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社會物質分配的規律性二:英國社會物質分配的規律性
歐洲的宗教十分悠久和深入人心。早在猶太教圣經中,就要求人們對不幸者應懷有一顆慈愛之心,要關心那些生病、年老、殘疾和貧窮者。早期教會人士為贏得信徒,也樂善好施,救助貧苦病殘垂危之人,以擴大教會的影響。當時的教會在濟貧事務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其收入的1/3~1/4用于了慈善事業。
當時的城市,有的存在市民階層組成的行會和商人自助組織,對其成員提供福利和幫助。后來有的城市中又出現了“互濟社”擔當了濟貧者的角色。英國中世紀的醫院不僅救死扶傷,而且兼有福利院的功能。
西歐封建社會的宗教是羅馬教皇的天下,恩格斯稱其是“封建制度的巨大國際中心”。(馬恩選集3卷390頁)很多國家都是政教合一,國王即大主教,官員即教士。因此教會與各國有緊密的組織聯系,參與各國的政治經濟事務。教義宣傳的思想是王權神受,如果羅馬教皇罷免國王的主教或教籍,那國王在人們心中就沒有資格繼續做國王了。
教會不僅控制、壓迫著人們的思想,羅馬教庭及各地教會又擁有大量土地,他們同時又是大、小封建主剝削著人們。
西歐的封建社會,各國實行的是土地分封制,受封的貴族成為了大、小封建主,高低分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騎士。受封的領地可以世襲,封建主在本領地內有行政、司法、軍事、財政權力,還有在自己領地內自主分封土地的權利。
分封制使國王的權利受到限制,大、小封建主自立為王。可想而知,國王與教皇、封建主之間的斗爭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是非常激烈的。
英國的約翰統治時期,約翰在與教皇、封建主的權力斗爭中,被迫于1215年接受諸侯要求,簽署了“大憲章”,其內容是由國王、貴族、組成“大會議”來決定國家稅收。宗旨是保護封建貴族和教士的利益,這是教會和封建主的勝利,是對國王權力的削弱。
大封建主西門統治時期,1265年,“大會議”又增加了沒落的騎士和底層的市民代表,這成為了后來英國國會的雛形。
愛德華執政后, 1343年,議會分為上下兩院。從此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礎。
宗教的宣傳,慈善事業、濟貧思想的影響和王權的被限制,民主意識的增強和抗爭意識的產生,都奠定了后來分配政策的思想基礎。
16—17世紀是英國歷史上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代。
14世紀末至16世紀末,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其實質是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的興起與傳播。在宗教領域的代表人物有:捷克的胡司、德國的馬丁.路德、法國的加爾文等。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勢力的階級斗爭,表現在整個16世紀和17世紀。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教派與代表封建勢力利益的天主教派之間,進行了殘酷、激烈的武裝斗爭。
1688~1689年,英國代表資產階級的新教派,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政變取得了勝利,因為未有流血,故稱之為“光榮革命”。革命勝利后,出臺了 “權利宣言”和隨后的“權利法案”。其原則突出了資產階級民主與自由,限制國王的權利。奠定君主立憲制的政治制度。
“光榮革命”是人民推動的資產階級的勝利,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為濟貧和社會福利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贏得了民主與自由,而勞動人民卻沒有得到實質的民主與自由。由于資產階級民主與自由的深入和發展,資本主義在英國快速發展起來,產生了野蠻而血腥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英國“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產生了大量的無業可就、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政府卻進一步制定“懲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 對失地農民進行迫害,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抗。面對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伊利莎白女王于1601年頒布了英國歷史上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專門的濟貧法,主要內容有:征收濟貧稅、建立濟貧院、安置流浪者。強調慈善與矯治相結合,既濟貧又懲戒,且懲戒重于救濟,對被認為“懶惰而不值得救助”的窮人,則規定用嚴酷的手段懲罰他們等一整套制度。濟貧法的目的是對窮人進行管理、疏導,而救濟屬次之。
這種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濟貧制度的實施,使流浪者問題大為緩解,社會出現了的穩定。
由此可見,人民的反抗斗爭是濟貧法出臺的主要條件。
