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轉基因作物是否有害、是否應該投入實際生產,再次在公眾中引起較大爭論。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了農業部門,川農大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介紹,“水稻所對于轉基因作物仍限制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每年水稻所育成的轉基因水稻,除了留下部分種子用于下一年的育種,以及少部分實驗室研究外,其余的部分都按國家規定實施了銷毀,完全杜絕向外流出。”。(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3_10/23/30573541_0.shtml)
對于該新聞,鳳凰網江蘇省揚州市網友seape評論道:“ 瞎放P,那出口到歐盟米粉里的轉基因成分,是從哪里來的?農業部你們接受了國外結構的多少資助啊?轉基因的危害要好幾代人才能看出來。”(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doc_url=http%3A%2F%2Fgongyi.ifeng.com%2Fnews%2Fdetail_2013_10%2F23%2F30573541_0.shtml&doc_name=農業專家:轉基因水稻收獲后除實驗外全銷毀杜絕流出&skey=92f0e5&ishot=yes)
據2012年6月報道,歐盟發出《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通報》稱在輸歐大米制品中檢出“非法轉基因”。自2012年開始,歐盟已經19次通過預警通報指出從中國進口的食品中檢出非法轉基因。(http://money.163.com/12/0616/00/843486UL00253B0H.html)
附一:農業專家:轉基因水稻收獲后除實驗外全銷毀杜絕流出
轉基因水稻收獲后除實驗外全銷毀
@華西都市報:近期,關于轉基因作物是否有害、是否應該投入實際生產,再次在公眾中引起較大爭論。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農業部門了解到,作為水稻生產和消費大省,我省的科研機構對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從未停止,但目前轉基因作物在川并未投入實際生產。
研究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已有十多年歷史。
成果
經過多年研究,實驗基地里的轉基因水稻已達到應用水平。
推廣
國家未放開轉基因水稻的種植、推廣,目前仍限制在實驗室研究階段。
目前四川有沒有生產轉基因作物?對此,昨日記者從農業部門證實,目前我省并沒有轉基因作物的生產。只有科研機構在從事轉基因作物的研究,而這些研究也沒有轉化為實際應用。川農大水稻所所長李平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該所就一直從事水稻轉基因的研究,目前已達到可應用水平。
研究:四川已開展了十多年
四川農業大學的水稻研究所,已經從事了多年轉基因水稻研究。川農大作物轉基因實驗室,坐落在成都溫江區,距該校僅8分鐘車程。2米高墻之內,每年9月的收獲季節,實驗大棚內育成的轉基因水稻在這里成熟、取種,送到緊鄰的實驗大樓內,進行各種實驗。
川農大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水稻所就一直從事著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工作,已有十多年歷史。已故老所長周開達院士曾大力支持水稻轉基因的研究。李平說,目前水稻所對于轉基因水稻的研究方向,主要還是針對水稻的“抗蟲”和“抗除草劑”兩個方向進行。
作物:除實驗外杜絕向外流出
李平介紹,經過多年研究,如今實驗基地里的轉基因水稻已經可以達到應用水平,但由于公眾對轉基因存在很大的爭議,國家從未放開過轉基因水稻的種植、推廣。因此,水稻所對于轉基因作物仍限制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每年水稻所育成的轉基因水稻,除了留下部分種子用于下一年的育種,以及少部分實驗室研究外,其余的部分都按國家規定實施了銷毀,完全杜絕向外流出。
李平說,轉基因水稻要推廣,需要首先使用小白鼠進行實驗、然后再用豬和猴子進行喂食實驗、最后還需征集志愿者試吃。“這一流程要很多時間。”
不少人都擔心人吃了增強抗病蟲基因的水稻,身體會有異樣。對于大眾對轉基因的普遍疑慮,李平介紹,其實這種抗體基因,是從野生稻和一些微生物中提煉而來,對人體不會造成任何不良影響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類轉基因水稻因不用農藥,還更安全。”
沒有“轉基因”
卻有不少“非轉基因”
為調查轉基因食品,記者日前走訪了成都多家超市。在這些超市內,記者沒有找到多少轉基因食品,卻看到不少食用油都在醒目位置上打出了“非轉基因”的標簽。同時,除了食用油,不少品種的大米也旗幟鮮明地打出了“非轉基因”的標簽,部分標注了“非轉基因”的大米,價格也比普通大米貴了40%。但實際上,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并沒有轉基因水稻進入產業化生產。
