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著名導演、中國導演協會會長賈樟柯,日前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個論壇上,批評中國電影市場不夠國際化,隨即引發激烈爭議。大概是為了澄清自己的立場吧,賈樟柯又把自己的觀點梳理了一下,發布在微博上。
仔細看了一遍(見截圖),覺得如果我們不因人廢言的話,就會發現,賈樟柯的看法是中肯的,可以說切中時弊。
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有什么特點呢?
第一,中國已經成為和北美(美國+加拿大)并駕齊驅的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第二,中國的電影市場,缺乏真正優秀的國產影片,一些有著驚人票房的國產影片,無論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都很差,既不能創造新的電影語言,也不能引發觀眾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只是一些絢麗的泡沫,甚或圈錢手段而已。
所以,毫不奇怪,一些在國內市場呼風喚雨的大片,在國際市場上卻風光不再,倍感寂寞。
以2023年北美的外語片市場為例,總票房2.86億美元,其中日本電影貢獻了半壁江山,《哥斯拉》4918萬美元,《蒼鷺與少年》3970萬美元。
此外是印度電影《帕坦》,1749萬美元;韓國電影《防彈少年:稍待未來》,912萬美元。
而在中國市場囊括近40億票房的《流浪地球2》,僅502萬美元,不及一部日本電影的零頭,僅略高于法國電影《墜落的審判》的381萬美元票房,而后者本來就是一部小眾藝術電影。
時至21世紀的今天,電影當然已經失去了它在20世紀曾經享有的中心位置,但即便如此,電影仍然是傳播文化與生活方式,塑造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但你的電影在國際上沒有市場,就無法傳播你的價值觀,事情其實就是這么簡單。
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當然復雜的,一篇短文不能一一羅列,但賈樟柯指出的中國電影市場不夠國際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02
和許多人的刻板印象相反,中國的電影市場,有過一段相當國際化的時期,那就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來自亞非拉國家的電影,獲準在中國放映。如朝鮮、越南、墨西哥、羅馬尼亞、印度、巴基斯坦等,也包括蘇聯、法國、西德、日本等國的電影。
記得那個時候,小伙伴們還根據各個國家不同的電影風格,編了一套順口溜,什么“羅馬尼亞洋槍洋炮,朝鮮哭哭笑笑,越南飛機大炮,中國新聞簡報……”之類,不同國別的電影,打開了一代人觀察世界的窗口,也成了美好的文化記憶。
但是,從九十年代中期,為激活電影市場,引進10部“美國大片”開始,中國電影市場,開啟了一個長達20余年的獨尊好萊塢時期,直到好萊塢電影自己開始衰落。
這一時期,好萊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橫行無忌,像是一頭沒有天敵的怪獸。比如,一部《亡命天涯》的票房,就相當于當年所有國產電影票房的總和。
這一時期,其他國家的電影,就很少在大銀幕上看到了。
獨尊好萊塢,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后果。
好萊塢對中國電影市場的長期統治,不僅重塑了中國電影,也重塑了中國的電影觀眾,以至于中國電影不得不把自己拍成好萊塢電影的高仿才能贏得市場。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些在中國異?;鸨碾娪?,如“戰狼”系列、“流浪地球”系列,為什么會在國際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折戟沉沙——很簡單,沒有人喜歡看自己的山寨貨。
這再次證明,中國電影必須深深扎根于中國歷史與文化,才能成為真正的國際電影,靠跟著好萊塢邯鄲學步是不行的。
雞血大片之外,中國電影市場獨尊好萊塢的另一個后果,就是一些噱頭大片趁虛而入。
比如,賈玲的電影《熱辣滾燙》,本是對日本電影《百元之戀》的東施效顰,無非一個減肥噱頭加炒作而已,甚至不能算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電影,但居然能夠囊括27億票房。
噱頭大片的大賣,對中國電影的傷害是可以想見的。從此之后,誰還會去認真拍電影?大家都找一部外國電影模版,然后用噱頭加炒作去收割票房。
03
賈樟柯說的對,中國電影市場需要國際化。
我們不能獨尊好萊塢,更不能關起門來沉浸式地把玩自己的雞血大片和噱頭大片,那樣遲早會讓中國電影市場步房地產市場的后塵。
做為中國觀眾,我們要看歐洲電影,要看亞洲電影,要看非洲電影,要看拉丁美洲電影,當然我們也不排斥北美和日本電影,總之,一切地區、國別的優秀電影,都應該通過合理的政策,讓中國觀眾有機會看到。
國際化的電影市場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何在呢?
邏輯是這樣的:豐富的、多元化、國際化的電影市場,培育出高水平的、有鑒賞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觀眾;高水平的觀眾催生出高水平的中國電影(不是雞血大片和噱頭大片);這種中國電影,集娛樂性、思想性、藝術性與一身,然后走向世界,向全世界的觀眾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的價值觀與文化,塑造中國的善良可親、文明發達、同時又凜然不可侵犯的真實形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