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秦明|張文茂老師揭開了毛時代被指責“餓肚子”的奧秘

秦明 · 2024-06-08 · 來源:子夜吶喊|微信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我們不能拿小崗的18戶農民的狀態來指代整個安徽四千萬人的狀態,更不應以此否認農業集體化和安徽四千萬人民的歷史貢獻。

聽聞張文茂老師病逝的消息,深感悲痛。

張文茂老師關于人民公社歷史的研究視角獨特、價值極高,筆者之前的幾篇介紹毛時代社隊企業、農村工業化歷史的文章,都受過他的啟發和教誨。

斯人已逝,筆者忽然想起張文茂老師生前反復念叨的一個問題:“1974年我國糧食人均超過三百公斤,歷史意義重大,足以反駁‘崩潰的邊緣’之類的虛假宣傳,(毛澤東時代的)歷史可以暫時被忽視、抹黑,但是后人總有一天會記起它,并還其本來的真面目!”

我國在1974年達到人均占有糧食303公斤,1975年達到307.9公斤,1978年達到316.5公斤。這個指標的實現意味著什么?

人均占有600斤的原糧,如果按照80%的成品率來折算,人均年占有成品糧480斤,等于每個月人均可以達到40斤的成品糧標準,這說明1974年已經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張文茂老師引用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指出了三個方面的重大意義:

第一,意味著農村的土地利用結構可以逐漸調整了,可以騰出部分耕地種植經濟作物;

第二,說明大農業的農、林、牧之間的產業結構也可以逐漸調整了,可以拿出更多的糧食用于加工飼料發展畜牧業,適宜還草、還林。

第三,為加快整個農村的產業革命進程提供了前提條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可以轉入二三產業,農村經濟可以進入毛主席早就規劃好的公社工業化發展階段,開始逐漸地向以工業化為主導的農工商并舉的發展階段轉變。

張文茂老師之所以反復強調“1974年人均糧食突破300公斤指標”這個問題,就在于這個問題一方面揭示了毛澤東時代已經能夠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另一方面揭示了這一條件的實現為后面農村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差別只是怎么改的問題,是“完善公有制”、發展社隊企業,還是“退回私有制”、發展鄉鎮企業。

張文茂老師對這個問題的闡述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而那些鼓吹18手印、“一包就靈”、“一單干就吃飽飯”的說法,則完全是唯心主義的臆想,完全抹殺了毛澤東時代水利建設、農田改造、種子改良以及引進化肥生產線等等,這些實現糧食增產的客觀物質基礎。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這個問題,這里附上筆者以前的一篇文章,以紀念張文茂老師。

安徽人民是如何解決吃飯問題的?

子夜吶喊 2021-06-25

這篇文章要從與小崗村相距20公里的鳳陽縣白山凌村說起。

4001、.jpg

圖為百度地圖截圖

白山凌是位于安徽鳳陽東南部、群山環抱之中的一個小山村。而整個鳳陽縣則位于淮河中下游南岸,淮河水在滋養出這片肥沃土地的同時,也給這一區域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水患。

說鳳陽,道鳳陽……

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

這段鳳陽花鼓詞,道盡了解放前飽受水患和戰亂之苦的鳳陽人民的辛酸生活,那時很多鳳陽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乞討。在解放前的白山凌村,42戶人家中就有39戶有過“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悲慘經歷。

1950年6月26日-7月25日,淮河流域持續降雨1個月,引發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鳳陽也成為一片澤國。當看到安徽災民為躲避洪水在樹上被毒蛇咬死的報告之后,毛主席淚流滿面、徹夜未眠,從7-9月的兩個月時間里連續4次批示要加快治理淮河。1951年,毛主席又為治淮工程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4002.jpg

毛澤東時代的治淮工程,累計投資不下200億,完成土方76億立方米,混凝土1000萬立方米;興建大、中型水庫34座,各類水庫5200余座,行洪控制工程10處,新開河道20余條,徹底控制了淮河流域的水旱災害;結合除澇,治理了1700萬畝鹽堿地;建成了淠史杭等灌區,灌溉面積由50年代初期的1200萬畝增長到1.1億畝,即便是1978年大旱,灌溉面積也保證到了8800萬畝。

在治理淮河的過程中,鳳陽人民疏竣淮河河道,在臨淮關鎮上游地區加固堤防,將防洪標準不斷提高,拓寬行洪區;依據洪水的走勢,鳳陽縣選擇在淮河右岸,建設了一座關鍵節點工程,進洪閘,徹底杜絕了旱澇災害的侵襲。

由治淮工程開始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是安徽人民為解決吃飯問題所做出的第一次巨大努力。安徽全省的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456萬噸,一躍增長到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的1955年的1153萬噸。