濟貧法規定窮人只能在出生地得到救濟,離開城鎮即失去救濟。這種狀況與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能自由流動的廉價勞動力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矛盾。還有,濟貧開支逐漸增加。引起了資產階級的不滿。
英、法的連年戰爭使物價飛速上漲,在失業和貧困的威脅下, “末次農業工人起義”又爆發了。為穩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順利進行。1834年新的《濟貧法》出臺了。新的《濟貧法》認為:過去向有勞動能力的人發放救濟金,實際上成了“對懶惰和犯罪的補助金”。 “如果他們仍想得到救濟,就必須進濟貧院干重活掙低工資”。為阻止 “邪惡”的窮人出現,濟貧院中的窮人要按年齡、性別分類管理。不能很多窮人在同一間屋子中進餐或相互見面。濟貧院中的窮人不得外出,不能與親人聯系,沒有選舉權。
人們指責新的《濟貧院》就是“窮人的巴士底獄”,對此窮人成立了“反濟貧法協會”,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聲勢浩大的反對資產階級政府的浪潮。著名作家狄更斯留給世人的豐富而偉大的文學遺產中,名著《霧都孤兒》是廣大讀者所熟悉和喜愛的作品。其批判的鋒芒所向就是用“濟貧法”等遮羞布掩蓋起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吃人實質。
資產階級用了極其嚴厲的專政手段,使“新濟貧法”得到了貫徹和實施。由于勞動者或者進入“窮人的巴士底獄”——濟貧院,忍受妻離子散、非人的待遇,或者以低廉的價格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到資本家工廠里去做工。窮人只能選擇后者。結果是資本家工廠里的工人迅速增加,為資本家帶來了滾滾財源。 “新濟貧法”使資產階級的利益和目的得到了滿足。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失業者減少了,濟貧稅下降了。但社會問題卻更嚴重了,對政府壓力也更大了。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分化、失業、流浪,引發了砸毀機器、逃跑、怠工、騷亂、起義等社會動蕩,直接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制約。社會上也出現了眾多批評者,如:浪漫派詩人威廉·布萊克將早期工廠稱之為“撒旦的作坊”,并就倫敦貧民的苦難生活提出抗議。為既要穩定社會秩序,又要給資本家提供足夠的勞動力,維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政府對人民一方面采取鎮壓手段如:1819年12月,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法律,即:禁止大規模未經許可的集會、提高對煽動性誹謗的罰金、加快對政治性鼓動者的審訊、禁止武裝團體的訓練、允許地方官員在某些不安寧地區的居民家庭中搜查等。另一方面,政府又取代教會等慈善機構承擔起了社會福利管理工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社會保險和福利資助的政策,為窮人增加了些收入。其結果是又緩和了一下階級矛盾。
二戰期間,25萬將士戰死沙場,16萬平民血濺英倫,1/3的住房被毀,舉目四望,一片蒼夷,大量的寡婦、孤兒、傷員、老人在街頭流浪。1941年6月,丘吉爾政府成立了社會保險和福利委員會,任命著名經濟學家貝弗里奇為主席,1942年12月,該委員會提出了“社會保險和有關福利問題報告書”(也稱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建議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福利支出、擴大保障范圍,使人人能免于貧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業的困擾。
1945年7月5日 英國政府頒布了關于福利事業的第三項立法,
由于1948年至1973年是全世界戰后繁榮期,是生產工人就業充分和生產大規模進行的時代。工人的收入水平在增長但資本家的利潤更高。因此,英國的社會福利體系包羅萬象、面面俱到。任何一個英國人,都有一個社會保障號,記載了一些相關信息,符合條件時,就可拿到相應的保障金。英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根據經濟狀況調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為收入和儲蓄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補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繳費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養老金和工傷保險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經濟狀況調查也不需要繳費就可申請的福利金,主要是殘疾福利金和兒童福利金。主要有7項:兒童和孕婦福利、傷殘或者疾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婦福利、失業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