是“轉基因”也好,不是“轉基因”也罷,老百姓期待的,只是不被“忽悠”。其實在這場“轉基因”爭論的背后,更多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
附二:歐盟年內19次通報中國大米制品涉非法轉基因
盡管中國政府從未允許在境內主食作物領域進行轉基因商業種植,但在中國出口歐盟的大米制品中,“非法轉基因”卻被屢次查獲。
6月6日,歐盟發出《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通報》(下稱“預警通報”),稱在輸歐大米制品中檢出“非法轉基因”。而自2012年開始,歐盟已經19次通過預警通報指出從中國進口的食品中檢出非法轉基因。
盡管轉基因水稻在國內尚未批準商業化種植,但農業轉基因技術專家表示“確有轉基因水稻種子流出種植”,只是傳播面積一直沒有明確數據。而農業部雖然每年都會檢查轉基因生物的研究、管理和安全情況,但卻從未公布過。
19次查獲非法轉基因
根據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每周發布的預警通報,今年以來,中國輸歐米制品已經有19次被查出含有轉基因成分,其中一次標明是含有Bt63抗蟲基因,其余未標明是何種基因。所涉及到的產品品種為米線、米粉制品。此外其他食品,如餅干、芝麻湯圓等,也數次被檢出含有轉基因成分。
實際上,自2006年起,含有Bt63轉基因的中國米制品就出現在歐盟的預警系統中。2011年,因頻頻出現在預警通報上,加之當年歐盟委員會食品與獸醫事務處訪華代表團關于中國大米受轉基因污染影響的報告,去年底歐盟委員會發布《對中國出口大米制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采取緊急措施的決定》。
根據這個決定,歐盟27國對中國25種米制品采取強制性轉基因成分檢測,并依據檢測結果采取退貨和銷毀處理措施。據了解,歐盟最新的管控系統能夠檢測出大米產品中的26種轉基因物質,歐盟要求中國官方必須在向歐盟出口前批批提交米制品的檢驗報告,表明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而且,歐盟成員國還要加強抽樣和檢測的頻率,使抽樣和檢測覆蓋所有中國進口的米制品。這被稱為中國米制品史上最為嚴苛的入境檢查。
“按照歐盟的規定,如果人用食品或者動物飼料含有0.9%以上的已被歐盟批準的轉基因物質的農作物,產品標簽必須標注。”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薛達元解釋,所謂0.9%,如果一塊餅干所用主要原料是面粉,但同時也用了米粉,若米粉中含有的轉基因大米達到米粉的0.9%,即需要標注。
2010年,綠色和平調查顯示,中國境內已經有非法銷售的轉基因大米和在米粉等食品中發現轉基因成分。對于今次歐盟的預警通報,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認為,這有可能說明國內現在仍有轉基因水稻非法種植,或者是前幾年收獲的轉基因大米剛剛進入流通渠道。
而在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下稱“轉安委”)專家黃大昉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看來,如此多的預警通報未免有利用技術規范進行貿易博弈的嫌疑。羅云波曾是第一屆轉安委專家組成員。
各執一詞
迄今為止,在WTO框架下,關于轉基因農產品貿易,歐盟和美國各執一詞。
歐盟要求進口的轉基因農產品必須強制性加貼標簽,而美國反對,認為這是利用技術壁壘進行貿易歧視。中國亦要求出口到中國的轉基因農產品須預先取得安全證書和批準方可進口。
但這些米制品在中國和歐盟都無法貼上轉基因的標簽,因為中國農業部雖然在2009年為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系頒發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但尚未批準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而歐盟亦未批準Bt63基因在其區域內為合法物質。
記者就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非法轉基因預警通報致函農業部,截至發稿時未得到回復。歐盟方面表示將盡快回復,但需要時間。
盡管官方沒有明言,但轉基因技術專家表示,試驗中難免有種子流出,收獲后的大米常常混入普通大米進入流通渠道,這都是因為“監管太難”。
“我們轉基因試驗的每一個步驟,都是要上報的,只有經過農業部批準才能做。”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教授林擁軍表示,試驗的每個環節都是嚴格按照2001年開始實施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實施辦法來進行的。
在轉基因監管方面,農業部門的主要職責是“源頭管理”:包括研發單位管理、種子審定時的轉基因檢測、種子經營企業培訓與監管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轉基因生產許可證管理制度。
據了解,轉基因植物品種在培育出來后,需要經過安全性評價階段,才能獲得安全證書。
