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對話
【主持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9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把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處處挨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變成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都面臨新的征程。有關這個話題,我們請來被網上稱為“山寨學者”,馬甲為邋遢道人的楊松林先生進行個系列座談,今天是第一個,對共產黨前90年做個評述。
【主持人】道長好。今年是建黨90周年。你對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史做一個什么樣的評價呢?
【邋遢道人】共產黨這90年歷史,可以分三個30年。第一個30年是1921年到51年,然后1952年到1981年,第三個從1982年到今年。
【主持人】你怎么這么分呢?為了看著整齊?但覺得與歷史實際情況不太照應。
【邋遢道人】我是這樣看。1949年是建國了,但土改沒完成,朝鮮還在打仗。到1951年底土改完成,朝鮮勝負已分,所謂民主革命的任務才算完成。1952年才真正開始建設。1979年雖然提出改革,但1980年底農村才開始承包制。81年聯產承包才接近完成。新體制要從1982年算起。要說城市改革就更晚。
【主持人】 這樣說也都道理。
【邋遢道人】 翁永曦先生對這三段有個評價,說前30年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國從此有了一個獨立自主實現現代化的條件,打95分。后30年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但也出現貧富分化、貪污腐敗加劇問題,打80分。他覺得中間30年問題比較多,但畢竟取得很大成績,打及格分還是可以的。
【主持人】 前30年95分,中間30年60分,后30年80分。你怎么看呢?
【邋遢道人】我覺得翁先生打的分,大概符合現在很多中國知識分子的看法。當然也有認為中間30年分數打得高了,不少人認為這30年根本不及格。中央黨校的教授都說中間30年經濟社會發展沒有印度好,甚至不如國民黨時期。還有一些人給第一個30年打的分也很低,認為即使沒有共產黨,不搞民主革命,國民黨政府照樣能帶領中國人實現現代化,比如他們在臺灣搞得就不錯。共產黨鬧革命實際是耽誤了中國現代化。而一些左翼人士認為,最后30年問題很大,失去了社會主義方向,兩極分化,給的分很低。
我的看法是,前30年95分不算給的高,后30年分數現在還很難評。而中間30年只給及格分太低了,起評分就該80分。
【主持人】有這么高?很多人覺得中間30年給個及格分就不錯了。反右把知識分子搞得灰溜溜的,從此不敢說話,大躍進失敗了,人民公社制度讓人餓肚子,文化大革命又得天怒人怨,最后國民經濟走到崩潰邊緣。而且共產黨自己的《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都沒給這個階段打多少分。你怎么會給那么高分數呢?
【邋遢道人】你聽到的關于對那30年印象很差,評價很低的人主要是部分知識分子和文化革命挨整的干部以及他們的后代。有些知識分子覺得自己在那30年夾著尾巴過日子很憋屈,現在翻身了,要發泄怨氣。而他們現在掌握著話語權,報刊雜志電視電臺的總編編輯都是他們實際在運作,講臺也是他們占著。同時,共產黨自己給這30年評價也不高,對批評這30年的言論不聞不問,有點樂見其成的感覺。有些人要顯示現在的成績,憶苦思甜,把前面30年說得越不堪越方便。于是體制內外一起對中間30年的歷史進行所謂重新解讀。很容易只說自己想說的事實,不說必須說的事實;說些小道理,不講大道理;不講事情的歷史背景,一律拿普世價值衡量。折騰了二三十年,當然讓一般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中間30年不會有什么好印象。關鍵在于中間30年的歷史并不是現在一般人印象的那樣。回到歷史本來面目,分數就不那么低了。
【主持人】 真的嗎?舉個例子?
【邋遢道人】 不勝枚舉,甚至可以挨著你剛才提的問題一個一個說。
先說反右。現在都認為1957年毛澤東出爾反爾,引蛇出洞,陰謀暗算知識分子。右派是無辜的,他們代表了時代方向。現在大家爭著說自己當年是右派,張賢亮勞改明明不是被打右派,現在自己給自己帶上。茅于軾抱怨胡耀邦不該把他的帽子摘掉,自豪地說“我是準確地被打成右派”。那么是不是在反右前后知識分子代表了中國人民,講出了大多數人的意愿?我們看一下時代背景。
從反對蔣介石獨裁,打內戰開始,民主黨派和知識分子與共產黨看法一直一致,都認為中國要推翻三座大山,建設一個獨立自主,政治清明的社會,迅速實現工業化這個百年夢想。到1956年底和1957年初是什么情況呢?現在連怨氣頂天的李銳先生都說,1956年是那30年最好時期,經濟發展好,政治氣氛好。
先看經濟。50年中國工農業產值比重大約1比2,農業是工業兩倍。到1956年工業產值642億元,農業610億元,達到初步工業化。原定1958年完成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眼看1957年就要完成。1950-1956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3.85%。不僅中國歷史上沒有過,世界上也少見。
再看政治氣氛。剛解放時各民主黨派一起開會,說咱們的歷史任務完成了,解散了算了。周總理給毛主席一匯報,毛主席說不行,要與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1956年初共產黨召開調整知識分子政策大會,周恩來主持。會議最后一天,毛主席到會講話。對黨內一些干部輕視知識分子,說什么“老子打了一輩子仗,沒有你們也行”進行批評。他說:“現在我們是革什么命呢?現在是革技術的命,叫技術革命,文化革命,要搞科學,要革愚蠢同無知的命,沒有文化,文化很低,無知,愚蠢,要革這個命,要技術革命,沒有你也行呀,沒有他們就不行了。”最后形成了一系列從改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條件,加快發展知識分子入黨的政策。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當時并不低。
當然,這個時期知識分子生活水平不算高,一些人甚至不如解放前。但他們大多都同意勒緊褲腰帶搞建設。看到鳳凰網一篇批評共產黨知識分子政策的長文,里面也承認:“知識分子認為‘國家的錢的確用到建設上去了,一般黨、政負責同志和工作人員生活也是艱苦樸素的,今天的生活比起解放前十來年,已經算不錯了’。天津有些高級知識分子也認為:‘生活待遇比抗日戰爭前是降低了,但比供給制干部就沒話可說了’”。
也就是說,從解放前到解放初,民主黨派和知識分子都贊同共產黨實現快速工業化的主張。同意讓共產黨來領導,甚至打算把自己解散了。這個目標在1957年上半年完成的怎么樣呢?很好呀,超乎想象的好。覺得共產黨對自己也不薄。這是不是1957年鳴放前的基本情況呢?顯然是。
這時,共產黨為了解決官僚主義作風問題,請知識分子、民主黨派給自己提批評意見,提建議,毛主席能預期他們會怎么表現呢?應該以為他們會不好意思提批評意見。但這樣會不利于共產黨整風,只能充分動員,讓他們放掉思想顧慮。可費了好大勁兒讓他們一開口,結果說了什么呢?“你下臺,讓我來”!現在到各地圖書館查1957年鳴放時期的報紙,說共產黨領導不行,應該輪流坐莊言論都白紙黑字寫著呢。一些話說得很明確,很堅決,一時成個風潮。
這些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的表現正常嗎?能讓人理解嗎?
近一百年了,你們一直說中國要實現民族獨立,要實現工業化,要民主政治,對你們要夠尊重。共產黨掌權后,你們一直說共產黨領導建設搞得很好,幾年內就讓上百年的中國夢看得見了,共產黨待自己也不薄。現在讓你放開了說,說了什么呢?誰出爾反爾呢?顯然不是共產黨,是某些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的一些人。誰暗算了誰呢?顯然是這些知識分子暗算了毛澤東。毛澤東開始是想“引”,想引出什么呢?想引出一群把中國人民利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真知灼見的意見,能夠幫助執政黨和政府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一條龍。沒想到鉆出來了一條無視國家、人民利益,只表達自己利益的蛇。你要是條龍,有后來的事兒嗎?而你憑什么不做龍呢?大家都以為你是條龍呀!
反右擴大化是錯誤的,冤枉了很多人,甚至多數人是冤枉的。而且讓知識分子從此噤若寒蟬,讓毛澤東的“百花齊放”變成一花獨放。但是,如果這些過激的“鳴放”言論當時讓共產黨做出“知識分子從骨子里是傾向資產階級的,必須脫胎換骨進行改造,得讓他們夾著尾巴!”的判斷,不是不可想象的事兒。做人要厚道,要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當時是民主黨派在臺上,臺下的共產黨給他來這一手,恐怕就不是戴左派帽子的問題!
【主持人】 我倒是第一次聽有人這么分析反右。
【邋遢道人】 那是你沒注意主流以外的看法。這些分析不是我做的,香港大學社會學教授王紹光先生對此做過研究,你有興趣可以看看他的論述。可惜原文名字我忘了。
其實現在中國主流知識分子的表現依然如故,矯揉造作,自戀。知識分子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放大為全民的喜怒哀樂。如果兩者本來就同步,由于知識分子表達生動,這就有了巴金、曹禺。如果兩者本來不一致,就如1957年,就出右派。還有一種知識分子,他們把全民的喜怒哀樂當做自己的喜怒哀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叫公共知識分子,比如顧準。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是前一種。現在主流精英里面有一個算一個,一個公共知識分子都看不見。
【主持人】 你這樣說太絕對了吧。一個都沒有?你對知識分子一棍子打死不好吧。
【邋遢道人】 你太敏感,你注意我前面說的都用“有些知識分子”、“某些知識分子”,哪些呢?都用“主流”或“精英”。也就是站在臺上的,有話語權有代表性的,不是說全體。雖然不是說全體,不過這些知識分子以前和現在都確實被捧得很高的,具有代表性。我上面那句話有限定的,是“主流精英”。
要分析反映社會真實,就必須說清楚中國社會現在什么樣子。現在是不是有點像十九世紀初的英國,十九世紀中葉的法國和末葉的德國和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物質財富井噴,欣欣向榮繁榮娼盛。同時,社會上貧富分化加劇,人群被撕裂成兩個生活在完全隔離的兩個世界中,互相不了解、互相不理解的兩個群體。富人花天酒地、荒唐淫欲,窮人越來越感到無助和絕望;社會道德上人的獸性越來越突出,越來越缺少溫情和互助。
這種時期什么叫公共知識分子呢?應該是能夠體驗這個社會深層矛盾的。揭示社會的黑暗和窮人的困苦無助,揭露富人的貪婪和無恥。當時這些國家有沒有這些人呢?我可以給你開一個很長的名單:狄更斯、福樓拜、薩克雷、梅里美、左拉、巴爾扎克、雨果、莫泊桑、都德、小仲馬、羅曼羅蘭、雪萊、威爾特-斯托夫人、馬克吐溫、杰克倫敦……這還都是文學家,你要有耐心,我還能開出更長的名單,其中很多宗教人士。
【主持人】 確實,這些人屬于公共知識分子。他們中很多人很有錢,出身高而且有地位,有名氣。他們的作品要么反映窮人的無助,像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悲慘世界。要么揭露富人無恥墮落,像鍍金時代、歐耶尼葛朗臺、紅與黑。
【邋遢道人】 你的文學素養很好嘛!那你數數這些年來中國主流精英里有這樣的作品嗎?要么是風花雪月,無病呻吟,要么是歌頌帝王偉業或老板創業。表現工農生活的戲一點不真實。像趙本山的農村的電視劇——農村真的有那么多無憂無慮年輕人嗎?
【主持人】 你這一說好像還真這樣。不過一篇沒有也不對。比如“狗小的自行車”,趙本山演的“落葉歸根”,看了也讓人心酸的。最近“鋼的琴”寫下崗工人,演得也很好。
【邋遢道人】 是有,但這樣的作品不是主流,《落葉歸根》沒人捧甚至沒人評,自然也沒人看。趙本山也不是靠出名擠進圈子的,拍完《落葉歸根》當年全國政協委員沒了,而“看完才知道組織不能信”的《集結號》獲百花獎,馮導的全國政協委員當年就當上了。中國主流精英的價值取向很清楚的。
我很早就說過,站在前臺的知識分子這幾十年的表現會讓他們的祖宗羞愧,也會讓他們的后代難堪,還讓全世界同行汗顏。一個沒有,也太慘了!丟人呀!
【主持人】 好像扯得有些遠了,不說知識分子和反右了。你怎么評價大躍進?
【邋遢道人】 大躍進失敗了是事實。也就是最終沒有躍進。但說得不償失有點過了。應該叫有得有失。
先說失:首先躍進計劃沒完成。1958年到1960年工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3%,但是同期農業總產值急劇下滑了15%,造成國民經濟嚴重不平衡,被迫進行調整。1961年到1962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連續兩年倒退。一直到1964年才恢復到1959年水平。第二個五年計劃工農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只有5%,只完成計劃的28%。工農業比重1962年倒退到1.6比100,雖然雖然還超過農業,比1958年接近2比1倒退多了。更嚴重的是,由于天災人禍,60年前后出現數百萬因饑餓死亡的現象。
但得還是有的。雖然工業產值大幅縮小,但生產能力還是形成了。最早提出“得不償失”的薄一波在回憶錄上也承認:“從1950年至1979年新增加的生產能力中,在1958年至1960年三年中新增加的,煉鋼占36%,煉鐵占33%,采煤占30%,機制紙占34%,棉紗錠占25.9%”。中國大部分工業生產能力實際都是從這個基礎上開始的。1966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624億元,雖然僅僅相當于1959年水平,但如果從1957年算,到66年年均增長依舊達到9.7%,還是個不算低的數字。同期讓日本人至今懷念的“收入倍增計劃”,比這個數高出不到20%。一下子跳太高,跌下去自然很重,但爬起來后算總賬,還是不算慢。因此說完全失敗有些過頭了。
你炒股不炒?