例如:“嬰兒哇哇落地,就有一筆兒童福利金在等著他,他一直可以領到16歲(若16歲后仍在校讀書,則可領到19歲);上學后,義務教育階段免費,大學階段收費,但90%的學生可拿到教育津貼。除幾項特殊的醫療服務外,看病幾乎不用掏錢;因公受傷,可拿工傷補助;年紀大了,有養老金,超過80歲的,還可拿高齡補助;失業也不要緊,一年內,每周有30英鎊左右的失業津貼,一年后,若還沒找到工作,可領取社會救濟;總之,各種形形色色的補助,可以伴隨他們一生”。(中國經濟時報 2001-10-22 )
目前大約有450萬名(占總人口7%)英國人,因為失業或患病無法工作而領取救濟金度日。( 2008-07-23 中國日報網)
今年公立學校中需要吃免費餐的小學生比去年增加1.7萬名,占小學生總數15%,去年比例是14.5%。這些吃免費餐孩子的家長靠救濟生活或年收入不到1.56萬英鎊(2.34萬美元)。( 2009-05-09 環球網)
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為13.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從1978年到l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
社會福利資金是從哪里來的呢?1894 年遺產稅改革,使用累進稅制,遺產越大付稅越多。1907年所得稅開始區分勞動收入所得和非勞動收入所得。1909年開始實行累進所得稅制,并對高收入征收超額累進稅。1500-35000鎊的收入者需要交付20%的個人所得稅,收入高于35000的部分將支付40%。社會福利資金主要是從有錢人手里征得的,補貼到窮人身上。但是,歸根結底社會福利資金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被資產階級剝奪的剩余價值。是勞動人民自己的財富。
英國的福利國家的實質是:資產階級政府在人民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斗爭中,被迫在經濟上做出的一點讓步,從嘴里吐給窮人一點點口食而已,其目的是緩和階級矛盾穩固政權。
在工資分配方面, “1948年至1973年的戰后繁榮期,是大規模生產工人就業充分和大規模消費的福特主義時代。工人的生活水平和資本家的利潤都逐年增長。資產階級對此雖十分憤怒卻無法無端尋釁,況且利潤在不斷增長,所以當時的階級斗爭不激烈。”(《國外理論動態》摘自英國bbc網中華全國總工會譯)
同社會福利呈上升趨勢一樣,在繁榮期內,英國工人的實際工資與大多數公務員、一般企業管理人員比較,收入差距相對不大。
英國《公務員工資法》規定工資制定原則:1工資的作用是吸收優秀人員進入政府。2公務員工資過高屬于浪費國家財力。3公務員收入應與私企類似性質工作工資相適應。4國民有權監督公務員工資。具體實施步驟是:1每年由政府到工商界中尋求與各級公務員職務工作相似人員的工資調查資料。2財政部、調資委員會、公務員工會三方根據工資調查材料制定調資原則。原則規定各級公務員工資應與工商界中相似職務人員工資相同。3各地方政府與公務員工會根據原則結合本地情況談判決定本地公務員工資。
根據1989年4月工資表,英鎊/年。稅前。
首相 58650
司長 最低工資 28170 最高工資 31602
A 國家一般行政管理人員(占公務員絕大多數):
副司長 最低工資 13969 最高工資 17832
一般官員 最低工資 6780 最高工資 8305
打字員 最低工資 5534 最高工資 7254
副司長最高工資17832為打字員最低工資5534的3倍
B 國家科技管理人員:
高管 最低工資13254 最高工資18864
管理人員 最低工資10678 最高工資 14909
一般人員 最低工資9131 最高工資12223
最高工資18864為最低工資9131的2倍
C 大學教師:
教授 最低工資 23485 最高工資 24765
中級講師 最低工資 15105 最高工資 19605
講師 最低工資 9260 最高工資 14500
最高工資 24765為最低工資 9260的2.7倍
D 中小學教師:
校長 最低工資 17370 最高工資 34179
教師 最低工資 8394 最高工資 14694
最高工資 34179為最低工資 8394的4倍
E 醫療系統:
高級醫生 最低工資 21136 最高工資 25297
主任醫生 最低工資 15180 最高工資 20989
主治醫生 最低工資 11788 最高工資 15394
醫生 最低工資 9158 最高工資 11073
高級護士 最低工資 14335 最高工資 16390
護士 最低工資7445 最高工資 8855
最高工資 25297為最低工資7445的3.4倍
F 警察:
一般警察 最低工資15804 最高工資18129
初級警察 最低工資9900 最高工資16521
最高工資18129為最低工資9900 的1.8倍
(以上數據摘自:《海外公務員的工資福利制度》人民出版社張金嶺著)
英國公務員工資是與市場接軌的,透明的。在統治階級中除少數司長級以上官員工資較高外,絕大多數政府公務員的工資在公務員中處于較低位置。工資高低排序為:醫療行業、教育行業、科技管理、一般行政管理。行業內部差距3倍左右。如果再扣去所得稅就只有2.5倍左右了。行業之間差距很小。
英國企業雇員工資是由雇主與工會或與被雇傭者根據市場行情談判決定。
英國企業工資:英鎊/年。稅前。
經理和管理人員 25968
營銷 30336會計25872 工程師 28800 車間主任 26880 秘書 13632
工人:
電工 18624 管工 17563鑄工 15883 檢驗員 15830電焊 15777司機 14385
酒吧調酒師、超市貨工、酒店房間整理5鎊/時,年薪為11520英鎊,
每天工作8小時,除去休息一個月工作24日(以上數據百度1997年英國國家統計表)
工人平均工資約17000.
