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jié)》美國版封面
圖片說明:《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jié)》英國版封面 均資料圖片
對西方社會而言,資本主義就如呼吸的空氣,人們很少質(zhì)疑它的存在。但是,了解資本主義如何被推動以及如何失敗,對于把握全球經(jīng)濟的健康運行是非常重要的。最近,高擎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的地理學家和人類學家大衛(wèi)·哈維(Davi dHarvey)出版新書《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jié)》(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考查資本主義內(nèi)部伴隨資本流動而存在的矛盾。哈維認為,雖然資本主義因其內(nèi)在矛盾而具有恢復能力,但這種矛盾也蘊含著系統(tǒng)風險的因子。
哈維長期以來被視為全球重要的思想家和批評家之一,他如今是紐約城市大學人類學和地理學教授。在《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jié)》中,他以地理學家的嚴謹解釋了資本站不住腳的各種因素,剖析了資本如何造就一個不平等的、危機四伏的系統(tǒng),以及目前資本主義世界內(nèi)在邏輯的謬誤,并試著展望人類社會在后資本主義時代的發(fā)展。這本書代表了哈維長達40年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生涯的升華。在一個很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丟進故紙堆的時代,這本書無疑來得正是時候。太多人用錯誤的方式解讀和引用馬克思,哈維對此深感厭倦。他對于新作是這樣定位的:很多人問“馬克思這家伙究竟是誰”,這本書就是寫給有此疑問的人看的,所以它足夠簡單。
哈維的新作其實接續(xù)了他一直以來從地理學開始的研究。克拉克大學地理學教授理查德·皮特(J.Richard Peet)認為,1960和1970年代,哈維在“激活一個老朽的地理學專業(yè)”中發(fā)揮了核心作用,并奠定了他在地理學研究中的左翼立場。哈維的《地理學解釋》(Explanation in Geography,1969)是地理學領域重要的實證主義著作。此后的《資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1982)被廣泛翻譯和重印。而在《后現(xiàn)代性的條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1989)中,多學科的研究實踐更是極大推動了哈維博大包容的國際學術聲譽。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哈維在劍橋大學受過系統(tǒng)的地理學訓練,70年代他來到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身處巴爾的摩的城市現(xiàn)實中,他深感自己所受的傳統(tǒng)社會科學理論訓練對自身產(chǎn)生了重重限制,因此逐漸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chǎn)生興趣。哈維曾在一份提交給政府的有關住房問題的報告中借鑒了《資本論》中的觀點。他對于馬克思有關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分析深感共鳴,也十分認同馬克思的觀點:資本的運行總是伴隨著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從未被解決。這份報告深受好評,而政府并不知道觀點來自《資本論》。
在此之后,他的著作關注城市、政治、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等問題。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經(jīng)濟學教授羅伯特·波林(Robert Pollin)非常推崇哈維的《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2005)。該書講述了40年來的政治,而不是凱恩斯主義,提出了公共部門以當下盛行的自由市場理念限制了民營企業(yè)的觀點。波林認為哈維是思想界的巨人,但他對哈維的看法在保守的經(jīng)濟學界顯得另類。有些經(jīng)濟學家知道哈維很重要但從未讀過他的書,更多的根本不知道哈維是誰。波林認為,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經(jīng)濟學家的關注重點,并不代表哈維的著作不好。“哈維毫無疑問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但在美國的文化中,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就意味著被習慣性忽略。哈維在歐洲和南美洲吸引了廣泛關注,而在“主場”美國,他的名字往往只出現(xiàn)在不起眼的左翼場合。哈維曾戲稱:“我在BBC露過臉,但是從未在NPR上過節(jié)目。”在他看來,在美國主流媒體以任何形式談論馬克思主義仿佛都是禁忌。
