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兩會”盡管熱鬧非凡,但在群眾心中的關注度卻在逐漸下降,會期中的熱鬧多半集中于媒體的自娛自樂。如此熱鬧的“兩會”為何不能觸發群眾以更高的熱情去關注呢?恐怕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議題的可實現性及全民性不夠之外,“兩會”本身存在的先天性問題也越來越不適應新時代的人民要求,“改革‘兩會’”應該成為未來的重要改革議題。
就個人觀察,“兩會”改革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其一,“兩會”代表的組成與產生過程必須改革。目前,代表存在官員多、明星多和財神多的“三多”現象,本該議官員,官員代表多了就不合適,明星多容易讓“兩會”演變成媒體的秀場,群眾反感情緒明顯,財神多更不合適,財神即資本家,不管是國有還是私有,中國的企業本質上都接近于私有,財神的腦子里只有利潤,“兩會”應該以議民生為主,利潤的事應該放在經濟工作會中去討論。不改變代表“三多”的局面,“兩會”很難發揮為人民議事的功能。
代表的產生過程改革難度大,但至關重要,涉及到政改,之前的幾年,很多人也提出過改革意見,改不改得下去,取決于上層的決心,期望能列入到未來的改革規劃當中。
其二,“兩會”的議事進程需要改革。“兩會”時間拖得很長,小組討論流于形式,空話多,套話多,甚至有些代表只能講假話,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議事議政能力,“花瓶代表”和“木偶代表”參會就是浪費時間,各省代表團的討論過程中,領導都在場,敢講真話的“勇士型代表”少之又少,開會過程中,如何讓代表敢講話是決定議事效率的重要保證。建議以后的“兩會”分兩個進程:第一個進程是討論上一年度的主要議案是否落實?未落實工作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個進程是討論各省各屆別本年度議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重要性,讓一些廢議案盡早淘汰,讓一些事關百姓利益的重要議案進入最終的決策程序,議案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實用越好,大比例減少“終審議案”的數量,這個過程需要通過代表討論得出。
其三,“兩會”的議政問政方式要改革。“兩會”一貫的程序是:聽報告,議報告,聽新聞發布會,議新聞發布會。最后,媒體給百姓的觀感是:這個報告非常好,非常實在,非常符合人民的期望,偶爾有點小不足。然而,“兩會”開完后,在日常評論中,媒體和群眾又牢騷滿腹,罵娘不斷。既然這樣,為何不讓“人民的代表”代表人民在極其重要的“兩會”中去質詢呢?
新的看法:1、幾大“報告”應該縮短篇幅,只講做了什么和將要做什么,提綱性地講,年度報告不是政治報告,程式性的語言應少用;2、政府官員應該在各組別代表團中接受公開質詢甚至是批評,要讓官員和代表面對面地議政;3、代表可根據現場議政結果對各部委官員進行任職評價,甚至可以對部委負責人提出任免意見。
其四,“兩會”報道量應該大幅度壓縮。中國的“兩會”給人有一種感覺是記者的“兩會”,而不是人民的“兩會”,記者對代表的干擾很大,相當多的媒體記者把話題引向了民生之外的領域,甚至把代表的個人問題作為主要話題報道,很多代表為了回避“非兩會話題”,不得不謹言慎行。為了讓代表們安心討論國家大事,部分時間和部分會議應該對媒體封閉,把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代表干正事。我相信,不管什么樣制度的國家,如此多記者干擾議事,恐怕只在中國出現,“兩會”記者如同足球賽場觀眾的場面不見得就說明民主程度高,從近十多年的表現結果看,“兩會”的務實性似乎有下降的趨勢,話題多得出奇,一散會,全國都冷場,這就好象農村辦喜事,敲鑼打鼓的,來了就是客,吃幾天流水席,席一散,冷冷清清。
中國的“兩會”確實有自己的特色,也能夠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其積累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會議的有效性在不斷降低,已經到了該改革的時候,不把“兩會”列入改革議程,改革很可能會流于報告和語言,人民對改革的意見會越來越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