【主持人】 炒,但沒多少錢,只能算小小戶。
【邋遢道人】 那你看看鋼鐵板塊的來歷:寶鋼、邯鋼、濟鋼、杭鋼安鋼、南鋼、酒鋼、三鋼、鵬博士一、華菱鋼鐵等,都是大躍進時期新開工項目;武鋼、首鋼、包鋼、太鋼、廣鋼、柳鋼、大冶特鋼等都是大躍進新建或進行重大改造的。去掉這些公司,你在屏幕上看到的鋼鐵板塊既不會是紅的,也不會是綠的……
【主持人】 哪是啥顏色?
【邋遢道人】 是空白!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大躍進、學大寨確實有失誤地方,但對改善農業條件還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美國國際環境及發展研究所與世界資源研究所合著的《世界資源:1987》估計:中國耕地面積50年為16億畝,60年為18億畝,1980年為20億畝。沒有大躍進學大寨多出的4億畝墊底,現在房地產敢這樣搞?高速路、開發區敢這樣建?中國澆地用的水庫基本是大躍進和學大寨時修的。農民說現在是“喝著大躍進的水,種著學大寨的田”,不是瞎話。大寨嚴格來講就是搞了小流域治理,哪點不科學了?只是后來總結說階級斗爭為綱,這并不是大寨經驗的核心。
【主持人】 有一點總不會錯,人民公社時期全國人吃不飽總不是瞎話。我印象不深,但父母都說過當時確實吃不飽。還是承包制后吃飽了。
【邋遢道人】 改革前大部分時間吃不飽是真的。我飯量大,還是體育教師,43斤糧食標準,星期天還回家蹭飯,但是總覺得沒吃飽過。不再考慮吃也就是1983年前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民公社就一定讓人吃不飽。從解放初吃不飽到八十年代初吃飽是個過程,一步步走來的。我曾經寫過篇文章,題目叫《最后一口燒餅》。我是這樣計算的:把1982-1983年的人均糧食364公斤折合成5個燒餅。1949年人均209公斤是3個燒餅,1970年人均289公斤4個燒餅,1979年承包制開始前的340公斤,就折合成4又3/4個燒餅。還差多少呢?四分之一個燒餅,就一口了。總不能最后一口燒餅往嘴里一填,說前面吃的都不算了吧。
實際上中國自上世紀后50年糧食總產一直在一個高速增長的通道中。1949-1999年糧食年均增長3.05%,其中前30年年均增長3.65%,全球只有后20年為2.15%。改開前最后10年年增長率4.27%,世界平均只有2.55%。說前30年農業搞得一塌糊涂不是實話。
【主持人】前三十年比改開后20年糧食增長還快?數字哪兒來的,真不真呀!那為什么還那么長時間吃不飽呢?
【邋遢道人】數字都來自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解放后很長時間才吃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吃飽指標是人均糧食數,人均糧食是糧食數除以人口數得來的。糧食增長快,人口增長也快,人均增長就慢。糧食增長快人口增長慢,才會提高人均糧食。
舉個例子,1980到2008年印度糧食總產年均增長1.9%,比同期全球平均數還略高,但28年后人均糧食還少了5公斤,原因很簡單,同期人口增加了1.95%。中國一樣,64到69年糧食年增長2.39%,而人均口糧反而少了2公斤。因為人口年均增長了2.73%。我說個情況你可能嚇一跳,別看中國糧食這50多年持續增長,但如果中國人口增速維持在60年代水平,到今天還吃不飽,70年到現在51年糧食年增長2.08%,但60年代人口年增長率是2.73%!這樣會讓人均糧食數會從1970年開始每年下降0.65%,算算啥結果吧。
【主持人】看來還是計劃生育搞得及時呀!
【邋遢道人】你哪年生的?
【主持人】85年。
【邋遢道人】那你可以算算,按前面說的,1970年吃飽還差一張燒餅,79年就差四分之一塊了。計劃生育哪年搞得?79年。這里面不存在問題嗎?
【主持人】難道計劃生育開始前出生率就開始下降了嗎?
【邋遢道人】不是開始下降了,而是大幅下降了。前面說了,70年代人口年均增長2.73%,然后開始下降,到1979年增長率是1.16%,10年降低一大半!計劃生育開始后的10年中,人口年均增長率1.46%,90年代初才下降到79年水平。
【主持人】真的嗎?這和我印象差太遠了。怎么可能呢?沒搞計劃生育時候靠什么讓人口下降呢?
【邋遢道人】這就扯遠了,我簡單說吧。人口學研究發現,沒有一個國家的限制或鼓勵生育的政策真正起過作用。真正影響出生率的是“人文發展指數”,就是收入水平、嬰兒死亡率和婦女入學率。越窮越生都知道;生5個會死2個,不多生點還真不放心。同時忽悠一個初中女生生五六個孩兒要比忽悠一個文盲簡直難太多。
七十年代各村小學都辦戴帽中學,初中入學率很快達到80%左右。農村醫療的普及使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前的20%下降到70年代末的4%左右,這是79年人口增長率下降大半的原因。畫成坐標圖就更清楚,糧食增速曲線向上,人口增速曲線下降,與人均360公斤的交匯點應該就在八十年代初。別聽風就是雨,要拿出數字來說話才行。
【主持人】你這數字哪兒來的?
【邋遢道人】 又不信了不是。我研究身份山寨,用的資料不敢山寨呀。你如果不想買中國統計年鑒,查一下國家統計局網站也有。
【主持人】 包產到戶煥發了農民積極性,種田積極性高了,這總是事實吧。而且農民收入在改革初期快速提高,也是事實吧。你怎么解釋?
【邋遢道人】 我不用解釋,包產到戶干勁兒大是事實,而且真正精耕細作,農村家庭經營肯定比集體勞動做得好。但是別的條件不改變,只靠精神力量能多打多少?
【主持人】 可事實是多打了呀。小崗村就是例子嘛。
【邋遢道人】 小崗村是個例。農村確實有些村完全不適合搞集體經濟,幾個大姓誰也不服誰,年年換生產隊長。但多數村子還是能夠組織起來的。沒有那些用集體勞動交的公糧余糧,小崗人年年吃球個返銷糧。
你聽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這句話吧。
【主持人】 聽過,大躍進時吹牛說的。
【邋遢道人】 是吹牛吧。可你想想,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是說什么呢?說的是敢想敢干就多打糧食。這與“煥發了積極性,于是多打糧食”有啥差別呢?無非是說“一心為私”的精神力量比“一心為公”的精神力量作用大嘛。我68年下鄉插隊三年,知道糧食咋打出來的。精耕細作確實很重要,但現代農業要多打糧食,關鍵還是八字憲法,尤其土、肥、水、種。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擴大耕地,改良土壤,大建化肥廠,修水庫打機井,培育和推廣良種。這些條件不改變,精神力量大能干什么?揠苗助長?
【主持人】 你這樣說是不是在否定改革開放?計劃經濟好,沒毛病,市場經濟也沒啥了不起嘛。
【邋遢道人】 哈哈,你這是設陷阱,我啥時候說那30年沒毛病了?我也沒說改革開放后沒啥了不起呀。誰沒有毛病?現在沒毛病?東西好不好是比較出來的。評價中間30年體制好不好,要看經濟社會各項指標的發展速度。這個速度要比較才看出來。憶苦思甜與過去比不合適,只能與條件接近的國家比,或者中國后30年比。
如果與發展條件接近的國家,最合適的是印度。中印都是人口大國,起點接近,印度在1950年各項現代化指標略高于中國。印度土地資源條件比中國好,外部環境也比中國強。區別只有一個,中國選擇了國有化和計劃經濟,印度是一般市場經濟。
先說工業化。印度1999年工業產值才超過農業,而且只達到占GDP的24.2%。中國在1956年就超過農業,此后再沒有回去過。中國在幾乎所有主要工業品和主要農產品產量上,年均增長率上都超過印度。最主要的是,中國到六十年代中期已經是個部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印度至今還不是。作為一個大國來講,這是很悲慘的事兒。在說社會發展,中國革命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把陳舊文化掀了個底朝天。讓幾億農民一下子卷入現代化潮流中。印度農村至今傳統體系還很頑固,社區頭頭們一商量能私刑把人用石頭砸死。中國初中入學率在1975達到88%,在發展中國家排第一,同期印度只有26%。農村醫療體系是發展中國家榜樣,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初的200‰多降到六十年代初的84‰,七十年代末降到40‰。30多年了印度還未達到這個數。人文發展指數是世界銀行一個國家綜合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1950年中國為0.149,印度為0.150。1969年中國超過0.5,印度到本世紀才達到。
共產黨對那30年選擇的體制是不是最優不知道,但與印度一比這一比,感覺選得還不錯。
【主持人】 但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發展速度更快,如果五六十年代就走這條路不是更好嗎?
【邋遢道人】 你看,又是“如果”。要給歷史加“如果”就必須還有其他“如果”加上去才行。發展經濟學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中都面臨一個叫“低水平均衡陷阱”。意思是農業社會剩余財富少,積累率很低,一般在10%以下。這樣可投入工業化的資金就少。積累率越低,工業化速度就越低,剩余財富越少,惡性循環。打破這個循環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利用外資加大工業投資,一個是勒緊腰帶強行提高積累率。如果,這里也用如果,就是如果五六十年代西方國家開始了虛擬化進程,產業資本開始向外轉移,就像九十年代一樣對新興市場國家直接投資制造業,那么中國共產黨選擇計劃經濟就有問題,就會失去這個機會。但當時并沒有這個“如果”。沒有這個“如果”,當然就沒有你那個“如果”。這還不包括當時國際環境等其他因素,需要的“如果”多著呢。
【主持人】 那畢竟最后30年經濟增長速度比以前快呀。
【邋遢道人】 你怎么知道的呢?
【主持人】 明擺著的嘛。文革后期崩潰邊緣,現在GDP世界第二。
【邋遢道人】 邊緣不邊緣就不說了,自己算算就知道了。至于GDP這個東西,是發達國家為了虛擬經濟指標設計的。物質財富才是基礎。你理個發10元人民幣,又洗頭又按摩的。英國只剃不洗就10英鎊,貴十幾倍。英國人頭是頭,中國人的頭不值錢?算虛的真是沒法比較的。
比較產品產量更反映真正情況。2009年建國60周年,我算過前后30年的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年均增長率。農業方面,只有油料、水產兩項后30年比前30年快。工業品沒有一項比前30年快。現在粗鋼產量6億噸,會覺得大躍進的1070萬噸是小兒科。不從1949年算,因為那時戰亂沒結束指標太低,咱們算1952年到1979年,中國粗鋼年均增長19%,而1979-2009年年均增長不到10%。
【主持人】 這次反對改革開放帽子你是自己戴上了吧。
【邋遢道人】 哈哈,我會上你當?很早就有人用這話套我。問我:“你說計劃經濟好還是現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好?”你猜我怎么回答?
【主持人】 你要用前面那些東西說肯定過不了關。
【邋遢道人】 看來你還是太老實。我是這樣說的:都好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好。這就像你現在吃牛排,很香。你能不能埋怨你媽:“我生下來為什么不讓我吃牛排,非要我喝奶呢!”,如果能,你就還可以埋怨:“我生下來6斤,吃奶1年就長到20斤,體重增加3倍多。后來讓吃飯,到四五歲才長到30斤。咋不讓我一直喝奶呢!”都成你的理了!人奶有嬰兒需要的各種營養,因此嬰兒吃奶長得快發育也好。如果你生下來只喝米湯,肯定黃皮寡瘦。這就是吃奶的中國與喝米湯的印度到八十年代初的差別。到幼兒時期,奶的營養成分就不合適了,所以要吃飯。雖然長的沒有以前快,但這是需要。關鍵是吃奶的嬰兒到幼兒期,一定比一直喝米湯的嬰兒在幼兒期發育好。這就是到現在印度也趕不上中國的原因。你說計劃經濟好還是改革開放好?