安全性評價階段包括實驗室、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四個階段。
“實驗室階段,包括在溫室內的階段,范圍可以控制。”黃大昉表示。
而中間試驗階段,據林擁軍介紹,試驗田一般選擇在農場里面,或者農科所里面,田地處于完全封閉狀態。
林擁軍表示自己實驗室的試驗田四周有2米深2米寬的“護城河”,以及3米高的圍墻。“在早期試驗和中試階段,管理是很嚴格的。因為安全性試驗剛剛起步,對早期材料要求也很嚴格。”
但環境釋放階段就要求到不同的水稻產區檢驗植物是否適應不同的氣候和生態條件,“這就要和農民合作了。”黃大昉表示。
下一步,“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有關轉基因試驗的實施辦法的規定,生產型試驗要求至少3個點種植,一個點面積超過45畝,這個時候管理不可能像中試那么嚴格。”林擁軍表示,如果再像中試那樣做成碉堡,成本就太高了。
按照規定,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產生的試驗結果(即收獲的水稻)應該統一回收處理,“但是不排除農民看到這種水稻不用農藥、節約人工,就私自留藏。”黃大 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有時也會有種子公司介入私自育種,“這讓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并介紹,在中國研究實驗抗蟲棉時,就有這種情況,當時農民“非抗蟲棉不買” 。
而薛達元表示,《條例》雖然規定了種植面積,但在實際操作中,科研人員幾乎都擴大了種植面積,達到幾百畝甚至上千畝,這就使得管理更加困難。
除了被動流失,一些科研人員也創造機會造成轉基因水稻種子的“主動流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轉基因科研人員表示,確實有些科研人員未經申報就擅自進行試驗。
此前,綠色和平組織調查顯示,早在2005年,湖北多個地方的種子市場、農技站和種子站就在非法售賣當時尚未通過安全審評的轉基因水稻。2010年,該組織的調查發現湖北和湖南等地仍舊存在違法轉基因稻種的銷售。第三方的檢測結果顯示,這些轉基因稻種的品系為Bt63,正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團隊獲得安全證書的品種。
而對于去年有媒體報道的農業部聯合環保部、衛生部等進行的中國第一次大規模調研轉基因生物安全,該研究人員稱并不知情,同時表示“每年農業部都會組織專家和地方管理部門檢查轉基因研究進展和生物安全性情況,研究進展和安全管理的檢查結果我們都是清楚的,但是不一定要公布。至于非法試驗,懲罰措施通常是內部進行罰款和通報批評。一定范圍內吸取教訓懲罰不當行為就夠了,沒有必要大肆宣傳,畢竟沒有像三聚氰胺和瘦肉精那樣造成實際的安全問題。”
在黃大昉看來,農業問題比較復雜,面對千千萬萬的農戶,同時中國有8700家左右種子公司,數量多,小而散。“經營者過多,環節過多,往往會有漏洞。”
“盡管已經有了安全證書,但是還沒有進行品種評審和商業化許可,種植轉基因水稻在中國還是違法的。”黃大昉表示,還是應該依法依規辦事,這就需要加強監管,研究單位做試驗一定要按規定辦理,而經營水稻種子的公司也要對自己的產品嚴格把關。
但農業部現在顯然更忙于轉基因的宣傳活動。在其主辦的“轉基因權威關注”網站上,宣傳活動對轉基因農產品的描述非常正面:轉基因前景廣闊、技術優勢明顯、轉基因作物已大面積應用、轉基因食品“人吃了沒事”以及通過國家安全審定的轉基因水稻和玉米與非轉基因作物同樣安全。今年4月,農業部還專門組織了轉基因知識媒體培訓班,隨后《科技日報》、中國網等主流媒體頻頻發文,正面宣傳轉基因農產品。
黃大昉表示,農業部做了很多工作,只是沒有說。但至少在目前看來,作為監管者的農業部和轉基因農作物的研發者,都沒能控制轉基因農作物的非法蔓延。
附三:轉基因240億經費或打水漂 實驗室稻米流向市場
http://www.s1979.com/caijing/chanjing/201304/1984846119_2.shtml
核心提示:在國家未批準商業化的前提下,本應在實驗室環節存在的轉基因大米已經在市場的流通渠道中出現,悄然威脅人們的餐桌。
21世紀網訊2008年,中國批準了總金額高達200多億人民幣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資金,旨在發展本國的轉基因技術。然而,面對著跨國公司的專利壟斷,這些投入或許將“打水漂”。
根據綠色和平近日發布的調研報告,目前我國的轉基因研究都是基于孟山都等國外企業核心專利的基礎之上,而孟山都每兩、三年就會對其核心專利進行專利保護延長。
“專利的問題是無解的。類似于孟山都這樣的機構是轉基因的絕對控制者,包括學術和政治上的操控。”綠色和平農業項目部主任俞江麗向21世紀網表示。
這意味著,無論外界做怎樣的努力,轉基因的專利壁壘都難以被攻破,而一旦商業化之后,我國要交給國外企業與機構巨額的專利使用費。
另一方面,由于相關機構的監管不力,轉基因作物已經被有意無意的使用在食品當中(詳情見21世紀網獨家報道《南方食品(13.75,-0.12,-0.87%)豆粉被爆含轉基因政策滯后知情權受阻》。更重要的是,在國家未批準商業化的前提下,本應在實驗室環節存在的轉基因大米已經在市場的流通渠道中出現,悄然威脅人們的餐桌。2009年10月到2010年4月,浙江省出口歐盟米制品中的轉基因陽性檢出率高達17.2%。
