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king class)
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以這樣的宣告開始:“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統治階級強制被壓迫階級一直為它生產財富,這是個關鍵問題。為此,在以往的每個社會里,階級之間曾經發生過巨大的斗爭,并且經常陷入內戰——古羅馬的奴隸起義,中世紀歐洲的農民起義,17至18世紀的大規模內戰與革命。
在所有這些大規模斗爭中,反叛的群眾來自社會最受壓迫的部分。但是,如馬克思緊接著補充的,到最后,他們所有努力的結果,只是以一個少數人的特權統治代替了另外一個。所以,例如在古代中國,有過多次勝利的農民起義——但他們總是以一個皇帝代替另外一個。同樣地,在法國大革命中出力最多的是“無套褲漢”(bras nus)——巴黎最貧困的階級,但最后取代國王和貴族統治的,不是他們,而是銀行家和工業家。
底層階級之所以失去對他們投身奮斗的革命的控制權,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社會財富的一般水平還相當低。只因為大多數人民群眾被保持在赤貧狀態,所以僅有一小部分人有時間和閑暇發展藝術和科學來維持文化。換句話說,如果社會要發展,階級的分工仍然必要。
其次,被壓迫階級的生活沒有為他們管理社會提供準備。大體上他們沒有文化,他們對自己所處地區之外的事物是什么樣的只有很少概念,并且,總的來說,他們每天的生活把他們分割為彼此反對的個體。每個農民只關心他所耕種的一小塊土地。城鎮里的每個手工業者只經營他自己的小生意,并且進而與其他手工業者相互競爭,而不是聯合。
農民暴動始于大批農民起而瓜分當地封建地主的土地,可是一旦地主被擊敗,他們就會落入為如何劃分土地而彼此爭吵。如馬克思所評述的:農民就像“一個袋子里的馬鈴薯”;他們可以被某些外部力量團聚在一起,但不能建立永久的聯合來代表他們自身的利益。
在現代資本主義之下創造財富的工人,有別于所有此前的低下層階級。首先,階級分工不再為人類進步所必需。那么多財富被創造出來,以至于資本主義社會自身要通過戰爭或經濟危機周期性地大量予以毀滅。這些財富可以公平地加以分配,而且社會仍能夠使科學和藝術等等得以茁壯發展。
其次,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活使工人有許多途徑預備掌握社會。例如,資本主義需要熟練的和受過教育的工人。同樣,資本主義迫使成千上萬人進入大城市里的大型工作場所,他們在其中彼此密切聯系,能夠成為一個改變社會的強大力量。
在工廠之內,資本主義使工人在生產中彼此合作,當工人把自己組織成工會時,那些合作的技巧可以很容易地轉而用于反對該制度。由于他們被集中在一起并有著大量的聯系,因此要民主地管理這樣的隊伍,對工人來說,跟以往的被壓迫階級相比要容易得多。
再者,資本主義傾向于加速把那些自認為與普通工人相“隔離”的群體(像文員和技術員)轉變成受薪勞動者,他們被迫像其他工人一樣建立起工會之類的組織。
最后,交通通訊的發展——鐵路,公路,空運,郵政系統,電話,廣播和電視——使工人得以與他們所在地或所在工廠之外進行溝通。他們能夠以國家和國際的規模,作為一個階級組織起來——這一點超出于以往被壓迫階級最狂熱的夢想。
所有這些事實意味著工人階級不僅能夠成為反叛現存社會的力量,而且能夠把自己組織起來,選舉并控制它自己的代表,進而根據自身的利益來改造社會,而不是僅僅把另一個皇帝或一伙銀行家擺上臺。正如卡爾•馬克思所言:
“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自覺的獨立的運動。”
注:末一段所引《共產黨宣言》的英文本,似與我手頭的版本稍有出入:“All previous historical movements were movements of minorities in the interests of minorities. The proletarian movement is the self conscious independent movement of the immense majority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immense majority.” 《馬恩選集》里的譯文是:“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movements of minorities, or in the interest of minorities.)。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在1888年英文版中這里加上了:‘自覺的’。the self-conscious, independent movement)獨立的運動。”
工人何以趨向革命?
(How do workers become revolutionary?)
