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天然才是食品安全的根本出路
田畔
一段時間以來,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盡管有關部門不斷加大整治力度,但三聚奶、麥樂雞、激素奶、有抗食品、增白面粉、化學火鍋等事件仍層出不窮,日前又出現了“濕面條能燃燒”這種怪事。看來食品安全問題一時半會是很難解決,痛定思通,我們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需調整相關產業發展方向。食品行業應抓住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機遇,從發展化學品為主轉向以天然品為主,走生態經濟之路。
一、明明白白的造假,如何能“改善食品品質”?
除了諸多非法食品添加劑如蘇丹紅、吊白塊之外,目前僅合法添加劑就有22大類,共2000多種。有酸度調節劑、抗結劑、消泡劑、抗氧化劑、漂白劑、膨松劑、著色劑、乳化劑、酶制劑、增味劑、面粉處理劑、被膜劑、水分保持劑、營養強化劑、防腐劑、穩定和凝固劑、甜味劑、增稠劑,等等。據有關報導,一支雪糕含16種食品添加劑,一袋方便面中有14種;我們每個成人每天吃要進八九十種添加劑。
不僅直接添加,還有間接添加,即養殖用的飼料添加劑如抗生素、激素、防腐劑、著色劑,和種植用的各種農藥與植物激素(膨大劑),等等。
這些種類繁多,令老百姓眼花繚亂又很難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添加劑,按照權威專家的解釋,“是食品工業的靈魂”,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解釋,“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添加劑的作用是防腐保鮮,是現代城市化的產物,是不得已而為之。把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東西夸大成“靈魂”,把“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排在“為防腐、保鮮”的前面,到底要倡導什么?用人工合成的化學品搞出來的“色香味”,是明明白白的造假,如何能“改善食品品質”!說穿了,無非是引誘消費者多賣多食。
有觀點認為,添加劑過量食用才有危害。過量當然有害,但目前仍未引起足夠重視的是,食品中使用的大多添加劑,都是實驗室研究出的“毒理不明”的廉價化學產品。與天然物不同,這些化學品是人類在幾百萬年歷史中從未遇到過的“新異物”,對人體是否有害,需要數年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長期跟蹤觀察,尤其是多種添加劑在人體內的“累加”、“協同”與“拮抗”作用,更需大量深入研究(毒性試驗)。但目前上市者大多只經過少量動物與人的短期試驗,就很快通過審批投入市場,其后果可想而知。大量研究表明,當前許多不明原因的現代病都與化學食品添加劑有關。
二、到底是無良商家的利潤重要,還是百姓的健康安全重要?
最近大家對超級細菌談虎色變,衛生部門呼吁醫生患者不要濫用抗生素。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大肆濫用的是養殖業,人在生病時用抗生素,而養殖動物沒病也長期使用抗生素。全球每年消耗的抗生素總量中90%被用在食用動物身上,而其中90%用作飼料添加劑。在這種情況下,能不產生超級細菌嗎?根據有關研究,前年爆發的全球性瘟疫豬流感,很可能出自集約化養豬場。
令人遺憾的是,生產者不以為然。調研中曾請教相關廠家和專家,豬飼料里不加抗生素行不行。回答是絕對不行!一是豬長不快,二是豬要生病,等等。說來說去就是能否多賺錢。問到人吃了含有抗生素殘留的“有抗肉”會如何,他們或信誓旦旦說沒有問題,或王顧左右而言他。很顯然,這些企業家包括有關專家,并沒有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如何用最快速度把新“發明”和“發現”的化學“佐料”加到百姓的飯碗里。
還有一些業內人士,專門以美國為標準,說美國添加劑比我們多,美國的標準如何。但歐盟已禁止飼料里添加抗生素,他們為什么不向歐盟看齊?二三十年前,我國很少有美國式的富貴病以及各種過敏癥,目前肥胖兒童比比皆是。美國不應成為我們的榜樣。
當前,養豬的不吃(為出售而養的)豬,養魚的不吃(為出售而養的)魚,養牛的不喝(為出售而擠的)奶,種菜的不吃(為出售而種的)菜,自己吃的另養另種——這一現象非常普遍。與此相應,社會上流傳著“城里人給鄉下人造假,鄉下人給城里人下毒”,“眼下是相互投毒時代”等說法。說明人們對食品安全已經喪失信心。
不斷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膽戰心驚,普遍懷疑有關部門的監管能力,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群眾很難理解,到底是無良商家的利潤重要,還是老百姓的健康安全重要。
三、徹底轉變發展方式,走生態經濟之路
從這些年食品安全的形勢看,雖然下了大力氣整頓,成效卻并不明顯。現在一出事故,有關部門和專家就一推六二五,一味指責生產者不執行國家標準,銷售者非法經營。實在躲不過去,才承認管理上也有問題。——最為荒唐的是,目前2000多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有檢驗方法標準的竟不到四成。“合法”的都沒有個準兒,憑什么判定誰是“非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結果必然是法令滋漳而盜賊多有!
但更為關鍵是,我們不能再走化學之路了。真正解決問題,就必須徹底轉變發我們的發展方向。南轅北轍,永遠不可能到達目標。一言以蔽之,“合法”也好,“非法”也好,如果缺乏“合理”基礎,統統都是非法。
百年來化學藥品和化學食品添加劑造成的危害,有目共睹,全世界都在反思。研究表明,化學食品不符合人類基因的要求,其中許多都會嚴重損害人類健康。化學食品的方向是錯誤的,生態天然才是出路。經過千百年歷史檢驗的傳統食品,比實驗室研發的化學食品安全得多。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模式正孕育著重大變革,從高污染、高耗能、高風險的“石化經濟”向生態循環經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我國也正在按照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食品工業應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緊緊抓住歷史機遇,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天然物添加劑和有機產業,走生態經濟之路。農業與食品領域的科研經費分配,也要做出相應調整,向生態、安全與環保方面傾斜。這,才是我們解決食品安全的根本之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