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先來看一條相關時訊,然后再繼續討論。
【1】廣東廉江價值500多萬元國有資產被以60萬元賤賣
據大洋網-廣州日報2011年07月09日報道,廉江市開發總公司處置國有資產疑點重重。近日,湛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宗訴訟揭開了廉江市開發總公司違規賤賣國有資產的黑幕:該公司價值達500多萬元的多處國有房產被以60多萬元總價賤賣,事先既未經評估,更未公開招標競拍,受賣人除了當地的一名知名商人外,還有該公司領導班子成員,部分國有房產甚至是在法院查封期間被違規賤賣!該公司的上級主管部門廉江市國資公司負責人表示,這起事件明顯與國有資產處置的相關規定相悖,稱他們將開班子會研究如何處理此事。
罔顧規定擅自變賣
廉江市開發總公司被指從2003年1月起,先后違規轉讓位于廉江市建設大道18號綜合樓的一樓、二樓三處房產,總面積為657平方米,其中357.18平方米為位于鬧市路段的商鋪。轉讓價格總價為60多萬元(二樓轉讓面積299.92平方米,轉讓價12萬元;一樓轉讓面積357.18平方米,轉讓價格51萬元)。而評估公司依法評估的結果顯示:這三處房產總值達500多萬元。
這宗國有房產轉讓事件之所以在當地引起高度的關注,并不僅來自轉讓價格與評估總值的巨大反差,更來自轉讓過程與國有資產處置相關規定的明顯相悖:按國務院《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規定,國資拍賣、轉讓前應進行資產評估,而這一系列行為顯然沒有事前評估;也未在法定交易機構公開招標拍賣。在相涉的訴訟中,法院調查顯示,該起轉讓并未發現事前評估及公開招標拍賣的任何記錄,房管部門也因此未予以辦理轉讓過戶手續。
幾經周折,記者看到了廉江市國有資產公司于2002年對廉江市開發總公司請示轉讓這三起國有房產的批復,上面明確要求:“進行公開競價有償轉讓,資產轉讓費用于繳交職工養老保險金、經濟補償金、工資等。并按有關規定做賬務處理。”
穿插多起離譜事件
原廉江市開發總公司的一名職工稱,該公司的六間商鋪于2003年轉讓時,同一路段橫巷中的更差位置、面積相仿的鋪面,市場成交價達每間25萬~27萬元,但該公司位于鬧市區的六間價值一兩百萬元的商鋪卻僅以總價35萬元轉讓。然而,就是這樣一份于2003年1月與葉某簽訂的無效合同,到了2007年7月,開發總公司竟又以一個《復函》的形式,同意繼續履行,“300平方米辦公室僅賣12萬元,每平方米不足400元。而同期該辦公室的實際價值是每平方米4000多元,個中玄機不言而喻! ”
按該公司的售房合同顯示,買下房子的包括該公司領導成員之一葉樹多和另一名在當地頗有知名度的葉姓商人。
讓職工覺得更離譜的是,即便是以35萬元低價轉讓出的六間旺鋪,該公司也是于2003年收到10萬元轉讓訂金款后,就再無下文,余下的25萬元至今無人過問。國有資產就這樣白白流失,旺鋪的受讓人卻占有了鋪面,每間鋪面月入租金數千元,一收就是8年。
連當地的多名法律工作者也感到詫異,因為在該公司數年前所轉讓的多起國有房產中,居然有兩起是在法院查封期內轉讓的。
“賣光后連人都找不到!”
