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不嚴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這已成為社會共識。此次媒體曝光的“染色”饅頭事件,典型地反映了當地監管部門的嚴重失職。報道中兩處細節很能說明問題:迪亞天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驗貨時不檢測色素,只檢測大腸桿菌、細菌總數。事實上,連大腸桿菌也不檢測,在卸完饅頭后,工作人員只核對數量,隨后就交接手續;為逃避工商部門的檢查,每到抽查時,公司不讓檢查人員進車間,只把“東西”(應為沒問題的“樣品”饅頭)送到辦公室讓他們檢測。正是當地監管部門的不作為,給無良企業提供了制造問題食品的空隙和便利。
這就難怪現在的食品安全事件越來越多了。原來該用于食品檢測的錢,都能給有關部門用于蓋房買車或是違規發放補助。這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防線形同虛設,有毒有害食品自然就能長驅直入,端上百姓的餐桌了。
看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和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不僅沒讓相關的質量安全檢測部門提高警覺,增強工作責任心,反而成了一些人的“賺錢”機會。國家用于食品安全的大量專項資金成了這些人的小金庫。動輒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農產品質量檢測設備,也成了擺設。我們看到,也并不是他們完全不會用,好歹也安排人參加過培訓的,只是因為儀器的運轉成本很高,耗材也很貴,“有的機器開一次成本得一二百元”,他們舍不得。
筆者以為,比起食品檢測專款被挪用,更讓人擔心的是相關檢測部門干不干活沒啥關系的現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項目沒有建成,農產品質量檢測設備也沒有投入使用,但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相關主管部門,都沒有發現并給予其相應的處罰。還是河南省審計廳在審計調查后才發現了問題。
干不干一個樣,出了事也不用擔心被問責,如果都這樣,那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本該用于食品檢測的錢用在本部門的消費或是濫發補助、獎金上了。
都說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多是因為監管不力,其實筆者以為,更大的問題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自身無人監管。有根本就不進行農產品檢測的縣農產品質檢站;更有查出質量問題后幫企業瞞報、讓消費者多吃半年致癌物嚴重超標茶油的省質監局。相關單位和責任官員至今沒有受到懲處,反而還堂而皇之地在媒體面前為自己辯護。這樣的監管部門、這樣的官員,如何能讓老百姓放心?
因此,要確保食品安全,不僅要處罰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心企業和經營者,對失職、瀆職的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同樣要進行嚴厲問責。只有讓食品安全法中明文規定的職能部門問責制真正發揮作用,才能督促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提高責任心,認真履行食品安全監管職責。
為了追求利潤,資本家寧愿冒絞首的危險,可見金錢的魅力之大。既然金錢可以誘惑資本家,自然也可以誘惑監管人員。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監管人員更是隨時面對著被誘惑的機會和可能。若非意志不堅強,被收買是遲早的事。看看每天的報道,發現一個驚人的一致:一些監管部門要蓋樓,要提高福利,首先想的贊助商就是被監管單位,比如環保之于排污大戶,礦監之于小煤礦。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面對違法現象,自然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生命無價,這決定了監管部門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但遺憾的是,一些人褻瀆了它們,把納稅人的委托當成了個人撈取好處的工具。誰來監督監管者,自然成了一個問題。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人類社會不能向上無限地設置監督者,唯一可取的做法是把眼光向下,把監督的權力賦予最廣大的民眾,或許可以保證我們吃得放心點,活得久遠些。
從稅收里拿出了那么多錢養活那么多人,多數部門竟然對民眾的健康安全毫不負責!這不能不令全國的百姓傷感。納稅人花了大把的銀子,養了一群毫無用處的廢物,對他們卻無可奈何。當有毒的奶粉喂了嬰兒,當有害的飯菜送進口腔,我們只能自認倒霉,卻無處找人評說,更別說討回公道,追回損失了。這就是中國的現狀!我們不僅要大聲向政府喝問:食品衛生,到底誰來監管?民眾健康,到底誰來負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