經理和管理人員工資是工人的1.5倍。工程師是工人的1.7倍。
看來,企業里大多數的管理人員工資與工人的工資差距并不懸殊。
英國2009年最低工資為1010英鎊/月(獨立學者劉植榮博客“飛翔的鐵塔”www.aifeier.cn)
最低工資是能達到什么生活水平呢?
一般看,倫敦的住房比其他城市貴30%-40%,兩臥一廳租金平均每個月1000鎊多些(含水、電煤氣費)。三口人一個月的飲食費大概在300鎊,手機費用一般是每個月13鎊給1000分鐘話費和500條短信,單向計算。交通費:38鎊一個月,僅限1-2區,地士隨便一坐就得15鎊以上。
300+13+38=351,再添點廉價衣服400夠了。余下的700只能租低檔次的或與人合租住房了。
倫敦早餐的一般價格:
一根香蕉大約0.2英鎊。進口黃瓜一根約1英鎊。
有炸香腸一根,炸蘑菇幾個,煎雞蛋一個,面包幾片,果醬一點,黃油一點合計一小碗,還有罐頭水果,茶或者牛奶或者果汁一杯。這樣大概 6英鎊左右,
草莓 400克 一盒,原價3.99鎊,如打折一般是1.80鎊。
英國本地的食品價格是很低的,比如肉、蛋、奶等,但進口價格奇高,比如魚等。英國人工費是貴的,因此,超市的東西便宜,飯店就餐就貴了,即使去一般餐館的話平均每個人消費也得15-20鎊。汽車是非常便宜的尤其舊車,因此,英國幾乎每家都有車。(以上摘自百度)
每月1010英鎊的最低工資只能是維持生命的最低需要了,而且只能去超市購物自己加工。不過不必考慮上學和就醫,因為義務教育和醫療是免費的。
最低工資是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不斷增加的,否則它就不能保障人們的最低生活水準。最低工資的實質就是根據最低需求的生活物資的價格合計而成的。
好與壞是相對而存在的,英國的窮人比我們多數人當然生活得要好,但其與資本家的比較差距是巨大的,巨大的貧富差距源于私有制的剝削,勞資關系是敵對的矛盾。有剝削必有反抗,有矛盾必有斗爭。英國勞動者在自己的工會領導組織下,游行、示威、罷工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就是充分的說明。
20世紀80年代,經濟危機頻發,“資本主義正處在危機之中并竭力將危機的后果轉嫁給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因此而發動的階級斗爭加劇了”。(《國外理論動態》摘自英國bbc網中華全國總工會譯)
1979年保守黨人撒切爾執政后,實行有利于富人的政策。“因此而發動的階級斗爭加劇了”。政府首先對國有企業實行了以股份制改造為主要內容的非國有化改革。同時打擊工會,廢除了保障工人權益的多項法律,使廣大勞動者利益受到很大打擊。工人工資、社會福利開始下降。社會收入差距開始拉大。
“英國職工大會的會員從20世紀70年代高峰期的1200多萬人減至目前的約700萬人。1979-1989年工人在失業不斷增長、勞動強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卻每年平均提高4.7%。一方面政府廢除了保障工人權益的多項法律。另一方面資方用壓榨手段,比如‘靈活性’用工,使固定工在就業人口中的比重從1976年的56%降至 1996年的36%,自1992年至1996年短短四年間,有900萬人失去了工作。”(占總人口的15%)(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外理論動態》摘自英國bbc網)甚至“工人上廁所都被減工資”。(人民網 2006-7-22 )
1997年工黨布萊爾任首相以來,貧富差距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擴大。“英國最貧困的10%人口的收入是歐洲最低的,而英國最富有的1%的人口,卻擁有市場資產的近四分之一,是歐洲最高的。英國有700萬工人(占總人口的11%)平均每小時收入低于6.5英鎊,大約三分之一的工人沒有養老金,五分之二的工人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是歐洲主要國家的2倍),五分之三的工人面臨失業風險”。(英馬丁·史密斯 著王小穎 譯 《國外理論動態》 2007年第12期)
政府一方面迫使大多數人收入減少的同時,一方面為高級公務員加薪,幅度為2.8%。布萊爾本人的年薪將由目前的34萬美元增至35萬美元。內閣大臣的年薪將由24.85萬美元增至25.54萬美元。國務大臣的年薪由18.16萬美元增至18.68萬美元。政府官員、部門的永久秘書年薪將由原來的4.88萬美元增長到5.03萬美元。(新華網 2005-02-24 )
房價也瘋狂上漲“自1996年以來10年內已上漲近3倍,從平均每套6.2萬英鎊增至目前的每套17.9萬英鎊。 在同一時期內英國人的平均工資只增長了54%。”( 2006-11-01 環球時報)
在物價瘋狂增長的同時,國家養老金的增長卻十分緩慢,導致退休人員現今少得了一半退休金,基本生存都受到威脅。原因是撒切爾夫人任首相的保守黨執政期間,政府把養老金與普通通脹率掛鉤,而不再與平均工資掛鉤的政策。(百度英國bbc網)