【主持人】 你還真會說。
【邋遢道人】 這與會說不會說沒關,這是講的基本道理。我這個人一不讀書二不看報,什么大本著作都沒讀過,只會用普通邏輯將事情。
【主持人】 說到這里,我也同意給中間30年打80分以上。那么改開以來這30年怎么看呢?我覺得你會嫌翁永曦先生給這30年打80分打得高了。
【邋遢道人】 為什么你會這樣認為?前面說了,這30年究竟打多少分合適,現在還很難講。
【主持人】 為什么我這樣認為?因為我看了今年春天你給深圳紅歌會座談的視頻,你說你要復辟社會主義。
【邋遢道人】 哈哈,看來你還做了點功課。主義不主義放在一邊,說說實際的。我是這樣看,最后這30年打多少分,要看今后30年。如果下面30年走得好,不出事兒,這前面這30年不是80分的問題,起評分就是90。
【主持人】 你這話就有點怪了,哪里有這樣算的。各是各的。
【邋遢道人】 雖然各是各的,發展雖然分階段,但前后關聯度非常強。但前面發展的情況,提供的必要條件,是后一階段發展的基礎。這可以從前面三個30年的過渡情況看出來。
第一個30年中國革命,實現耕者有其田,占人口80%多的農民得到充分動員。這成為現代化起點。有一點你可能不清楚。到1949年中國近現代產業中,75%以上已經實現國有化了。這就為共產黨盡快施行計劃經濟,擺脫低水平陷阱提供了條件。
【主持人】 不會吧,我怎么從沒聽說過是這樣。國有化是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搞才有的。
【邋遢道人】你這樣認為很正常,因為大家都以為是這樣。我可以給你介紹一下實際情況。
近現代產業是指除了農業、手工業、小商販和傳統服務業外的產業。鴉片戰爭后,近現代產業在中國發展是洋務運動帶起來的,初期公營占主體。甲午戰爭后洋務運動去休息了,民族資本快速增加。到1920年有4.5億資產,接近公營資本的4倍。不計算外資,公營只占近現代產業資本的20%。國民黨統治時期,政府通過參股私人銀行擴大了公營資本。抗戰前夕除了外資,國民黨統治區的民營資本為18.9億元,官營5.7億元,官營比重提升到25%。抗戰爆發,600家民營西遷,但損失慘重。國民黨借機控制私企發“國難財”,官僚資本比重進一步上升。關鍵在后面。由于留在日占區民資企業被日本強制合資控股。日本投降后蔣介石除了接受日資企業,還把淪陷區近現代產業全部冠以“日偽資產”加以沒收。這樣到1948年,全部交通、工業中英美等國資本占11.2%,官僚資本占64.1%,民族資本只剩24.7%。算上基本被四大家族控制的官營金融資本,民族資本占近現代產業已經不足20%。49年解放,反動派被打倒,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近現代產業85%左右被共產黨順手牽羊了。接著蘇聯援建大項目只能是國營。1955年社會主義改造前,國有資本占已經近現代產業90%左右,私有資本也就剩下個尾巴。那么大一坨國有資產,只能搞計劃經濟,無法搞市場經濟。
【主持人】 這不對了吧。怎么市場經濟就不能搞呢?
【邋遢道人】 道理是這樣的。市場經濟必須有大量私人身份的市場參與者。當時國有資產比重太大了,尤其最現代的部分蘇聯援建項目幾年后上馬結束,國有資本會占到95%以上,私營經濟真是剩個尾巴尖兒了。搞市場經濟,擴充私人資本,國有企業必須“改制”。怎么改?也像九十年代末那樣,吐口濃痰然后仨疙瘩倆棗給了私人?就算共產黨同意,民主黨派也不會同意呀!到時候梁漱溟會當面跳起來罵毛澤東,一大堆民主人士一定會跟著跳!因此,第一個30年的革命讓第二個30年建國就完成了國有化,搞得除了計劃經濟沒別的路走。
【主持人】那第二次交接呢?改革開放本身是糾正計劃經濟的錯誤,怎么會需要計劃經濟的遺產?
【邋遢道人】 太需要了!可以說沒有中間30年的計劃經濟,根本沒有改革開放,也沒有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條件。
【主持人】 你說的是耕地面積擴大了吧。
【邋遢道人】 那太小兒科了,事兒大著呢。
這些年中國所處的發展環境與六七十年代前有重大變化。八十年代開始,發達國家經濟進入虛擬化階段,九十年代,發達國家的產業資本紛紛用直接投資形式投向新興市場國家,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技術裝備,加速了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速度,提高了工業化的水平。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而這些投資在世紀之交大部分投向中國,世紀初有幾年中國成為全球直接投資的最大目的國,超過了美國。
問題在于,憑什么這些資本和技術非要來中國不可?中國人長得好看?美國和西方人特別喜歡共產黨中國?再不就是中國搞改革開放,優惠政策特別堅決?
恐怕不是。西方直接投資落后國家有兩次。第一次是殖民時期,主要投資礦產和農牧業,為的是掠奪資源。投資礦產、農業僅僅需要必要的交通條件,能把資源運出去就行,其他的不重要。同時礦工和農業工人文盲都能干。這個時期,有好礦有好耕地的窮國是首選目標。
但這次直接投資主要是制造業。制造業需要三個條件:一個是接收國的工業體系部類越齊全越好,尤其是重工、交通、能源體系要足夠完善。道理很簡單,我在你這里建個縫紉機廠,總不能讓我從發電到運輸,甚至機器出點毛病,需要個磨具,都只能回國去配套吧。第二個是要有大批工資要求低但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制造業的很多活文盲干不了。還有第三個。由于這次轉移的規模超大,這要求目的國的勞動力基數要足夠大,省的沒幾年劉易斯拐點就到了,嚷嚷著工資少了不干。哪個國家這三個條件都充分?放眼80年代后期的世界,唯有中國一個。印度人口多,價格也不高,但教育水平差太遠。而且工業部類缺口嚴重,到現在還是夏天不能開空調,火車三天兩頭翻。唯一好處是會說英語,但工人會不會說英語不是關鍵。
還有,中國的外部環境在七十年代就大大改善了。加入聯合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尤其美國與中國建交。改革前與西方國家關系就已經比較融洽,做了不少大生意。
【主持人】 你說的這些讓我形成這樣一個感覺:中國共產黨好像是個搞陰謀的大師。60年前等日本人和蔣介石聯手,費了吃奶的力氣把民族資本給拾掇成官僚資本了,他們順手牽羊搞計劃經濟。而這個時期只有計劃經濟能讓落后國家快速實現工業化。而且不早不晚,30年前,西方經濟開始進入虛擬經濟階段了,共產黨選擇改革開放,花十幾年功夫把計劃經濟改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以便入世,與資本轉移無縫連接,而計劃經濟的成果又讓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產業資本轉移的首選對象。于是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嘩啦啦往中國進。
你說共產黨咋恁能嘞?而且一代接一代的玩兒。
【邋遢道人】 不是陰謀大師,是陽謀大師。
【主持人】 好吧,算是陽謀大師。你前面講改開這30年怎么評價與下個30年走得咋樣有關,還提到如果后面不出亂子,改開這30年起評就90分以上。是不是共產黨有看見啥機會了,準備再玩兒一把大的?給說說唄。
【邋遢道人】 這事兒可你別問我,我們道家講天機不可泄露。小事兒掐掐算算可以,大事兒千萬別摻和。
【主持人】別賣關子了,前面你可啥都講到了,哪一個不屬于大事兒?!
【邋遢道人】好吧。不過我說的這些并不完全是我的觀察,我反復講,我一天經濟學也沒學過,就是個山寨。山寨什么意思?就是把別人的搬過來修修改改自己就賣起來了。下面我說的基本是留洋博士、大牌學者說過的。不過會繞點玩兒。
全球化是什么?全球化是全球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經濟系統。目前的全球化基本特點是虛擬化,王建先生說叫虛擬經濟,王小強博士說叫賭博經濟。建議你有空看看他們這些年的著作,尤其王小強那本《投機賭博新經濟》。無論叫什么,這種經濟的特點是經濟活動中以錢生錢的虛擬經濟部分越來越大,生產和服務等實體經濟越來越小。大量現金交易不在實體經濟中轉,而在金融領域里轉,也就是在股票、期貨、債券、外匯交易場所里以錢生錢。七十年代時候,世界上每發生100美元交易,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差不多各占一半。到現在,虛擬經濟占98到99元,實體經濟1、2元。而且還越來越厲害。老板們掙錢越來越不指望生產經營而靠金融投機。即使是制造業巨頭,利潤的相當部分也是錢生錢來的。高科技公司更是公司連年賠,個人資產連年升。
經濟怎么變成這樣呢?美元體系鬧的。現在大家都清楚了,美元是國際通用支付貨幣,不過是美國人的印出來的。印多少別人說了不算,美國兩院說了算。美元與黃金脫鉤,缺錢了就印,越印越多,其他國家貨幣就要升值。
【主持人】 打斷一下,你是不是說錯了。我記得專家們說美元濫發其他國家貨幣會貶值,通貨膨脹。
【邋遢道人】 那要么是那些專家沒說清楚,要么是你沒聽清楚。
對貨幣市場來說,所謂某國貨幣升值貶值都是對美元說的。升值貶值與各自數量有關。市場上美元多了日元還那么多,美元貶值日元升值。一個理兒,美元貶值了日元只要多印點美元就會升。市場上白菜多了就便宜少了就會貴,賣菜大媽都知道。
對其他國家來講,美元濫印市場上就多,本幣就升值,出口就受影響,經濟就下滑。怎么辦?增加本幣供應量買美元。政府哪里有那么多錢?印呀,只有美國會印!?這個賣菜大媽就不知道了,因為她不能印錢。
整個七八十年代,西方就樣美國印了其他國家跟著印,匯率波動個不停。印多了通脹印少了停滯,一會兒停滯一會兒通脹,甚至同時,被叫做“滯漲”。匯率像過山車,生產計劃沒法定。怎么辦?這時候恰好中國改革開放,蘇聯解體,東西對抗結束。包括中國在內的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外匯管制匯率死板,金融體制僵硬。其他都現代化金融卻不現代化。金融不現代化對以錢生錢不利,但對實體經濟有利。匯率穩定是企業計劃的前提,加上其他因素,西方產業資本就往這些國家跑,主要是往最符合要求的中國跑。這就造成西方產業空洞化,經濟金融化。于是全球化就開始了。
【主持人】 我咋沒聽懂呢?你這樣說好像全球化不是一種歷史趨勢,而是一偶然結果。
【邋遢道人】你聽不懂正常,其實我也不怎么懂。讀讀王小強先生的《投機賭博新經濟》可能會好點。
全球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叫響的,顯著特征是世界貿易持續大幅增長。以前全球貿易額年均增長一直五六個點甚至更低,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紀初的10年年年兩位數,遠遠高于經濟增長速度。產品還是那么多,進出口咋會大增呢?道理很簡單,西方國家原來自己生產自己用,是內貿。八九十年代自己不造了搬到別的國家造,再用就要買外國的,是外貿。沒有西方工業國制造業外溢,就沒有國際貿易持續激增。而沒有經濟虛擬化,就沒有工業國制造業外溢。說透了,全球化無非是發達國家脫實向虛的外部表現。既有美元霸權的偶然因素,又是市場經濟晚期會走向金融化的一個驗證,也算是一種歷史趨勢。說到這里就不再深入探討了,因為可能離題太遠了。
【主持人】好吧,我也覺得不好理解。說點實際的,虛擬經濟以錢生錢,自己不生產,活的一定比以前差。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怎么會選擇這樣的路呢?
【邋遢道人】 以錢生錢賺錢就少,還導致生活水平下降?不會吧。國家統計局網站有世界銀行的國外數據。1970年美國人平均個人收入8318美元。其中工薪收入中994美元來自金融類行業(這個數是整體平均),利息和股息收入404元,這些都屬于以錢生錢的收入。也就是16.8%的收入是虛擬經濟得來的。這還沒算政府轉移支付的859美元。
1998年美國人均收入71261美元,28年翻了8倍半,夠多了吧,生活不受影響吧!其中來自自金融業14940美元,來自利息股息10279美元,虛擬經濟占到35.4%,翻了一番多。如果加上政府轉移支付會占一半多。在凈增加的收入中,來自錢生錢的已經占到38%。資料沒有98年以后數字,這十來年錢生錢應該更瘋狂,估計現在新增收入中差不多一半來自以錢生錢的收入。
【主持人】 真這樣呀。美國人也太幸福了,錢生錢就過好生活,我說都往美國跑呢。
【邋遢道人】 是呀,很幸福,但也很危險。用現在的話說,不可持續。
【主持人】可是很多人說美國遇見過各種危機,包括大蕭條,要死要活的,最后不都過去了么?
【邋遢道人】 是呀,大家都這么認為。以前西方工業國發生經濟危機,原因是資本剝削太多,工人收入增長太慢。資本家賺錢投入生產,產品增長快,消費力增長慢。最后嚴重生產過剩,出現經濟危機。這是自十九世紀到上世紀大蕭條的基本原理。大蕭條后西方好像緩過來了,八十多年幾乎沒再發生類似的經濟危機。這就讓很多人斷言資本主義有自我糾錯恢復青春的能力。
【主持人】我也是這樣想的,你覺得呢?是不是有這種能力?
【邋遢道人】有肯定是有,畢竟過剩型經濟危機已經沒有再發生了嘛。也可以找到原因,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頒布,后來逐步完善的最低工資法,財產法,遺產法,以及各種加大轉移支付等手段,提高了勞動收入,壓制了資本收益,抑制了過剩型經濟危機的動因。不過你說說,這些措施屬不屬于市場經濟規則?是不是資本主義性質?
【主持人】好像嚴格講不算看不見的手在做調整,而是人為干預了資源配置,不屬于市場經濟手段。說是社會主義手段更像。
【邋遢道人】是呀。所以別忙著下結論,還是“讓子彈飛一會”。
現在情況已經不是五六十年代,原來的所謂工業國正變成消費國,是新興市場國家在生產。連大家印象一直很牛的制造業大國德國和日本制造業占經濟比重分別從70年40%和35%下降到2008年的20.1%和21.3%。這一年美國12.2%,英國甚至不到兩位數。而全世界平均16%,原來的工業國成拖后腿的。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國家當然不再會有過剩型經濟危機——干脆沒生產,自然不過剩!怎么還會發生經濟危機?