日前,廉江市國有資產公司董事長梁樹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廉江市開發總公司當時有十多名干部職工,后來因種種原因陷入困境,現在鮮有經營行為。上級接到對廉江市開發總公司當年轉讓資產中涉嫌違規行為的投訴后,連該公司總經理陳賢和的人影都找不到,“工資照樣領,打電話卻不接!”這種經營不景的國企“破罐子破摔”的現象讓人慨嘆。
記者昨日來到廉江開發總公司發現,辦公室的鐵門及門鎖均已銹跡斑斑,門上、墻上掛滿了蜘蛛網,“這辦公室的門已好幾年沒人來開過了!”附近一居民說。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轉讓事件明顯與國有資產處置的相關規定相悖。” 梁董事長表示,他們將開班子會研究如何調查處理此事;處理不了的,會向上級報告,由上級處理。
【2】網聞博評:一筆“國資小賬”折射“創富奇跡”
應該說,在我們這個“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價值500多萬元的國有資產被以60萬元賤賣”,這樣的小賬簡直是九牛之一毛。這樣的現象,在“敢為天下先”的富裕的廣東,也更是極不起眼的小事一樁。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發展榜樣,廣東的GDP總量和私人資本富豪規模數量,一直以來在全國也都是名列前茅。除過這些有目共睹的經濟發展成就外,廣東能夠最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先進創富理念和經驗,恐怕才是對中國社會轉型與發展的最大貢獻。況且,摸石頭過河的先闖先試,遭遇些閃失付出點學費,也應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此背景下,再來看“價值500多萬元的國有資產被以60萬元賤賣”,的確是有些不足掛齒了。
這里,我們不妨借此“廣東經驗”的先進理念思維“解剖麻雀”,再對廣東的經濟發展奇跡進行一番觀察解讀。
從媒體報道信息來看,廉江市開發總公司這筆“價值500多萬元的國有資產”,當初是怎么取得的?是否享受了相關土地稅費減免政策優惠?我們不得而知。若假定該公司當初形成這筆資產的直接投資,就是60萬元。而現在的“價值500多萬元”,只是按照目前房地產市場行情的評估價值。那么,當年初始投資生產形成這筆資產,就有了從零到60萬元的GDP增加值。再把這筆資產“賤賣”出去,便又有了60萬元的GDP增加值。這樣,從生產到初次市場交換,直接就創造了從零到120萬元的GDP增加值。
再假定,以60萬元取得這筆資產的受讓人,以“價值500多萬元的評估資產”向銀行申請質押貸款,則又會以“杠桿倍率”創造出更大的財富蛋糕。期間,這幾處房地產出租經營收益的水漲船高,還未計算。最保守計算,這60萬元資產,持續產生出10倍的GDP“財富效應”,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錢生錢”的資本游戲和GDP創富運動,速度的增長乃至數量的翻倍,其實并不是很難的事。因此,我們對“中國第一經濟大省”以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GDP成果指標,不應該有太多的懷疑。
“勞動生產創造價值,市場交易實現交換價值與資產價格,資產在市場流動中實現保值增值。”廣東的經濟發展奇跡,就是在這樣的市場經濟規律下產生的。然而,產品與資產的市場交換過程,卻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價值實現與增值,更重要的卻是所有權的分配、讓渡和轉移。這個“公”與“私”的交換過程,也便是私人資本的“造富運動”過程。就拿這個廉江市的60萬元GDP“財富效應”案例來說,GDP成果指標最起碼是有宏觀意義的公共欣賞價值。可一旦到了市場交換與分配環節,財富所有者與獲利者就是極少數具體的“先富”人群了。社會上改革成本的承擔者與發展成果獲利者之間的貧富分化,就是在這個市場供求交換過程中發生的。
再從一般的市場供求,進一步放大到金融證券和資本運作層面來看,這里照樣存在人為的操縱與市場投機,因此便難免會有重重謎團和層層泡沫。可不管中國的GDP經濟泡沫有多大,市場發展有多“浮夸”,但以廣東為“排頭兵”的私人資本富豪階層,卻是實實在在崛起了。
【3】“公”與“私”的財富嬗變
“賣光后連人都找不到!”從這件發生在廉江開發總公司的事,讓我們看到了廣東乃至全國國有資產流失現象的冰山一角。
現在所稱的國有企業,在改革以前稱為全民所有制企業。所謂全民所有制企業,從法律意義上講,資產產權是屬于全體中國人民的。人民民主和人民“當家做主”,首先就表現在對國家經濟資源和生產資料的法定所有權上。至于企業的主管部門和管理人員,僅僅只是人民和職工代表授權與監督管理下的“公仆”。正因為有這樣明確產權的法律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和企業內部職工對企業廠長經理的監督,才是理直氣壯且實實在在的。領導干部必須看群眾的臉色,那也真是不得已的事。
試想一下,如果在那樣群眾性嚴防死守的監督下,“價值500多萬元的國有資產被以60萬元賤賣”,這樣荒唐的事會發生嗎?
