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我購書是為了閱讀,除非看走眼買了一本爛書,一般買的書至少都翻閱了。自從網上可以下載書,就省了不少銀子,不再去買書,但睡覺前有時還會翻翻紙質書。偶爾翻到四川文藝出版社的《夜航船》,陡然發現是冉云飛寫的序,又仔細閱讀了一遍,對冉先生心生感佩,實沒料到激進的自由主義者的國學修養深厚。那是冉先生1995年寫的,從對明末清初的張岱的身世感懷,可以看到今天冉先生的影子。
我很少看經濟類的理論書,主要是看不懂,可操作有指導性的經濟類的書會去讀,比如韋爾奇的《贏》,特別是有一本薄薄的小冊子《22條商規》,我是常看常新、獲益匪淺,當然,有故事的書也會看,比如《藍血十杰》,不知道這算不算經濟類的書。由于自己不懂,所以對這一領域的專家很是敬畏,發現經濟領域的專家總是研究出一些很雷人的科技成果,盡管結論違背常識,但我不大敢質疑。因為很多結論并非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的,這確實是事實。在我從事的研究領域就是如此。
可經濟學家冬雷震震、不分春夏秋冬的雷人,使得我去多讀了幾篇他們的文章,發現他們雷人的結論沒有事實表述,也沒有數據支撐,結論就出來了。作為學術文章,這就是造假。由于明星級的經濟學家茅于軾特別小沈陽,我就把他放在博客上的文章通讀了一遍,驚奇地發現,茅于軾的經濟學就兩個字“市場”。判斷社會現象政治形態的標準也是“市場”,看它是否市場化,若是,則是正確的。解決一切問題也是“市場”。把所有問題交給市場,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就自然而然地替他解決了,經濟學家甚至不用裝神弄鬼地再念其他咒語,這樣當明星做經濟學家實在是太輕松了。為了不使自己顯得太無知,我又去讀了“市場”的祖師爺斯密的《國富論》,那只無所不在的“看不見的手”就是從這伸出來,茅于軾拿來以不變應萬變。
茅于軾的博文中有幾篇談自由主義,自己也標榜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不管是什么主義,以一個人、一本書、一個觀點為人生所有的價值判斷,這就愚不可及。以一個德國人的一本書為標準,規定和指導十幾億中國人的生活,以此為國家的立國根本,確實很愚蠢。但以另一個蘇格蘭人的一本書為標準來反對,難道就聰明了嗎?奉馬姓德國人為真理的,取的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民主自由、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社會福利,對自己不利就放棄。標榜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們也一樣,只取有利于自己的“市場”,而根本不去理會祖師爺斯密還有一本《道德情操論》,講得是人性的另一面“利他性”。中國人總愛在外國人的書本中,尋找政治制度的依據和經濟生活的方式。并非它山之石不可攻玉,但把任何一種理論當成教條,非得它山之石方可攻玉,則無疑是錯誤的。沒有一種理論和學說可以適應任何時期和任何方面。標榜自己是自由主義者的經濟學家,與馬教的信徒犯的是一個毛病,僵化、傻。
在我讀了幾本經濟類的書籍后,我不得不說中國的經濟學家大多是白癡和騙子,至少與天則經濟研究所有關聯的經濟學家是如此。作為沒有實證的一門學科,經濟學在中國淪落成了玄學,一句“天意”在經濟學家的嘴里換成“市場”而已。經濟學家實則是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至少得通五行八卦、會察言觀色;經濟學家則簡單得多,只需學會兩個字“市場”。
張岱在《夜航船》記錄了一個測字先生,說一個學子趕考前寫了一個“串”字讓測測能否得中,測字的說可連中,果然中了又中。又一學子聽說了,也寫一“串”字求測,回答說是不僅不得中還有難,問何故,答說無心“串”為連中,有心“串”則為“患”。測字先生也許當時名聲大振,引得張岱記錄下來,幾百年后讓讀者領略測字先生的急智和神通。經濟學家要成為茅于軾這樣的小沈陽,無需什么能耐,整天說昏話也行,找好東家傍好大款是第一。茅于軾深諳此道,所以想不“明星”都難。
一、茅于軾是如何“經濟學家”的
如今,茅于軾儼然中國經濟學界的班頭,連本身不可一世的張維迎、樊綱等都聚于茅的麾下,為茅生命不止、擦鞋不已。單單是年紀大,諒也得不到這般待遇,想必在專業方面定有過人之處。一個半路出家、據自己說1975年直到滿46歲才開始接觸經濟學的人,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有常人不可企及之處。茅于軾是怎么完成身份轉換,又有那些理論建樹呢?