前兩年美國不是照樣發生了危機全球的經濟危機嗎?不過這次叫“金融危機”,因為不是生產過剩形成的,是以錢生錢鬧的。過剩危機可以用消減生產能力平衡供需關系恢復經濟,但08年沒產能可消減,消減了更麻煩。08年實際是靠加速發美債印美元,救銀行救信心。也就是資本家找到個新辦法:以錢生錢的經濟出現問題后,可以靠以錢生錢的辦法解決。而且還要靠生產國配合才能“救美國”。用造成危機的因素消減危機,叫飲鴆止渴,只會醞釀更大危機。
【主持人】 你說這么多都是西方的事兒,與中國有什么關系呢?世界經濟崩潰了他們倒霉,也許給中國今后發展提供機會呢。
【邋遢道人】 看不出來。能看出來的是,按現在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參與全球化的深度,以及中國自身虛擬經濟發展程度,都決定了有一天西方經濟崩潰了,中國也會崩,最后大家一起崩。如果今后出現大家一起崩的局面,等于今后的30年不及格。今后30年不及格,肯定與現在這30年沒有像此前兩次交替前做好準備,或者叫沒有及時選擇出“不會跟著崩的路子”,后人會覺得我們這30年也不及格。
如果中國能從現在開始找到一條新的路子,花上個十年二十年調整發展方式,建立一道防火墻,最后避開了這場災難,相當于吃下糖衣,吐掉炮彈。后人會對改開的30年90分起評,接著的30年多少分不好說,但80分起評還是可能的。
【主持人】 你這樣說我擔心的不是以前怎么了,而是怎么應付可能出現的問題了。還想問兩個問題,一是新路子怎么走。二是你前面講幾次交接中,前面的選擇對后面都起到了作用,中國現在的經濟運行方式對解決有可能出大事的危機有什么作用嗎?
【邋遢道人】 新路子這次就不說了,因為已經有了,什么樣子怎樣理解不是幾句話說清楚的,放在下次。第二個問題可以說一說。
可以這樣說,中間那30年中國全體人勒緊褲腰帶,犧牲一代半人的幸福換取了最后30年占據發展高點的優勢。這30年,中國的2億農民工勒緊褲腰帶,犧牲了低收入群體一代半人的幸福,一方面換取了美國和西方列強加快了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起碼把大崩潰提前了十幾年沒有中國農民工和弱勢群體拼命勞動,忍氣吞聲,把全世界的超市貨架都擺滿,西方列強的崩潰就還早著呢。另一方面中國把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得越來越齊全,中國制造業增加值2004年超過德國、2006年超過日本,前年超過美國,世界第一。如果中國能夠與西方國家玩兒瘋了的以錢生錢游戲離得遠一點,與西方經濟保持適當距離,美國玩兒崩的時候我們會最安全——因為最大最全的制造業體系在我們這里。
【主持人】 有點意思。那太好了,一個天上沒有美國F15,海邊沒有美國艾森豪威爾號航母的世界,才是讓人舒心的世界。
【邋遢道人】 先別急,我說的是可能性,那要中國走對后30年路才行。走錯了,跟著人家一起崩,崩一次重新來一次。就像中國古代每二三百年折騰一次一樣。
【主持人】 我還想問問新路子是什么。
【邋遢道人】我已經說了很多次了,我就是個山寨研究者。這么大的事兒別說說不清楚,而且說了也沒用。我可以告訴你個秘密,有人已經研究出來如何應對下面的危機了。
【主持人】 真的?誰呀!
【邋遢道人】還能是誰,共產黨唄!前幾次都是他們搞的,這次還能有誰?不過幾句話說不清楚,還是下次吧。
【主持人】好,今天就到這里,謝謝邋遢道人。謝謝觀眾。
關于中國共產黨四個三十年的對話
楊松林
二
【主持人】 道長好,大家好。上次我們請道長對共產黨的3個30年做評論。道長說最后一個30年的評分要今后一個30年選擇什么道路才能定。選得對了,起評分90,下一個30年起評分也不會低于80。選錯了,這次不及格,而且下面也不及格。這一下就讓原來的三個三十年的討論變成四個三十年了。今天我們請道長講一講選什么道路才能得高分。
【邋遢道人】 大家好,主持人好。上次我已經講了,新路子新主張共產黨已經告訴大家了,前幾年一直在論證。而且大家都聽了兩三年了,就是“轉變發展方式”。
【主持人】 真的?真的這么簡單?轉變發展方式是提得很早了,但我怎么看不出來有你講的那么重要呢?又打算搞陰謀哦不,陽謀?
【邋遢道人】 該我給你扣帽子了。看來你沒認真領會黨的文件,沒緊跟黨中央。
2003年,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什么是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里重點,也就是08年以來強調的“可持續”。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西方金融危機剛發生的11月,第一次說到要“轉變發展方式”時,就講出了要點,就是提出要“立足擴大內需”。還加了一句“特別是消費需求”。你想,突然提出可持續,肯定是看出了有不可持續的因素已經存在,判斷用現在這個發展方式再往前走,到一定時候就走到頭了,走不動了。否則,發展的好好的,每年經濟增長速度都高得讓人吃驚,干嘛說到可持續問題呢?總書記這段話意思清楚楚,應該沒有歧義。“可持續”后面是“要轉變”,只能構成這樣一個表達:現在的發展方式存在不可持續的因素,必須轉變。哪個方面轉變呢?后面一句“立足擴大內需”,只能是指以外需為主的發展方式今后會不可持續,轉變為內需為主才可持續。
意思明明白白,沒有其他的解釋。顯然是陽謀,哪里有陰謀。
【主持人】 我主要是跟著你上次幾個轉彎兒轉迷糊了。
【邋遢道人】 如果你注意看報,就該注意到去年年初人民日報發表一篇任忠平的長篇文章,“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文章也把共產黨90年分3段。說第一個30年叫 “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第二個30年“社會制度轉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現代化基礎。改革開放30年叫“經濟體制轉軌”,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趕上了現代化的最新浪潮。總結了前3個30年,最后一段我給你念念:“我們又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命題,并以國家整體發展方式的轉型,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性變革。發展方式轉變,這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又一次重大抉擇。社會制度轉型,經濟體制轉軌,發展方式轉變。”你看,說得多清楚,雖然沒提期限還是30年,但意思在那里擺著的。最后指出發展方式轉變與社會制度轉型,經濟體制轉軌分量一樣重的戰略性抉擇。說的多明白呀。你注意到這篇文章沒有?
【主持人】 我還真不知道有這篇文章,真有嗎?這么重要我得回去查查。
【邋遢道人】 你還以為我有什么仙丹妙藥,共產黨早給你開好了,不過別說你沒注意到,你看,這篇文章發出來各媒體跟著熱鬧了嗎?一些宣傳工作部門跟著做詮釋,解讀了嗎?沒有,如果有你做媒體的會不知道?為什么沒有?要么不理解,要么心里不舒服,要么有點抵觸。原因我就不說了,上一次說到知識分子時說過了。
【主持人】 那你能給我和大家講講其中的奧妙嗎?
【邋遢道人】 那倒不敢,我也只是個人理解,共同討論吧。首先我們必須理解什么是發展的不可持續因素。你理解是哪些因素?
【主持人】 這我倒是看報紙了,專家大致說這樣幾個方面。一個是說現在中國技術水平低,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少,吃虧。因此要轉變產業的技術結構,多搞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現在東莞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關門,原因就是只做代工,沒技術沒品牌,競爭不過越南印度,時間長了會出問題。廣東提出騰籠換鳥,搞高技術產業。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先想起這一個。
【邋遢道人】 你觀察的對,現在關于發展方式轉變的原因,轉哪些,都集中在這一點上了。你覺得是不是發展方式需要轉變的原因,也就是只要中國技術再升級一步,就不會出現不可持續情況了呢?
【主持人】 應該是吧。現在中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技術層次低。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美英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技術和技術裝備處于頂端,韓國、臺灣地區等處于第二層,中國、巴西等是第三層,東南亞等其他發展中國家第四層,再有就談不上技術了。中國現在除了國內貧富分化問題,單就經濟發展說,技術層次低就是最主要問題了。
【邋遢道人】 分析的看起來不錯。但屬于講了小道理,沒講大道理。
【主持人】 大道理?什么是大道理。
【邋遢道人】 什么是大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圍繞命題必須說到的道理。只要所講的道理沒解決命題在邏輯上必須說清楚的,或者屬于第二層次的道理,叫小道理。
現在的命題是:“什么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可持續因素”。要回答的只能是哪個因素能讓中國發展出現不可持續,停滯甚至倒退了,而不是走慢了。不扣著這個內容講的都是小道理。
不可持續型應該包括某種系統自身具備這種特性,就是某些系統的運行方式本身就不是一直持續,結局一定是系統崩潰,推到重來。控制論把系統分為兩類,一類叫“正反饋”系統,一類叫“負反饋”系統。你應該看過一些經濟數字的發展曲線,一般是波動的。一個時期向上一個時期向下。原因有兩個力量在左右曲線走向,向上的力量大了曲線就向上。這個過程向下力量會增強,向上的力量會減弱,力量到達平衡點,接著開始向下,周而復始形成波動。這叫負反饋系統。還有一種正反饋系統,就是兩個力量會同時向上或向下用力,互相激勵。在圖形上就是那種越來越陡的指數曲線,最后只能崩潰,垂直回到起點。波動系統不存在不可持續問題,但正反饋系統存在這個問題。
【主持人】 你說的我稍微有懂了,但還是似是而非。
【邋遢道人】 無所謂,說到具體問題時就會清楚點。當然,如果你聽過我祖師爺對這個問題的表述,一下子就明白了。
【主持人】 祖師爺?你還有個祖師爺?
【邋遢道人】 我有當然祖師爺了。是老子呀,孔子的老師。
祖師爺在《道德經》第77章中說:“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
祖師爺說,道這個東西分天道和人道兩個大系統。天道的規律是,高的要讓它往下,低的要使它往上。就像瞄著箭靶射箭,瞄得高了就往下移,移過頭了就往上。另一種系統則相反,本來往上偏了,繼續發力讓它更往上偏。
我們祖師爺說得清楚吧。西方信息論控制論搞清楚這個事情以前兩千多年,祖師爺就講清楚了。
【主持人】 有點兒意思,不過西方人雖然不是這樣說,但不見得沒表達過類似意思,應該也是主張天道的。
【邋遢道人】 西方人說過的,而且是在最主要經典《圣經》里說的。你讀過圣經嗎?
【主持人】沒有,我有個朋友信基督,給我講過一點。
【邋遢道人】 沒讀過圣經也可能聽過這句話。馬太福音這樣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是天道還是人道?“損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吧。中國人主張天道,窮人更是。梁山泊好漢大旗一豎四個大字:替天行道。天行什么道?損有余以補不足,劫富濟貧。天道行的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人道主義就是剝削有理壓迫有理。當然不是天道就是好,有的事情可能更適用于人道。哈哈!扯遠了,還是說正事兒。
研究中國發展的是否有不可持續性,起碼要看看中國選擇的這套運行系統究竟是負反饋系統還是正反饋系統。能否找到一個會引起崩潰的,自己也無法阻止的因素。那么技術落后是不是原因呢?
【主持人】 應該差不多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在看,我們只要能下決心在技術方面上一個層次,上到韓國、臺灣省層次,甚至上到發達國家層次,就算劉易斯拐點來了,也照樣能繼續擴大出口呀。
【邋遢道人】 好,既然你想深入探討,我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介紹一下。
關于一個國家的技術進步 ,我有個看法。一個國家要自力更生搞技術創新,需要兩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一個是“必須有”,另一個是“沒人給”。也就是沒有這個技術不行,缺了它沒法過。同時這個技術別人不會給你,當然也可能別人也沒有。兩個條件缺一都不會有什么自主研發。概莫能外,英明領袖也不行。你記得毛主席說過要給赫魯曉夫發一個一噸重的黃金大獎章嗎?
【主持人】 好像有這事兒。
【邋遢道人】 當時毛主席和他的團隊都認為“原子彈必須有”,但開始并不是“沒人給”,蘇聯人給。你在百度上查查兩彈一星的元勛以及當時那些重要領域有貢獻科學家的簡歷,看看他們回國后整個五十年代都在干什么。他們都在大學教書,或者給蘇聯專家打下手,幾本沒有主持科研攻關的。他們是什么時候開始主持科研的呢?多數是從1960年才開始的——這一年赫魯曉夫撤走了蘇聯專家。就是說連英明領袖在有人給時也會選擇依賴外國人和外國技術。外國人撤走了,自己人頂上去了,最后什么也都造出來了,氫彈還走了與西方不同技術路線。這才有發黃金獎章一說。
必須有還有人給,這種情況最好,最有利,誰都希望這樣,但不會經常碰到。對這件事,決策的腦子清楚不清楚是關鍵。一要想清楚哪些是必須有的,哪些還不急。二是哪些現在沒人給,怎么才有人給,付出什么代價才會給。還包括現在有人給,什么情況下可能就不給了。沒有免費的午餐,別人給和不給,給了自己要與不要,都與代價有關。
中國有兩次“必須有”同時“有人給”的機會,還都讓共產黨抓住了。
解放初共產黨接收的爛攤子幾乎沒近現代制造業,尤其缺少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工業化必須迅速搞起來這件事兒不僅共產黨清楚,精英們也都清楚。如果完全靠自己一點點來,恐怕十幾年才能有點樣子。有人認為,1952年蘇聯人一次援建了156個重工業項目是中國人自己爭取的。不完全是靠談判,相當于付出了血的代價換來的,就是出兵朝鮮把美國佬趕回三八線。這一仗不僅打出了國家安全,還讓斯大林把為蘇聯為五年計劃準備的部分整套設備直接拉到中國了,而且部類齊全,整套設備加技術培訓。援建的都是產業鏈缺少的,百利而無一害,大大縮短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不過這次援建一完成就斷線了,應該是高層認為繼續要就得對蘇聯亦步亦趨,最后成附庸。斷線要付出多大代價他們應該是算過的。
由于蘇美兩霸對中國長期封鎖,中國有十幾年處在世界主流經濟循環外。這期間傳統生活必需品還不夠,現代消費品自然不屬于“必須有”。但是中央對哪些的科學技術屬于必須有是清楚的。雖然白手起家困難重重也要搞。尤其一些新興技術如半導體、大飛機,核潛艇等,到八十年代中國與先進國家差距并不大。
一是國家能夠正確判斷出哪些必須有,需要有所謂戰略科學家,也就是能從國家層面考慮科學技術戰略的大科學家,告訴中央啥必須有,啥不見得有。就像錢學深。楊振寧也算是。二是當家的自己有一定判斷力,有與他們良好的溝通能力。
【主持人】第二次呢?是不是上次說的西方產業資本大轉移?這次應該是總設計師算出來的,也像上次那樣,揍了越南一頓給美國出了氣,美國才允許向中國轉移產業的。
【邋遢道人】你這都是哪兒給哪兒呀!瞎胡猜!
