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樣的帖,讓人心酸又心痛
昨天先在新華網看到下面這個貼——
在中國,有一個拖田的女人
作者:蔚藍之藍 于 2010-07-13 16:21:50 發表
5月份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她正在田里干著本應由男人趕著牛或者由農機具干的農活。我叫陪同的人拍了下來。后來去她家見到她得了食道癌的丈夫,才知道她是他的老婆。后來單位來人時去到她家時,見到她一個人,丈夫已經離世。單位同事給他一個裝有1000元的信封時,她嚎啕大哭。
四川盆地有大量的丘陵地區,人口總數站全省60%強,在這些地方,現有的農機具不能發揮一點作用。犁田使用的還是唐朝人發明的曲轅犁。這個女人是拖不動曲轅犁的,所以只能拖竹耙子。
接著又在人民網看了[lym258369]網友轉帖人民日報的文章《中國農村留守婦女4700萬 獨撐家庭生存狀態堪憂》,其中說到:
中國農業大學一項針對農村留守人員狀況的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萬留守兒童、2000萬留守老人和4700萬留守婦女。留守婦女占留守人口的54.2%。她們要照顧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務、農活一肩挑,長年累月地獨自撐起一片天。其生存狀態堪憂:
身兼多重角色,勞動強度大,健康受損。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婦女不得不擔起干農活的重任。她們不僅要起早貪黑地操勞于田間地頭,還要抽空照顧老人和孩子。農忙時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身體不好也得硬扛。
既主內又主外,能力精力有限,疏于子女教育。留守婦女承擔著農業生產、家務勞動雙重負擔,往往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問題。丈夫常年在外,形成不是單親的“單親家庭”,孩子缺少父愛,母親無暇照料,這種情形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許多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偏低,對子女重養不重教,甚至一味遷就、溺愛,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畸形發展,使之成為“問題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讓留守婦女頭疼不已。
精神空虛孤單,情感易于拋錨,家庭危機四伏。由于男人不在家,留守婦女普遍缺少安全感。她們既擔心老人、小孩和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害,也擔心疾病、災禍等突發事件的發生,還擔心身在花花世界的丈夫拋妻棄子當“陳世美”。留守女人除了忙農活照顧孩子和老人外,成年累月與寂寞相伴,一兩年甚至三年五載難見丈夫,長期“守活寡”,有些甚至導致家庭破裂。
有網友說,看這樣的帖,讓人心酸又心痛。心酸的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中國的農業的重擔竟然要婦女老人擔起來,竟然還會出現女人拖田的現象。心酸的是,如果當年的集體不解體,即使部分勞動力需要外出打工,也可以分工合作統籌安排,不會讓婦女、老人和孩子受這樣的苦。可是,一個小崗村的壞榜樣,把共產黨辛辛苦苦組織起來的農民搞成一盤散沙,搞得農村問題成堆,雖然中央高度重視,年年下發一號文件來解決三農問題,然而問題還是層出不窮,“狀態堪憂”。
面對無數的事實,一些人還在咬著什么“集體生產養懶漢”“分田單干解放了生產力”不放,有意思的是,文章中有一段說了“有了互幫組 干活不再苦”的情況:
最近,我下鄉到江西贛縣南塘鎮犁源村時,看到村里的婦女“勞動互幫組”在田里勞動的情景:數十位留守婦女聚在一起,或鋤草、或松土,談笑風生。其中一位年紀稍長的婦女告訴筆者:“大伙兒在一起勞動,勞動強度得到緩解。更重要的是,大伙兒一邊勞動,一邊聊天,一點都感覺不到疲勞。”
近年來,農村男勞力大規模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女耕男工”成為農村家庭的普遍模式,農村留守婦女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為了整合勞動力資源,江西贛縣農村許多留守婦女自發成立了“互幫組”,相互幫忙,一起輪流干各家的農活。該縣農工部、婦聯等單位也免費為“互幫組”提供技術服務,并組建新農村俱樂部,在“互幫組”之間開展文藝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目前,該縣已有“互幫組”近800個。
不知道那些鼓吹“分田單干”的看了這個報道有什么想法,會不會認為她們又在走回頭路了?大于的想到的是毛主席的一句話:“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