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大家講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2015年夏天,中央芭蕾舞團攜《紅色娘子軍》和《牡丹亭》兩臺芭蕾舞劇應邀赴美演出。當《紅色娘子軍》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大衛·寇克劇院拉開首演帷幕,隨著劇情的進展,叫好聲震耳欲聾、鼓掌聲此起彼伏、尖叫聲不絕于耳。為此,額角還淌著汗水的演員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一遍又一遍的行禮致謝。
“太精彩了!真是太精彩了!我只能用這句話來表達我的觀感。”這是美國默斯·肯寧漢舞蹈公司前芭蕾舞演員馬太·莫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感慨。
“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芭蕾舞劇,該劇編排緊湊,中西文化在劇里的完美融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紐約郵報》舞蹈評論人雷西·韋切爾的評論。
"這是一部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將芭蕾舞的精華與中國民族傳統舞蹈融為一體的經典劇目。"這是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總監奈杰爾·雷登的評價。
而美國觀眾的普遍評價是:《紅色娘子軍》比《天鵝湖》更美妙、更震撼、更精彩。
一時間,《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和《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持續報道與評論,以至于《紅色娘子軍》在美巡演場場爆棚。
法國版《紅色娘子軍》
有意思的是,國內以央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當時對此居然沒有一個字的報道,他們報道的是在美國演出反響平平的《牡丹亭》,聲稱是《牡丹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幾個意思?
事實上,《紅色娘子軍》不僅在美國受歡迎,在西方世界都受歡迎。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黨中央特意給他安排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尼克松觀后對他的隨行人員表示,這部作品不僅兼有歌劇、小歌劇、音樂喜劇、古典芭蕾舞、現代舞劇和體操等多種藝術形式,而且其精湛的表演藝術和技巧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那以后,《紅色娘子軍》就開始走向世界。時至今日,她已經在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古巴等西方國家巡回演出4000多場,場場爆滿。
眾所周知,芭蕾舞起源于法國,而自詡為歐洲文化中心的法國極少模仿別國的文藝作品,但法國人偏偏就模仿了中國的樣板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為什么?
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資本主義國家的群眾也喜聞樂見?甚至還到了模仿的地步?
難道僅僅因為其美輪美奐、無與倫比的藝術性嗎?
當然不是!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革命文藝的開創者李進。
建國后,李進曾擔任中宣部文藝處副處長,文化部電影事業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宣部電影處處長等職。由于職業原因,她系統地接觸了一部分文藝作品,發現新社會的文藝界,仍然充滿厚古薄今、崇洋非中、厚死薄生的空氣。她感覺這種文風不但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反而會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于是,根據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學藝術"要為革命的工農兵群眾服務"的精神,她開始對文學藝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創新。
《紅色娘子軍》在1964年9月22日到1965年1月24日這4個月的排練中,李進同志先后七次親臨現場觀摩,每次都從各方面作了極為細致的指導。
在作品為誰服務方面,李進同志指出:
"文藝工作者必須以無產階級政治掛帥,并深入工農兵改造思想,樹立全心全意為工農兵和世界革命人民服務的思想。
今后這個團要特別強調政治掛帥,為什么人服務?為個人還是為工農兵?為六億幾千萬還是為三千萬?為亞、非、拉被壓迫人民,還是為資本主義、修正主義服務?……要把革命干勁,民族自豪感,對亞非拉的責任心樹立起來,這樣,那樣的個人主義就見不得天日了。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這樣低薪的白天鵝,這是錯誤的。……搞高薪物質刺激是修正主義,說跟服務員一樣的薪金,難道服務員是下等人嗎?