【主持人】我哪里瞎猜,權威人士說的。國防大學政委,上將劉亞洲講的。他在一篇文章中說,總設計師訪美回來就發動對越反擊戰,美國從此徹底相信中國了。他說的總靠譜吧。毛主席堅持出兵朝鮮不是為了那156個項目?
【邋遢道人】這不還是瞎猜么!鄧小平訪問美國和自衛反擊戰是1979年,總設計師又不是神仙,能算出來十幾年后西方會有一次產業資本大轉移!?實際上這次轉移恰好中國發生動亂,西方正制裁呢。還有,街對面本來關系不咋樣的沒打過隔壁黑蛋兒,主動幫街對面的揍黑蛋兒一頓,就成哥們了?——劉上將玩兒娃娃家玩兒的多了吧!1950年,一個國家幫另一個國家建一個全產業鏈的事兒歷史上都沒發生過,毛澤東能憑空想象出來這樣好事兒?而且還要打一場沒人認為能打贏的仗。
如果非要找原因,只能說國運轉了,機緣到了。日出東方利中國嘛。也就是沒有因果關系。
雖然不是算出來的,但改革開放后十年左右,西方確實開始了產業資本向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轉移。這次是產業資本直接投資建廠,設備和技術一起轉移。從八十年代開始,通過合資方式,技術裝備進口加外國專家,基本上也是完成生產需要什么人家就給什么,除了核心技術——而既然市場在外,核心技術并非中方“必須有”。所以這二三十年,很多科研慢了下來,差距反而加大。汽車工業是典型,到目前為止,發動機和變速箱這兩個關鍵技術上,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比30年前還大,甚至可以叫廢了武功。
【主持人】韓國、臺灣還有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不也是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先進技術,繼續研發,現在比中國技術層級高嗎?
【邋遢道人】 這就回到原題了。不知道你聽說過“進口替代”這個詞沒有。進口替代就是開放國內市場,讓國外先進產品進來。然后自己模仿、研制這些技術,逐步替代進口產品。韓國、臺灣、新加坡、拉美一些國家工業化初期都是這樣做的。日本在六十年代也這樣做過。那一時期西方工業國還沒有脫實向虛,國家之間經濟聯系除了進出口就是貸款,新興市場國家只能用進口替代。中國不一樣,恰好遇見產業資本轉移。進來的不是產品而是生產這些產品技術裝備,產品也不打算在中國銷售,而是出口。這叫兩頭在外,與進口替代是兩種工業化發展方式。
【主持人】 哪種方式更有利呢?
【邋遢道人】 都有利,也都不利,各有優劣點。
進口替代,外國新商品直接沖擊本國市場,民族企業受沖擊。進口的是商品而不是技術,相關技術照樣“沒人給”。不過,進口新產品很快成為國內消費的“必須有”,這就給國內企業研究琢磨、掌握甚至發展這些技術提供了壓力和機會。這條路起步難,但后來往往豁然開朗。兩頭在外的好處在于資本技術從外面來,市場在外面,對本國市場沖擊小,發展很快。缺點也是明擺著的,就是缺少了民族企業搞研發的壓力。
但總的來說,兩頭在外對落后國家迅速趕上發達國家來說更有利。
【主持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創新也可以成功的。比如中國高鐵技術現在技術也在世界前列了吧。只是現在質疑聲也很大,前幾天溫州動車追尾有的媒體還罵“他媽的”。
【邋遢道人】 高鐵是屬于“有人給”,花錢可以買專利和裝備。中國高鐵在引進基礎上創新也是有的。但是,有些領域,如航空航天、軍工還有涉及未來產業方向和未來技術的,都屬于看都不讓你看,花錢也不告訴你的。這方面中國搞不搞,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在于高層是否判斷是不是“必須有”。為什么是高層判斷才行,因為這都是國之重器,或者涉及國家未來。這些東西是不是必須有,老板是不考慮的。真考慮了屬于“非典型性資本家”。八九十年代很多領域尤其軍工技術,包括大飛機、半導體等,高層判斷當時“不必有”,等有錢了自然有,結果與西方距離越拉越大。96年臺海危機才意識到很多還是“必須有”的,這才重新搞了。
為什么罵高鐵這些人矛頭指向國有化?因為經驗告訴他們,這類涉及國家實力的東西只有國家能搞成。他們與國外某些人一樣,知道只要中國高層判斷這個必須有,組織力量一定能搞出來。而中國制造能力太嚇人,一旦突破核心技術,搞成白菜價,相關市場就亂套了。有一些民企也有突破,主要是專利費太宰人的。不過,這類突破主要還是國企,比如盾構機等。私企不是科研實力不行,是他們在“必須有”方面的壓力比國家和國企小太多。至于媒體動粗口,無非是有人注意到中國可能隨著貿易摩擦增大,中國國家主導自主研發可能加大,緊張過頭罷了。
【主持人】 那么加大自主研發力量的問題怎么解決?
【邋遢道人】 怎么解決?現在情況很難真正解決,因為發展方式不轉變,不把兩頭在外改成兩頭在內,或內重外輕。這個問題沒法真正解決。解決了也是糊弄人,搞點自主知識產權之類自己糊弄自己。
【主持人】 我懂你意思了,其實技術結構問題不是顛覆性問題,技術層次低吃點虧而已,不會因此發展不可持續。中國就算還兩頭在外,繼續引進外資,技術跟著進來也能過。
【邋遢道人】 也沒那么簡單。要說可以引進的技術,世紀初引進的就差不多了。能引進的技術我們都有了,剩下的人家也不會給你。現在確實還有外資進來,每年幾百億。但你查查現在外資都在干什么?都在收購中國效益好的國有和私人企業。夏小林算過賬,從引進外資初期到2003年,外商直接投資基本是合資或獨資上項目,用在并購中國企業的比重很低,一直幾個百分點。2004年比例提高到57%,2005年進一步提高到65%。現在所謂引進外資,大部分是在收購中國企業,哪里有什么技術進來?而且管理也不是重點。雙匯不缺資金,技術先進,管理一流,外國同行都承認。最初控股雙匯的是百盛,它懂什么肉類加工管理和技術?
【主持人】 不說科技發展了,關于發展方式轉變還有很多說法,其中很多是關于調整產業結構的,也有說經濟結構。
【邋遢道人】 是有人說。中央提出來轉變發展方式后,吳敬璉等很多專家都往轉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上扯。說的對不對呢?當然對,中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確實有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現在出現的嗎?不是,早就有了。像吳敬璉先生提的投資帶動型而不是效率帶動型不是現在有,幾十年了!一解放這個問題就存在。放眼世界,且不說效率帶動往往與技術突破有關,有幾個能做到效率帶動型,只問一點,這些問題能夠讓中國發展不可持續嗎?答案是否定的,不會。所以這些議論是隔靴搔癢。說不客氣的話,是有意顧左右而言他,放著擴大內需不說,故意轉移視線,混淆視聽,把上上下下腦子搞亂。
【主持人】 說結構調整的很多,包括第三產業比重低,城市化水平低等。你怎么看。
【邋遢道人】 還是一個道理,這些方面的問題與不可持續性有關嗎?中國三產比重確實低,但這是問題不是呢?會不會影響中國可持續發展呢?不僅不會,還是利大于弊。三產發育水平低,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可以通過擴張三產增長GDP的空間和機會。三產比重低,就業空間小,城市化率也低,這也只能是為經濟發展提供空間。因此,可以談發展三產,可以談城鎮化,但這與不可持續無關。
【主持人】 看來你是揪著兩頭在外不放了。
【邋遢道人】不是我不放,是我領會中央精神比較透徹,不喜歡被別有用心的人干擾。胡總書記第一次提出發展方式轉變,說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下一句就是“立足擴大內需”,其他的雖然也說了,但顯然都是從屬的。一個“立足”,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倆字兒,沒說別的,就是內需!我干嘛還要胡思亂想呢?以為自己比共產黨還高明?沒有,我就是個山寨貨。
【主持人】 別山寨山寨的了,上次開場介紹你說了一句,你還就忘不了啦。你還是介紹一下你對兩頭在外發展方式不行了的判斷是怎么考慮的。
【邋遢道人】 沒有別的意思,我只是提醒你和聽眾不要把我看成專家。好吧,前面就是扯遠了,核心還是為什么兩頭在外出問題了。
對發展方式來說,所謂不可持續,通常有兩個原因。一是這個系統本來就是一種正反饋系統,到一定時候自己就崩潰。另一個是系統運行有些因素是外部決定的,我們影響不了。雙方博弈,總有個均衡點,到頂點了也一樣會到頭了。我們分別分析一下。
第一個是,我認為市場經濟和市場規則主導的全球化都屬于正反饋系統。在中國人的努力推動下錢生錢部分飛速擴充,已經顯示出崩潰跡象。由于中國全身心投入到這個系統中,自身以錢生錢的游戲玩兒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陷得卻并不淺。這種情況下中國繼續兩頭在外,不僅會加快全球經濟崩潰,而且會在崩潰中一起玩兒完。前一點美國人都看出來了,奧巴馬就假模假樣的督促中國人要擴大內需,兩頭在內先照顧好自己老百姓。全球經濟虛擬化,西方發達國家虛擬化,不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能管住的。就算中國放棄兩頭在外,無非是虛擬化加快還是晚點出事兒而已。
【主持人】 有那么嚴重嗎?好像經濟學里沒講過這種狀態呀。經濟學講的市場經濟好像都是你說的負反饋,周期波動。從來沒說經濟系統是正反饋,會全面崩潰呀。
【邋遢道人】 你提了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學,或者說西方經濟學為什么沒講。且不說這里是否有別的因素,起碼有一點,我覺得現在的西方經濟學并不是個系統理論,不是建立在充分觀察對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方面缺失了必須的觀察樣本,一方面觀察時間不夠長。按照西方人所謂科學認識原則,還不足以建立描述經濟規律的系統理論。
【主持人】 你說得也太夸張了吧!你怎么能這樣看。西方經濟學家研究市場經濟規律咋說也有二百多年了,信奉這套學說的學者遍布全世界,怎么會有觀察的樣板不足,觀察時間不夠呢?還有一點,假如西方經濟學理論真的有嚴重缺陷,那你更不可能據此得出系統要崩潰的結論呀。因為你分析的這些理論并沒超出經濟學基本邏輯嘛。你又不是神仙,還是在修仙的路上嘛——哈哈,開玩笑。
【邋遢道人】 說得很尖銳。如果我告訴你,有一個市場經濟的樣本,已經運行了兩千多年,按照正反饋這樣運行崩潰運行崩潰,走過七八個來回。不過這個樣本從來沒有入西方學者法眼,使西方經濟理論存在顛覆性缺陷。你信嗎?
【主持人】 你不會是說中國吧。中國以前可不是市場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社會,是封建社會。
【邋遢道人】 聽誰說的?
【主持人】 從小就知道,中國外國的教科書都這么說。
【邋遢道人】唉,不該扯到這兒,討論起來太復雜,陷進去出不來。
【主持人】 問住了吧,你倒是接著往下說呀。
【邋遢道人】問住倒不至于。不過,這個道理不說清楚,整個道理確實說不清楚,那么就簡單說一說吧。不過事先聲明,這個看法不是我先提出的,山寨不讓說了,但這個看法是前面我多次提到的王小強博士講的,你有興趣可以上大風網讀一下王小強的一個系列文章。看了題目你別吃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系列”——不用緊張,這句話是總設計師八十年代說的。先說清楚,我對說法的理解不見得準確,也許想偏了,有錯誤算我的。
【主持人】好吧,道長不用受拘束,我也只是想聽聽,你直管說吧。
【邋遢道人】下面說的可能比較簡單粗暴,因為時間短無法展開。
要說清這里面道理,大致要確立三個判斷。一個是中國秦以后就進入市場經濟;第二,古代中國每二三百年出現一次整體崩潰,社會結構回到起點,周而復始;第三,周期的中后期以錢生錢的活動就開始加劇,社會矛盾加劇,導致崩潰發生。只要這三個判斷成立,前面的說法就不能說沒有根據。
【主持人】說的也是。如果中國古代一直是市場經濟,2000多年了,而且確實有“周期律”,不管第三個是啥,就都能說清楚了。你真能證明秦以后中國進入市場經濟嗎?這可是個顛覆性判斷。
【邋遢道人】試試吧,不過你的邏輯思維很清晰,確實第一個判斷最關鍵。名正言順,我們先對什么是市場經濟形成個一致看法。
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市場經濟是一種“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體系”,也就是經濟體系的運行基本按市場規則而不是人為干預。社會資源是指什么呢?包括生產資料、勞動、資本、技術等,也包括產品和服務的交易,最主要的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市場是怎樣配置它們的呢?資源的市場價格會影響資源的供給和需求。一種東西價格漲了需求會減少,供給會增加。買的少了賣的多了價格又跌。也就是價格引導社會資源的流動方向和數量,推動了經濟運行。
【主持人】好像是這樣定義。還是想問一下,為什么生產資料和勞動的配置方式最重要呢?為什么不是產品和服務呢?
