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斗爭”長期是我們社會上層的禁忌詞。不想它卻被上層人士自己抬了出來。微信圈里正流傳《成都小區里的階級斗爭》,撰寫此文的,是某個“高檔小區”的業主,其核心訴求是:附近的高檔小學只應收能住上“高檔小區”的政商成功人士的孩子。若你年收入不到50萬,家里養不起全職太太,無法支付去美國游學的費用,就不要讓你的孩子進入高檔小學,因為你的孩子肯定沒有我們的孩子有素質。哪怕你自己有博士學歷。
這樣的訴求與說辭,肯定會激起“非成功人士”的憤慨。但站在“成功人士”的立場上,這卻是天經地義的。這兩造間的對立,到底意味著什么?
如果教育系統認同“成功人士”的訴求與說辭,意味著“成功人士”可以憑借自己掌握的政商資源而占有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將自己的社會地位優勢傳給下一代。于是教育系統就成了社會階級固化的助推器。
如果教育系統不認同“成功人士”的訴求與說辭。“成功人士”們就會抱怨社會環境惡劣,富豪出國潮會又多一個口實。
教育系統會作何選擇,非我等所能臆測。但為何教育系統會陷入這兩難處境,卻很清楚:社會已經分化為兩個完全沒有共同語言的群體。上層社會人口極少,卻占有了幾乎全部政商資源,并依靠這樣的地位,要進一步壟斷教育資源。他們對下層社會的教誨是:
“你可以選擇不把娃兒送私立,但如果你連送私立的財力底氣都沒有,就不要指望通過學區房來給娃兒爭得優質的教育資源。你可以選擇不買學區房,但假如你連買學區房的財力底氣都沒有,也就不要指望通過劃片給娃兒帶來良好的教育”
“不用對自己的期望和壓力太高,期望太高、壓力太大、去爭取不屬于你的東西,反而累。”
最后作者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宣布:
“為國家培養下一代能吃苦耐勞,有文化有技術的農民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于是,這個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將作者們的孩子培養為下一代統治者,他們所統治的將是由“非優質教育資源”培養的,“能吃苦耐勞,有文化有技術的農民”。
跳出此文涉及的具體事件,值得每社會個成員深思是:在一個社會里,教育系統到底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實際又在扮演什么角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