2005年工黨又贏得大選,布朗任首相的3年來,“英國的貧困和分配不公趨勢連年遞增,英國最貧窮的10%家庭每周收入減少9英鎊(約合14美元),僅為147英鎊(221美元);最富裕的10%家庭每周收入增加45英鎊(68美元),達到1033英鎊(1551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最貧窮的20%家庭實際收入減少2.6%,最富裕的20%家庭實際收入增加3.3%。2007年到2008年間,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成年勞動人口增加30萬,達到1100萬”(揚子晚報 2009-05-09 英國《衛報》)
“扣除基本生活開支和稅收后,目前一個普通英國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為772.79英鎊,約占其總收入的20%,而2003年,這一比例為28%。由于銀行加息,按揭還款額頻繁上漲,現在每個英國家庭的平均月還款額達到735英鎊,比5年前上漲了將近80%。此外,家庭平均每月的固定支出比5年前也有近一半的增長,主要是汽油價格和水電煤氣價格的上漲”。(CCTV《經濟信息聯播》 2008年7月7日 )
與節節攀升的物價相比,英國人的收入卻沒有相應增長。據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底,英國人上年度的收入增長約為3.2%,但同期物價上漲卻高達4.6%。經濟學家還預言,由于經濟不景氣,很多公司都面臨裁員甚至關門歇業的窘境。英國失業人數將在未來兩年達到90萬。”(占總人口1.5%)( 2008-08-04 《BBC》中國網)
政府一方面迫使大多數人收入減少的同時,一方面為公務員加薪,“據英國納稅人聯盟 11月23日 公布:數以百計的英國公職人員的薪水上升了約11%。” ( 2008年11月24日 廣州日報)相對于4.6%的物價漲幅還盈余6.4%。
就在工人生活陷入困境無力擺脫之際,世界經濟危機的到來如同雪上加霜。企業紛紛向工人轉嫁危機,比如英國電信公司:“讓數千名員工休假至多一年時間,減薪75%。另外,對于由全職工作轉為兼職工作的員工,一次性提供1000英磅(約合1632美元)補貼。同時,凍結所有員工薪酬上漲,并計劃裁減1.5萬名裁員工。”( 2009年07月05日 《每日電訊報》)
鐵的事實、無可爭辯的數字充分證明了,勞動者尤其是工人收入的減少,物價的上漲,工人的失業。這一切自然造成了勞動力價值的相對下降。
工人減薪必然有人加薪:“英國廣播公司10名高級管理人員去年的工資約為500萬英鎊 蘇格蘭皇家銀行現任首席執行官斯蒂芬·赫斯特年薪960萬英鎊。”( 2009-07-16 哈爾濱新聞網)
“2008年,家居產品集團雷基特本基澤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巴特·貝希特,其工資、獎金、津貼及從股權激勵獲得的收益等加起來達到3680萬英鎊(1美元約合0.6英鎊)。收入位居第二的是塔洛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艾丹·希維,去年進賬2880萬英鎊;其次是礦產巨頭必和必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奇普·古德伊爾,去年收入2380萬英鎊”。( 2009-09-16 新華網)
他們分別是工人的200倍、500倍、2100倍、1600倍、1400倍。
政府在減少工人工資的同時也減少社會福利。
“1999年2月,英國議會通過了《福利改革與養老金法案》,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英國政府的福利改革計劃。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減少低收入者對救助性福利的依賴,1保證他們在就業的頭12周內照領救濟金,25歲以下青年失業者必須從事一種與勞動力市場積極接觸的活動,不能再坐等救濟金;第一次無正當理由拒絕安置會導致扣罰兩周救濟金的處罰,第二次拒絕則被扣罰四周的救濟金。2各養老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導致成本過高和銷售誤導等問題,結果造成一部分人中途就因無力繳費而停止投保。即使是一直繳費,最終也得不到多少養老金。”(學習時報 2004年3月25日 )
英國《每日郵報》 7月22日 報道:“新的改革措施規定,那些領取救濟金兩年以上的公民將必須從事全職的社區工作,而領取時間為一年的居民則需要在所在社區工作至少4周,否則將被剝奪領錢的資格。此外,那些靠救濟金生活的單身父母們在孩子年滿7歲后也要開始上班工作。英國就業與養老金事物大臣詹姆斯·佩奈爾21日表示,他希望通過此舉能夠使靠領取政府救濟的人數在7年之內減少100萬。他說:‘領取救濟金時間越久的人,就必須多工作’。”
英國福利制度改革的實質就是:要想增加富人的收入就必須減少窮人的所得。
縱觀英國的社會分配歷史可看出:
1 歐洲的宗教歷史悠久,而且與人民聯系廣泛密切。其樂善好施的宣傳對社會的濟貧意識和政府的分配政策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2 英國十三世紀的封建社會就有了議會制度。十七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代替了封建社會。在數百年的資本主義歷史發展中,人們的民主意識、人權意識、抗爭意識強烈。這對于政府的社會分配有很大影響。比如“1885~1886年和1890~1895年的蕭條年份,嚴重的失業問題使人們的不滿達到了非常尖銳的地步。隨著政治生活民主,輿論對這些周期性失業的越來越不能容忍,社會中的中上階層開始討論失業所導致的赤貧和救濟的問題,思考在現行社會制度下,收入是否在適當地方適當時候進入最需要它的人手里,如果不是,采取什么樣的替代辦法?由此,‘蕭條時期失業工人法’獲得出臺。這項法律的目的是實行市辦公共工程制度,雇傭周期性失業者”。還比如“撒切爾夫人用人頭稅來代替財產稅,人頭稅明顯不公平性導致了極大的社會不滿,直接導致了撒切爾領導的保守黨的垮臺”。(《經濟研究參考 》 2009年10月27日 韓玲慧)
3 主要是人民勇于斗爭、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精神和行動,英國統治階級才被迫有條件地做出讓步,出臺了世界上第一部濟貧法及后來的社會分配政策。
4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對立的,他們是不會為人民根本利益著想的。因此英國的資產階級給人民增加一些工資或福利是被迫的,人民多得到的收入或是用在提高體力或是用在提高智力或是用在養育子女上,都是為了長遠更好的接受剝削,資產階級還是最終獲得了更大的經濟利益。
為了賺錢資產階級可以隨時制定和修改一切法律、規章制度,以及用其它手段來減少勞動者的收入。
“二戰”后至80年代,全世界都處在戰后經濟建設高漲期,英國工人工資稍有增長,但資本家的利潤更高。因此,階級矛盾沒有尖銳化。由于經濟危機,工人的工資在60至70年代徘徊,70年代開始直線下降。從80年代起各國又頻發經濟危機。尤其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出現了資本主義世界性整體危機。為將經濟危機的災難轉嫁到工人頭上,資產階級一只手廢除有利于保障工人權益的法律。另一只手制造通貨膨脹,使勞動者的收入下降。
5 英國的資本主義歷史很長,生產力非常發達,同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價值比較相對較高,這屬于歷史的、傳統的因素。資產階級在削減工人工資的同時也不得不考慮歷史的、傳統的因素,比如:“歷屆政府雖然都意識到(福利支出大)這個問題,不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國民一旦擁有某種權利,稍微的削減,就會怨聲鼎沸,為了選票,他們不敢貿然行事。”(中國經濟時報 2001-10-22 )由于歷史的、傳統的因素,今天,英國有1200萬女性工人,占全部勞動力的49%。但是同工同酬仍然不能實現,全職女性工人平均每小時的收入為10.56英鎊,而男性工人則達到12.88英鎊。其根源在于反動的意識形態。
6 英國侵占了世界很多國家的領土,曾號稱日不落的國家,搶奪了大量財富。為麻痹、腐蝕工人階級,永葆資產階級政權穩固。資產階級從中拿出一丁丁財富給了本國工人,使本國工人得了點便宜,增加點收入。
7 英國是美國的幫兇,追隨美國參加了伊拉克等每一次侵略戰爭。戰爭為資產階級帶來了滾滾財富,而給人民帶來的確是巨額赤字。“ 2010年5月13日 ,英國新首相卡梅倫主持召開首次內閣會議,主要議題是解決龐大的預算赤字問題。英國的預算赤字已成為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最高的。目前英國政府負債已經達到了GDP的60%,而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之前,這個數字只有40%”(百度每日經濟新聞)
資本主義制度與經濟危機和戰爭有必然的聯系,因此資本主義制度必然帶來財政赤字。解決財政赤字的辦法無非是增加稅收、增發貨幣、發行公債。增加稅收會減少人民的收入。增發貨幣會產生通貨膨脹同樣減少人民的收入。發行公債的利息要由人民來承擔,還是減少人民的收入。再者,當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持有公債時,通過貨幣乘數會產生通貨膨脹效應。因此,政府以發行公債來彌補財政赤字并不意味著一國經濟由此而避免了通貨膨脹壓力。
總之,財政赤字是資產階級政府為人民設下的陷阱,是降低勞動力價值的重要武器。
由此就不難理解英國工人工資的減少和社會出現的通貨膨脹了。
8在傳統上,工黨的支持者主要是工人和知識分子,保守黨的支持來自地主和農村選民。在歷史上,工黨曾經主張國有化、走社會主義道路,曾經把英國帶入福利國家,使英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免費醫療系統。20世紀8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危機頻發,新自由主義回潮。工黨為爭取上臺執政,改變了黨綱,提出走“第三條道路”,把反對變為支持保守黨,聲稱繼承撒切爾夫人的自由主義和私有化政策。工黨上臺后言行一致,社會福利繼續減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工黨的政策變化說明,資產階級的黨是不會為無產階級根本利益服務的。它為無產階級利益帶來好處的條件是,只有在同時自己能獲得更大利益的時侯,為工人吶喊只是競選的策略、需要。