【邋遢道人】因為咱們說的是一個經濟體系而不是具體的市場。市場經濟是指按市場方式運行的一個經濟體系,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分配、消費。首先是生產,產品和服務要被勞動者用生產資料生產出來才談得上交易。產品和服務交易是有形的市場,可以看做這個體系的一部分。所以生產資料和勞動是否按市場原則交易最關鍵,可以先討論一下。
前面說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方法是,一種東西價格漲了,賣方就會增加供貨,買方就會少買,于是價格會往下走。價格跌了賣家就減少供貨,買家也多買了,似乎有一種力量讓供求關系趨向均衡。就是所謂看不見的手。你覺得這只手怎么才能指揮得不出錯呢?
【主持人】那誰知道,看都看不見誰說得清楚!
【邋遢道人】要靠市場上買賣雙方都唯利是圖!都是“理性經濟人”,都想讓自己“利益最大化”。如果雙方都不考慮自身利益,賣東西的看著東西漲價了懶得進貨,買東西的不問價錢拿了就走,所謂有效配置市場資源肯定泡湯,變成瞎指揮的臭手。
【主持人】市場里怎么會有這種人呢?瘋人院里跑出來的吧。
【邋遢道人】 所以唯利是圖是讓市場正常運行的第一重要條件,否則就不是個市場。雖然也不見得是瘋人院,但一定不是個市場。
上面說的還是一般市場,市場經濟運行這個條件更重要。既然去做生意就要想發財。也就是孟老夫子說的: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假如農業時期有這么一個國家,地主們看著收成都不錯,卻從來沒想過再買更多的地擴大經營,甚至鄙視一心發財的人,一點企業家精神也沒有,這個國家會是個市場經濟嗎?
【主持人】那肯定不會是。不過你這只是一種假設,社會主義國家才會這樣,生產資料不允許私有,生產隊長不可能也別想從別的隊買塊地。但歷史上沒有這種國家,因為土地是私有制。
【邋遢道人】土地私有制土地就能買賣?歷史并非如此,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后私有制起碼五六千年了,大部分時間土地名義上“莫非王土”,但“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土地實際上歸少數統治階級世代經營。這樣的社會無論奴隸主和封建主都很少試圖通過買地擴大財富。為什么?因為他們土地占有權是被一層層賜予的。他們既不能因經營有方擴大土地發更大的財,也不會因為經營不善而失去土地,祖祖輩輩都沒有通過經營土地發財先例,怎么會有企業家精神呢。土地禁止買賣,擴大土地只能立功受獎或者搶別人的。中國夏商周三代也是這種體制,所謂“三代井田”。《禮記·王制》記載“古者……田里不鬻,墓地不請”,就是說古時候田地不準買賣,家族分了墓地就不能再申請。
雖然全世界大部分時間其他東西大都可以買賣,但農業時期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不準買賣,最主要的生產經營環節由看得見的手調配,因此才不被看做市場經濟。中國以外其他地方出現土地買賣才四五百年,合法進行交易不過二三百年,所以西方認為市場經濟是這二三百年才出現的……
【主持人】我清楚你啥邏輯了。你是把農業時期允許土地自由交易看做市場經濟存在的必要條件。幾百年前世界其他地方沒有出現土地自由交易,所以都不屬于市場經濟。而商鞅變法土地就允許私人買賣了,因此中國很早就進入市場經濟。但邏輯上講,必要條件只保證不許土地交易的不是市場經濟,第一個判斷成立。但不能保證允許土地交易的就是市場經濟。所以你還要繼續證明。
【邋遢道人】天下雨了地上一定濕,地上濕了不見得是因為下雨——也許是潑的水。厲害呀!你形式邏輯學得很好呀。不過再往下說就有點學術討論味道了。
從邏輯上講,社會資源由市場配置必須包括土地,但土地允許買賣不見得就足以市場配置。因為社會資源還包括勞動、資本、技術、工具、原材料以及生活用品和服務等。前面證明了生產資料買賣是必要條件,還有哪些是呢?咱們可以用排除法。
前面講過,實際上無論啥時候啥地方,生活用品和服務、原材料、生產工具等都是等價交換的,不會強買強賣,硬搶的不多。無論原始社會、奴隸制時期還是封建社會都有市場,交換這些東西。可討論的只剩下生產環節的資本、技術和勞動。資本市場指長期借貸,是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但歷史上借貸也是在任何國家任何時期都允許的,包括高利貸也很少限制。技術成為商品比較晚,技術市場屬于有了更方便,沒了也能行。這就只剩下勞動。
勞動成為商品意味著資方可以買到勞動,勞動者可以出賣勞動力。勞動能不能交易,取決于勞動者身份是否自由,身份自由的勞動者才能出讓勞動。工人、職員、短工長工身份自由,自主選擇把勞動按自己愿意的價格出讓給資方。自耕農、佃農、小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不出讓勞動——他們直接出賣他們創造的商品和服務。但奴隸、農奴、勞改犯身份缺少人身權利,身份不自由。他們被強制為主人勞動。別說講價錢,甚至換個主人的自由都沒有。
【主持人】但是這就成為判斷是否是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嗎?
【邋遢道人】是這樣。如果說不用算,就要把奴隸的市場交易活動看做市場經濟的一種,奴隸的價值相當于他的勞動能創造多少剩余價值,連人帶勞動一起買賣。農奴也存在類似問題,農奴和地捆在一起都是莊園主財產。這就讓市場經濟邏輯復雜化,好像還沒看到誰研究過這個問題。同時,市場經濟體系里的市場人不僅要被分為賣方和買方,還要分為資方和勞方。前一對身份交易自由,后一對只有資方自由?所以我覺得勞動自由交易應該算必要條件。
【主持人】我也覺得勞動應該算。
【邋遢道人】好吧,咱倆這么一說就算定了?算是解決了一個重大理論問題?擊掌慶祝一下。
既然其他資源實際上都允許買賣,我們就有了充要條件,可以得出“允許基本生產資料和勞動自由交易的經濟屬于市場經濟體系”的全稱判斷。
秦獻公上臺不久就施行所謂“為戶籍相伍”,后來被叫做“編戶齊民”政策,齊就是平,就是把原來只隸屬于貴族、族長的秦國農民,由中央政府編戶口管理,農民都被視為國君的臣民。其實山東六國早就這樣做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推行“使黔首自實田”,黔首是普通農民,令黔首“自實田”表明政府鼓勵農民搞出來能養活自己能給國家交稅賦的田。這就為農民成為自耕農奠定了基礎。雖然整個古代還有奴婢,賤民,但都不在農業領域,漢晉時期那些帶產投靠的農民有點像農奴,但自耕農還是主體。中國秦漢以后勞動者主體應該是身份自由的小農,他們與普通地主一樣屬于“齊民”,也就是現在說的小農。
歐洲到中世紀晚期農奴制才有所松動,真正消失到了殖民后期了。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禮》因為涉及初夜權,還被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禁演。
【主持人】真的呀,初夜權這樣丑惡的沒有人性的制度到十八世紀后期還有人庇護呀!
【邋遢道人】當然,實際上直到現在英國還有殘余。2007年威爾士親王、英國王儲查爾斯在威爾士的卡瑪森郡買了一座莊園,但該地的領主初夜權尚未廢除。王儲買莊園時也沒有簽署放棄這一權利。英國狗仔們把這消息捅到小報上,據說讓當地即將成為新娘的女孩兒們惴惴不安。當然說女孩兒們不安是瞎扯。
與歐洲、日本等封建制的農民相比,古代中國農民自由太多了,中國再窮的農民也有成地主的機會。
【主持人】就這你這樣一說,中國兩千年前就是市場經濟了?我咋看咋感覺有些別扭。
【邋遢道人】當然感覺別扭,因為從來沒人這樣說。所以王小強博士用的也是“小農+市場”,大概是考慮對農業時期的市場經濟這樣叫才不過分刺激人。但從邏輯上講,只要基本組織結構和運行方式都符合某定義的系統,不管看起來咋不一樣,只能用那個名稱。吉娃娃看起來沒只貓大,你還得叫它狗,因為它確實是狗。
如果我再給你介紹一些你沒注意的情況,恐怕你的感覺會好一些。
【主持人】還有什么?
【邋遢道人】一個發育良好的市場經濟還需要一些基本條件。缺少這些條件雖然也能交易,但非常不方便。
很多人對秦始皇2200多年前的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制以及統一度量衡不以為然。不過,上帝3000年前就在《舊約》里告訴摩西:“你不應該在長度、重量和數量上作假,你要做到準確的平衡……”,《古蘭經》中也有類似的訓誡。但直到十八世紀中葉,篤信基督教的歐洲人并沒聽上帝的話,別說一國一個度量衡,一個法國有七八種度量衡,賣布的商人過了個關卡一法尺就不一樣長。而德國就更多了,因為德國有200多個小國,貴族只要在領地里度量衡統一就能過。
【主持人】是這樣呀,度量衡不統一肯定形不成大市場。
【邋遢道人】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他們交易缺少小面值貨幣,有些情況就只能記賬或以貨易貨。古代西方長期使用金銀幣,不用銅錢,就會出現這種問題。中國古代主幣最開始就是銅錢。
【主持人】不是吧,銀元寶呢?
【邋遢道人】貨幣是官方發行的有標準圖案的金屬幣,中國銅錢是,而金銀等貴金屬是按重量計算的。也有金元寶銀元寶,但官方鑄造的元寶通常是為了方便解遞而不是發行貨幣,大商人也可以鑄造。
金銀是貴金屬,大宗交易方便,但搞不定小額交易。銅錢是賤金屬,面值小,一個大子兒買倆燒餅。針頭線腦的用金銀幣的很難交易。金銀做貨幣適應西方長期存在的莊園經濟,涉河莊園對外買大宗物資和奢侈品,內部農民基本用不上,很多農民一輩子沒見過錢。影視劇里古代西方集市也是熱熱鬧鬧,買啥的都有,真不知道喝一杯啤酒怎么付款。史書記載宋朝咸平三年至宣和七年的115年中累計鑄幣約2550億枚,差不多合人均3000枚。每個人兜里都能叮當響,這才像個市場經濟。西方人發行紙幣后才有小錢。
【主持人】好吧,這個問題不再說了。不考慮工業社會的差別,中國古代還真像現在經濟。對了,你前面說是三條,第二條是什么?好像與周期律有關。
【邋遢道人】周期律都知道,毛澤東和黃炎培在延安窯洞就談過。中國古代社會自秦以后,每二三百年總要崩潰一次,每次殺人如麻,生產力破壞,土地荒蕪,大幾千萬人最后剩千把萬,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倒血霉,新朝建立就從頭開始,周而復始。表現出一個正反饋系統的運行特征。什么原因?肯定不只是政治原因,應該從經濟系統找原因。這些輪回是從秦以后開始,也是市場經濟或者叫小農加市場經濟開始的,不會是巧合吧!
中國的經濟體系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土地基尼系數虛線短期會上下波動,但長線看呈指數曲線上升,也就是越來越集中。另一個特點是從實體經濟逐步走向虛擬經濟,從主要靠生產賺錢到主要靠錢生錢。
第一個特點大家都知道,土地越來越集中,失地農民越多,最后流民造反,我就不多說了——
【主持人】 別,你還是說說。我注意到最近一些大V說,就算土地都在地主手里,也得租給農民種呀。這也是一種耕者有其田嘛,怎么會產生流民呢。流民一定是不愛干活的二流子。
【邋遢道人】 這些年這樣說得多了。簡單算筆帳就清楚了。假定當時2畝地勉強養活一個人。小農一家五口人本來有10畝,破產讓地主買走了,只能租地種。他家租多少才能活呢?五五分租,于是有20畝才能再勉強度日。一戶小農活命租了兩倍的地,必然另一家被擠出來。越接近王朝末年兼并越嚴重,失地農民就越多。不僅邏輯如此,實際也如此。哪里有那么多二流子。這些替地主說話的人一般數學都不好,小學做應用題往往做不好。
下面說說第三點,就是市場經濟長周期的后期經濟往往脫實向虛,以錢生錢逐漸成為主要玩兒法,加快系統崩潰。
改朝換代兵荒馬亂,地價低糧價高,大約土地1兩銀子1畝,糧食1兩銀子1擔。買1畝出租,一畝打2擔糧食,五五分租,一年收回,夠高。史料記載地價在慢慢提高,糧價上漲有限,到5兩1畝,投資回報率就只有20%,但還可以。可20兩一畝時就只有5%了。別說高利貸,當時一般商業利息還一二十個點呢。但商人地主依舊樂此不疲,“千年田八百主”,土地沒多少年就買賣一輪。王朝后期逐漸漲到40兩、60兩甚至80兩!這時候買地還會是為了吃地租嗎?如果不是,那是想干嘛呢?
