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明星演技高超,皇帝的新衣故事在繼續!
明星的過期化妝品與“轉基因食物”
作者: 曹明華 《百科知識》雜志2011年第20期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bkzs/bkzs201120/bkzs20112006.html
(題目有改動,沒有加上參考文獻 - 這里是原版)
(一)女明星的化妝品
有一位女明星,美艷超群。尤其可贊的是,其肌膚冰清玉潔、仿佛吹彈可破。
她成為各大名牌化妝品/護膚品商搶手的廣告代言人。
每年,她都會收到各大化妝品公司爭先恐后送來的新產品,用也用不完。其中有的,就這樣可惜地過期了。她又不舍得扔掉…… 堆了一陣之后,她想起來送給她的粉絲試試……
最初的幾個粉絲用了之后,似乎沒發生什么不良問題。她們均對自己的偶像充滿感激之情!于是,這位女明星膽子愈來愈大了,將更多的過期化妝品分送給她的粉絲們。
……終于有的粉絲臉上被抹出嚴重的問題來了,并且好不容易才得以排除重重的其他因素的可能,敢于將質疑的矛頭指向偶像明星的高檔饋贈物。
當我在電視節目中看到幾個專家在分析討論這個女明星的案例時,說什么過期的化妝品會有些什么問題啊,為什么我們不能抱僥幸心理啊,但又為什么有些人也用了,卻并沒有搽出什么問題來啊 ---- 但有的人即使發生了問題,也不見得找得到真正的原因,更沒斗膽去質疑:自己心目中的美膚代言人出手贈送的物品(想當然這就是美膚偶像的日常所用了),怎可能會有問題呢? 等等……
以及女明星的辯解。還有人的進一步質疑 ---- 既然她認為過期的化妝品用了風險也不大,那為什么她不留給自己用呢?
答案是:女明星的肌膚當然更高貴些,不應承擔任何風險,況且,她有更好的選擇!(言下之意似乎是:粉絲們本來的皮膚就不怎么樣,不如女明星漂亮,反正也美不到哪里去了…… 粉絲們本來用的化妝品就挺低擋吧?甚至可能根本就用不起化妝品!)
不知為什么,看著這個電視節目,卻讓我聯想起“轉基因食物”的遭遇。
為什么奧運會、亞運會、大運會、世博會、農業部幼兒園等等(甚至轉基因老巢“孟山都”自己的食堂)【見“注*1”】都不吃轉基因,但卻要向人民大眾推廣?
---- 因為前者,就好比那位有優越感的女明星一個等級;而后者,則是美國粉絲國家的大眾(往往被稱作“發展中國家”。而歐洲人,是不買美國人賬的,歐洲人也不買轉基因食品的賬。)
而這些美國“粉絲”級國家的決策者和大眾,一聽到是“美國”的產品,就往往會與“全球領先高科技”、“自由民主”等等招牌串聯到一起,從而無條件信任。
孟山都等推廣轉基因食品的公司,并不是想要消滅第三世界人口,他們所干的, 只不過相當于 ---- 女明星將過期的化妝品送給 (不,是“賣給”)她的粉絲用。
(二)因為支持轉基因技術,而支持轉基因食物的研發
轉基因技術在美國剛剛興起時,它雖然引來了爭議,但還是贏得了為數眾多的熱烈的支持者。因為這門年輕的科學,與充滿魅力的、震撼整個人類生命史的“雙螺旋結構”(DNA)的發現(獲1962年諾貝爾獎)聯系在一起,并帶給了人們無數的夢想和承諾。
——它不但滿足了人類想對自然進行小修小補的欲望,還進一步激發了人們想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重新溫習一下轉基因食物研究剛剛起步時西方科學家們美麗的憧憬和承諾,可以發現與我們中國“大躍進年代”的口號頗為相似……
對于轉基因技術寄予的浪漫厚望,曾導致了美國民眾群體性的、于最初取得的轉基因成果節日性的狂歡;轉基因公司股票的暴漲——曾引起華爾街股市革命性的壯觀景象…………
當今天,好些在生活中對轉基因食品避之不及、深惡痛絕的美國人回憶起來,當初卻曾是“轉基因食物” 研發的積極支持者和擁護者。
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發起組織的“憂慮的科學家聯盟” ——在 2009年、在對于過去20年 “轉基因農作物” 的研發、13年的種植所作的跟蹤調查和系統評估表明:“轉基因”并不能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見<<Failure to Yield 失敗了的增產>>) ——
然而, 最初支持轉基因農作物研發的最響亮口號卻是:“它能最大限度地增產!” “能解決全世界窮人的饑餓問題……”
