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這篇文章是6月8號,正值高考。今年一邊是1342W人參加高考,一邊又有1179W人畢業:
網傳說今年連研究生畢業就業率也就33%,這還不提其他學歷、階層就業:
我也疊個甲,我今日絕不是說反對高考,要推翻高考,只是結合學生如此之卷,畢業找工作又極其艱難之現實,回過頭看今日之高考,我存在質疑;高考是否就那么權威?那么貼合當下?是否有一絲可討論空間?
在高考之前,我們的教育走過一段“彎路”:1個叫“上山下鄉”,1個叫“京校外遷”。
上山下鄉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是主席自“626”指示后,把城市資源往農村投射,先讓農村有“赤腳醫生”把醫療先搞起來,而后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把農村教育再搞起來。
這個在主席戰略里其實是2步走,先上山下鄉把農村教育、醫療軟實力給拉上來,緊跟著就是“43”計劃,大建拖拉機廠、化肥廠,再盡快使農業邁向工業化。
即將大象關冰箱簡化為2步動作。
后來北境蘇聯陳兵百萬,美帝又在東南沿海圍堵,咱們被2大陣營包圍,主席統籌全局一看,各類工廠、資源全在沿海大城市,人家1個導彈掄過來不都啥都沒了?
咋辦?三線建設。今朝之人稱為“中國最大末日戰備工程”;全國按發展程度、海拔高度劃分為3大區域,沿海邊境一塊、中原一塊、腹地西南等一大塊。
各省各區全都有自己戰略后方;上海被打崩了,還有安徽,江浙滬沒了還有兩湖,兩湖被打沒了還有兩河、兩廣。共和國34個省級行政區,每個地方都是1顆鋼釘子,你美帝蘇修就是1個個拔也得拔它個200年。
主席指示三線建設要圍著工、農、教、交這幾個板塊發力。其中教育這塊主席要求,要把1線的那些重點學校、科研機構,能動彈的有計劃遷移到2、3線城市中,實在動不了的,就1分為2給拆了。
清華遷移無線電等專業,遷到四川綿陽建分校,代號“651”工程。北大遷物理系、數學力學到漢中建分校,代號“653”工程。南大遷地質、生物等5個系11個專業到桃源,代號“654”工程。
這批遷移過來的老師學生來到相對落后的異鄉,也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跟當地老師學生一起設計規劃,自己搬磚蓋房,招生授課。
清華綿陽分校10年時間培養1000多名優秀人才,人家還把激光測距儀、數字通信系統給鼓搗出來。
北大漢中分校10余年時間為國家培養6屆畢業生,共計1500名畢業生。這當中有10人是后來兩院院士,有5人陸續擔任了北大校長、副校長。人家還搞什么"x熒光分析儀”等課題研究,還科學創建了我國第1個環境分析專業。
可當大家吃著火鍋唱著歌時,突然就被“麻匪”截了;自1978年(主席走后才2年)開始,原先遷出去的分校被陸續給遷移回來,該回京回京,該回滬回滬。
“京校外遷”這一偉大革新被陸續叫停。今天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這么一段話:
“在京校外遷過程中,13所學校進入了動蕩、顛沛流離狀態。在倉促的搬遷中,儀器、圖書資料、標本、教學文檔等損失慘重。”
是啊,工農上不了學,接觸不到高等教育算什么?“士大夫”、“知識分子”那可是損失了儀器和文檔??!
78年“京校外遷”陸續結束以后,高考如“撥云見日”、“重見光明”。所謂“高考來了,青天就有了啦~”,所有人都“公平”啦!
對,都“公平”了,但沒人去留神小學、初中、高中數量,尤其在內陸城市和農村正在以一個離譜的速度消失。基礎教育如此,就莫說大學了。到后面尤其農村或貧困地區,娃娃們根本無學可上。
新中國成立后小、初、高全部在76年跟77年達到頂峰,此后就開始逐步下降。初中是在98年、高中是在2003年才分別重新回到76年水平;至于小學,至今都趕不上60-70年代數量。
比如今天論211,河南1所,上海有10所,河南今年考生136W人,上海今年考生5.8W人。
縣長要的就是1個公平,
你們這不欺負老實人嗎?