如果你想不透,就看這幾年房地產市場。房價只要漲,買了就增值保值,有錢人都去買,房價繼續漲。干啥都沒捯飭房子掙得多。而且單價越高,獲利越多。
同時,小農經濟體太小,經不起天災人禍,破產賣地是常態,稍緩過勁兒又再買地。中國自然災害特別頻繁。鄧拓先生研究秦漢至明清發生并造成饑饉的水旱災害2035次。于是地價欠年賤豐年貴,三五年一個輪回。短線有波動,長線一定漲,這不就是你玩兒的股票嗎?別以為土地就只適合打糧食,當賭具以錢生錢也行。
股票還可以一直增發新股,但房子和田地一樣,都是有“紅線”限制的。而且沒地方住擠一擠過,沒地種只能喝西北風。歷史記載,每到王朝后期撂荒土地越多,因為收租子太費勁,比錢生錢麻煩太多。想不通就看樓市。房價越高蓋得越多,電表一年不轉一圈,沒人住過的空房比例越高。撂荒地增加對應增加流民。這樣一步趕一步,流民越來越多,總會有造反那一天。幾千萬人頭落地,整個社會系統崩潰,土地又平均,地價重新回到1兩1畝。一切從頭來過。
這就是為什么市場經濟存在衰退-復蘇的短周期,但還有最終崩潰,推到重來的長周期,。
【主持人】 這回長見識了。那你說說西方經濟這次什么時候崩潰,怎么崩潰的。
【邋遢道人】 說真的,我說我是山寨版的是有道理的,這些問題涉及金融理論,把西方金融體系研究透了才能說到點子上。我只能說個大概。其實說大概,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這次美國兩黨玩兒的債務天花板中,連美國人都基本說到了,我就不用再說了。
不過有一點是都看得到的。就是現在以錢生錢的玩兒法比中國古代豐富的太多。中國以前也就是炒耕地,別的沒什么炒的。現在可好,啥都能炒,玩兒完股票玩兒期貨,玩兒完期貨完兒外匯,外匯玩兒膩了玩兒石油,趕上趟了炒房子……。賣地買地還要看貨稱銀子,現在賭博標準化,看著大屏幕鼠標點一下就成了。而且變著法玩兒,越賭越大。炒空頭炒指數,就像打麻將嫌不過癮加上“下跑兒”加上“跟”。這么個玩兒法鬧出亂子來肯定比炒地皮厲害。
現在西方經濟,或者說全球經濟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呢?信心,也就是多數人對前景的預期。美國經濟進入不進入衰退,誰主導呢?信心。前一段,道瓊斯大跌5個點,說原因是預期美國再次進入衰退的概率達到50%,比此前的30%高多了。所謂衰退概率達到50%,是在衰退和不會衰退兩個選項中,原來30%的人感覺要衰退,現在50%的人感覺要衰退。這種感覺起作用嗎?當然,在現今美國經濟中,這是決定性因素。假如60%的美國居民感覺美國將進入新的衰退期,那么居民消費就會減少。美國經濟是靠消費支持的,大家不消費自然經濟要衰退。同時,美國經濟是靠借款支持的,如果債券、股票投資者中也有多數人認為美國經濟將處于衰退期,減少美國各種債券股票的持有,美國錢生錢的經濟也會出熊市。美國如此,歐盟經濟也如此。
當然,這種情況并不是一般的買漲殺跌,不是完全的正反饋系統。因為投資者會根據過去的規律,跌到一定水平會買進,最后股指是波動型的負反饋狀態,就如當年中國因豐欠造成的地價波動一樣。問題在于,每一次這種波動,結局都是用增加虛擬部分來解決的,主權債務將繼續增加,實體經濟的價值繼續被稀釋。長線看呈正反饋。
歐洲在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亞洲股票大跌。但歐盟聲稱要支持西班牙、意大利主權信用,歐洲股市立刻上揚。為什么上揚?因為所謂支持,就是增發歐元。歐元只要多,大部分只會流入虛擬經濟。股市指數漲跌只與資金進入量有關,因此是利好消息。利好不在于是否這些有麻煩的國家經濟會好轉,而是只要貨幣增發股市期貨就膨脹。因此,各國虛擬經濟長遠看一定會繼續以指數曲線上揚。
股市的錢會流入實體經濟嗎?不會,你的股票漲了會不會馬上賣了給老婆買禮品呢?
【主持人】好像沒有過,都還等著再漲。
【邋遢道人】一個經濟的運行依賴信心,恐怕有些不牢靠。因此,把虛擬經濟作為主體經濟的脆弱性,比實體經濟為主體不可同日而語。
【主持人】我有一個疑問:虛擬經濟就不受看不見的手調節嗎?不會有一種力量往資源合理配置方向調節嗎?或者政府沒有手段控制嗎?
【邋遢道人】沒有。只要不改變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實際是不可控的。記得前面提到王建說以錢生錢叫虛擬經濟,王小強把它叫做“賭博經濟”嗎?為什么叫賭博經濟呢?因為賭博面對是對一個“不確定的結果”做決策。我可以給你講前些年在強國論壇上一次辯論。你也炒股,可能理解得容易些。
幾年前我在強國論壇混時有一個叫“瘋瘋癲癲僧”的著名網友,貧道叫他“瘋僧”,自稱主要靠炒股生活。一天瘋僧在論壇上說:有一年我看中某只股票,所有人都不看好——最后怎么樣?這只股票翻了幾番,我賺大發了。記得原話是“我對股市行情的判斷常常是孤立的,有的甚至孤立到全國僅我一人的地步”。雖然強壇深水區炒股的不止他一個,但沒人對他這段話提出異議。
只有貧道告訴他搞反了。
一般生意靠得是投機,成功要點是“做出同樣決策的人越少越好”。你知道甲地某商品斷貨價格飛漲,地貨多價錢很低。如果做出從乙地大批采購銷售甲地的決策,且“孤立到全國僅我一人”,肯定賺大發了。還有人做出同樣決策,發小財。一大堆人做同樣決策,一起賠錢。“孤立到全國僅我一人”確實是投機成功的要點。
但是股票恰好相反。一只股票買家多賣家少,流入資金增加,股價就長。賣家多買家少,資金外逃,股價就跌。這是股價漲跌的基本規律。如果這時“孤立到全國僅我一人”,那可賠慘了!
【主持人】是呀。但這與賭博不賭博有什么關系呢,股票漲跌是有規律的。
【邋遢道人】百度百科對賭博的定義是,“對一個事件與不確定的結果”做決策。一般生意靠判斷會有多少人。只要不傻,起碼能大致算出自己在信息、渠道、關系、資本等有多大優勢,即使算不出是不是“僅我一人”,但總有點著落。但是千百萬股民是不是大多數認為一只股票要漲,卻是個無從把握的事。瘋僧覺得“僅我一人”,那是周邊幾個票友看法恰好與他相左。至于其余上萬百萬股民啥態度,他無從知道,也沒人能知道。買股票與擲硬幣一個道理,一個是明天會漲還是會跌,一個是字還是畫兒。都是“對一個事件與不確定的結果”判輸贏。
因此,炒股是賭博,股市是賭場,遵守賭博規律。
【主持人】看來你確實屬于山寨版。吳敬璉先生前些年就說過,大概意思是:現在中國的股市搞成賭場了,還不守規矩,有些人可以看別人的牌,可以作弊、做莊炒作。記得為此有人稱吳老先生“中國的良心”。
【邋遢道人】可就是這段話讓貧道感覺他有些浪得虛名。吳老說股市不應該成為賭場,但股市本來就是賭場。股市里做莊炒作操縱股價屬于利用自己獨占資源影響勝負,屬于投機,就是出老千。有出老千的賭場也是賭場,只是屬于管理不好的賭場,有做莊炒作操縱股價的股市是管理不好的股市,但不能不叫股市。任何賭場都嚴厲打擊出老千,就像中國證監會就是一個堅持不懈地與出老千斗爭的機構——雖然干得不怎么好。
【主持人】你又沒炒過股,而且不研究理論,炒股如果真是賭博,沒有任何規律,不需要知識和技巧,怎么會出一個窮光蛋炒成千萬富翁的股神?
【邋遢道人】是呀,電視里還有賭神呢。電視里的賭神,都是說他眼疾手快記性超強,不出老千一樣照樣把把贏。如果都知道確實有這種人,其他人來賭場明擺著送錢嗎?賭場還能開嗎?逗人玩兒吶。
其實你只要對概率有點認識,就會知道一個地區幾十萬上百萬股民肯定會出幾個“股神”。假定他們不是成天看K線聽股評,每次都靠擲硬幣,一樣會出幾個“股神”。100萬人猜硬幣,第一次有50萬人贏,連贏兩次有25萬人,三次的12.5萬……連贏16次的有4人,有人能連贏18次。這個人就是“股神”。連贏18次,肯定發大財!窮光蛋拿100元進場,出去抱走一個多億。那些幾個連贏十六七次,幾十個連贏十四五次的,不都是股神?
【主持人】還是不能說服我,也許這里的竅門我們還搞不懂,但是規律肯定有。關于資本市場的理論和股票操作理論都是專家教授研究的,書都是正規出版的。你說是玩兒擲硬幣就是了?我還是不信。
【邋遢道人】好吧,覺得我跑到你的地盤了,那就再說兩句。
再講個故事。我前年退休去三亞過冬。樓下雜貨鋪小老板每天必做功課是研究和填寫體育彩票。三亞體彩取央視體彩取最后4位數。彩票是一張一手掌寬,一尺多長,密密麻麻寫滿一組組四位數,都是按時間順序排的中獎數字。雜貨鋪門口擺幾張茶桌,一群人擠在那里做研究,每張彩票還畫有橫七豎八擦了又描的“輔助線”。我給雜貨鋪老板說這些體彩數字完全隨機的。小老板斜著眼瞄著我:“那是你不懂,你看這幾組數”。他指著彩票上下兩組數,上一組是9 5 0 7,下一組是 6 2 7 4。然后按數位上下比較。“你看,9減6等于3, 5減2等于3,10減7等于3, 7減4等于3。你敢說這里沒有規律!!”
我說這么多組數總能找到點怪怪的關系,但“都等于3”與今晚會出哪些數有關系嗎?
小老板說:“三號樓A棟304房劉老師上個月中獎了40多萬。晚上給我們詳細講了他怎么算出來的。老劉是二中數學老師,我們聽不太懂,但人家確實是算出來的,不是瞎猜的!不給你說了,反正你不信!”我當即無語。
街對面是個小菜市場,每天天剛亮就會有成群的人研究這事兒。貧道起早看過一次:彩民們分幾撥認真地聽不同的“專家”講計算方法,不時還有提問。地上有兩三個賣中獎指南的書攤,花花綠綠有上百種。三亞從市區到山區,從干部到教師到樓下的小老板,都樂此不疲。
彩票數字完全隨機,過去的數與馬上要出的數沒有關聯,這該是常識吧。起碼數學老師不該不懂吧。但沒用,因為實際上每天成功猜對數組的彩民,全都是通過找到了一種計算方法算出來的,極少是瞎猜的!如果每天都聽說誰誰中獎了,還告訴你是怎么算出來的,你還會信別的道理!
【主持人】真是這樣?真的都是算出來的?!是什么道理呢?
【邋遢道人】道理說出來你就笑了。道理是:只要所有買彩票的都是琢磨出“規律”后填寫了四個數,那么中大獎的那四位數自然都是琢磨出來的,中獎人事后一定能告訴你一套算法出來。
賭博的規律都來自事后,一看電視上講股票的大神哪個不是在論述過去的規律,誰敢斷定明天開盤啥樣?
信仰創造神跡,神跡讓人信仰!
所以別信那些大神,不管他們是在電視熒屏上還是在大學講臺上,都與三亞早晨在地攤兒講體彩的一樣。也別以為大家都信了就一定是真的!
【主持人】還真這樣。看來玩兒股票也是交智商稅。以后也不看股評了。不說股票了。繼續講虛擬經濟引起全球危機。
【邋遢道人】另一個是市場經濟晚期的兩極分化。一方面市場經濟國家內兩極分化急劇擴大,另一方面世界范圍兩極分化。
美國是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上世紀中期還炫耀中產階級化了,共同富裕了。80年代開始虛擬化,沒多少年就不吹了。前兩年占領華爾街,99%對1%的抗戰,抗議美國1%的人擁有99%的財富。所有發達國家這幾十年財富擁有份額差距都是急劇拉大的。這與中國古代王朝后期土地嚴重集中化一樣。
以前都覺得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快,與發達國家拉近了距離。按照世界銀行數據,中等收入國家人均收入在最近30年與發達國家拉大了。低收入國家人均收入基本沒增長。發達國家與其他國家人均收入距離在繼續擴大。這與當年中國一樣的。只是按世界范圍算的。全球市場化,資本、財富自由流動,勞動力為什么不能流動?為什么希臘要挖120公里長的7米深溝阻擋非法移民?為什么會出恐怖分子?這個世界越來越不平。
當然,這樣分析并不是世界馬上崩潰,也許早著呢,還要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虛擬經濟短線也呈負反饋形態。但大趨勢不會變。問題在于如果現在崩了中國最麻煩,如果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差不多了才崩,那崩了就崩了,搬個小板凳看熱鬧就行。
【主持人】 你不是說還有一個天花板問題嗎?指的是什么?
