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現在對鄭成功推崇備至,基本都來自他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但在明清變革之際,鄭成功并不是一個成功的人,甚至可以說,他是在一系列決策失誤,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做出收復臺灣的決定。
要說鄭成功,我們得從其父鄭芝龍說起。
公元1604年,鄭芝龍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因為兄弟眾多家庭貧困,鄭芝龍在18歲的時候,便到澳門投奔舅舅黃程,學習經商之道。
正是在澳門,鄭芝龍初步了解東南海商、學會葡萄牙語,為了融入外國商人的團體,鄭芝龍還接受天主教洗禮,并起了一個教名——尼古拉斯·一官·加斯巴特。
公元1623年,鄭芝龍已得到舅舅黃程的欣賞,黃程便委派他押送白糖、麝香、鹿皮等貨物,搭乘海商李旦的貨船,駛向日本長崎,親身參與到東南海洋貿易中。
早在澳門的時候,鄭芝龍就和李旦的關系不錯,這次共同前往日本,李旦更加欣賞鄭芝龍,于是在貿易結束以后,李旦推薦鄭芝龍到澎湖,給荷蘭人翻譯。
李旦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希望鄭芝龍得到荷蘭人的信任,做自己和荷蘭人的中間人。
事實證明,鄭芝龍確實長袖善舞。
做了一段時間翻譯,鄭芝龍便得到荷蘭人的信任,然后交給他一項任務——指揮二三十艘戰船,在臺灣海峽襲擊前往馬尼拉的中國商船,這樣一來,馬尼拉的西班牙人就收不到中國貨物,荷蘭人可以壟斷東南海洋貿易。
在這項任務里,鄭芝龍扮演了雇傭海盜的角色。
不過,鄭芝龍的收獲很豐厚。
僅僅做了一年海盜,鄭芝龍便攢下雄厚的資本,公元1625年8月,李旦又去世了,鄭芝龍憑借給荷蘭人做海盜攢下的資本,接手了李旦的兵馬和產業,實力更加膨脹。
從此以后,鄭芝龍以臺灣、廈門為基地,一邊劫掠一邊經商,用了三年時間,便擁兵3萬、千余艘船,并接受明朝的招撫,成為明朝的五虎游擊將軍。
此后二十年,鄭芝龍在東南海洋上腳踏黑白兩道,政治上游走于明朝和荷蘭之間,混的風生水起,不僅每年經手數千萬兩白銀,雄霸東南海洋,還在福建構建起自己的勢力范圍,做了八閩的土皇帝。
鄭成功,便是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和日本女子田川氏生下的長子。
公元1645年5月,在滿清豫親王多鐸、英親王阿濟格的攻擊下,大順朝的永昌皇帝李自成死在湖北九宮山、南明的弘光皇帝朱由崧被文武官僚出賣,整個江南出現無主的局面。
就在這個時候,鎮江總兵鄭鴻逵在杭州遇到唐王朱聿鍵,便把朱聿鍵帶到福州,鄭芝龍在福州擁立朱聿鍵為皇帝,改元隆武,史稱南明隆武朝。
憑借擁立之功,鄭芝龍受封為平國公、太師,成為執掌隆武朝的權臣。支持鄭芝龍的鄭氏家族成員,也隨之升官晉爵,例如鄭鴻逵受封定國公、鄭芝豹受封澄濟伯、鄭彩受封永勝伯,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在這樣的背景下,年僅22歲的鄭成功,也迎來極高的起點。
因為隆武皇帝要拉攏鄭芝龍,便給鄭成功賜姓為朱、賜名為成功。隨后,隆武皇帝授予鄭成功提督禁旅、儀同駙馬都尉等職位,并封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命鄭成功統兵到福建、江西邊界和清軍作戰。
這些顯赫官爵和小型戰斗,就是鄭成功軍事生涯的起點。