9 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價值的總趨勢是相對下降的。由此產生了勞動者特別是工人階級的貧困,工人階級的貧困又導致了社會消費不足,社會消費不足的結果必然是社會生產過剩,生產過剩的實質就是生產與消費失調,簡單名稱就叫“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必然現象,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各國每5-----6年就發生一次,20世紀30年代和2008年是資本主義世界整體性的經濟危機。因此不消滅私有制就沒有物質分配的公平。
10英國人特別是窮人的“幸福”生活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我們決不能認為他們的生活比我們好而他們就幸福了,就值得我們羨慕了。好與壞都是相對的,與我們比較是好,但與資本家比較則是天地之差。巨大的貧富差距說明了他們所受的剝削、壓迫程度之深,其心理的階級仇恨與憤怒是不可想象的。
不消滅私有制就沒有窮人的幸福。不消滅私有制就沒有公平的物質分配。
從社會普遍的表面現象來看,大家工作后獲得了工資。然而對于人與人之間工資的數額差距,不同階級社會有不同的說法,不同人也有不同的認識。管理者通常的解釋是:每個人能力不同啊,按勞分配么!這一切不很“正常”么?然而大多數人卻是陷入困惑:為什么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了呢?為什么勞動者收入越來越少了,生活越來越艱難了呢?新的三座大山怎么又壓到了人民頭上了呢?為什么一邊是喝得醉熏熏的開著寶馬橫沖直闖。一邊是餓著肚子拄著拐杖滿街乞討呢?為什么自2006年起,中央就反復提出并著手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呢?
我們不會忘記歐洲奴隸社會偉大的斯巴達克起義,我們也不會忘記我們封建社會自陳勝、吳廣起無數次的偉大光輝的農民起義。我們同樣不會忘記美國為反抗英、法而進行的獨立戰爭。當然對于近代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的造反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這所有一切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1993年9月,鄧小平與其弟鄧墾談話時指出:收入差距問題“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鄧小平還說過:“如果出現兩級分化那我們的改革就走到斜路上去了”。 《學習時報》
近一年來,特別是近幾個月,媒體報道關于收入分配不公或制度改革的文章連篇累牘。其實,國家發改委2006年就已制定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報告并上報到國務院了。只是因為各方利益爭執而至今無法出臺。
收入差距問題是個什么問題呢?分配制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這是個社會生產出物質后如何分配的問題。
為什么存在社會物質分配呢?因為分配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沒有分配物質就無法進入社會成員手中,人們就不能生存,生產就不能進行。
所謂社會物質分配,即將勞動者生產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如何分配給大家享用。包括生產物資的分配和消費物資的分配,前者是生產資料歸誰占有的問題,屬生產范圍。通常所說的分配是指消費物資的分配。由于不能生產鋼鐵的分鋼鐵,藥廠的職工分藥,教師沒有什么分的!因此,社會只能分發物質價值的符號——紙幣。大家再用紙幣去社會交換回各自需要的等值的物質。
人們取得工資、取得養老金、取得低保,取得各種補貼補助、取得各類獎金分紅,取得利息、以及直接取得物質,人們的保險所得、炒股所得、股息所得、期貨所得,社會各種稅收、收費、物價的變化等等,人們的一切收入或付出,都屬于社會物質分配的不同形式。而分配形式要受社會制度的制約。
分配是有規律性的。在階級社會中,分配規律有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的分配規律是:資本家掌握生產資料,他們千方百計使用資本主義的各種分配形式,目的是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即賺錢,結果是剝削導致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的分配規律是勞動人民掌握生產資料,社會物質按照按勞取酬公平合理的分配,大家共同富裕。
因此收入差距懸殊的問題不是自然而然固定不變的現象,而是實行某種分配規律的結果。是可變的。
