗·希欽斯指出,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共產黨宣言》理論與當前時代的相關性將被重新發現,馬克思因此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只要資本主義存在,《共產黨宣言》就值得閱讀,馬克思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共生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獨立生存。

  瑞士銀行資深經濟顧問喬治·馬格努斯強調,對于努力要理解金融恐慌、各種抗議和其他影響世界的種種弊病的決策者來說,研讀一下早就離世的卡爾·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著作大有好處。在金融危機和接下來的經濟蕭條中,“馬克思的幽靈”已經從墳墓中復活。這位老謀深算的哲學家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有很多錯誤,但今天的全球經濟卻在某些方面和他預見的情況有不可思議的相似性。

  3.在西方世界出現了馬克思“王者歸來”的景象

  確實,美國金融危機的出現,致使在西方世界出現了馬克思“王者歸來”的景象。這里另提供若干最新的例證:

  2012年7月4日的英國《衛報》,專門報道了最近在英國“對馬克思主義興趣的復興”的情況。不僅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自美國金融危機以來銷量激增,而且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也廣受歡迎。數千人參加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組織的為期五天的名為“馬克思主義2012”的狂歡節,這一活動雖然年年舉辦,但今年參與者中的年輕人大量增加。組織者約瑟夫·楚納拉對此十分感慨,他這樣說道:“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對馬克思主義感興趣的復興之所以到來,是因為它提供了分析資本主義,尤其像我們目前陷入的這種資本主義危機的工具。”

  此前不久,德國開姆尼茨市的儲蓄銀行發行了一張萬事達信用卡,卡上究竟印誰的頭像好呢?該銀行為了尊重用戶的意見,特地打了一份寫有十個人名字的咨詢表讓用戶選擇,其中既有黑格爾這樣的哲學家,又有巴赫、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家,但最后勝出的是“卡爾·馬克思”。目前在德國,馬克思的名字絕不僅僅是一種懷舊的符號。德國電視二臺當下正在黃金時段熱播一部名為《馬克思和階級斗爭》的十集紀錄片。紀錄片中稱:“沒有一個德國人對世界的影響能超過馬克思。”一些德國學者經常宣傳的一個主題是馬克思“解放全人類”的理念,馬克思對社會不公正問題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目前幾乎所有德國的大學都有研究馬克思的項目,許多城市還有閱讀馬克思著作的專門組織。

  馬克思最近不僅在他的故鄉德國以及流亡多年的英國再次“火”了起來,就連在他沒有留下什么足跡,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最深厚,因而也最敵視他的美國,也成了關注的熱點。《大西洋月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卡爾·馬克思的復仇”的文章,該文以金融危機為例,論述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外交政策》雜志發表了有馬克思畫像的封面文章,其中一篇文章的題目是“完全摩登的馬克思”,該文這樣說道:為什么人們要為馬克思招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一百多年前準確預言了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出現及其后果——這次金融海嘯的發生。更重要的是,他還為此預留了解救的“藥方”,值得我們今天作為參考。

  從上面這些最近發生在西方世界的例證中,我們不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馬克思正在西方世界“王者歸來”,而且也深刻地領悟到,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災難和危機的分析是不可替代的。馬克思的理論對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現實仍然具有強大的解釋力。馬克思在西方世界的“王者歸來”,預示著回歸馬克思是人類走出危機的唯一出路。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天津人民出版社供稿)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