而真正改變安徽農村貧困面貌的,是其后的人民公社,這就要說回本文的主角——白山凌村。

與處于平原地區的小崗村相比,群山環抱的白山凌村的自然地理條件在鳳陽縣屬于最差的。

解放前的白山凌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坡,羊腸小道穿村過,荒山禿嶺無良田,口子一停就要飯”的窮山村。

解放以后,白山凌的貧下中農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走上了農業合作化的道路,成了鳳陽縣梅市公社白山凌生產隊。

1966年冬天,白山凌生產隊的社員們遵照毛主席關于“興修水利是保證農業增產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縣各區各鄉和各個合作社都可以辦的”的教導,由生產隊長郭金香、凌萬祿帶領社員在廟山和棵子山之間擺開戰場,筑水壩、建水庫。

沒有資金自己籌,不懂技術自己學,沒有測量儀器就用土辦法靈活代替。最終靠著簡陋的工具和無窮的干勁,筑起了高10米、寬46米、長360米的南大壩,修建成一座能蓄水60萬方的水庫,使全隊灌溉保收面積由原來的40多畝,一下子擴大到570多畝。

在興修水利的同時,白山凌生產隊的社員們還掀起了積肥和改地運動,采取各種辦法改良土壤,將100多畝耕性差、適耕期短、只能種水稻的馬肝地,改造成了一年兩季、可以種麥子的肥沃田;在55塊坡度大、沙石多的山崗地上修起了梯田,種上了水稻。全隊糧食產量連年大幅增長,1967年比上年增長38%,1968年增長55%,1969年增長55%,1970年更是實現了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到1971年,白山凌生產隊全年每人平均口糧達350公斤,每戶平均收現金310元。

4003.jpg

梅市公社白山凌生產隊的社員們在谷場上晾曬稻谷

過上豐衣足食日子的白山凌社員們開展了豐富的業余文化生活,曾經被用來乞討的鳳陽花鼓這一傳統藝術被重新拾起,不過,70年代白山凌的鳳陽花鼓詞已經徹底變了樣,成了人們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歌唱白山凌幸福新生活的文藝形式: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真是個好地方;

自從來了共產黨,千年的窮窩變了樣;

白山嶺上栽桃梨,山坡梯田稻谷香;
家家戶戶喇叭響,北京聲音遍山莊……

解放前,全村只有六個識字的人,都是地主、富農。而到了1972年,白山凌生產隊所有適齡兒童都進了新建的小學,許多老年貧農也上了夜校,一般都能讀毛主席著作和報紙了;30多名初高中畢業生,成了生產隊里的教師、醫生、會計和農業科學實驗的骨干力量。

解放前,貧下中農根本看不起病,只能靠身體硬抗,1943年,村里傳染了流行性腦膜炎,一個月就死了40多人;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下達后,社員們有頭痛腦熱,不用出村就可以就近治療;傳染病流行季節,赤腳醫生、巡回醫療隊就事先做好了各項防治工作;1967年,一位貧農的兒子得了急性腦膜炎,生產隊承擔了全部醫療費用。

以上這些內容整理自1972年2月《人民日報》的報道以及相關地方史料。而就在人民日報的報道發出時,白山凌的社員們又搞起了水電站,準備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大辦社隊企業……

在小崗村的覆蓋式宣傳面前,白山凌生產隊的這段艱苦創業史早已被淹沒。然而,即便如白山凌生產隊這樣的典型,放到整個安徽,其實還算不上先進典型。

安徽省樹立的農業學大寨的典型是蕭縣郭莊大隊,1970年,中共安徽省委發出“學大寨、趕郭莊、超綱要”的號召,這更是一段令人敬仰和震驚的人民奮斗史,以后有機會筆者再詳細講。

4004.jpg

后來郭莊又走回了分田單干的老路,原本集體所有的社隊企業、供銷社陸續被承包……如今的郭莊只能零星看到昔日鹽堿地改造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供銷社”、“合作社”、“大食堂”、“知青宿舍”的遺跡,訴說著歷史的悲壯與荒涼。

4005.jpg

當地人為了紀念鹽堿地治理的歷史修了這個路牌

4006.jpg

4007.jpg4007.jpg

人民公社的這段歷史后人自會給出公正的評價。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安徽省的受災程度是比較嚴重的,更加嚴重的是官僚主義的問題,由此引發了大面積的饑餓,是饑餓程度最嚴重的三個省之一,另外兩個則是河南和四川。2003年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的《毛澤東傳(1949-1976)》第22、23章,用了兩章的篇幅講述了毛主席“糾‘左’的努力”。毛主席的努力在這三個省受到的抵制同樣是最嚴重的,某些高級干部為了政績、頭腦發熱,大刮“五風”,最終釀成了嚴重的后果。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級別一直到縣委、重要工礦企業和部隊的負責干部,共計7000多人,史稱七千人大會。毛主席開這次會的目的,就是總結經驗,統一認識,加強黨內的民主集中制,以便進一步糾正“大躍進”以來工作中的錯誤。毛主席提出要把這次大會開成一個“出氣”會,讓基層干部暢所欲言。在安徽組的會議上,參加會議的縣委書記們,對安徽“負責人”憤怒極了,控訴他在大躍進中怎么虛報,怎么打擊抵制他搞浮夸的干部,后來又怎么隱瞞饑荒不上報,從極左跳到極右“刮單干風”……