可以說,正是鄭芝龍的成功,才有鄭成功的崛起。青年時期的鄭成功,和三百年后的東北小六子差不多。
2
海商成就了鄭芝龍,但也限制了鄭芝龍。
因為他的武裝力量幾乎都在海洋,福建陸地的武裝力量更多是家丁、仆從等戰斗力低下的人群。如果明朝不發生變故,鄭芝龍可以依托福建陸地經營海洋,可一旦要改朝換代,鄭芝龍在福建陸地的武裝力量,就不足以左右天下局勢了。
對于這一點,鄭芝龍很清楚。
他擁立隆武皇帝,并不是多么忠于明朝,更多的是借“擁立之功”提高自己的身價,增加和滿清討價還價的籌碼。
所以在公元1646年,洪承疇寫信勸鄭芝龍降清時,鄭芝龍非常心動,直接命駐守仙霞關的軍隊退回泉州,讓出福建僅有的門戶要地,以此顯示自己的誠意。
滿清貝勒、征南大將軍博洛見仙霞關大開,便急速向南推進,然后又許諾鄭芝龍,降清以后可以做閩粵總督,以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封王。
按照博洛的條件,鄭芝龍就是實打實的坐斷東南。
努力奮斗數十年,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個虛弱的隆武皇帝又能算什么?于是在9月19日,博洛兵不血刃的進入福州,11月,鄭芝龍到福州覲見博洛,帶著麾下11萬兵馬降清。
隆武皇帝則逃往汀州,被清軍斬殺,不久后,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位,改年號為永歷,建立起南明永歷朝。
鄭芝龍降清了,但鄭成功不愿意。
流傳下來的史料里,有一段鄭成功勸諫鄭芝龍的話:
“以兒細度,閩粵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驅馳。若憑高恃險,設伏以御,雖有百萬,恐一旦亦難飛過。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足其餉。然后選將練兵,號召天下,進取不難矣。”
鄭芝龍回了兩句:
“稚子妄談,不知天時時勢。夫以天塹之隔,四鎮雄兵且不能拒敵,何況偏安一隅。倘畫虎不成,豈不類狗乎?”
“識時務者為俊杰。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禮我。茍與爭鋒,一旦失利,搖尾乞憐,那時追悔莫及。”
可以看出來,鄭成功和鄭芝龍的選擇,完全不同。
鄭成功的重點是兩條——東南地理不利于滿清的騎兵作戰,鄭氏的海洋根基雄厚不擔憂糧餉,這兩點結合起來,意味著鄭氏有進取天下的資格。
而鄭芝龍的重點就一條——數十年奮斗換來的家業,不容易,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能賭,趁現在有資格談判,趕緊在新朝變現,保存家業。再拖延下去,一輩子的心血就付之東流了。
鄭成功沒有經歷過鄭芝龍的奮斗過程,自然體會不到鄭芝龍的心境。鄭芝龍已經年老氣衰,也體會不到鄭成功的少年意氣,父子兩人就此分道揚鑣。
隨后發生的兩件事,進一步堅定了鄭成功抗清的決心。
一件是鄭芝龍降清以后,博洛統帥清軍繼續南下,在閩南大肆奸淫擄掠,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也慘遭毒手,自縊身亡。
另一件是鄭芝龍被清軍帶回北京,滿清沒有兌現“閩粵總督、三省封王”的承諾,僅封鄭芝龍為一等精奇尼哈番(一等子爵),并編入漢軍正黃旗,成為滿清順治皇帝的奴才。
這兩件事,不僅讓鄭成功背上沉重的國仇家恨,也讓鄭成功看不到降清的前景。
從此以后,不論個人野心還是現實處境,遙尊永歷皇帝、割據地方抗清,都是鄭成功唯一的路。
3
鄭成功決定抗清,戰績到底怎么樣呢?