【邋遢道人】 是這樣的。是指中國依靠國際市場需求,依靠出口增長帶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很小了,快頂住天花板了。如果不轉變發展方式,一是可能出現過剩型經濟危機,國內社會矛盾加劇。二是越接近出口天花板,與發達國家的矛盾越大,摩擦越激烈。
【主持人】 有那么嚴重嗎?前兩年出口是遇見些問題,現在不又恢復增長了嗎?而且中國還經濟還一直保持高增長呀。
【邋遢道人】 美國金融危機出現前,中國GDP增長主要靠凈出口的增長。也就是,每年GDP凈增長部分中,凈出口(順差)占份額很大。凈出口是國外需求支撐增長的部分。2000年凈出口占凈增GDP的32%,2005年提高到34%,2007年達到57%。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凈出口,2007年GDP增長率不會是12%,而是5%。離開凈出口中國經濟就處于低迷狀態。這不是關鍵,關鍵在于中國出口額占全球出口額的比重已經接近10%,沒有多大空間了。
【主持人】 10%?不高呀,怎么就沒有空間了?
【邋遢道人】 是呀,才10,還有90呢。可出口的道理是這樣的:一國出口占全球份額越高,貿易摩擦越大,摩擦系數總有個最大值,可以叫做出口份額天花板。天花板多高呢?給你說個數,日本80年代最興的時候也只是接近10%,那時候西方工業國都緊張得要命,美國很快就想辦法把日本搞成20年停滯。就算中國比日本有辦法,能撐到12%甚至更高,但出口份額越接近天花板,與西方國家的摩擦系數越大,總有頂著天花板那一天。不信走著瞧,快到頂時候美國不知道搞什么幺蛾子!肯定比對日本厲害。日本政治上不獨立,美國隨便收拾。中國政治獨立,很多招數沒法用,只能選狠的。
還可以說一個因素,中國能夠在新世紀出口持續高速增長,與虛擬經濟時期西方產業空洞化,世界貿易額大幅增加相關。2000年到2007年,世界出口總額年增長率達到11.6%,而前10年只有6.5%。八十年代只有5.6%。2007-2009年均下降0.5%。雖然2010年有恢復性增長,但長遠看很難有持續兩位數的增長了。這意味著中國只能靠挖別人的出口份額才能保持高增長,無疑會加速摩擦系數提高。
這意味著兩頭在外的發展方式存在一個我們自己無法控制因素,而且是個越來越厲害的正反饋。
如果到頂了,出口不再增長,那么GDP增長必然大幅放慢,所有矛盾就開始顯露出來了。
【主持人】 應該沒你說的可怕。照你說的,全球化是美國和西方以錢生錢作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美國反正是靠消費提高GDP的,而且好像還樂此不疲,我們有什么擔心的?
【邋遢道人】問題在于,美國制造業萎縮金融業膨脹是一種利益再分配,傳統制造業的老板和工人不會得益,所以不可能沒一點風波一直走。最主要的是,美國精英也不傻,就不能看出來美國的這種發展方式不可持續?
這些年中國制造業工人大約7000多萬,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但使用的技術裝備不比發達國家差,由于勞動工時長,說一個頂西方一個工人沒問題。西方呢?G8是代表西方主要工業國,制造業工人總計也是7000多萬。關鍵是中國還有遠超7000萬完全勝任制造業工作的儲備軍,需要時完全能頂上。
你打算讓發達國家制造業工人也都回家炒股嗎?
【主持人】我覺得沒啥可怕,出口雖然很重要,但中國在前兩年出口下降時不還增長么?
【邋遢道人】 你說的沒錯,08年的危機比預想的小得多。但是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這次危機是靠什么度過的嗎?
【主持人】 靠什么?靠四萬億。但不是也過來了么?以后少投點就是了。
【邋遢道人】 那是表面,實際全球和中國躲過第一次打擊的方法都是用以錢生錢辦法躲過的。
先說中國,最困難的2009年怎么過的?是靠4萬億投資?不是,4萬億是國家投資大項目,轉換成GDP要好幾年。2009年本來說“保8”,結果增長了8.5%,GDP凈增2.65萬億元。多出這2.65萬億哪兒來的,我2010年初寫過一篇文章《去年的GDP是怎么增長的》,是這樣分析的。2009年商品房銷售4.40萬億,凈增2.0萬億,幾乎比08年翻一番。這2萬億后面來自鋼鐵、有色和水泥、玻璃等建材以及建筑業等產業的凈增。同時,住宅增加會直接帶動裝修、家具、家用電器、紡織品和廣告的增加,加上這些部分的增加值,2009年與住宅銷售相關的新增GDP達到2.20萬億,占當年2.26萬億新增GDP的83%。2009年銷售的商品房大部分已經是投資為目的的,買房是為了投資或保值,與當年商人地主買土地目的一樣。沒有這塊兒,09年的增長不會到2個點!
再看國際。美國怎么過的?靠繼續大額舉債過的,靠中國拼了命救它救過來的。大家栓在一根繩上,美國垮了中國、日本都要垮,于是大家都買美債幫美國,幫美國等于幫自己。全球經濟因為以錢生錢遭了秧,又靠以錢生錢救了命。
每次靠以錢生錢的招數救命,不是飲鴆止渴嗎?
【主持人】你把中國房地產業也算成以錢生錢的虛擬經濟,有道理嗎?房地產生意可是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有的,包括封建社會房子也不能靠搶呀。怎么也說成賭博了?
【邋遢道人】房地產放在其他經濟體系不是賭博經濟,放在市場經濟就有條件變成以錢生錢的生意。樓市是不是股市,也就是買房的是打算投資、保值的還是打算住的是標志。打算住還是賣是可以觀察的。2007年看到北京一個報道,說已經售完的新小區晚上10點沒開過燈的超過三分之一,有的小區超過一半。我當時就寫了篇文章,題目是《縱有廣廈千萬間,難蔽天下寒士俱歡顏》。認為這些沒住過的房是為了投資或保值買的,也就是為了交換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買的。買是為了賣,屬于炒股、炒匯、炒期貨一樣的性質。文章很長,內容就不講了。前面講的你自己也可以推理了。那幾年對此寫了七八篇文章。
【主持人】關于樓市我有一點不清楚,很多人說房地產發展太快會有泡沫。我不太清楚什么是泡沫,很多人說中國樓市沒泡沫,有的說離破還早呢。等著結婚的年輕人多著呢,還不說那么多進城農民。
【邋遢道人】泡沫這東西特點是只要吹大了就會破,但多大叫做大沒個標準,所以有人會說要破了有人說早著呢。我的看法是,關鍵在于房地產是不是泡沫。因為吹泡泡本身是個正反饋活動,只要吹最后總是要破。
【主持人】那你認為是不是呢?
【邋遢道人】我看是。我這個人喜歡算賬。2010年中國住宅總面積是203億平米,平均價格每平米5520元,總價值大約121萬億。如果都是為了住,沒人打算賣了,無所謂泡沫。現在看來起碼有三分之一,也就是按市價40萬億的房子是打算賣的。能賣就是有人花錢買,也就是要用儲蓄的錢買。2010年全國居民儲蓄總計30.3萬億。也就是這些房子都要兌現,買家最多出30萬億。也就是只有按75折才能賣出去,也就是每平米只能賣4140元。問題在于,30萬億儲蓄絕大部分恰好是要賣房的那些人。需要買房的人手里有6萬億儲蓄就不錯了。也就是決心要賣就只能賣出15%的價格,每平米800多元。5500變成800,少的那4700就成了泡沫里的空氣。這就是泡沫形成的機理。只要相當部分的房子是要賣的,由于買漲殺跌一直漲,房價越高,要賣的比例越大,空氣就越多,泡沫就越大。
【主持人】聽起來倒是回事,但怎么會大家一起賣呢?房子一直是有人賣有人買。沒聽說誰賠了呀。
【邋遢道人】是呀,如果你在漲的時候賣,穩賺不賠。你炒股清楚,股市是買漲殺跌,但樓市一樣是。樓市漲是賣房賺錢的信號,都去賣房又是繼續漲的動因,兩個因素互相激勵,標準正反饋。但樓市一旦出現持續跌,撐不住的,比如借錢買的就不得不賣,越賣越跌,越跌越賣,一樣正反饋。當然,房子不是股票,不行留給孫子住。所以不會真跌到剩幾百一平米。不過東京樓市1992年跌的最很的時候只有兩年前的七分之一!到現在20多年了樓價也沒回到90年水平。
就算以錢生錢,也不能超過總錢數。2007年10月的一天,滬深股市總市值達到33.5萬億,當年中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全部加起來不過38.9萬億,也就是中國所有活動全部停擺,把兜里所有錢都掏出來,才湊夠賣完當日的股票錢。
實際上信心才是支撐我們走到現在的唯一支撐。信心靠忽悠,哪天忽悠不動,信心沒了,也就走到頭了。
【主持人】我還有個不清楚的地方,不是什么大問題,也許是經濟學知識欠缺,就是關于什么內需,很多解釋和我想的不太一樣。有不少人說的擴大內需是擴大投資。比如說增加基礎建設,多蓋房子等。蓋房子搞建設不是供給么?怎么會是需求呢?
【邋遢道人】這次你還真看出點問題了。
經濟學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欲望。想買,而且有錢買,就是實際的需求。有錢不想買不形成需求,想買沒錢買也不算。現在經濟學把需求分成兩塊,你花錢買衣服叫消費需求,你買房子等著漲價屬于投資,叫投資需求。你還記得前面介紹胡總書記關于轉變發展方式講的什么嗎?
【主持人】大致記得,說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現在要轉變發展方式,立足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
你看我這樣理解胡總書記這段話有沒有不妥的地方:
要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道路,現在的發展道路有可能不可持續,因此要轉變。轉變方向是把在嚴重依賴外需的發展方式轉變為主要滿足國內需求的發展方式。這個國內需求重點是指滿足國內消費需求而不是投資需求。
【主持人】我覺得你理解的不錯。可為什么專家們往投資需求上引呢?
【邋遢道人】我清楚,只是說出來有人不高興。或者這個對話發不出來。
【主持人】沒事,我看情況,不行裁掉這一段。
【邋遢道人】簡單說幾句吧。
投資需求是花錢搞建設,各級政府、各級銀行都能幫上忙。更不要說如果是搞樓市,有錢人勁兒大著呢。但提高消費需求就兩回事兒了。消費這件事兒是與收入有關的。前面講了,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欲望,想買沒錢構不成需求。現在的消費需求疲軟,實際是低收入群體人數太多。最主要的是,這些年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速度還比高收入群體低。消費品領域有這樣一個特點,低收入群體每增加1000元收入,可能80%都去買消費品了。高收入群體增加1000元,80%去投資了。低收入群體可能本來沒有空調,錢夠了去買了,擴大了消費需求。有錢人本來空調就夠,錢多了最大可能是儲蓄,或者去投資買房了。具體數可以用統計年鑒城調隊的數據算出來的。
如果真要按總書記指示的意思辦,就牽涉如何分好蛋糕的事兒,這件事兒就大了,也難了。所以大家都回避,我還說什么?!
【主持人】 時間又快到了,你可以簡單總結一下發展方式轉變的原因和方向嗎?
【邋遢道人】
可以這樣總結:
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從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轉化,新的全球化進程開始,全球化就是一次全球市場經濟化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全球經濟虛擬化過程。賭博性質的以錢生錢經濟越來越發達,國內產業資本外移逐漸產業空洞化。這個時候巨大的中國加入了,利用自己的各種優勢,在九十年代一舉成為全球吸納產業資本的主要國家。并利用世界貿易額的迅速增長,用兩頭在外的發展方式取得高速增長,制造業規模和能力世界第一。同時中國人勒緊腰帶(主要是窮人),很快讓世界變成了Chi-merica的中國人生產,賺的錢借給美國,美國人形成印錢消費格局。最終,虛擬經濟第一塊磚提前崩塌了,出現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問題在于,中國也飛快加入這個游戲,以錢生錢的虛擬經濟也高速發展。
這時,中國共產黨及時發現依靠兩頭在外,外需拉動經濟的發展方式已經到頂,而虛擬化的全球經濟體系行將崩潰。如果中國繼續深陷全球化泥潭,最終將同歸于盡。于是及時提出了轉變發展方式的計劃。通過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把兩頭在外轉變為內重外輕的發展方式,利用強有力的國內需求和已經形成的巨大生產能力形成一個主要內循環的良性經濟,避開世界經濟崩潰的危險。
【主持人】 很精彩。真希望出現這樣情況。道長說得很形象,改革開放中國有了市場經濟,深耕全球化,但市場經濟體系是個糖衣炮彈,還是個定時炮彈。糖吃著長身體,但定時炮彈早晚要炸。中國這30年把糖衣吃完了,長成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黨及時發現炮彈已經開始吱吱響,要爆了。于是想出一套避開炸彈的發展方式。吃掉糖衣吐掉炮彈,再玩兒一把精彩的!
下一次如果能請到道長。希望能分析一下用什么辦法落實胡總書記的“特別是消費需求”。
謝謝道長,謝謝觀眾。大家下次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