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君按:又是一年高考季,今天聊聊農村教育。每年這個時候,總有很多人在問,農村考生逆襲的機會有多大?斐君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這么多年由于工作關系,搞了不少基層調研,這些調研中,我對農村教育尤其關注。今天文章主要內容,來自我2021年的一個基層調研報告。時間雖然過去了3年,但報告內容和提出的問題仍不過時,仍然很有現實意義。考慮到隱私,人名和地名做了化名處理。
調研地點是中部省份S縣,該縣是人口大縣,2021年末戶籍人口120萬人;曾是農業大縣,目前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但三農仍占相當比例;另外,該縣GDP和財政收入在全省都處于中等。因此,該縣鄉村教育現狀很有典型性。
一、關于“讀書無用論”
羅店村是S縣一個普通村,與城鎮化大潮下的眾多鄉村一樣,村民談論最多的是土地流轉和拆遷并村,是到哪里哪個廠打工掙錢多,是誰家孩子在外面做生意發了財,唯獨不討論誰家孩子上了重點中學和一本大學,因為已經多年沒有這樣的“喜報”了,“讀書無用論”一度蔓延在村莊上空。今年就業形勢嚴峻,羅店村和附近村幾個應屆畢業生都是二本三本院校畢業,工作很不好找,有幾個已經去城里送快遞、開網約車。
二、一位老校長的憂思和感慨
山橋鎮曾是教育強鎮,有“勤耕好學”之風,歷史上教育有過輝煌,曾經多年中考、高考升學率在全縣都名列前茅。
但隨著城鎮化發展,該鎮的教育也不免走向萎縮,生源流失、教師出走、學校萎縮,導致鄉村教育陷入惡性循環。在一次次進村入戶調研中,山橋鎮中心學校林校長感到身上擔子越來越沉重。
“留在農村學校讀書的,一般都是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孩子。有條件的都去城里買房或者租房陪讀了。留下來的這群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無法輔導學習,因此其學習興趣和成績,完全取決于學校和老師,但鄉村教師流失率也很高,經常有留守學生的爺爺奶奶問我,校長啊,我家孫子今年怎么又換老師了?面對他們的疑問,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調研時,這位白發蒼蒼的校長對我說。
作為一名“老教育”,林校長對鄉村教育有很多思考。在他看來,鄉村學校留守兒童多,隔代教育存在很多問題,更多還得依靠學校和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個時候,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對于鄉村教育的意義就更加凸顯。”林校長坦言,“但這也是個矛盾,雖然每年縣里給我們分配了不少年輕教師,但像流水一樣,干不了幾年就走了。教育不是短平快的行業,要有積累,沒有個三五年,教學質量很難保證,教學上不去,農村孩子就更輸在起跑線上”。
三、教師流失和鄉村教師隊伍老齡化
在雙向選擇的就業市場,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不足,年輕老師難以“引進來”,一部分年輕教師又選擇“走出去”。年輕教師留不住,造成鄉村教師梯隊建設不合理。
某鎮120名初中老師,大多數是60年代中期出生。去年暑假,中心學校做了一個摸底,近5年大概要退休30個左右,其余大部分都在40多歲。
教師隊伍的老齡化,又將一個新的難題拋了出來——信息化教學能力不足。一方面,教師老齡化,信息知識儲備不夠,一些老師“怕用”;另一方面,班班通等信息設備更新慢,“不敢用”,怕一用之后設備壞了,“沒得用”。
說到鄉村教師留不住,順便提一件事情。與教師收入掛靠最緊密的是職稱。長期以來,受崗位比例限制,很多農村教師等白了頭都拿不到中級職稱。盡管各級政府出臺了不少鄉村教師職稱評定的傾斜政策,但大多停留在文件上。
四、外縣教師是鄉村教師隊伍中一個特殊的群體
據統計,目前在S縣農村學校的外縣教師(即戶籍不在S縣)達600多人,絕大多數是新招聘的年輕教師,由于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這一群體流失較為嚴重。
外縣教師留不住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居住條件差,青年教師大多臨時安置在閑置已久的校舍,生活設施奇缺,不得不在中心鎮租房,并頻繁搬家。另一個原因是農村教師性別比失衡,存在很多大齡單身女教師,在當地無法成家導致流失。
五、關于農村教學點
農村教學點被稱為麻雀式學校,喻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近幾年,S縣撤并了很多教學點,但考慮到個別鄉鎮的交通和偏遠鄉村孩子就近入學,仍然保留了不少教學點。
義嶺鎮白云小學教學點,一幅升國旗的畫面,讓人久久難以忘懷:1位校長,4位老師,11個學生,立正、敬禮、升國旗、奏國歌、行注目禮,所有程序,一個不少。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師生那一臉莊嚴肅穆的表情。
白云小學11個學生中,有2個一年級,2個二年級,7個四年級。3公里之外的老橋小學教學點,8個老師,19個學生,分布在六個年級,每個年級3個學生左右。這樣的小學教學點,全縣還有44個。