答案是,實在不怎么樣。
鄭成功和鄭芝龍分道揚鑣以后,開始利用國姓名號和鄭氏基業,組建獨屬于自己的班底,并聯絡鄭鴻逵、鄭彩等老一輩人物,利用鄭氏的商業渠道,秘密收購內地的貨物,出口到海外,在東南海洋貿易中賺取豐厚的利潤。
但問題是,鄭成功的陸地地盤太小,沒有足夠的糧食來養兵。
糧食是亂世的硬通貨,如果沒有糧食,白銀只是一堆沒用的金屬,人心也會逐漸崩潰。
可以說,地盤是鄭氏基業最大的短板,鄭成功在此后的一系列錯誤決策,都是為了爭奪地盤,為鄭氏基業的最大短板來買單。
因為福建泉州、漳州的糧食產量較低,不能滿足鄭成功的養兵需求,福州又是清軍嚴防死守的重鎮,而受制于東南海洋貿易,鄭成功也不能深入內地奪取地盤。所以鄭成功對地盤的要求就是——糧食產量較高的沿海城市。
而在福建、廣東一帶,符合鄭成功要求的地盤只有一處,那就是廣東潮州。
在這樣的背景下,奪取潮州解決生存危機,遠比反清復明的噱頭更重要。
如果沒有潮州,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就是鏡花水月,可如果有了潮州,反清復明也好,進取中原也罷,鄭成功都是進退有余的。
公元1648年正月,江西提督金聲桓叛清歸明,受封豫國公,4月,廣東提督李成棟叛清歸明,受封惠國公。而就在剛叛清歸明的時候,李成棟便上書永歷皇帝,要求他下一道詔書,命令鄭成功響應李成棟和金聲桓,把福建、廣東、江西的抗清基地連成一片。
永歷皇帝聽了李成棟的建議,給鄭成功下了一道詔書。
收到永歷皇帝的詔書,鄭成功不能拒絕,便同意出兵廣東。但鄭成功要求,派兵進駐潮州,配合李成棟作戰。
實事求是的說,在反清復明的大環境下,鄭成功提出進駐潮州,是一項無理的要求,李成棟自然是不同意的,李成棟麾下的潮州總兵郝尚久,也不同意。
鄭成功不管,直接派兵到潮州征收糧餉。
到了公元1649年,金聲桓和李成棟都相繼敗亡了,鄭成功都沒有出兵配合作戰,打通三省的聯系。次年6月,鄭成功更是出兵包圍潮州,要消滅仍然站在永歷皇帝一邊的郝尚久,郝尚久在生存危機下,再一次叛明降清。
鄭成功勞而無功,瞎折騰了兩年時間。
公元1650年7月,鄭成功兵敗如山倒,退回福建。他迫切需要改變沒有地盤的窘境,同時也必須挽回自己的威望,便決定刀口向內,清理可能存在的反對勢力,整合鄭氏基業。
8月,鄭成功出兵廈門,誅殺定遠侯鄭聯、逼鄭聯的兄長鄭彩交出兵權。
10月,鄭成功決定再征潮州,但先鋒官施瑯建議鞏固廈門,鄭成功大怒,直接剝奪了施瑯的先鋒職務,統兵前往潮州。結果,滿清的福建巡撫張學圣、福建右路總兵馬得功等人偷襲廈門,洗劫了鄭氏數十年積累的財富,僅黃金就有將近百萬兩。
鄭成功聞訊大驚,立即回師廈門,順勢剝奪鎮守廈門的定國公鄭鴻逵的兵權,并以“謀反”的名義逮捕施瑯全家,施瑯為了保命,被迫投奔滿清。
總的來說,這幾年時間,鄭成功除了整合鄭氏以外,幾乎什么都沒有做成,空耗時光。
公元1653年,是鄭成功可以大展宏圖的一年。
那時,明末義軍領袖張獻忠的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以云南為根據地,攻取貴州、廣西、四川、湖南的大片土地,形勢一片大好。
尤其是李定國,已經在廣西桂林擊敗定南王孔有德、在湖南斬殺敬謹親王尼堪,取得“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的戰績,迫切希望和鄭成功會師,共同奪取廣東,然后自福建、廣東、貴州出兵北伐,陸續恢復江南地區。
于是,李定國給鄭成功寫信,談了自己的戰略構想,鄭成功同意了李定國的戰略構想,并約定出兵日期。
公元1653年2月,李定國自廣西賀縣出發,一舉奪取梧州,然后沿西江而下,抵達廣東肇慶。而受到李定國的影響,潮州總兵郝尚久,又一次叛清歸明,地方武裝也紛紛起義,配合李定國作戰。
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鄭成功卻按兵不動。
李定國派信使三番五次的催,希望鄭成功按照約定出兵廣東,鄭成功不聽。郝尚久不計舊仇,寫信給鄭成功,想讓鄭成功配合一下,他也不理會。
如果鄭成功的水師能直搗廣州,牽制滿清的兵力,李定國和郝尚久就能從容應對。鄭成功沒有這么做,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便再無顧忌,先在4月集中兵力擊敗李定國,又在9月揮師東進,擊敗郝尚久,屠戮潮州城。