(三)轉基因食物產業到了今天
轉基因動植物在實驗室中的探索是過去二、三十年來生物科學與技術手段進步的成果,它們為人類深入了解生命現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角和研究途徑。
轉基因技術研究與轉基因農作物應用有兩點基本不同:一是在相對可控的實驗室內環境中與放到自然界外環境下自由生長的不同;二是產品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產品不是供人食用的,而后者是要取代人們賴以生存的日常食物。即便以醫用為目的的轉基因,它的副作用和風險也是被認可的。作為科研的“轉基因”,成敗都是正常的。而轉基因作物作為糧食,將大規模普通人卷入試驗,失敗是不允許的。
西方分子生物學界的一些有識之士認為:轉基因食物的研究和制造產業,最初發展起來時所基于的、對于“基因”的認識和研究的理論,在日新月異的分子生物學發展進程中 (特別是發展到了今天這個階段) —— 已一再被證明是“錯了的”。因為已經失去了可靠的生物學原理的指導和依據,目前的轉基因食物行業,便成為一門充滿風險的、帶有賭博性質的“實驗科學”。【見“注*2”】
(1)可變剪接 (Alternative Splicing)
轉基因技術剛開始時【見“注*3”】,生物學家還以為,真核生物 (如植物、動物、和人) 的基因編碼規律與原核生物(如細菌) 是一樣的,即:一個基因只編碼一個特定的蛋白質。“可變剪接”原理的發現告訴我們:在真核生物中,一個基因可以編碼多個不同的蛋白質【見“注*4”】。而一直到2000年以后,對于“可變剪接”現象在真核生物中的廣泛性和普遍性才被充分確認。
但是,中國著名的轉基因專家不久前還這樣來向中國公眾“科普”轉基因食物和轉基因種業:“轉基因可以把我們已知的、有用的、優良的、安全的基因,非常精確地去做一個轉移,它的安全性完全能夠得到保障……” --- 顯而易見!中國正在從事轉基因作物研究的某些“專家”在2011年的今天,還在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于原核生物所適用的基因學理論來認識真核生物(包括農作物、動物、和人)。
(2)內含子 (Intron)
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說明“內含子”的概念。假如一個基因中能夠編碼蛋白質的序列為“information”,而這個基因所攜有的完整信息是:
inXXXXforXXmaXXXXXtion
基因中嵌在編碼蛋白質信息的基因段之間的、非編碼部分“XXXX”或“XX”或“XXXXX”就叫做“內含子”(intron),而那些編碼蛋白質部分的基因呢(in–for–ma-tion),叫做“外顯子”(exon)。
基因組序列中有90%以上的序列(內含子)是不編碼基因的,早期的轉基因專家曾認為內含子(intron)是基因的無用段、是“垃圾基因”。而今天再沒人敢這樣說了。但轉基因專家、分子生物學專家們還沒有人能搞得清楚,這些“內含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生物的生長和發育中是否起有作用?是怎樣發生作用的?而“轉基因”過程中忽略內含子的作用或者在不同程度上對于內含子的干擾破壞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
(3)基因次序 (Gene Order)
大約1985年之前的分子生物學認為:基因是互為獨立的一系列微單元。(中國主要的搞轉基因作物的專家,好像是在這之前接受的專業訓練吧?)
而更新了的基因學理論認為:基因次序并非隨機的【見“注*5”】。那么對于這種內在聯系的破壞是有后果的(還有新近發現的“第二套遺傳密碼”,更揭示了基因間相互聯系的高度復雜性)。“增”或“減”一個基因,或是對某一個基因動手,所引起的改變并不僅僅在于這一基因本身 ----(而這往往是有限的檢測手段所得以企及的),它更在于 ---- 與其相關聯的基因網絡中發生的影響。
對于已經被頒發了“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的插入對于受體基因次序的干擾之后果是不清楚的。這樣的產品,你會毫無顧忌地吃嗎?