老橋小學二年級學生吳昭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他說自己要勇敢地追夢,就像教學樓上的標語一樣:“我們都在努力地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作為農村學生,而且是留守兒童,要實現這樣的夢想無疑很難,但我祝他圓夢。
六、“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待遇差、地位低”,成為鄉村教師被學生和家長“看不起”的原因。
“讀書無用論”在一些鄉村盛行,不少人認為“當老師的工資還不如打工掙得多”,這讓老師在一些高年級學生面前缺少威信,甚至被學生嘲笑。老師在缺少尊嚴感的同時,也淡化了責任感。
同時,隔代教育的溺愛,加上家庭教育缺失,導致很多留守兒童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有的學生比較沉迷手機,玩到很晚,白天上課基本睡覺,如果老師叫醒他,可能還會吃他一點“起床氣”,跟老師頂嘴甚至罵老師都是常有的事。有的老人溺愛孩子比較嚴重,甚至因此與學校發生沖突。
收入不高、工作辛苦沒成就感、家長不配合、學生不尊重,是鄉村教師群體較為普遍的感受,也是他們管不了、不敢管的重要原因。
在各種無形的枷鎖下,鄉村教師不得不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管理孩子多是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于是,課堂紀律在部分農村學校已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少數地方,課堂上甚至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有心學習的孩子不得不紛紛逃離,留下的學生更難管教,鄉村教師的成就感、價值感被消解消耗,從不敢管變為不想管……長此以往,惡性循環。
七、縣中“塌陷”
S縣一中,曾經是省內名校,一本達線率長期在80%以上,每年考取清北復交等985高校的也不在少數。近年來,尤其是2010年以來,一本達線率猛跌到50%,考取985的人數也銳減,連續幾年清北復交“零錄取”。
眾所周知,有沒有清北錄取生,對一所縣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因為這就是學校招生的招牌和底氣,也是留住優秀教師的最根本之一。
因為連續幾年清北零錄取,S縣一中和許多縣中一樣,成為“陷中”,縣中塌陷的惡行循環由此形成——優秀的生源都到了市區中學、省城中學,優秀的教師也被市區、省城以及民辦超級中學“掐尖”,留下的都是中等生源、中等師資,相應的,高考升學率和教育質量繼續下滑,與市區中學的分化越來越明顯。
對于普通農村家庭來說,好不容易考進縣中的寒門學子,表面上在班級和年級里名列前茅,但是高考時,卻往往很難考上理想的大學。而對于少數中考成績優異的農村學生,為了到市區乃至省城上高中,家庭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越是好的高中,內卷、拼輔導越厲害,對于經濟實力較差的農村家庭來說,如果一個孩子在市區省城讀高中,各種壓力可謂山大。
縣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單元,縣中教育是縣域發展的精神寄托與希望所在。縣中一旦“塌陷”,不僅會影響到縣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更會加速人口外流和鄉村空心化。重振縣中,是提高縣域教育質量、推動縣域整體發展的必由之路。
好的教育生態,不應是一個學校站起來,一片學校倒下去,而應是百花齊放。畢竟,教育公平是中國家庭最看重的公平。
八、S縣的努力
為穩定鄉村教師隊伍,S縣使出了渾身解數,放寬編制、加大招聘力度、政策和福利待遇傾斜、農村青年教師安居工程等。
為了最大限度留住鄉村教師,S縣在已有財力條件下,把對教師的厚愛做到了極致。盡管是吃飯財政,但S縣對教師待遇毫不吝嗇,每年新增財力相當一部分用于改善教師待遇。
然而,由于財力有限,新增的那點收入根本無法與城市、城區教師收入相比,依然緩解不了教師的流失。加上這幾年縣域經濟普遍困難,財力更加捉襟見肘,新增財力向鄉村教師傾斜,是難以持續的。
更重要的是,不是每個縣領導都重視鄉村教育。S縣當初對鄉村教育如此重視,大力投入,是因為當時的縣委書記是教師出身,家里幾代都是教師,因此對教育有特殊的感情。一旦繼任者沒有這種情懷,重心自然不會放在教育上。
調研中,有鄉村教師和校長認為,治本之策是在各級政府主官考核中,加大“教育均衡、鄉村教育投入”等指標的考核力度,畢竟,由于我們的國情,考核的指揮棒作用是最有效的。
是否管用,我也無從知道。文化是鄉村的根,教育是鄉村的魂。沒有教育的鄉村,是沒有希望的鄉村;沒有教育振興的鄉村,無法承擔“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時代使命。期待有識之士和社會各界能夠群策群力,給鄉村教育“止血”。這是一件看似不緊急、但關乎長遠的要緊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