政治上要抓緊些,使每人肩上擔個責任,即使不是黨、團員,也要有愛國主義的責任。
你們基本功不錯,主要是缺乏生活。下去生活時,上午要練功,下午下廠去勞動,注意保護關節。住在工人家不同吃不同睡,不能了解工人的思想感情。還要全心全意向工人學習,這樣才能在舞臺上表現工人。”
在作品表現形式方面,李進同志指導:
"要破除崇洋復古思想,樹立雄心壯志;要推資本主義之陳,出社會主義之新,立無產階級之異,不然不能出東西。
社會發展史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有革命,但剝削的本質是被繼承下來的,只是形式不一樣,到無產階級革資本主義的命是最后消滅剝削,因此對他們是生死關頭,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我們不是不學西洋,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是崇拜西洋到那樣的程度,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高不可攀,這是奴隸思想,一定要把它燒掉。
基本功可先用芭蕾,同時學中國舞蹈,以后也要有自己的一套。
化裝我們堅決反對,就是外國人漂亮,中國人丑?搞眼睫毛干嗎?把人都弄丑了。
化裝不好,連長的眼睛象洋人的眼睛。連長原來挺漂亮,這樣一畫丑死了。
常青本來滿體面的,現在弄成個怪物。你們要燒一燒,就是崇洋,外國人好看。
京劇要把臉譜取消,音樂上洋教條、土教條都要打掉。民歌不是不好,但有許多弱點,也有色情的,民歌有部分好的東西,以它代替一切不行。"
在演員表演方面,李進同志指導:
"演員要進入角色,要帶著強烈的階級感情去演戲。
黎族獨舞要進入角色,要有被迫的情感。
該有戲的地方沒戲,是階級感情問題。送椰子水就要使人流淚,導演要給演員過程。
戲不深,演員不理解,端椰子水往前是想得很好,但演員臉部要有表情,不然就沒有意思了。
音樂舞蹈都要加強,要使人流淚。瓊花接到銀幣時表情不夠,你們不知道舊社會,我小時候給一個銅板就不容易,可是洪常青給她的是銀毫子,她要感動得流淚。拿到錢在表演上要有個過程,這個地方是有戲的,兩種對比,南霸天拿人不當人,共產黨員是這樣對人的,兩種對比,不要錯過。
第一場瓊花是反抗的性格,但她不知道投奔何處,要讓人覺得這個孩子很可憐,使人同情她,可以加點古典芭蕾的舞蹈,是否可以調和?這樣也可以不平了。她沒有吃的,很餓,她向往有一個地方,然后洪常青給她指路,就昂首去了。
瓊花從來沒有人拿她當人,洪常青給她錢,她很感動。參軍后覺得得紅軍都是這樣。"
在劇情理解方面,李進同志指導:
"文藝作品源于現實生活,但要高于現實生活。’紅’劇修改一定不能違反軍事生活。
對三場的理解也很不對,打阻擊戰一個排已經很夠了。摸哨兵要堵咀。瓊花要武器,戰士是不能離開武器的。常青、小龐得用手槍,不能用駁殼槍。
黎族舞的服裝象蛇,裙子花邊太自然主義了,黎族婦女穿黑的羅,但可突出紅顏色。女孩子的小辮丑化了。衣服那么自然主義,還不如原來的,我不理解。
這是舞劇,穿得破破爛爛也不合適,群眾可以破一些,但也要好看一些。團丁頭巾沒有時代感,像古人,要解掉。
化裝的人要理解這是海南島,臉都是黑紅的,不是白的。
對布景的意見最大,沒有海南味。練兵場色彩很壞。景有問題,沒有海南風光,海南到處是椰子樹、檳榔樹,現在象個竹林。四場背景用赭色,現在象草地,海南哪有草地。"
在劇情表達方面,李進同志指導:
"要有貫串全劇的中心人物,不能盡是雜碎;要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不能突出群象。
你們現在大砍大動,沒有一個貫串人物,非常危險,象西洋的芭蕾舞,盡是雜碎,突出群象很危險。不能讓人看了很熱鬧,但很雜。
過場索性搞一場戲,房子用赭色椰子樹,編一場戲?,F在連長戲不夠。這樣連長、瓊花都可以突出一些,不要讓人感覺是湊起來的。
盡可能想法使主要人物一下就看出來,必要時來特寫,拉到前面來。主要突出洪常青、連長、瓊花,要表現出來,不一定全用啞劇……
四場很重要,表現黨的作用和瓊花的轉變。轉變寫得不夠,要突出地寫指導員、連長,紅蓮的戲交給連長,后來瓊花的轉變就好一些。瓊花要有獨場,要改。三個人的戲再突出一些。
連長獨舞再多一些,使她突出?,F在連長比瓊花突出,連長超過瓊花就不妥當。瓊花有覺醒的過程,連長沒有。你們大概理解過了,連長不能壓過瓊花。
在人物表現方面,李進同志指導:
"正、反面人物都要突出形象和個性,但正面人物一定要壓過反面人物。戲總要通過人物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
注意塑造人物的形象很重要,反面人物不塑造不行,問題是要使正面人物壓過他。
常青用自白書打南霸天要打上,要一個很高一個很低,反動派只要你不怕,他就怕。"
李進同志對《紅色娘子軍》的指導,大到思想內容、精神面貌、場景設計,小到服裝、道具、動作、表情、用曲、唱腔等,非常具體和細致,在此因篇幅問題,僅摘錄一二。
總之,包括《紅色娘子軍》在內的八個樣板戲,雖然都是大量文藝工作者集體創作的成果,但同時也傾注了李進同志大量的心血??梢哉f,沒有李進的改革創新,就沒有革命文藝,也沒有革命樣板戲。
也正是在李進同志的悉心指導下,八個樣板戲無論是藝術高度,還是思想高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經典,以至于至今都無人超越。
而說到樣板戲的思想高度,答案也就出來了,那就是旗幟鮮明的革命性。
包括《紅色娘子軍》在內的八個樣板戲,都是把王侯將相、才子佳人趕下舞臺,把工農兵搬上舞臺;都是把無產階級樹立成正面形象,把地主、資產階級塑造成反派角色;都是無產階級在與地主、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取得最后勝利。
試想,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是不是占絕大多數呢?而表現、頌揚無產階級,鞭撻地主、資產階級的舞臺劇,廣大的無產階級者又怎么會不喜聞樂見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詆毀、污蔑、抹黑樣板戲的,恰恰是害怕革命文藝的地主、資產階級的孝子賢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