也別跟我說,不對啊~我看連四川涼山、貴州山區娃娃現在也有學上啊。我告訴你,那TM是近幾年才開始反哺。從80年代后到20年左右,中間這40年廣大農村教育我不客氣的講,就是1個被人給遺忘的世界。
這40多年無數商賈明星都知道:哦!農村很窮,學生讀書難,過去慰問慰問,留兩滴眼淚再拍個MV,送幾個書包,合個影照個相;再牛逼點的建個希望小學,然后呢?沒有然后了。
農村娃娃無論男女,最后都得來沿海城市每天12小時起打螺絲。張桂梅校長辦女校最艱難那幾年大伙可自行了解下。
要知道張校長所在云南通達鄉可不是個例,咱們有多少個“通達鄉”?!
干教育它不是個今天投錢明天見效的事,“百年樹人”你瞅瞅這話,它得循序漸進。你要先有小初高你才能有大學,你工農子弟你得有隨便挑的小初高這種基礎教育,你才能有參加精英教育的門票。
先讓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再緊跟著“京校外遷”,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給你鋪路鋪好,寒門出貴子,是難事嗎?會比今天難嗎?這條路我們今天回頭看是不是創新?
我認為,是創新。
而現如今昂貴的教育成本全交給家長自己承擔了,這就是我繼續想說的,農村娃不好過,你城市里的娃就好過了?
有1回我看到有位家長騎電驢子帶娃去上學,那娃是小學生,我沒瞎說,這娃在后座都還抱著本書在啃,看得很專注。
現在各大城市基本都是“55開”,在上海初升高有一半學生都上不了高中,所以他們其實高中以前就很卷。
我樓上那戶小孩,每晚都是9點到家,雙休日也是早上7點半出門,晚上也是9點多才回來,幾乎都快趕上我們上班。
我之前做線上教育曾經去家長家里做采訪,空隙間我問那小孩,我問她,你每天或每周最開心的是啥呀?她回我是每天坐車去上補習班的路上,我問她為啥?因為只有這段時間里她才可以做做她喜歡的事,其他時間都不開心。
所以現狀就是農村小孩沒學上,城市里小孩上學苦。說來說去,大家都苦。
而且你讀書投了那么多錢,最后出來能咋樣?不還是要打工?
節前不是有這么個事嘛,說是某單位員工擴展塢壞了被領導Diss,責令“上班時間不允許把顯示器黑屏”、要“提高工作效率”,最后來句“你來勁了是嗎?”
這就是我想說的,你辛苦讀書又如何?最后畢業了不還是“上班時間不許把顯示器黑屏”。當然了,有多少人想跪都沒門子呢(多少人還找不到工作呢)~
而且我都還沒講目前現在教育出發點不明,教育邏輯空洞。
現在教育出發點是育才還是選才?現在教育邏輯是不是“在書本上造林,在腦子里種地?”別說小初高,你就是大學各專業所學教材、所講案例,科研應用哪個是近3年的?起碼都落后當下時代5-10年以上!比如微電子專業之前用的還是上世紀70-80年代教材。
所以你綜合去看,現在教育框架似乎只對少部分人有利。當你再硬背歷史時間、應試教條時,帝都一些學校已經組織學生去歷史博物館實地去看文物了。
生物學上有個概念叫“機會均等”,起先是說生男生女概率均等,后來延伸了。
傳統概念“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這說法是不靠譜的,所謂“機會均等”是指窮人家也會生出龍子虎兒,即便基因平凡,但人家后天也會變異。富人家也一樣會生出敗家豬頭,即使基因出眾,后天也一樣會向下變異,變得墮落腐朽。
現有所謂高考,似乎是窮人家即便基因變異,直接生出龍子虎兒,人家也躍不了龍門,富人家即便生了個豬頭,也一樣能考高分。
教育資源嚴重不均,你沒學上的,你上學全靠老師講的,跟人家光補習都請名校退役老師,甚至就是歷年高考出卷老師去比,這還有可比性嗎?
當我們面對教育邏輯框架空洞、出發點不明、每個家庭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農村無學上、城市被卷瘋等一些列現實問題,高考這一制度是不是存在一定可討論空間?
以前城市向農村、沿海向內陸轉移,是不是能為今天畸形內卷提供一點創新方向?
講老實話,我現在看到什么鼓勵高三學子,看到每位學生奮戰高考,尤其看到一些口號什么“改變命運”“躍龍門”,我其實沒一點共鳴,甚至覺得這只是他們教育、媒體界的自嗨。
因為這么多學生、家長、老師,他們本可以不用這么累!他們本可以有比現在更光明之未來!
現在呢?都去1分干1操場了。“提高1分干1操場的人”這句話從喊出來那一刻起,就注定今日之內卷困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