(4)橫向轉基因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者普遍認為,通過“橫向轉基因”而進入哺乳動物的消化道是不存在的。這一理解對當初于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評估起了根本性的作用【見“注*6”】。而后來,當科學家得以發展了更為精密的檢測技術,才發現了顯著比例的DNA并沒有被消化系統摧毀。
轉基因技術所采用的外源基因材料,甚至可能透過胎盤進入未出生嬰兒的胚胎,以及轉移進入成人的性細胞,影響于后代的遺傳。---- 假如更為精密的檢測技術在當初就能獲得、并檢測到“橫向轉基因”現象,轉基因食物在一開始就根本不應被開發的。
因為轉基因作物的設計,是特別有利于“橫向轉基因”發生的。它所采用的強悍的啟動子(promoter),就是力圖要突破物種之間天然的屏障。
而且,在正常植物基因中,都會含有內含子(intron),含有內含子的基因較長,也就不容易轉移入腸道細菌中。即便偶然進入了腸道細菌,細菌也沒有功能除去它的內含子段,因而這個偶然進入的基因也不會被表達。---- 而轉基因作物在插入基因的編碼段是沒有內含子(intron)的,這使得轉入的基因更容易在細菌中被表達。
(5)蛋白質錯誤折疊 (Protein Misfolding)
根據陳舊的遺傳學理論,一旦氨基酸順序確定了,蛋白質便總是會按正確的方式所折疊。---- 轉基因作物的研發,便是基于這樣的原理。
而更新了的遺傳學理論告訴我們:蛋白質折疊是需要有蛋白伴侶(chaperone)來協助進行的。
千百萬年以來,每一種植物的蛋白伴侶(chaperone)與它所折疊的特定的蛋白質一起,經歷了漫長的進化……
當轉基因專家突然間將一種外源細菌基因插入植物,當這一植物的蛋白伴侶遭遇了完全陌生的異類蛋白,它們間將如何互動是難以預料的。假如,這種尷尬的遭遇使得蛋白質折疊發生錯誤,后果將是錯綜復雜的…… 比如“瘋牛病“的發生,就與“蛋白質錯誤折疊”有關。
(6)基因微陣列片測試 (Micro-array gene chip study)
基因微陣列片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新的技術,目前還沒能被廣泛地用于轉基因作物的檢測中。
用基因微陣列片測試,發現僅僅一個外源基因的插入,就可能導致5%受體基因改變它們本身的基因表達【見“注*7”】。這種基因表達的改變可引起農作物原有營養成分的丟失,或意外毒素表達程度的升高【見“注*8”】。
所以,轉基因作物的風險并不僅僅來自于所轉的那個外源基因。(而許智宏院士片面認為: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只在于看轉的是什么基因)。由此可見,許智宏院士的分子生物學知識,也是比較老化的。
(四)“過時的產品”尋找體面的出路
---- 轉基因食物的一系列風險和開發過程中的得不償失,是被逐漸暴露、了解的。而轉基因食物作為一門產業,卻一時停不下來了!如此巨額的開發資金已經投下去了,投資是需要回報的;如此眾多的“專業人士”在靠這一產業生存、晉職、謀求功名利祿呢…… 那么怎么辦呢?也許只能:盡可能蒙蒙那些對“科學”一聽上去就崇敬的、但卻了解得相當粗淺的低等公民、有色人種,多多食用吧!以維持這一產業的持續發展……
(事實上,在科學素養普遍較高的歐洲、日本等,都采取了對轉基因食物極為審慎的防范態度。全世界人均科學素養最高的地區 ---- 瑞士,更是以“全民公投”的方式,禁止了轉基因食物【見“注*9”】。)
(五) 問轉基因專家幾個補充問題
為什么至今美國FDA所批準上市的轉基因作物中,沒有任何一種是轉真核生物的基因的?
為什么上世紀美國生物公司曾經向投資者、向政府決策者、向消費者許下的許多宏偉、美麗而誘人的諾言都沒有實現?