根據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指出的經濟規律,分配屬生產關系方面之一,而所有制又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因此分配是受所有制制約的,即一:誰掌握了生產資料必然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去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比如:我們的住房向高檔次、別墅型發展。我們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日新月異。我們的汽車業成了支柱產業。我們的旅游業規模空前。我們消費了世界1/4的高檔奢侈品。然而我們的大多數人卻買不起房,買不起汽車,買不起奢侈品,甚至買不起高速鐵路車票。大多數人騎自行車及電動車卻沒有路,只能與行人共用窄小的人行道。少數人享受長假去旅游,多數人卻只得為其看家望門。“三農”與現代化矛盾日趨尖銳,大多數人日趨貧困等等。二: “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誰掌握了生產資料產品就歸誰所有,有了產品所有權自然就有了分配權,有了分配權自然為自己多分。也可以說:誰掌握了生產資料也就掌握了產品分配權,所有權決定分配權,所有制性質決定分配性質。歷史上每一種分配方式都是如此。打一個比方:資本家手里有魚、肉、蛋、油、鍋,(這些也都是勞動者創造的)1 他有權決定是做魚湯、肉湯、或是蛋湯。2他有權決定做多少 ,是一鍋或是半鍋。湯熟后最有權分湯、喝湯的應是廚師(勞動者),可是廚師喝多少反而要由資本家(階級)說了算。由于賺錢是資本家的絕對規律,因此資本家就千方百計為自己多分湯。資本家分湯就是資本主義分配規律起作用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分配。
分配的關鍵是數量問題,各行各業、各個國家的工資數量是如何確定的呢?
工資的實質是其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知道工資數量是如何確定及變化的。
勞動者為資本家做熟湯后即工作后,得到了資本家給的一點點湯即工資,資本家把這說成是按勞取酬,這是天大的欺騙。
“資本主義是發展到最高階段的商品生產,這時候,勞動力也成了商品。”(列寧選集二卷782頁)在私有制社會一切都成為商品,人的勞動能力也成為商品。是商品就有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價值規律所決定的,即取決于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由維持勞動者和家屬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價值組成。包括:1維持勞動者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價值。因為一個勞動者無衣無食無住就沒有勞動能力。2 勞動者撫養子女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的價值。資本家為了穩固剝削制度就必須讓勞動者養育后代,源源不斷補充勞動者大軍。3 勞動者接受教育及技術培訓所需要的費用。隨著企業技術不斷進步,資本家需要勞動者也要接受教育及技術培訓。4 勞動生產率的因素。
美國貧困線的算法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1964年美國社會保障署對窮人家庭供養者的性別、贍養子女數字、住宅情況、 食品消費情況等作了研究”( 2010-2-10 人民政協報)
美國社會保障署提出貧困線就是保障,“必需營養和國民飲食習慣的結合——既要保證營養,又不能不顧飲食習慣,只讓窮人吃便宜的雞蛋而不許用牛肉補充蛋白質。在食品的基礎上,再加上其他生活必需:衣服、居住、交通、電視等。”需求。(南方周末 2009-04-22 )
與美國的只許吃雞蛋不許吃牛肉來保障蛋白質需要一樣,各國的最低工資計算如出一輒。
勞動力是一種特殊商品,決定其價值的不僅有一個純生理的因素,還有一個歷史的或社會的因素。歷史、道德、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和工人階級的形成歷史,以及生活習慣都對勞動力價值產生影響。還有勞動力的供求關系,勞動力也如同其他商品一樣,多了就降價少了就漲價。
歷史的或社會的因素都有很大的伸縮性。所以在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由于以上條件變化,勞動者所獲得的物質資料的范圍和數量是不同的。但在一國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物質資料的平均范圍和數量是一定的。
總之勞動力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決定的”(馬恩選集2卷181頁)勞動力價值“是由每個國家已成慣例的生活水平來決定。”(馬恩選集2卷181頁)
資本主義國家工資的實質是勞動力買賣。它體現著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因此,資本家給勞動者的工資即那一點點湯只是勞動力價值的轉化形式,并非勞動者的全部勞動創造即那一鍋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