在本世紀,大部分英國工人曾經指望工黨和改良主義者去改造社會。大多數人(注)曾經支持托利黨的反動觀點。革命社會主義的支持者通常只占人口的少數。
工人對革命社會主義的冷淡幾乎不令人吃驚。我們都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接受教育,想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們不停地被報紙和電視教導說,在工廠和國家里只有一伙特權的少數有能力做出關鍵決定,工人群眾從他們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被教育去遵守“年長者與優越者”訂下的規矩。
正如馬克思揭示的,“居統治地位的意識乃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大多數工人接受了它們。
但盡管如此,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上,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曾經一而再地動搖了一個又一個國家:1871年的法國,1917年的俄國,1919年的德國和匈牙利,1920年的意大利,1936年的西班牙和法國,1956年的匈牙利,1968年的法國,1972~73年的智利,1975年的葡萄牙,1979年的伊朗,1980年的波蘭。
對這些巨變的解釋,要在資本主義自身的本質中去尋找。資本主義是個易于產生危機的體制。長遠來看它無法提供充分就業,它無法為全體人民提供繁榮,它無法在今天保護我們的生活水平,以防明天它將制造的危機。但在資本主義的繁榮期,工人傾向于接受這一切。
所以,例如,在1950~1960年代早期,英國工人傾向于期望永久的充分就業,一個“福利國家”,以及教育,而不是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相比之下,在最近25年中,歷屆政府承認失業人數超過了四百萬,拆解福利國家,并一次一次企圖削減生活水平。
因為我們被洗腦,而接受了很多資本主義觀念。我們接受了其中的一些攻擊。但是不可避免地到了這樣一步,工人發現他們再不能忍受了。突然,通常沒人預料得到,他們的怒火突然點燃了,他們采取了一些行動來反對雇主或政府。也許他們上演一場罷工,或者組織示威抗議。
當這類事情發生,不論他們喜不喜歡,工人們開始做出一些事情來對抗他們以往接受的全部資本主義觀念。他們開始同他人密切團結,作為一個階級起來行動,反對那些資產階級代理人。
他們通常拒不沾手的革命社會主義觀念,現在開始融入他們的行動之中。至少部分工人開始嚴肅地采納這些觀念——提供這些觀念是容易的。
這種情形發生的規模,依斗爭的規模而定,而不是首先靠著工人頭腦中的意識。資本主義迫使他們投入斗爭,即使他們是從資本主義以前的觀念開始的。斗爭接下來將令他們質疑這些觀念。
資本主義的權力存在于兩個領域——對生產手段的控制和對國家的控制。當斗爭超出暫時的經濟利益,一場真正的革命運動將在大多數的工人之中展開,導致他們與資本主義統治的兩個領域發生沖突。
以那些在同一家工廠受雇多年的工人為例。他們整個的日常生活方式依賴于他們在那里的工作。有一天雇主宣布他要關廠。甚至勞動大軍里的托利黨的支持者也會驚慌,并且想要做些什么。在絕望中他們決定占領工廠——奪取雇主對生產手段的控制權,這是資本主義教給他們的,能夠使他們保持生活方式的唯一辦法。
他們會很快發現自己同時在反對國家,當雇主報警,以奪回對“他的”財產的控制。如果他們還有什么機會保住工作,工人們現在必須同時對抗警察,國家機器,就如同對付雇主。
這樣,資本主義自身創造了階級斗爭的這一條件,使工人的頭腦達到這樣的意識,恰恰與該制度曾經教給他們的那些意識相敵對。這解釋了為何資本主義的歷史記錄了千百萬工人革命情緒周期性的高漲,即便在大多數時候,大多數工人接受了這個制度灌輸給他們的意識。
最后一點。令許多工人在情感上轉而支持革命意識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意識到他們的任何私下行動都是毫無價值的,因為其他工人永遠不會支持他。當他們發現其他工人都在行動,他們就突然擺脫了自己的冷漠。同樣,那些感到自己根本沒有能力管理社會的人們,比如工人,在投身于反對現存社會的大規模斗爭中,發現他們正在接管社會的許多管理工作,他們突然以別的方式學會了它。
這是因為,革命運動一旦開始,就會以令人驚異的速度滾雪球般推進。
注:A large minority,minority(少數)疑為majority(多數)之誤。
吳季摘譯自《How Marxism Works》(2000年6月第6版。初版于1979年),作者Chris Harman。這是一本馬克思主義入門小冊子,所譯的是其中兩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