從火車司機到經濟學家
茅于軾世家出身,伯父茅以升是我國著名橋梁專家,父親茅以新是鐵道專家,1950年任鐵道部機務總局副局長,副部級待遇,直到離休。茅于軾1950年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后,分配到齊齊哈爾鐵路局做火車司機,1955年調鐵道科學研究院,從事機車車輛性能研究。1975年開始從事運輸經濟的研究,從這時開始與經濟學沾邊。茅于軾自承他的研究并沒閱讀西方經濟理論書籍,也沒說是不是從《政治經濟學》著手,但明確表示了,完全是憑自己的腦袋想出了自己的理論。1985年,茅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從事中美經濟研究,同年,出版了至今為止唯一的一本經濟學理論書籍《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
茅于軾躋身于中國“經濟學家”的行列得益于美國經濟學家克萊因。克萊因是美籍猶太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1980年,以克萊因為首的七位美國經濟學家在中國舉辦了為期七周的學習班,有100多名中國學員參加,日后,參加這個學習班的,或赴國外成為了前沿經濟學家,或如茅于軾這樣成為了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茅于軾參加這個學習班可看做是他接觸到真正意義的經濟學。
1986年,受美國福特基金資助赴哈佛大學任訪問學者一年。茅于軾在博客中坦誠,在哈佛聽了三四門課,并無收獲,因為他自己就可以開課,唯一的收獲是有了稅收的概念。1990年應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所聘任高級講師,給碩士研究生講授“經濟學專題”、“經濟計劃”和“環境經濟學”,這個教職的得來,是因為與經濟系的系主任相識。這三門課的內容與經濟學有多大的關系,我不得而知,看“經濟系專題”象是一個系列講座性質,“經濟計劃”可能是給沒在計劃經濟下生活的學生講故事,滿足外國人的獵奇心理。錢鐘書先生在《圍成》中,借方鴻漸之口評價過訪問學者的“講學”,說講的人以為自己在“講學”,聽的人以為講的人是在“學講”,學講外國話。茅于軾也許講得好,那也不一定。一般給研究生講的課,大多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講完后都會集結付梓,但給外國研究生講的課都沒印成書,我感覺講得不會是自己的東西。
在整個80年代,經濟學家呼風喚雨的時期,茅于軾并沒露出今日隱隱然幫主的身段,他幾乎缺席了每一次改革的重大舉措。說明那時茅于軾“經濟學家”的身份尚未得到官方認同亦未獲同行認可。
1980年,國務院體改辦《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正式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起草這份文件的有薛暮橋、徐雪寒、馬洪、廖季立、劉明天、林子力、柳隨年等。1985年,針對中國當時的通貨膨脹形勢,國家體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共同召開“宏觀經濟改革國際討論會”,通過對經濟學家劉國光、趙人偉論文的分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托賓對當時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形成了治理措施的共識。1983年,經濟學家吳稼祥和金立佐寫了一篇《股份化:進一步改革的一種思路》,系統地提出了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公司化改造。此前,厲以寧也提出股份制,主張多元持股,破產重組,并致力推動股份制改造的施行,也就有了“厲股份”之稱。這都沒看到茅于軾的身影。
除了“厲股份”,還有吳市場、張產權、曹破產、楊賣光等,用以說明“經濟學家”在改革中起的作用,這些作用無論好壞,都是作為一個經濟學家的身份表征。這些并不是自己或者官方授予的,而是老百姓根據他們的行為按上的。最近,在“經濟學家”這個幫派中,自己給茅于軾按了個“茅維權”,大概是覺得茅于軾今日身份不同,行走江湖沒個綽號很丟面子,但如果不是“茅”姓特殊,誰也想不到某維權是茅于軾。說是茅于軾致力于為社會弱勢群體“維權”,所以“茅維權”。暫且不說茅于軾是否為弱勢群體“維權”,僅就“維權”這個社會活動家的表征放在“經濟學家”頭上,實在是說明這個“經濟學家”很不經濟、浪得虛名。
茅于軾“經濟學家”的身份起初不被接受自有道理,他非科班出身,也沒自學,完全是自創。在80年代發表的經濟類文章也只是以經濟學的視角觀照實際問題,談不上經濟學研究。80年代,他大致有這些文章:“環境經濟學中的三個基本問題”(《經濟研究》,1982年8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報告”(1983年)、“中國的能源政策及其國際背景”(《經濟研究參考資料》,1987年)、“美國人口的分布和流動及地區經濟發展”(《美國研究》,1988年)、“溫室效應的經濟后果”(《科技導報》,1989年)。與經濟學沾上邊的是1985年出版的《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這本書面世后,并無影響,只是近年,張維迎屈尊做了茅于軾的小弟后,張維迎將它吹上了天。
給茅于軾帶來“經濟學家”人氣的是90年代的兩本普及讀物,一本是1993年出版的《生活中的經濟學:對美國市場的考察》、三版時改為《生活中的經濟學》;另一本是1996年出版的《誰妨礙了我們致富》。中國的專家,要不身陷書齋,要不奔走于與政治權貴的屋前門后,肯放下身段好好給百姓解釋一下他的學問的,少之又少。茅于軾看準了這點,走了一條群眾路線,推出的兩本書恰恰迎合大眾急于了解美國急于致富的心理。是普羅大眾首先認可了茅于軾“經濟學家”的身份,名聲在民間鵑起。那時,茅于軾尚未完全把自己賣給國內外的權貴,說的大多還是人話,又通俗易懂,大眾自然認可。
1993年,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是茅于軾人生的分水嶺。這是一家民間經濟研究所,在美國人眼里,只要是民間的,就會是公允的;只要是民間的,政治就是正確的。美國福特基金會帶有偏見地看中了茅于軾和他的研究所,開始資助他的研究項目,這個信號傳遞給已有“經濟學家”身份的白癡,那些白癡第一反應就是,既然是福特基金資助,那一定“經濟成了家”。于是,一改以前對茅于軾冷漠的態度,接納了他。茅于軾成“家”而暴得大名,是一個從民間到“主流”的逆向過程。
社會科學的學術與資本結盟,會變得邪惡,但學術這個怨婦總歸出身名門,邪惡的就不徹底,總惦記著要立牌坊,況且,學術離開了資本也并非不能生存,只是有些寂寞。而象茅于軾這樣非學術和偽學術,就非得被資本包養,否則生存堪虞。茅于軾搭建了天則經濟研究所這個窯子后,迅速勾搭上了房地產資本,賣身給任志強潘石屹等,而任、潘則以資助研究項目、頻繁舉行研討會讓茅于軾在媒體頻頻露臉,一個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就這樣包裝誕生了,茅也從此不再說人話。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4/76950.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