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端午節前,由于慕名已久,專程驅車數百公里,游覽了位于江蘇常熟的沙家浜景區。
近年來,因為種種機緣巧合,我到過的景區可謂多矣,包括河南開封的萬歲山景區、清明上河園景區、北京的環球影城、上海的迪士尼影城,無錫的黿頭渚景區……,等等。
這些景區中,萬歲山、清明上河園,主打傳統文化;環球、迪士尼,則庶幾可以看作是美國在中國的“文化飛地”,主打美國文化;黿頭渚,則主打自然風光,唯獨沙家浜景區,主打紅色革命文化!
沙家浜景區,因此彌足珍貴!
常熟縣的沙家浜,所以能成為景區,根本的原因,當然因為新四軍在這一地區長期浴血奮戰,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
具體來說,就是葉飛率領的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東進作戰,與“民抗”等抗日武裝在陽澄湖畔會師,橫掃日偽據點,打擊頑軍和流散土匪,建立蘇常游擊區。1939年11月后,以新四軍傷病員為骨干的“江抗”東路司令部成立,繼續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斗爭。
此外,沙家浜有如此之高的知名度,無疑也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革命現代京劇的興起有關,其中《沙家浜》更是得天獨厚,極為幸運地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命名,這就使它即便在部部皆精品的樣板戲中,也散發出別樣璀璨的光芒。
我想,哪怕撇開政治意義不談,單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史角度看,樣板戲也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樣,堪稱民族文化的又一高峰。其中的名章雋句,如《沙家浜》中的“智斗”、《紅燈記》中的“臨行喝媽一碗酒”、《智取威虎山》中的“共產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必然和唐詩宋詞一樣,成為國人精神世界中的瑰寶。
值得一提的是,七十年代中期,隨著“鋼琴伴唱紅燈記”、“交響音樂沙家浜”的出現,一條嶄新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被打開了。
這兩部作品所展示的文化,是一種與“旗袍”、“小腳”、 “大紅燈籠”等等在氣質上截然不同的革命文化,它陽剛、雄壯、氣勢磅礴、恢弘自信,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是毛主席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結出的碩果。
在一定意義上說,沙家浜景區,就是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一座活的、生動的紀念碑。
02
去沙家浜景區,可觀看、可體驗的景點與設施不少,這里不一一例舉了。
唯一的建議,是游覽不妨從參觀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開始——先了解歷史,再進入景區,可以避免盲目性。
沙家浜景區游覽的高潮,是在橫涇劇場觀看大型實景劇《蘆蕩烽火》。
但是,對《蘆蕩烽火》,我則要提出不客氣的批評。
這樣的實景劇,本來是一個讓海內外觀眾直觀感受新四軍抗日殺敵事跡的好機會,但令人遺憾的是,卻被搞成了一部抗日神劇。
為什么說是神劇呢?“神”在哪里呢?
一是,原本新四軍的傷病員為躲避國民黨“忠義救國軍”(實為漢奸偽軍)和日軍的搜捕,躲進了蘆葦蕩,但不旋踵他們就從外圍向日偽軍發起了強攻。
試問,這怎么可能呢?傷病員的身體、裝備等都不允許他們采取如此冒險的進攻行動,這相當于自投羅網。
在六、七十年代任何一個版本的沙家浜故事中,都是傷病員傷愈之后,對防守松懈,甚至忙于大宴賓客的敵軍發起奇襲——這才符合敵后作戰的規律。
二是,新四軍傷病員的強攻果然遇挫,死的死,傷的傷,這時,一隊天外來客般的女民兵出現了。她們每人都扛著一支在抗日戰場上從未出現過的“反坦克火箭筒”,對著沙家浜的日偽軍一通猛烈轟擊,立刻大獲全勝!
這就有點兒戲了。
這樣的安排,在視聽效果上當然夠刺激,但無疑會令游客質疑新四軍沙家浜抗戰的真實性,甚至產生反效果。
抗日戰爭是人民戰爭!
人民的戰爭的顯著特點,包括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包括“兵民是勝利之本”,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反對唯武器論等,但“蘆蕩烽火”實景劇中的兩大高潮——新四軍傷病員在不利條件下對沙家浜強攻和“火箭彈轟擊沙家浜”——恰恰與人民戰爭南轅北轍,所以就只能是一種貽笑大方的神劇了。
毫無疑問,今天用實景劇(包括影視劇)來表現人民戰爭,最大的障礙就是創作者與歷史的隔膜,甚至斷裂。
由于種種原因,很多當下的文化精英,從未經歷過人民戰爭,無法理解人民戰爭,更無法想象人民戰爭,要他們創作反映人民戰爭的作品,其難度之大,頗似強迫夏蟲語冰。
但這一關必須要過!不過,就只能拿抗日神劇來糊弄觀眾,就對不起當年出生入死的先烈,就會滑向歷史虛無主義。
其實,當年新四軍在蘇常一代抗戰,創造了許多精彩戰例,包括血戰沙家浜、激戰陽溝婁、伏擊八字橋、夜襲滸墅關、奇襲虹橋機場,等等。只要編導尊重歷史,認真挖掘,就一定能夠創作出既反映人民戰爭特點,又具有良好視聽效果的優秀實景劇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