而在4月到8月期間,鄭成功兩次到潮州征收糧餉,滿載而歸。
公元1654年,李定國決定再試一次。
李定國以為,鄭成功沒能及時出兵,是因為肇慶離出海口太遠,不利于鄭成功的水師作戰,所以這次出兵,他的主攻地點是毗鄰珠江口的廣州新會。
為了實現會師計劃,李定國給鄭成功寫信,叮囑他準時到新會,千萬別遲到。
鄭成功承諾,保證不遲到。
2月,李定國自廣西柳州出兵,一路攻城克敵,6月就到了廣州新會。但李定國沒有想到,鄭成功又爽約了,他在新會等了整整半年,都沒有看到鄭成功的水師,也沒有得到鄭成功的消息。
12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靖南將軍朱馬喇等清軍會師,而李定國已經師老兵疲,大戰一場以后,無奈退回廣西。同月,鄭成功派出四百艘船、三萬人到廣東惠州征收糧餉,就是不到新會配合作戰。
就這樣,李定國恢復江南的戰略構想,因為鄭成功的屢次爽約,徹底失敗了。
新會戰役結束以后,城里的居民幾乎死傷殆盡,其中一半是被守城清軍給吃掉的——“自被圍半載,饑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
4
鄭成功為什么不愿意配合李定國作戰呢?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們不知道,但從常理猜測,無非是兩個可能。
第一種可能,鄭成功出身豪門世家,看不起草莽出身的張獻忠,更看不起張獻忠的義子李定國,所以他只希望李定國接受自己的號令,而不能接受李定國擬定作戰方案,自己去配合執行。
第二種可能,鄭成功的規劃里只有抗清,沒有復明。他遙尊永歷皇帝為正朔,也只是借明朝的招牌,割據東南,做自己說了算的土皇帝。
這兩種可能,或許是同時存在的。
因為此后發生的事,從側面證明了鄭成功的想法。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都是張獻忠的義子,他們原本是平起平坐的,結果孫可望憑借大哥的地位,執掌了南明永歷朝的軍政大權,并謀劃逼永歷皇帝退位,自己做皇帝。
但李定國和劉文秀不服孫可望,雙方在公元1657年爆發一場內戰,孫可望大敗,隨即投降滿清,被封為義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孫可望向滿清透露了大量的情報,做了滿清征服南明永歷朝的帶路黨。
次年正月,滿清任命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固山額真趙布泰為征南將軍、固山額真羅托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分別從陜西、廣西、貴州討伐南明永歷朝。差不多用了一年時間,滿清便攻入昆明,南明永歷朝敗亡。
轟轟烈烈16年的抗清運動,隨著各路英雄的消亡,至此僅剩下鄭成功一家。
公元1659年4月,即南明永歷朝敗亡的三個月后,鄭成功統帥十萬大軍、三千艘船,自廈門出發,經舟山群島、崇明島進入長江,6月24日占領江蘇鎮江,7月12日抵達南京。
從兵力和裝備來看,鄭成功的實力非常雄厚,這就說明,他不是沒有能力配合李定國攻取廣東,他只是不愿意而已。
他的真正目的,極有可能是一人扛起抗清的大旗,一人獨享抗清的勝利果實。
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南明永歷朝亡了,意味著沒人能替鄭成功分擔壓力,滿清不需要再分化瓦解,完全可以用舉國之力,撲向東南一隅。從戰略層面來看,鄭成功已經輸了。
而且,鄭成功的戰役戰術也不高明。
抵達南京以后,鄭成功指揮軍隊,把南京包圍的水泄不通,參軍潘庚鐘提議:“南京空虛,我們攻城吧,可一鼓而下。”
鄭成功認為潘庚鐘的意見有道理,準備攻城。然而就在此時,滿清的水師提督管效忠請求投降,但要求給他三十天的準備時間,等三十天的期限到了,一定打開城門。
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管效忠的要求,有可能是緩兵之計,即便同意,也要有所防備。
但鄭成功沒有防備,就是圍而不攻,在南京城外等著。
等到7月22日,滿清援兵已經匯集南京,隨即發起反擊,兩天后,鄭成功的軍隊全面崩潰,被迫撤離南京,回到廈門。
抗清運動的最后一場大戰,就這樣失敗了。
如果你是鄭成功,現在能怎么辦?
