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
2011年08月16日新華網報道,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朱鋒,在上周參加的財政部會議上,看見官員們都愁眉不展。他說:“大家的感覺是,世界經濟一下子變得難以預料。”(«北大教授曝財政部會議上中國官員們愁眉不展» 2011-08-16 新華網)
財政部各級官員中有大把財經、金融專業學者,更有財政科學研究所、關稅政策研究中心、亞太財經與發展中心、中國財政學會、全國預算會計研究會、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學會、中國農村財政研究會、中國財政雜志社、中國財經報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等一大批研究、學術性機構。說這里人才濟濟、精英薈萃似不為過。
經濟學既是一門實證科學,也是一門邏輯科學。現代主流經濟體有500年的發育演化過程,留下了豐富的實證材料;認識論、邏輯學和數學提供的分析思路與工具,遠比百年前更強有力。如此眾多的研究、學術性機構,如此眾多的高級學者,在財政部這個位置上可以方便地獲取研究所需的各種資料、數據,更不缺研究經費,理應對主流經濟體有深入翔實的研究和深刻的洞見,對它的演化方向有清晰的、數字化的預見。這次美國惹出麻煩的國債問題,更是撞在財政部各研究機構的“槍口”上,理應當仁不讓,事先發出警告,提出應對之策。而不是事發之后大呼“難以預料”,讓各位官員“愁眉不展”。這樣的研究機構,養它作甚?
是問題太難,無法分析預測嗎?事實上統計數據早就顯示:戰后美國財政收支平衡的大趨勢是持續下滑,因而積累起了龐大的財政赤字。且不說國際上,僅國內相關學報上就有不少分析討論的文章,幾乎是一致地預計美國的財政、國際收支雙赤字會一直積累下去,直到爆炸。
朱鋒談到了與會者們的“感覺”和“希望”,卻沒有介紹這個會議做出了什么事實判斷。但“難以預料”似乎暗示,官員們無法做出實事判斷,而事實判斷才是決策的基礎。主流學者們大多是亞當.斯密、哈耶克、弗里德曼、熊彼得、凱恩斯之輩的隔代門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回避對主流經濟體系根本矛盾的分析。由此自然看不到危機的必然性,當危機爆發后自然感到“難以預料”。
然而,在財政部的官員、學者中,恐怕有許多是共產黨員。正是共產黨的老祖宗馬克思,開創了對主流經濟體系根本矛盾的研究。連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都承認“長久以前,馬克思就窺探到了資本主義的運轉之道。”羅馬教皇則贊揚馬克思有“絕佳的分析技巧”(見《馬克思重新走紅歐洲背后》2008年10月29日《世界新聞報》)。你們為什么想不到請教馬克思呢?
朱鋒說,在財政部的會議上:“沒人希望看到美國經濟繼續滑坡,引發一場新的金融危機。中國和美國在保持全球經濟穩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上)“希望”是價值選擇,在缺乏事實判斷的狀態下,只能被價值選擇牽引,跟著感覺走了。而這價值選擇可集中為一個弗格森創造的詞匯“Chimerica”,或“美利堅合中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