七千人大會后,李大釗同志之子李葆華調任安徽。李葆華同志懷著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堅持搞集體經濟、限制“包產到戶”。(注:1966年,李葆華遭到錯誤批斗,毛主席一路力保,后來又調李葆華去了貴州當書記)

經過李葆華同志領導下的調整,依靠人民公社的集體力量,1965年安徽省的糧食總產量恢復到了967萬噸;1966年人均糧食產量突破300公斤——基本達到人類的熱量安全線(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溫飽問題);1976年的糧食總產量更是達到了1728萬噸、人均產量379公斤!(值得注意的是,1977-1978年又出現連續減產)

到這時,安徽人民其實已經可以宣布“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這個歷史功績是巨大的,我們不能拿小崗的18戶農民的狀態來指代整個安徽四千萬人的狀態,更不應以此否認農業集體化和安徽四千萬人民的歷史貢獻。

——————

附:安徽省歷年糧食總產量(萬噸)、總人口(萬人)、人均糧食產量(公斤)

4008.jpg

說明1:1979年,國家為了促進農業發展,將糧食征購價格提高20%,降低征購指標,計劃外征購價格再額外提高50%;70年代引進的13條大型化肥生產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陸續投產;1976年試驗成功的雜交水稻等良種改良的成果也開始陸續推廣……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80年代的糧食增產,90年代中期以后增長就開始放緩、甚至是下滑。

說明2:表中歷年糧食總產量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某些官樣文章張口就說,“統計表明,新中國前20年,安徽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639.0萬噸增長到1969年的933.0萬噸,年均增長率僅1.9%”,不知道這個“1949年的639.0萬噸”是哪里的“統計”?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秦星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卑鄙下流
  2. 北大尚教授的公開信讓公知們誤以為他們的時代重新降臨,但他們判斷錯了歷史學界
  3. 教授跪舔新高度,“只有英文才可稱先進”
  4. 鵝城的百姓都敢向黃四郎開槍了
  5. "紅領巾"也能和稀泥,到底是蠢還是壞?
  6. 秦安:全面越線!北約、烏克蘭、菲律賓與賴清德,幾乎同步在行動
  7. 銳評紅領巾“披肩”系法:官僚的反向形成正在吞噬我們的革命傳統!
  8. 以階級斗爭為綱,為什么要天天講?
  9. 臺海發生軍事沖突美軍有可能介入 拜登把話挑明了,中國人民怕嗎?
  10. 關鍵時候,普京說了一句胡塞武裝最想聽的話
  1. 腐敗已經非常猖獗了
  2. 一定要警惕東林黨!
  3. 鐵娘子
  4. 要徹底打倒一批與人民為敵的人
  5. 炫富之風,為何屢禁不止?
  6. 現在為什么改來改去改不出真東西?為什么“矯枉必須過正”
  7. 如何看待最近爆火的“經濟學家”周XX及其觀點
  8. 中國要給美國接腿了,大家紛紛出來站隊
  9. “你好,同學。請問你關心政治嗎?”
  10. 站在老百姓立場上,毛主席是對的,因為毛主席阻止了走資派搞修正主義
  1. 中化董事長,農業部長,瘋狂的狗咬狗
  2. 秦安:很多人睡不著覺了,俄已向中國移交針對中俄的顛覆活動材料
  3. 農業部長唐仁健落馬!下一個正部級近在咫尺
  4. 歐洲金靴|《光明日報》嘲諷群眾與武大選調生侮辱嘉峪關,本質是同一件事情
  5. 這只“惡虎”終于露出了貓原型
  6. 溫鐵軍:丟掉幻想,準備斗爭——從資本主義的演變看今日的沖突環境
  7. 腐敗已經非常猖獗了
  8. 對小崗村提五個疑惑
  9. 新三座大山,新社會四害
  10. 李昌平:解禁感言!
  1. 陳先義:開國上將李聚奎去世前給子女留下了什么遺產?
  2. 美國的沉默,讓許多人急了
  3. 鐵娘子
  4. 有感于劉少奇同志的論“領袖”
  5. 沉痛悼念張文茂同志
  6. 卑鄙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