《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jié)》誕生于一個恰當?shù)臅r機,或許能將哈維推介給更廣泛的受眾。奧巴馬總統(tǒng)將應對收入不平等問題放在年度議程首位。年輕的知識分子也通過最近的金融危機逐漸走向成熟,又重新回歸到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本杰明·孔克爾(Benjamin Kunkel)在其討論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新書中,專門辟出第一章介紹哈維的思想。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一位博士認為,如果要選一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解釋者,他會選擇哈維,因為哈維“具有將馬克思著作進行清晰解讀的天賦”。
相比過去,如今的美國已經(jīng)為質(zhì)疑資本主義的聲音提供了一定空間,這一點從最近《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作者、法國經(jīng)濟學家托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在美國的人氣可見一斑。這本書強調(diào)了不平等是資本主義的大勢所趨,并批評了經(jīng)濟學家們專注于純理論的研究取向。哈維贊賞皮克提在經(jīng)濟研究中“帶回了些許人文主義的傳統(tǒng)”,但他也指出,該書過多地注重由資本本身造成的不平等,而忽視了不平等的復雜根源。
他認為:“有關財富和收入不平等的歷史,皮克提搜集了令人吃驚的材料。但此書的一個缺陷在于,讀者無法從中得知2007年和2008年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雷曼兄弟會破產(chǎn)?金融危機從何而來?”而在其新書中,哈維試圖說明的是,資本存在多面性,蘊含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多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jié)》從引發(fā)2008年金融危機的事件說起: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存在矛盾,尤其在房地產(chǎn)領域,由于房產(chǎn)成為投機嚴重的領域,很多人實際上由此被剝奪了家園。隨著敘述的展開,哈維指出,由于資本總是尋找各種新領域,隨后涌入逐利,交換價值逐漸限制和主導了越來越多必需品。因此,許多曾經(jīng)由國家免費提供的使用價值都私有化和商品化了,包括住房、教育、醫(yī)療保健和公共事業(yè)等,不僅在美國如此,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如此。政治總是在兩者之間選擇,或選擇一個為富人提供周到服務的商品體系,或選擇一個專注于為全民生產(chǎn)和公平提供使用價值的體系。
書中還提到其余的資本主義矛盾,比如:貨幣價值,尤其是當它未與任何確切的金屬價值相關聯(lián)時;資本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資本總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和生產(chǎn)力的提升而勞動者總是尋求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資本所浮夸宣傳的自由和現(xiàn)實之間的裂隙,這對窮人而言尤其影響深遠。
哈維在書的最后討論了“危險的矛盾”:資本總是對復合增長有無盡的需求,而長此以往,因經(jīng)濟增長而被破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便會反過來報復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最后一章“普遍異化(universal alienation)”中,哈維批評了限制有意義的工作并鼓吹無聊的消費主義的負面推動力。盡管存在各種矛盾,資本還是可以幸存,其幸存的方式就是堆積越來越多的負擔,具體形式包括:階層不平等,環(huán)境惡化,人類自由的限制等。
問題的關鍵在于,人類的方向究竟何在。哈維呼吁,應該“把革命性的人道主義與基于宗教信仰的人道主義結(jié)合起來”,如此才能對抗各種形式的異化,并從根本上將世界從如今盛行的資本主義方式中糾正過來。他啟發(fā)讀者去想象一種經(jīng)濟狀況:食物、住房、教育等必需品不需要通過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市場體系來流通;錢變得沒有意義,人們也無需費盡心思地儲蓄;工作節(jié)奏放緩,以適應創(chuàng)造性的冒險和平凡的社會生活;經(jīng)濟的“零增長”是一種合理的停頓,而并不預示著國家進入緊急狀態(tài)。這聽上去的確很牽強,但哈維并沒有為這種經(jīng)濟狀況的實現(xiàn)制定路線圖。
波林的觀點是:哈維在批評方面很強,他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和馬克思很相似,但他并不長于思考具體的路徑。哈維則認為,任何革命都應該始于“首先從心理上改變美好生活的理念”。當然,他承認阻力和挑戰(zhàn)很多:很多人已經(jīng)“新自由主義化”了,堅信有錢能使鬼推磨,堅信資金雄厚才是個人提升的基礎,認為社會服務和公共機構(gòu)可以被私有化,肆意輕視政府的潛力……哈維指出,左翼正在面對一種“依賴于欺騙的敘述的政治”,這種現(xiàn)狀并不有利于團結(jié)。非政府組織目前看來是對抗不平等的主要工具之一,但它們本身由富人資助,因此也無法隨意批評富人以及間接惠及組織本身的各種財富積累手段。近幾十年來,個人債務也逐漸成為重大負擔,這也是挑戰(zhàn)之一。關于債務,哈維提醒大家,它其實是取消了贖回未來的可能性——你已經(jīng)把未來花掉了,而當你的未來已經(jīng)被固化為一種延續(xù)的資本形式時,很難想象所謂的未來還能有什么多元的可能。
(本文綜合編譯自牛津出版社的介紹及刊于The Chronicle Review的書評文章Mapping a New Economy)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