廣東潮州,數次都打不下來,導致大軍沒有糧食來源。攻取南京恢復江南,失敗了,短時間內不可能再出兵北上。廈門的地盤太小,東南海洋貿易是只有白銀沒有糧食。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奪取地盤,鞏固鄭氏的基業,屯田種地,給日后的功業做鋪墊。
舉目四顧,鄭成功能選擇的進攻方向,其實只有臺灣。更何況,臺灣原本就是鄭芝龍做東南海洋貿易的據點之一。
公元1661年2月,鄭成功誓師,東征臺灣。
雖然說荷蘭殖民者占據了臺灣,但荷蘭殖民者只有熱蘭遮堡、赤嵌城等寥寥幾個據點、一千名士兵、四艘戰船,實力并不雄厚。所以經過一年的軍事、外交博弈,公元1662年2月,鄭成功和荷蘭殖民者簽訂協議,正式收復臺灣。
隨后,鄭成功頒布了建設臺灣的綱領文件,其中一條是——“留勇衛、侍衛二旅以守安平鎮、承天二處。其余諸鎮,按鎮分地,按地開荒。”
這條政策,事實上是把臺灣的無主土地都收回來,分配給麾下的將士們,在農業經濟方面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在政權建設方面實現了有恒產者有恒心。
盡管鄭成功在臺灣搞土改,目的是抗清或者割據,但在歷史時間線上,鄭成功開啟了東南沿海向臺灣移民的浪潮。
這,可能是鄭成功唯一做成的事。
5
故事講完了,到底該如何評價鄭成功呢?
其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鄭成功有不同的評價。
明朝統治沒有崩潰的時候,鄭成功做為“海賊”鄭芝龍之子,地位可能和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差不多,都是明朝嚴防死守的對象。
等明朝滅亡、南明成立以后,鄭成功做為“權臣”鄭芝龍之子,成為南明隆武朝的統戰對象,賜姓、授官等重大舉動,重點是拉攏掌握兵權的鄭芝龍,而不是初出茅廬的鄭成功。
再往后,鄭成功拒絕投降,滿清肯定不會對他有太高的評價,定位應該是“抗拒天兵”的逆賊。而鄭成功屢次毀約,不配合李定國的作戰計劃,那么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軍余部控制的南明永歷朝,定然把鄭成功視為“坐山觀虎斗”的貳臣。
如果鄭成功沒有收復臺灣,可能現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鄭成功這么一個人。
但鄭成功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偏偏收復了臺灣。
那么在當代兩岸分離的大環境下,鄭成功自然是最佳的宣傳對象。只要把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宣傳出來,兩岸統一就有了歷史依據和法理依據,分裂就是完全說不通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鄭成功就不能是目光短淺的抗清人物,必須是為祖國統一而奮斗的大英雄。
歸根到底,鄭成功的歷史地位是現實需求塑造的。
而這樣的現實需求,源頭就是75年前的蔣介石遷臺。我們也可以說,蔣介石挽救了鄭成功的歷史形象,為提高鄭成功的歷史地位,創造了條件。
泉下有知的話,鄭成功應該給蔣介石敬一杯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