而事情的變化,恰恰是在專家精英們市場化股份化產權明晰化的鼓噪下,全民所有制企業,產權性質竟被偷天換日地從全體人民“過戶”到了部分“股東”名下。而代表“公有制”的“國有股”,似乎便成了各級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局及相關主管部門的“唐僧肉”。這樣的產權明晰改革改制,事實上反而是將企業所有者“虛置”與“虛化”了。因為,按照這樣的資本股權比例,企業個人股東在表決權上就被置于弱勢地位。企業決定權,主要在代表“公有制”的“大股東”手里。而事實上,卻是在相關政府主管部門領導和企業“法人代表”手里。國有企業的腐敗和內部的貧富分化,主要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
這時,企業黨政工群及監事會對企業“一把手”的監督,幾乎已是形同虛設。企業決策的原則,既不可能基于國家利益最大化,也不會基于企業和職工集體利益最大化,而直接的只能是基于相關少數個人的私利最大化。成千上萬全民集體企業,在改革改制、兼并重組及資產出售轉讓中的公共資產流失,便是在這樣機制化和規模化發生的。若把這場“造富運動”,比作是少數人對國家集體和13億人民公有財產的盜竊與掠奪,應是一點也不為過。
就像在廣東廉江開發總公司,“價值500多萬元的國有資產被以60萬元賤賣”。這樣的公私資產市場交易,必然出現私人富豪資本的相應生成與增長。堅持公有制,還是繼續推行私有化?這并不是“國進民退”或姓資與姓社的口水仗,而是已經滲透和體現在每天的市場經濟交易活動中。正是在資本買辦專家精英們鼓噪的市場化公私轉換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先富起來的資本富豪階層,同時造就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弱勢與貧困。此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精英們鼓噪的“國進民退”,此所謂的“民”,并非指“人民大眾”,而是假“民”之名在為私人資本富豪爭利。
亦如網聞博報小社員在此前的《大道國學:從“西游記”看“信仰危機”》、《大道國學:豬八戒為何招人愛》及《大道國學:“南海危機”與“做空中國”》等《日出西邊/風動中國》系列文章所述,精英們鼓噪的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接軌,不僅使中國面臨“輸入性通脹”的經濟危機與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危機,而且遭遇了“黃賭毒黑腐假”沉滓泛起“道德滑坡”的文化危機。當前,多年來“GDP浮夸風”所累積的地方債務和房地產經濟泡沫,也已經到了十分嚴峻的地步。而資本買辦精英卻倒打一耙,把通脹和腐敗根源反推給社會主義公有制體制,并發起了又一輪市場化私有化“普世價值”的沖鋒。
“賣光后連人都找不到!”這是我們不愿再看到的現象和結局。沒有公有制,就沒有個人經濟基礎的平等。沒有個人經濟基礎的平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個人自由與權力平等。越來越大的人民群眾,正在從“被增長”和“被小康”的幻夢中覺醒。越來越大的知識分子和文化傳媒人,也已經在開始反思和關注“GDP浮夸風”背后的真相。而資本買辦精英們之所以動輒亂扣“極左”和“文革”的大帽子,并亂揮“否定改革開放”的大棍子,就是因為他們瓦解公有制推行私有化的真面目,已經到遮掩不住的時候了!
不問姓公姓私,只顧“向錢看”奔小康。這樣的忽悠戲,確實很難再演下去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