比如將北極圈內比目魚的基因“轉”入農作物,就可以在嚴寒中都獲得豐收;將沙漠中抗干旱的動植物的基因“轉”入農作物;將血紅蛋白基因“轉”入玉米和大豆;將生長素基因、廋肉型基因、多產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角蛋白基因等等轉入豬、牛、羊、雞魚等動物 ---- 以增加產肉、產蛋、產乳量等等的經濟效益……
---- 到底是什么原理在作怪?!
為什么中國的轉基因專家和“科普”作家到了今天還在用在美國早已過時了的、最終根本未能實現的轉基因“美式餡餅”畫給中國決策者和老百姓看 ---- 以獲取巨額的“研究經費” ……(?)
中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近期還舉出深海魚的基因轉入西紅柿這樣的例子來定義轉基因食物,而事實上,轉深海魚這種真核生物的基因到西紅柿中去,從來就沒有成功過。(曾經在美國短暫上市過的轉基因西紅柿只是通過轉入較短的反義核酸來抑制導致西紅柿軟化的一個酶而已)。
(六)“明星的粉絲”與“科學的粉絲”與“美國的粉絲”
當2001年,轉基因土豆在美國遭到強烈抵制,
當2004年,轉基因小麥還沒有上市就在美國遭到強烈抵制,
---- 孟山都改弦易轍,重新制定了一項重大策略。即:放棄土豆和小麥的轉基因計劃;轉而集中力量開發玉米和大豆的轉基因項目。
因為土豆是歐洲部分地區的傳統主糧,小麥更是整個高加索人(白種人)的傳統主糧;而玉米主要是南美人和墨西哥人的傳統主糧,大豆則是亞洲人的傳統食品。美國是一個多族裔的國家。白種人在美國主流社會中的聲音比較被重視。因此,白人對自己的傳統食物“轉基因”的抵制,對孟山都來說是不容輕視的(孟山都索性就放棄了對白種人傳統主糧的轉基因計劃)。
而對南美裔人,墨西哥人,亞裔這些有色人種來說,他們在美國國內所可能發出的聲音本來就已微弱,再加上這些有色人種的族裔,都還有國外的“馬屁精們”在幫忙向他們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推銷呢!即便是在向這些國家推銷美國“垃圾級別”的貨色,因為攜有了“美國” 、“高科技” 、“民主自由” 等等華麗的背景,便能讓“轉基因食品”披上一件文明背景下的又一項高科技產品的撲朔迷離的外衣…… 尤其具有迷惑性。
…… 電視節目中關于“過期化妝品”的討論還在繼續。但這并不妨礙女明星繼續擁有她粉絲的崇拜,并不妨礙女明星自視甚高的內心和對蕓蕓眾生的面帶微笑的漠視……
曹明華 于二〇一一年八月
參考文獻:
【注*1】 孟山都食堂不吃轉基因 “GM foods not served in Monsanto cafeteria.”http://www.cbc.ca/news/world/story/1999/12/22/gmfood991222.html
【注*2】 Smith, JM. Genetic Roulette. Fairfield: Yes Books.2007.
【注*3】 Brackett, B. G., W. Baranska, W. Sawichi and H. Koprowski. 1971. Uptake of heterologous genome by mammalian spermatozoa and its transfer to ova through ferti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68:353-357.
【注*4】 Chow LT, Gelinas RE, Broker TR, Roberts RJ (1977).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 Cell 12 (1): 1–8.
【注*5】 Laurence D. Hurst, Csaba Pal and Martin J. Lercher,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ukaryotic Gene Order,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5 (2004): 299-310
【注*6】 Ricarda A. Steinbrecher and Jonathan R. Latham,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from GM crops to unrelated organisms”, GM Science Review Meet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on “GM Gene Flow: Scale and Consequences for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January 27, 2003
【注*7】 Srivastava, et al, “Pharmacogenomics of the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FTR) and the cystic fibrosis drug CPX using genome microarray analysis”, Mol. Med. 5, No.11 (Nov 1999):753-67
【注*8】 David Schuber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GM Food”, Nature Biotechnology 20, No.10 (October 2002):969
【注*9】 Tom Wright, “Swiss Ba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The New York Times, Nov 27, 2005
(* 謝謝babyfat網友對本文的意見和幫助)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