專利之網
在轉基因作物的研發過程中,中國政府一直強調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2008年,我國批準了總金額高達200多億人民幣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資金,旨在發展本國的轉基因技術。
但是,目前我們所有的轉基因研究都是建立在國外核心專利的基礎之上,如果想要使轉基因商業化,國外掌握的“專利使用權”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一旦轉基因作物涉及到國外專利,將逃不開“專利網絡”的控制,其影響將遠遠超出20年的專利保護期。
以我國最著名的轉基因產品“克螟稻”為例。“克螟稻”研究是由浙江農業大學(現浙江大學)原子核農業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系,以及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生化系農業生物技術實驗室共同完成,對二化螟、三化螟等鱗翅目害蟲具有抗性。
不過,根據綠色和平的報告,有10項國外專利與“克螟稻”相關,此外還有文獻中沒有提到的研發過程中所用方法等。因此,如將所有相關的基因、元件、技術和方法等都列出,那么該轉基因水稻涉及到的專利可能達12項以上,均被國外生物技術公司包括孟山都、先正達、先鋒等持有。
根據在轉基因研究中廣泛認可的《材料轉移協議》的規定,基因或者轉基因植物用于科研時可無償使用,若希望用于商業目的,則需在商業化之前進行一次談判并簽署一份特別的協議以確保材料提供方能夠獲得經濟利益。這就是說,如果將“克螟稻”轉為商用,那么最大受益者之一將是國外專利持有機構。
更重要的是,所謂的“20年專利使用期”在轉基因領域得到了規避。
據悉,孟山都每兩、三年就會對其核心專利進行專利保護延長,而延長的手段主要是對基因序列進行小范圍改動和修飾,變為“新”專利。以核心專利US6,017,534為例,權利要求書要求保護核心專利US6,017,534所涉及的5個Bt蛋白,而要實現對該專利所有權的延期,孟山都只需在“新”專利中使用略微更改甚至完全一樣的蛋白即可。
綠色和平的研報表示:專利保護的有效期遠遠不止20年,每一粒轉基因水稻種子,也遠遠不只涉及到一兩項專利,期待以專利過期來保障自主知識產權只能是一廂情愿。對于中國來說,一旦受到了國外專利的控制,就會逃不出專利的陷阱,將長期受制與人。
“專利的問題是無解的,類似于孟山都這樣的機構是轉基因的絕對控制者。”俞江麗對21世紀網表示。
地下流通
花費巨資研發的轉基因技術尚未突破國外的專利枷鎖,然而研發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卻已在流通環節顯現。
目前大量的非法轉基因稻種、水稻和轉基因大米已在種子市場、田間和產品中出現。
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研究首席專家薛達元表示:“前幾年曾經在湖北進行過轉基因水稻的實驗性種植,當時管理沒有跟上,像轉基因種子就沒有限制,什么人都可以買到。
由于涉及轉基因技術的科研單位監管不力,操作規程控制松懈、后續監管不到位,轉基因大米開始威脅人們的餐桌。
2009年初,浙江省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動植檢實驗室就曾在浙江省出口歐盟米制品中多次檢出轉基因成分。當時的數據顯示,2009年10月份到2010年4月份的轉基因陽性檢出率高達17.2%,檢出的轉基因成分為克螟稻的可能性較高。
2011年的12月23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對中國出口大米制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采取緊急措施的決定》。根據該決定歐盟27國將對中國25種米制品采取強制性轉基因成分檢測,并依據檢測結果采取退貨和銷毀處理措施。
而根據綠色和平2012年的食品轉基因檢測結果顯示,轉基因大米產地多集中在安徽省,尤其是六安市壽縣。其中,六安壽縣的散稱豐良優大米,安徽省壽縣周寨米面有限公司的周寨精制大米,安徽省壽縣周寨米面有限公司的絲苗米均被檢測出含轉基因成分。
對于目前種植和流通環節中的亂象,相關管理部門的監管力度仍顯不足。
根據國務院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由農業主管部門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衛生主管部門負責轉基因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同時建立了多部門合作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不過,當具體到各地方農業廳之后,其效果便大打折扣。
“各省農業廳是轉基因的主要監管單位,不過由于資源有限或重視程度不夠,監管就顯得不足,這也是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問題存在。”俞江麗對21世紀網表示。(21世紀網 戴閏秒 陸曉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